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仙外史 作者:呂熊年代:清代1279   

《女仙外史》正文 第八十三回 建文帝敕議君臣典禮 唐月君頒行男女儀製

建文帝敕議君臣典禮唐月君頒行男女儀製

奉建文皇帝敕旨來者,正使是程亨,副使是鄭洽。程享原官戶部侍郎,當日在宮中見帝祝發,願隨出亡。帝以其大臣,蹤跡難掩,麾之使去。後於吳、楚間再謁行在,至是又覲帝於白龍庵,適與史彬、鄭洽相遇。留侍匝月,帝足疾稍愈,遂令史彬暫回吳門,程享、鄭洽麵授天語,齎手敕禦詩,來到濟南。當下眾文武官員於皇華亭接著敕旨。程亨道:“行在詔書,不宜到闕下開讀,就此排班跪聽。”鄭洽隨宣讀曰:

朕以涼德,薦膺大寶,方幸四海承平,豈意一門戕賊,或者朕有乖親親之義與!然而火婿深宮,鬼門倉卒,願從亡者,至於稽顙泣血,抑何其眾多而哀迫也!迨黼座潛移、掛冠遁跡者若幹人,擊笏碎首、嚼齒穿斷者若幹人,蹈鼎鑊、甘斧鍁者若幹人,屠三黨、赤九族、株連鄉間、抄洗朋類者若幹人,間關萬裏、訪求行在、之死靡悔者又若幹人。甚至童稚塗血於囹圄,婦女碎骨於教坊,又不知凡幾人。嗟乎!是皆為朕一人,朕獲罪於天矣!稽之唐、虞天代,君臣一體,如元首之與心膂股肱。至秦而始製君尊臣卑之禮,若奴隸之於家主、胥役之於宮長,曆代沿之。由此而世風益薄,人心益偽。君臣之際,以麵相承,朕有何德,而致忠臣義士、孝子烈媛,若此其同心一德哉!夫殺身之忍,殉死之慘,雖父兄子弟,秉天性之親者,尚且難能,何況君臣以道合者乎!朕清夜思之,轉輾而不能自得於心也。今帝師以女子之身,起義於草莽,黃旗一舉,奄有中原。邀皇天之眷佑,藉祖宗之蔭庇,乘輿之返,當自有日。我太祖以三尺劍而定海內,出天縱之聖,蕩蕩乎民無能名,君尊臣卑,理固宜然。若朕則顛覆之餘,安得硯顏日吾君也?至尊無對,而亦可以蔑視夫臣子乎?爾諸文武、新舊大臣,務考三王之典禮,二帝之儀文,固何道之由,而直使如家人父子之同聚一堂也。廷議僉允,奏請帝師裁正,後送朕覽。非敢更議祖宗之製,蓋因適當其時,有可複古禮之機,複之而已。手敕。建文二十年秋八月日。

諸舊臣聽畢,感激帝旨諄切,嗚咽流涕,皆俯伏不能起。

其新文武諸臣,亦皆欷欷太息,隨將敕書交與黃門官員轉達帝師。百官遵旨會議,自不必說。

次日,程亨、鄭洽隨同眾文武朝見帝師於正殿,月君詢帝起居,程亨前奏:“聖躬甚安,隻是兩足受了濕氣,步履艱難。近來服薏苡粥,頗有效驗。”鄭洽即呈上禦製詩函奏道:“帝諭,詩意內有複位之期,令臣轉達帝師睿覽。”啟函看時,是絕句二首。雲:

出震乘幹黼座新,誰知矛盾在親親。玄黃交戰龍潛去,天地溟蒙不見春。

三界鬟華梵帝春,廿年飛錫出風塵。隻今欲脫雙芒升,踏破燕雲入紫宸。

月君覽畢,以示諸臣曰:“帝意在先取北平,然後複位。今兩軍師各領重鎮,不可調遣,孤家當親率六師,克取燕山,奉迎鑾輿也。”諸臣皆頓首稱謝。程亨、鄭洽齊奏道:“臣等臨行,麵奉帝諭,俟兵部侍郎廖平來謁,即令前赴黔中,敦請東宮,先來監國。”月君道:“帝旨良是。青宮監國,可以係四海臣民之望,即孤家北征,亦心安也。”時大塚宰周尚文已經予告致仁,月君即命程亨為天卿,鄭洽補黃門侍郎,同議典禮,罷朝各散。

