女仙外史 作者:呂熊年代:清代1410   

《女仙外史》正文 第二十一回 燕王殺千百忠臣 教坊發幾多烈女

燕王殺千百忠臣教坊發幾多烈女

建文皇帝從神樂觀登舟,龍潛而去,唐賽兒正興義師南下勤王,而燕王已自登基,乃是同一日之事,作者一枝筆並寫不得三處,而今鮑師回來,說及殺戮忠臣,妻女發下教坊,少不得要敘個原委出來。當燕王初入金川門時,部下有上將百員,雄兵十萬,正所謂喑啞而山嶽崩頹,吒叱則風雷渙散。乃有一官員,須發倒豎,攔住馬首,厲聲大罵曰:“汝這反賊,敢大膽犯闕耶?”奮拳前擊,幾乎把燕王摔下馬來。眾軍士刀斧齊上,頭已落地。但見腔子內一道白氣衝天,並無點血,一個沒頭的死屍,挺立在前。燕王大驚,訊是何官,有認識者對曰:“鐵麵禦史連楹。”燕王引馬避之而進。就有一位俯伏道左,三呼萬歲的,是兵部尚書菇常,第二人是吏部侍郎蹇義。其餘共有百員,當世知名,正史所載者,是:

戶部尚書王純工部尚書鄭賜戶部侍郎夏原吉禮部侍郎黃福兵部侍郎劉俊

刑部侍郎劉季箎工部侍郎古樸翰林學士董倫侍講王景修撰李貫

修撰胡靖編修楊榮編修楊溥編修吳溥吏科都給事胡濙

兵科都給事金幼孜吏部郎中方賓禮部儀製司郎中宋禮禦史尹昌隆吳府審理楊士奇

待詔解縉桐城令胡儼

時正大內火勢衝天,燕王問:“是誰放的火?”以上迎降諸臣,鹹奏是建文燒宮自焚,遂擁護燕王,徑詣奉天殿登基即位。先下令清宮三日,殺戮妃嬪閹寺人等幾盡,然後視朝,命廷臣公舉素有品望、為士民信服者,草登基詔書布告天下。群臣正因文淵閣博士方孝孺獨自一個,斬衰麻衣,號於闕下,憾其所為,就共薦於燕王。早有衛士伍雲擒縛至陛。燕王亟命解釋,降榻慰之曰:“朕法周公以輔成王,先生毋自苦。”孝孺張目叱曰:“成王安在?”王曰:“伊自焚死,非朕之故。”曰:“曷不立成王之子?”燕王又從容謝之曰:“國賴長君,且係朕之家事,先生可以勿與。”令左右給筆劄,請方先生草詔。

孝孺大書“燕賊反”三字,擲筆於地,且哭且罵。燕王大怒曰:“汝不念及九族乎?”孝孺厲聲曰:“便是十族,你也逃得‘燕賊反’的三個字!”以手指著燕王,聲愈烈而罵愈毒。燕王反笑曰:“看你能罵否!”令衛士以利刃刔公之口脗,直至兩耳根盡處,立拿公之家屬。而妻鄭氏夫人與二女,皆先縊死。

遂夷公之九族既盡,又屠公之門生朋友廖鏞、林嘉猷等,湊成十族,計八百七十有三人。然後磔裂孝孺,並燔其祖宗墳墓。

公之弟孝友臨刑,見公含淚一顧,乃口占一詩雲: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忠魂依舊到家山。

卻說這個登基詔書,凡屬在廷諸臣,皆係進士出身,原是人人做得來的。燕王隻因自己反叛,僭號登基,所以要求一位端方有望的名臣,借重他的筆墨,以掩天下人之耳目。素聞得大理卿胡閏文章品節與方孝孺相埒,詢之群臣,又奏“彼亦倔強,須以天威臨之。”燕王笑曰:“焉得有第二個方孝孺不怕夷十族的?”即遣中使召閏至陛。公身衣衰經,哭聲震天,大罵曰:“我豈從反賊草詔耶!”燕王恚甚,命武士以金瓜擊落其齒。