程亨蒞任之後,一麵抄錄敕書,行知兩軍師及開府大將軍外,齊集眾文武官員於行闕下會議,皆垂紳委佩,肅然拱立,不敢創發一語。互相遜讓,商榷竟日,絕無個主張。隻因三代典章,毀於秦焰,無可考據。自漢叔孫通摭拾秦製,參以己意,定為一朝製度。君太尊而臣太卑,非複古禮。曆代雖有損益,要皆大同小異。至本朝太祖命李善長等酌定朝儀,大約不出唐、宋舊製。今日要改弦易轍,原屬繁難,況且建文帝主意,要臣不太卑、而君不太尊,就是孟子所雲“天子不召師”的議論。

為臣子者,越不敢專擅了。程亨亦沒奈何,遂去請教於相府。

吳學誠道:“帝旨原請帝師裁正,今不妨取其可更易者,更易幾條,其不可更易者,奏請帝師定奪便了。”於是諸臣等隻將細微之處略為損益,交於相府上達帝師。吳學誠、趙天泰、梁田玉等又麵行奏請月君,乃更定數條,計列於左:

一、大會朝:

三公、三孤,總率百官朝賀畢,公、孤並賜榻重茵,分左右帶斜而坐;正六卿與黃門尚書、薇省大學士、都憲禦史,並賜錦墩;亞卿與黃門侍郎、薇省左右學士、僉憲禦史,及京尹,皆賜茵席地而坐;祭酒、通政、監察禦史、侍讀、侍講與撰文學士,並都給諫,及靈台正,皆賜席地而坐;外起居注官一員,立於黼座之側,簪筆禦史一員,立於殿楹之內。餘皆兩行鵠立,其右班,以元勳封公侯者,與六卿對坐;封伯爵,並京營大將軍,與黃門尚書及亞卿等對坐;將軍、副將、參將,與京尹、祭酒、靈台監等對坐。餘依品次待立。並再賜蔡荼。天子玉鍾,公、孤金鍾,六卿銀鍾,以下統用瓷器。天子舉手,公、孤鞠躬半揖,六卿以下皆全揖,飲畢而退。如有大元帥與朝,照依文銜,列入左班之內。若外而開府與朝,當列都憲禦史之次,若外鎮大將軍與朝,應在京營大將軍之下。

一、燕饗:

文武列坐如大會朝儀,其小臣統賜席地而坐。天子降榻,北向正立,令二內監執爵、箸,為公、孤定席。天子舉手,公、孤向上三揖。天子就榻南麵而立,令內監為六卿定席。天子亦舉手,六卿向上三叩首。天子就坐,令內監自亞卿以下至靈台正止,均送酒畢。餘小臣,每席各賜一壺。自斟酒畢,三公乃舉玉爵,同三孤跪獻天子三爵,天子降榻,拱手親受。六卿候禦坐畢,方舉玉爵,率亞卿以下至京尹,叩首獻天子三爵,天子於禦座上舉手,內臣接受。以下祭酒、都諫、靈台正,各舉玉爵,率同諸臣等鹹叩首,獻天子三爵。不舉手,內臣接受畢。

然後作樂,飲至九爵,公卿率群工謝恩。小臣先退,次第至於六卿、公、孤出。天子下座送至殿簷,看公孤降陛,由通道將出門。公、孤遙向上再揖,天子舉手回宮。其武臣大小各員,統隨文臣班次行禮,不令執爵。

一、常朝:

天子平日視朝,三公、三孤總不與,唯六卿率百官朝謁。賜坐如大會朝儀,並賜茶一次,文職至靈台官止,武職至參將止。餘小臣皆不賜。天子不舉鍾,飲畢而退。若天子召公、孤問道,或谘詢軍國事宜,公、孤方同入朝。其大元帥有公、孤銜者,常朝亦不與。或天子召問軍政,及邊塞事宜,方與朝會。其儀製悉如大會朝之禮。

一、燕見:

三公、三孤入殿,天子降榻相迎。公、孤扶杖三揖,天子答以半禮,南向就坐,公、孤皆兩帝北向斜坐。外六卿等,若在偏殿,賜坐如大會朝儀;若在內殿,六卿等賜榻,亞卿等賜錦墩,祭酒等賜茵,餘皆席地賜坐。武臣官職大小,悉照文官之製。

一、奏對:

凡日行政事,自六卿至靈台正,叩首畢,皆立奏,天子有問,亦立對,均不賜坐;餘小臣皆跪奏,天子有問,拜手而對。若係特奏事宜,自六卿至靈台,皆俯伏跪奏,天子命平身乃起;若小臣特奏,無麵對之禮,許封章奏,從黃門上達,伏地候旨。三公、三孤,無常奏事情,其有特奏,但就座上起立,奏畢仍坐。外武職亦悉從文官儀製。

一、經筵:

天子南向坐,講官側坐。三公、三孤,左右帶斜坐,同聽。義理有可辨者,公、孤正之。外起居注官一員,席地而坐。講畢賜茶。青宮講筵,太子北向坐,講官西向坐,紫薇省大學士,並左右學士,皆東向坐,陪聽。意旨有不當者,辨之。外簪筆禦史一員,席地坐,專糾太子失儀。凡三進茶而畢。

一、遊宴:

謂遊林苑,登台榭,泛舟之類,止紫薇學士及黃門官員陪從。其餘大小諸臣,皆不與焉。或賦詩飲酒,征伎聽歌,侍坐侍立,均無一定禮儀。但於日夕告退,若秉燭不散,給諫、禦史共彈之。

一、稱呼:

天子稱公、孤日“先生”。其拜起,令內侍扶掖。不鳴讚,不蹈舞。正六卿並紫薇大學士、都憲禦史、黃門尚書及亞卿等,皆稱為“卿”。紫薇左右諸學士與黃門侍郎、僉憲禦史、大司成、都給諫等,皆呼官銜。監察禦史、給事中及各衙門五品以下,悉呼名字,凡經筵官進講之時,天子亦呼為“先生”,其平日仍照品稱呼。若東宮講官,皇太子自始至終,總稱為“先生”。紫薇左右學士,不在經筵,亦稱為“先生”。若大學士,稱為“老先生”。三公、三孤,則稱“元老先生”。其正六卿與都憲禦史、黃門尚書,皆呼日“先生”。加以官銜,如大宗伯,稱為“稱宗伯先生”。大司空,稱日“司空先生”、“都憲先生”、“尚書先生”之類。亞六卿起,至黃門侍郎、僉憲、京尹、司成與薇省諸學士,悉稱為“卿”。都給諫、監察禦史與給事中、眾禦史及各衙門五品以上,悉呼官銜。餘小臣各呼名字。

以上皆平日常行製度。其吉、凶、軍、賓、嘉五大禮,別有儀文。字跡繁多,茲不能載。

月君草創畢,以示諸仙師曰:“禮儀製度,古來創自聖賢,後代因之考據。而今杜撰出來,也可行得否?”鮑師道:“這也與古禮多有相合,怎行不得?”

曼師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難道後世就沒有個可以製禮作樂的?畢竟後人做來,說是杜撰。當時未有禮儀,驀地造出,有個不是杜撰的麼?秦之李斯、漢之叔孫通,他是何物?尚且說白道黑,造起一代典章,至今也還宗他些製度。何況帝師,道統天人,學貫今古,半述半作的?諺雲‘禮失而求諸野’,帝師起於草野,正合著這句話。若說行不得,就是不知禮的皇帝了!”鮑師等皆大笑。

公孫大娘道:“還有一說,君太尊,臣太卑,猶且不可,若帝與後原係敵體夫妻,因何跪拜迎接,無異仆婦之見家主。今帝師以女子而登九五,也要定個典禮,使皇後像個皇後,與眾妃嬪之俯伏跪叩者,有些分別,未為不可。”鮑師道:“公孫仙師說得極是。帝為乾道,後為坤道。《羲經》曰:‘大哉幹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雖尊卑有體,要亦不至懸絕若是,且後字與帝字同義,豈可稱曰‘帝後’,行的是仆妾之禮?”月君道:“皇帝之女下嫁,亦夫婦也。何以舅姑之尊,尚用臣禮相見?堯降二女於媯,不聞瞽瞽、瞍夫婦,跪之叩之?這也是最不平的。我當折而衷之,定個儀製。”曼師道:“我看帝師隻是護短女人,那裏行得去?”月君笑道:“這是裁其過而補其不及,曼師因何反說?”曼師道:“反說,反說,反轉來卻是正說。你看天下婦女與男人行禮,男子深深一揖至地,女人隻把膝磕子來一典,直挺挺的立著,也算個行禮麼?平等親戚尚使不得,何況見了尊長,也做出這個模樣,豈不可笑?唐朝武墨登極,受享四海,臣民朝謁,就把女人抬貴起來,造下這曲膝之儀,美其名曰‘萬福’,流傳至今,把鄉村裏巷之匹婦,也都尊重了!何況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豈不應該的?今帝師但要把至尊之女抑他下來,到不議及至賤之婦人,豈不是與武墨一般護短的了?”月君笑道:“曼師舉一世而變化之,固出於大公至正,但帝旨隻為朝儀起見。後妃朝帝主,駙馬朝公主,似可類及,若說到民間婦女,則絕不相涉,如何可以牽連奏聞?”聶隱娘道:“定個典禮,竟自頒行,何必連著朝儀啟奏呢?”公孫大娘道:“如今怕老婆的,一百個裏到有九十八九個,難道個個是絨男子?也有錯認了周公製禮,隻道婦人是應大的!帝師移風易俗,整飭他轉來,也為須眉吐一吐氣!”