齒盡擊去,罵猶不絕。乃亂捶殺之,以灰蠡水浸脫其皮,剝下來揎之以草,仍舊縫作人形,懸於武功坊示眾。抄提全家及親黨二百十有七人,盡行屠戮。唯公一幼子傳福,將死係獄。夫人王氏臨刑,有周歲女孩自懷中墮地,為劊子手提去,沒入功臣之家。

於是燕王又命群臣公舉一人草詔,且下令曰:“凡恃有才望不屬草者,方、胡為榜樣。”群臣奏曰:“監察禦史高翔名重海內,可以屬草。”燕王姑令召之。有頃,翔亦喪服至,背立,厲聲大罵曰:“我腕可斷,我首可碎,反賊之詔不可草!”燕王大怒,即拔劍揮為兩段。夷公之宗族,又發公之祖先丘墓,雜犬馬骨燒之,揚其灰於圂廁。不得已,乃命翰林院修撰胡靖草詔。初,靖與編修王艮比鄰而居,曾約同殉國難。艮方服毒時,聞靖呼其仆曰:“外已大亂,爾等可看豬,毋使逸出。”仆人皆不應,乃白呼豬與之食。艮歎曰:“一豬不舍,寧舍命乎?”

於是人稱曰“呼豬狀元”,以所草之詔,亦稱為“呼豬狀元之詔”。而詔書內稱述天命,褒揚聖德,十分阿諛。燕王大喜,即遣官分頒各剩有僉都禦史司中、刑部尚書暴昭聞知,不約而同,赴闕痛罵,武士執之以獻。司公咬碎鋼牙,指著燕王罵曰:“汝乃大明之反賊,焉敢稱為詔書!這帝位是汝篡的麼?”燕王喝令衛士將公牙齒箝盡,又以鐵帚刷掃膚肉;糜爛至斷筋露骨而死。

暴公大呼曰:“我為高皇帝之臣,汝為高皇帝之賊!我今日與司中同死,去見高皇!”以手指兩班文武曰:“不與這等狗彘不食之徒同生也!”燕王又羞又忿,怒目如炬,喝令以尖刀刺入口中,剜公之喉,又崿公之手足。而公毒罵益甚,複斷其腹,細銼死屍。二公並夷三族。又有監察禦史五人,齊約詣闕,放聲痛哭,大罵“燕王反賊”。一巨公名敬,剮死赤族;一董公名鏞,腰斬,女發教坊,屠及姻黨二百三十餘人;一謝公名矟,死於拷掠,妻韓夫人與四女皆發教坊,一幼子名小咬住,下錦衣衛獄;一甘公名霖,一丁公名誌,均棄市。

又禮部尚書陳迪,工部尚書侯泰,皆奉命督理軍儲在外,俄聞京都失守,燕王頒下登基詔書,二公地方各別,恰好先後至京,訪問帝之所在,為羽林軍執見。燕王叱迪公曰:“汝曾劾朕者耶?今天命在予,更有何說?”公罵曰:“太祖高皇帝即天也,汝乃逆天之賊。我曾受高皇顧命,特來討賊!”侯泰亦同聲辱罵。忽午門衛士執數人至前曰:“是二人之子弟,在外號哭。”燕王冷笑曰:“我有法處汝!”令割迪公之子鳳山耳鼻,納入公口曰:“好吃否?”公曰:“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好!”唾而大罵。燕王即令武士拽公至闕下,與四子同磔,夷及三族。侯公子弟並斬,抄滅全家,妻曾夫人發下教坊。陳迪公死後,衣帶中有詩雲:

三受天皇顧命新,山河帶礪此絲綸。
千秋公論明於日,照徹區區不二心。

燕王又聞禮部侍郎黃觀征兵江上,而其家屬住在京邸,遂先收公之妻翁夫人與二女,發配象奴。公之夫人多智慧,即脫釵釧,佯哄象奴去質酒肴,便攜其二女與婢妾輩共赴淮清橋水中而死。又發緹騎去拿黃侍郎時,而公已先一日具朝服東向再拜,自投於羅剎磯下矣。緹騎隻得公蛛絲棕帽以獻,燕王命束草象公之形,戴之棕帽,細細銼碎,以當淩遲,並籍其家,連及姻黨百餘人,謫配邊戍。時有逢迎小人,密告建文尚在,戶部侍郎卓敬、副都禦史茅大方等潛謀複位。燕王立發宮校鎖拿解京,親自勘問,叱卓公曰:“爾當日密奏建文,要徙朕於南昌,今朕受天之命,得膺大寶,爾尚敢為逆麼?速供出同謀諸人來!”敬與大方厲聲齊應曰:“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普天皆同心也。”燕王令下法司,道衍從旁慫慂曰:“速殺之,毋庸再鞫。”即將二公駢斬於市。大方三子同時受戮,妻張夫人發教坊司,兩孫添生、歸生尚在童稚,皆囚於獄。卓公以為首論,夷三族。又連及戶部侍郎盧迥、給事中陳繼之,皆責問不屈,含笑受刃而死。茅公於燕師南下時,曾有詩遺於淮南守將梅殷,當時爭誦之,今尋於此:

幽燕消息近如何?聞道將軍誌不磨。
縱有火龍翻地軸,莫教鐵騎過天河。
關中事業蕭丞相,塞上功勳馬伏波。
老我不才無補報,西風一度一悲歌。

副都禦史練子寧變易微服,追尋乘輿,路由臨安,為指揮劉傑擒獻闕下。子寧見燕王,睜目裂眥,惡聲辱罵。燕王令斷其舌,子寧手探舌血,大書於地曰:“反臣逆子。”燕王忿極而顫,立命寸磔,屠公之九族,又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謫戍死者,不啻千餘人。

又僉都禦史周璿,與禮科給事戴德彝,以扈從不及,追訪行在,為兵校盤獲,械至京師。燕王素識璿,冷笑而叱曰:“汝曾為燕山衛經曆,奏朕謀反,今日不怕碎屍萬段麼?”公亦冷笑而對曰:“汝前日謀反未行,就是我一人敢言,今者謀反已成,天下後世,也沒有一人不罵你反賊的。”燕王咬牙切齒,喝令亂棒打死。搜拿家屬宗黨,時先已遠遁,公妻王夫人又早吞金自斃,止獲一小奚奴,名曰蠻兒,實公之少子也。蠻兒自幼聰穎而且有膂力。謬稱鬻身於周氏,因係於獄。德彝臨刑曰:“我生不能討賊,死有餘憾!”公已無妻氏,隻有寡嫂項夫人家居,料必有赤族之禍,乃藏德彝二子於山中,令家人盡行逃匿,並燒族譜,獨自留家。及校尉至,一無所得,械項氏入都,受盡烙略慘毒之刑,至於遍體焦爛,竟無一言而死。

監察禦史魏冕,與大理寺丞鄒瑾,在建文時,憾徐增壽與燕潛通密信,倡率廷臣共毆於朝,又力請於帝誅之。及燕兵入金川,二公皆自殺。至是拿問家屬,盡滅其族,死者九百餘人。

同邑禦史鄒樸,與二公善,亦不食死。

時兵部尚書齊泰、同監察禦史林英,征兵於廣德州,冀圖興複,而太常卿黃子澄走至吳門,欲潛往日本國借兵,均被捕獲。齊、黃並腰斬,屠九族,妻女及妹悉發教坊。林英先自經死,妻宋夫人係於獄,亦自斃。而有合家從容殉國者,如工部侍郎張安國與妻賈夫人,乘舟入太湖,命榜人鑿沈於中流,曰:“舍卻此水,無我葬身之處。”又修撰王叔英與其夫人金氏,同縊於吳門之玄妙觀銀杏樹下,有二女年方及笄,俱赴井死。公衣襟上有數語雲;“生既久矣,未有補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後世。”又監察禦史曾鳳韶,當建文皇帝祝發時,請從出亡,帝以其名重,難掩耳目,勉麾之去。回家屬其子公望曰:“汝圖報國!”即自殺,妻李夫人亦縊死。兵部郎中譚翼,朝衣朝冠,端坐小閣,令家人從下舉火自焚。妻鄒夫人,子謹,皆自盡。又孑身殉國者,衡府紀善周是修,入國學,拜孔子畢,然後自經。晉府長史龍鐔,服毒而死,其冠中有自書讚雲:“捐生固殞,弗事二主。別父與兄,忍慟肝腑。盡忠為臣,盡孝為子。二端於我,歸於一所。”再有兵科給事龔泰奉命巡城,刑科給事葉福協守金川門,見李景隆迎入燕王,大罵:“內應外合的逆賊!”二公均觸石死於城下。