曼師道:“如今帝師威風,九州島之外,八荒之內,沒有個不震服的,自己也要存個地步,怎肯把這些女人來屈抑他?”月君笑道:“曼師用著激將之法了!”鮑師道:“帝師不知。他一個問訊,直要曲腰俯首至地,那女人隻說個‘師父不勞’,連膝磕子也不曲一曲,他心上好不惱麼?”眾仙師皆大笑。

於是月君草定《女儀》數則,開列於左:

一、後妃未經冊立者,雖元配,仍從妃製。必告之宗廟、百官,進冊奉璽綬者,方名日“後”。帝至後宮,則後出殿簷,降階俯躬而接。帝舉手下輦,肩隨同行進殿。後拜,帝答以牛禮。設位,帝南向,後北向坐,設宴亦如之,不同席,不並肩也。帝出,送之階下,候帝升輦,後乃還宮。若宮中有廣筵宴會,眾妃畢集,帝與後皆正席南向,妃皆側立,俟後賜坐,乃坐。宴將畢,後選辭帝行,帝起送後至殿簷間,諸妃皆下陛跪送,俟後升輦出宮,乃還。其平日,妃、嬪見後,一如見帝之禮。後不賜坐,雖位至貴妃,亦不敢坐。後有失德,非淫、妒、悍三者不廢。廢必告之宗廟,宣諸公、孤,無專廢之禮。

一、公主下降,無論是何等人家,凡未經廟見之前,翁姑、夫婿,皆行臣下見公主之禮。禮未廟見者,不執婦功,故《魏風》之刺儉不中禮,令未廟見之婦縫裳者,曰:“纖纖女手,可以縫掌,”仍謂之女而不謂之婦;若已經廟見,乃應執婦功之候,雖天子之女,其奉翁姑與事夫婿,皆須恪盡婦道。與臣、庶家無異也。若有故而出,亦總照七出之例。若公主留於宮中,而駙馬入見,仍行臣禮。在國與在家,各盡其道。

一、臣、庶家女子末出閣者,除拜見叔、伯、母舅,餘皆不見;其已出閣者,凡九族親戚在五服以內者,有事皆得接見。凡三黨親戚平等者,男子向上拜,婦人側向答拜;若男係長親,婦人向上拜,男子側向答拜;男子係卑幼,亦向上拜,婦人側立答以半禮。若作揖,男子俯首至地,婦人俯躬,衣袖至地而止。其有通家、朋友,與鄰裏往來相見者,無論長幼,總照平等親戚之例。若孀居婦人,年五十以內者,止與己之胞弟兄及內侄,與夫之嫡侄相見,,並照平等及卑幼之例;其五十以上者,一切接見,均得與有夫之婦人同一例。向來曲膝萬福之禮,永行禁絕。

月君方才寫竟,曼師大笑道:“婦人揖不至地,到底護短!”月君也笑道:“雖然,婦人高髻雲鬟,教他垂首至地,恐釵卸冠傾,不好看相。”曼師道:“這也罷了。倘有和尚、道士、女尼、女冠,係是應見的親戚,作何行禮?怎不定個製度?怪不得帝師與我等道姑、尼姑混在一處了!”鮑師等又皆大笑。月君道:“雖出戲言,然其間到是要防閑的。”鮑師道:“還要防閑的哩!譬如奴仆、丫鬟,見主子、主母,雖然貴賤有別,到底有男女之嫌。而今世界主奸仆婦,像個理所當然;還有奴才奸主母的,其主礙於體麵,竟至明知不問;或有己奸其仆之婦女,自覺內慚,不便究治,大家和同混一起來,也還成個人麼?