又有訛聞帝駕已崩而殉節者,太常少卿廖矟,聞報痛哭,與家人訣曰:“我既不能救國家之難,分宜一死以隨聖主。”遂仰吭而死。又編修王艮,亟沐浴衣冠,北向叩首,三呼聖主,從容飲鴆而卒。外有殉節於途路者,如僉都禦史程本立,出為江西副使,已行兩日而聞國變,即縊死於邸舍。刑部主事徐子權,已告假出都,行至半途矣,慟哭賦詩,有“翹首謝京國,飛魂返故鄉”之句,隨自經於郵亭。又中書舍人何申,奉使在外,於荊門道左,適逢燕王詔使經臨,不勝慘傷,拊心嘔血而卒。又戶科給事韓永,久在林下,燕王有命複其官,永笑曰:“我乃王蠋,何以官為?”即自殺。再有通政司參政鄭居貞、吏部侍郎毛太亨、禮部侍郎黃魁,皆殉節於家。又賓州牧蔡運、東平州吏目鄭華等,各盡節於官署。其誓死不屈者甚眾,史皆失之。後人有詩曰:

椒房一舉火,鳳駕已無音。
五百同仇士,三千殉國心。
金門血肉爛,玉殿鬼魂侵。
更惜堅貞女,香名萬古忱。

尚有外郡官員起兵勤王討賊者。蘇州府太守姚善,敦請高士錢芹為行軍祭灑,進士俞貞木為行軍司馬,率鄉勇數千,已至丹陽。時燕王募公首級,爵三品,賞千金,竟有千戶陳斌、許忠等,潛構奸謀,以富貴聳動其眾,隨於夜半鼓噪倡亂,公披衣出帳安慰,誤為賊所執。俞貞木率百人赴救,亦被擒。唯錢芹微服脫去,許忠等搜尋不獲,遂將公與貞木解至闕下。燕王叱公曰:“若一郡守,竟敢舉兵抗朕麼?”姚公善發盡衝冠,厲聲應曰:“我生不能斬汝之首,死當為厲鬼戮汝之魄!”燕王震怒,命斷其舌,剜其心,抽其筋,碎剮而死,並屠戮全家。

俞貞木亦以死殉。時錢芹返在金陵,潛收公與貞木之骸骨,不知所之。姚公有友黃鉞,曾為給事中,誓同許國,聞公殉難,乃登參川橋,酹酒慟哭,西向再拜曰:“我忍獨生,背君負友乎!”遂躍入水。時家人俱已竄伏,公友楊福,日夜泣於橋側,撈屍不得。越數日,公屍忽自出,端立水中,福以禮葬之,棄家逃去。

又樂平縣尹張彥方興起義師,與燕兵戰敗自刎,燕王令暴屍於譙樓。大暑經旬,肌容潤澤如生,無一蠅蚋來集,父老竊屍葬之。燕王按戶抄捉,多自盡於彥方墓前乃止。袁州太守楊任暗募勇士,謀求舊君以圖大舉,未發而事泄,被同僚擒送至京,磔於市曹。子禮益梟斬,並夷全族,親戚莊毅衍等百餘家,皆戍邊徼。徽州府太守陳彥回、鬆江府同知周繼瑜,各募義勇,合兵進討,被燕將朱能、丘福等生擒以去,皆淩遲處死,抄洗全家。陳公之妻屠氏,發入教坊。薊州鎮撫司曾浚起兵討燕,為部下所殺,獻首於燕。又有寧波府太守王璡募兵勤王,渡江至臨安,為守將邀截混戰,不克而遁。

燕王見人心不服,乃謀於道衍曰:“京中大勢雖定,其奈草野興兵反亂者甚多,恐為患不小,須豫以製之,計將安出?”

道衍即取筆在硯上,疾書百來個“殺”字,說:“草野怕他恁麼?隻這建文的人拿一個,殺一個,凡其子若孫,皆永遠禁錮,則無倡首之人,更有何患?”燕王深善其言,嚴行各省郡縣,凡在建文時做過官者,每月朔日按名查點,不許離家出外,子孫亦不許應舉出仕。又先經掛冠遁去者,內外官員計五百四十餘人,飭令所在有司,搜拿家口,並懸賞格,召人首告,有藏匿者以謀叛論,知情不舉者一體坐罪。

有戶部侍郎郭任,設建文帝位於家,朔望朝賀,曰:“君在,臣未敢死也。”為有司偵知,密奏燕王。立發緹騎拿解,與長子經對麵受刑,少子金山保拷掠下獄,三女皆發教坊。又大理寺丞劉端、刑部郎中王高,早同棄官,訪求乘輿所在,為人出首被獲。燕王曰:“汝等潛逃,意欲何為?”端與高齊應曰:“存其身以討賊。”燕王令割下二人鼻子,笑曰:“如此麵目,還成人否?”端、高齊罵曰:“我猶有麵目,即死可見高皇帝。汝反賊有何麵目見人耶?”燕王慚忿之極,令割其舌,剜其眼而殺之,並將二公妻子發配邊塞。誠意伯劉公之子,長名璟,次名璿,掛冠家居,燕王罪以逃叛,逮至京師。璟抗言曰:“造反者是殿下,怎說我等逃叛?”燕王怒曰:“若不看汝父元勳之麵,立行斬首,且下錦衣衛獄定罪。”弟兄相謂曰:“我與汝豈可向逆賊案下,對簿求生耶?”於是爭欲自殺,苦無金刃。璿曰:“汝為長子,才智超群,可以繼武先人之遺烈,且有老母,宜延性命。弟無能,唯有殉國也。”是夜,辮發自經而死。宗人府經曆宋征,在建文時已謝官歸裏,因嚐上疏請削有罪宗藩屬籍以防禍釁,為怨家舉出,械至闕下。燕王責問:“汝疏也有用否?”征對曰:“今汝已反,我言已驗,千古流傳,怎說無用?”燕王令碎剮之,並毀其疏,滅其宗族。遼府長史程通,曾上防禦燕兵諸策,為衛士紀綱首告,械通拷死,全家皆戍遼陽。寧國府知府黃希範,傳聞建文駕崩,遂素服不治事,悲慟竟日,解組而去,亦被人訐告到官,解至京師。燕王殺之,並抄其家。北平僉事湯宗,曾奏廉使陳瑛為燕心膂,建文帝因謫瑛廣西。燕王即位,召瑛為副都禦史,逮宗至,下獄論死。候補知府葉仲惠,私修建文帝實錄,斥靖難師為逆黨,亦論死,並毀其史,戍其家口。

又窮搜方孝孺之黨,如監察禦史王度與鄭公智,常有孝孺往來書劄及誓死社稷之盟,坐罪邊戍。而二公大罵“無父無君之賊?,皆梟首於市,並至赤族。刑部侍郎胡子昭,坐方黨受戮,臨刑朗吟曰:“兩間正氣歸泉壤,一點丹心在帝鄉。”其弟僉事子義,挈兄之子與己之子,逃於西川,蜀獻王憐而匿之,得免於難。太常少卿盧原質,少從方孝孺遊,名重於世,燕王初欲召用之。公曰:“亂賊慎毋汙我。”遂被害,全家受戮。公之鄉人教授劉政,聞盧公殉節,亦不食而卒。又鎮撫司牛景先,素交於方、盧二公,後從帝出亡,無處緝拿,乃執景先之妻妾,俱發教坊。

燕王又憾貴戚中多不附己者,先召徐魏公輝祖,公不受詔。

徐妃親至其第,亦閉門不納。遂捕下廷尉,必欲殺之,究以妃言,止於削爵。公終其身謹守臣節,常曰:“我未殉國,有遺恨也。”梅駙馬名殷,尚太祖之女長公主,與魏公同受顧命,建文帝令守淮安,已募得新卒數萬。燕王倩公主齧指血作書,召令還朝。陳瑛密告駙馬私匿女秀才劉氏,行巫蠱詛咒之術。

未幾,有都督譚琚指揮趙曦,刺死梅駙馬於笪橋之下。公主慟哭不止,王令法司勘問,二人直對曰:“此奉上密旨,非我等敢於行刺。”燕王羞赧無措,立令武士以金王蚤剔落二人之齒,尋複斬首。惜哉梅駙馬之死也!始而拒燕王之進香,可不謂凜然大義?當燕兵渡淮之時,鼓行而躡其後,成敗尚未可定,即使沒於疆埸,不亦榮乎。有詩雲:

強兵十萬控淮南,投大遺艱任未堪。
徒割燕王使者鼻,還朝應合寸心慚。

有國子監博士黃彥清,與其友典史金蘭,向在梅駙馬軍中,以私諡建文帝,並追崇劉皇後徽號,亦提來勘問。彥清為首論絞,又連及從子貴池,同金蘭皆下詔獄。又駙馬都尉耿璿,尚孝康帝之長公主,其父都督炳文。討燕之日,璿與弟瓛同在行間,並皆處絞。

自此而天下人民,莫不震栗,凡登基詔書所至,無敢抗者。

唯有浙江臬司王良獨不受詔,奮然大罵曰:“反賊敢稱詔耶!”

立執燕使斬於轅門。而諸文武官弁等,皆群起鼓噪,良知同僚盡是賊臣,乃入署謂夫人曰:“我欲殉國,汝將焉往?”夫人應曰:“我何難,第君止一幼子,未知所托。”一妾名霜筠者,毅然應曰:“小婢不才,願為相公撫孤。”夫人即以幼子交付妾手,自投於池水溺死。公乃縱妾出走,南向再拜,置薪戶外,抱印闔室,自焚而死。又閩中漳州府學教授陳思賢,聞名官員悉去接詔,大慟曰:“明倫之義,正在今日。”遂集其弟子伍性原、呂賢、曾廷瑞、鄒君默、陳應宗、林玨,設建文帝位於明倫堂,痛哭如喪考妣。郡守等大怒,執送南都,思賢與六生,皆慷慨就刑,人稱為七君子。四川都司斷事方法,聞燕詔至,曰:“綱常滅矣!”不出迎詔。諸司表賀登極,亦不肯署名。為燕使執去,舟下長江,乘間躍入波中,葬於魚腹。又指揮張安自使燕歸,見國勢目蹙,遂隱於樂清,采樵為業,人莫知其姓氏。一日,負柴入城,適聞燕使齎詔至縣,呼天號哭曰:“國篡君亡,我豈肯偷生於此世!”即棄柴奔還,投死於石崖之側。

臨海縣之東湖有樵夫者,竟不知為何許人,燕詔至日,皆紛紛傳語曰:“新天子登極。”樵夫愕然曰:“舊天子安在?”或應曰:“已燒宮自焚。”樵夫掩麵大哭,抱石投湖而死。又昆山人姓龔名翊者,為金川門卒,見穀王槵與李景隆開關迎入燕王,大哭而去。已聞燕詔至縣,又痛哭數日,嘔血而斃。尤奇者,燕山衛卒儲福,當靖難兵起,逃歸縉雲山中。三年而燕詔至,語其妻範氏曰:“吾雖一介小卒,義不願為叛逆之民。”撫膺大慟,絕粒而卒。範氏方在韶年,姿容明潔,有當道謀欲娶之,範誓死守貞。其事在三十九回,且演下文聽者。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女仙外史

《女仙外史》正文
第一回 西王母瑤池開宴 天狼星月殿求姻 第二回 蒲台縣嫦娥降世 林宦家後羿投胎 第三回 鮑仙姑化身作乳母 唐賽兒誕日悟前因 第四回 裴道人秘授真春丹 林公子巧合假庚帖 第五回 唐賽兒守製辭婚 林公子棄家就婦 第六回 嫁林郎半年消宿債 嫖柳妓三戰脫元陽 第七回 掃新壟猝遇計都星 訪神尼直劈無門洞 第八回 九天玄女教天書七卷 太清道祖賜丹藥三丸 第九回 賑饑荒廉官請獎 謀伉儷貪守遭閹 第十回 董家莊真素娥認妹 賓善門假端女降妖 第十一回 小猴變虎邪道侵真 兩絲化龍靈雨濟旱 第十二回 柳煙兒舍身賺鹿怪 唐月君為國掃蝗災 第十三回 邀女主嵩陽懸異對 改男妝洛邑訪奇才 第十四回 二金仙九州島遊戲 諸神女萬裏逢迎 第十五回 姚道衍倡逆興師 耿炳文拒諫敗績 第十六回 王師百萬豎子全亡 義士三千鐵公大捷 第十七回 黑風吹折盛帥旗 紫雲護救燕王命 第十八回 陳都督占讖附燕王 王羽士感夢迎聖駕 第十九回 女元帥起義勤王 眾義士齊心殺賊 第二十回 太陰主尊賢創業 禦陽子建策開基 第二十一回 燕王殺千百忠臣 教坊發幾多烈女 第二十二回 鐵兵部焦魄能誅衛士 景文曲朽皮猶搏燕王 第二十三回 鮑道姥賣花入教坊 曼陀尼懸珠照幽獄 第二十四回 女無師延攬英雄 諸少年比試武藝 第二十五回 真番女賺馘高指揮 假燕將活擒茹太守 第二十六回 仝淳風義匿司公子 高監軍計襲萊州府 第二十七回 黑氣蔽天夜邀剎魔主 赤虹貫日晝降鬼母尊 第二十八回 衛指揮月明動寨 呂軍師雪夜屠城 第二十九回 設玉圭唐月君朝帝朔 舞鐵鍬女金剛截仙駕 第三十回 呂軍師獻馘行宮 唐月君燕饗諸將 第三十一回 驪山老姥征十八仙詩 剎魔公主講三千鬼話 第三十二回 兩奇兵飛救新行殿 一番騎廛戰舊細君 第三十三回 景公子義求火力士 聶隱娘智救鐵監軍 第三十四回 景公子義求火力士 聶隱娘智救鐵監軍 第三十五回 兩皂旗死生報故主 二軍師內外奏膚功 第三十六回 唐月君創立濟南都 呂師貞議訪建文帝 第三十七回 帝師敕議內外官製 軍師奏設文武科目 第三十八回 兩軍師同心建國 一公子戮力分兵 第三十九回 美貞娘殺美淫宮 女秀才降女劍俠 第四十回 濟寧州三女殺監河 兗州府四士逐太守 第四十一回 呂司馬謁闕裏廟 景僉都拔沂州城 第四十二回 僇敗將禍及三王 蠱謠言謀生一劍 第四十三回 衛指揮海外通書 奎道人宮中演法 第四十四回 十萬倭夷遭殺劫 兩三美女建奇勳 第四十五回 鐵公托夢定切蒼黎 帝師祈霖恩加仇敵 第四十六回 帝旨賜諡殉難臣 天緣配合守貞女 第四十七回 幸蒲台五廟追尊 登日觀諸臣聯韻 第四十八回 煉神針八蠟鹹誅 剪仙蓑萬氓全活 第四十九回 鄭亨爭將當先喪律 景隆克帥落後褒封 第五十回 蒲葵扇舉掃虎豹遊魂 赤烏鏡飛驅魑魅幻魄 第五十一回 鬼母手劈奎道人 燕兒腰斬李豎子 第五十三回 兩句詩分路訪高增 一首偈三緘貽女主 第五十四回 航海梯山八蠻競貢 談天說地諸子爭鋒 第五十五回 震聲靈遣使議讓位 懾威風報聘許歸藩 第五十六回 張羽士神謁天師府 溫元帥怒劈靈猴使 第五十七回 九魔女群攝地仙魂 二孤神雙破天師法 第五十八回 待字女感夢識郎君 假鋪卒空文揭開府 第五十九回 預伏英雄堅城內潰 假裝神鬼勍敵宵奔 第六十回 高郵州夫婦再爭雄 廣陵城兄弟初交戰 第六十一回 劍仙師一葉訪貞姑 女飛將片旗驅敵帥 第六十二回 姚道衍設舟誘敵 雷一度落水歸神 第六十三回 三義士虎腹藏兵 一將軍龍頭殺賊 第六十四回 方學士片言折七令 鐵先生一劄服諸官 第六十五回 兩猿臂箭賭一雄州 一虎兒刀劈兩奴賊 第六十六回 譚都督夾睢水立重營 鐵元帥焚浮橋破勍敵 第六十七回 一客誅都閫藩司 片刻取中州大郡 第六十八回 呂軍師占星拔寨 穀藩王造讖興戈 第六十九回 三如公子獻雄郡 二鬆道人縛渠魁 第七十回 逞神通連黛統妖兵 賣風流柳煙服偽主 第七十一回 範飛娘獨戰連珠蕊 劉次雲雙鬥苗龍虎 第七十二回 妖道邪僧五技窮 仙姥神尼七寶勝 第七十三回 奉正朔偽主班師 慕金仙珠娘學道 第七十四回 兩首詩題南陽草廬 一夕話夢諸葛武侯 第七十五回 慕嚴慈月君巡汴郡 謁庭闈司韜哭冥府 第七十六回 唐月夢錯廣寒闕 梅婢魂歸孝謙主 第七十七回 燒崗山火攻伏卒 決湘江水灌堅城 第七十八回 呂軍師三敗誘蠻酋 荊門州一火燒佷賊 第七十九回 神武廟雙建帝師旗 偃月刀單梟燕帥首 第八十回 吳侍講十年撫孤子 呂師相一疏苊名臣 第八十一回 卜兌卦聖主驚心 訪震宮高人得病 第八十二回 收英才六科列榜 中春闈二弟還家 第八十三回 建文帝敕議君臣典禮 唐月君頒行男女儀製 第八十四回 呂師相奏正刑書 高少保請定賦役 第八十五回 大救凶災剎魔貸金 小施道術鬼神移粟 第八十六回 姚少師毒計全憑炮火 雷將軍神威急顯雲旗 第八十七回 少師謀國訪魔僧 孀姊知君斥逆弟 第八十八回 二十皮鞭了夙緣 一枝禪杖還惡報 第八十九回 白鶴羽士銜金棟淩霄 金箔仙人呼紅雲助駕 第九十回 丹青幻客獻仙容 金剛禪魔鬥法寶 第九十一回 剎魔聖主略揭翠霞裙 火首毗耶永墮紅玉袋 第九十二回 狀元正使現五色花臉 畫士中書變兩角狼頭 第九十三回 申天討飛檄十大罪 命元戎秘授兩奇函 第九十四回 燕庶子三敗走河間 司開府一戰取上穀 第九十五回 劉元帥破堅壁清野 譚監軍獻襄沙渡河 第九十六回 孛夫人暗施毒蜮妖蟆 太陰主小試針鋒劍炁 第九十七回 坎藏水火生紅焰 土合陰陽滅白波 第九十八回 北平城飛玄女片符 榆木川受鬼母一劍 第九十九回 嫦娥白日返瑤台 師相黃冠歸玉局 第一百回 忠臣義士萬古流芳 烈媛貞姑千秋表節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