從來刑罰治於已然,禮法治於未然,帝師何以不慮及耶?”月君點首道;“善哉!善哉!此等深意,皆補聖賢所未備。”正欲染筆起草,素英又進言道:“我最惱的是婦人搽粉塗朱,妝得似小鬼一般。亦應禁止才是!”月君道:“定的是禮,這等妝飾之事,不在禮文上的,如何說到這個地步?”曼師道:“怎說不到?隻教他在禮上梳妝便了。”月君道:“我有個道理在。”隨又寫出數條,雲:

一、奴仆與主母,平常無事不許相見;其有叩節拜壽,並吉凶事宜,或奉使稟令應入見者,主母出中堂南向,奴仆於階下背跪叩首,起亦背立,稟命已畢,即趨出;如非緊要之事,令小童或婦女傳言,不得擅入中門。若主母孀居,則垂簾而見,奴仆仍行背叩之禮。其傍主母,若家主之嫂與弟婦,並姊妹之親,均照此背叩,隻行半禮;唯家主之母年五十以上者,見而稟對與家主同。

一、家主與仆婦,除自幼以丫鬟、婢女配合童仆,照常服役外,其餘收買仆從,另居外宅者,苟無正事,婦女與家主亦不見麵。其仆與婦同見家主,一體麵叩;若止仆婦入見,亦行背叩之禮。有稟令事宜,但請命於主母。若仆婦寡居,止許見主母,不見家主。或奉命至親黨之家,亦止見旁主之婦,雖家主之嫡叔伯、胞弟兄,亦不見麵、行禮。若係祖父傳下之人,未經分析,體統宜一;若已分析,則各有各主,其仆見家主之弟兄、叔伯,仍行全禮。其餘隻行半禮,若仆婦,概止行半禮可也。

一、大家閨門內服役者,男係童子,女係丫鬟。若已匹配,均出中門外居住。其小戶人家,既無內外之別,亦不可有奴婢之名,當稱為義男義婦,其體與子孫同。

一、凡和尚、道士,已是方外,雖至戚婦女,無相見之禮。若係婦尼、女冠,無論是親非親,尊卑長幼,一體平行。

曼師道:“差了!差了!倘若祖太太一輩出了家,也與子孫婦輩平行,有這理麼?”鮑師道:“好胡說!現今你做尼姑,見了你外甥剎魔主,還怕得他狠哩!”月君笑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如今依著曼師,除親姑、親祖姑外,方照此例而行,何如?”公孫仙師道:“這個沒得說。”

月君隨添注在方外條下。又將汝飾事宜,另寫一款,雲:

一、夫婦百年偕老,終日相對,須如賓客一般。所謂情欲之感,無介平儀容,燕私之意,不形,乎動靜,方為君子、淑女。正不必蘭麝熏肌,粉脂塗麵,以為容悅之態。諺雲:“醜婦良家之寶。”無鹽、德耀,為千古第一醜婦,即為千古第一賢嬡,不聞其稍有妝飾也。醜者尚不須妝飾,況其美者乎!然而詩雲“刑於寡妻”,此尤在為丈夫者,整其大綱,而使閨人不屑屑於畫眉點額,如謝女之有林下風範,豈非絕代佳事?至夫侍妾、媵婢,舞女、歌姬,粉白黛綠,爭妍而取憐,處其地位,理所當然,不在禁例;又若娼家樂戶,獻笑倚門,迎新送舊,全在乎異樣新妝,作為狐媚以惑人心,尤不在此禁例。

鮑師諸師看了,大讚道:“禁得妙!禁得妙!不禁的尤妙!從此天下閨中,皆化為淡汝真色矣!”月君遂命素英,一並封發相府,除會朝儀製與後妃、公主二則應奏覆皇帝外,其臣、庶家五條,即頒敕各郡、縣一體遵行。

越數日,呂律與高鹹寧各有聯銜奏疏二道,不知也為朝儀大典與否。從來草野師儒,每負禮樂典章之學問;廟堂君相,寧無損益因革之權宜?且看下文。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女仙外史

《女仙外史》正文
第一回 西王母瑤池開宴 天狼星月殿求姻 第二回 蒲台縣嫦娥降世 林宦家後羿投胎 第三回 鮑仙姑化身作乳母 唐賽兒誕日悟前因 第四回 裴道人秘授真春丹 林公子巧合假庚帖 第五回 唐賽兒守製辭婚 林公子棄家就婦 第六回 嫁林郎半年消宿債 嫖柳妓三戰脫元陽 第七回 掃新壟猝遇計都星 訪神尼直劈無門洞 第八回 九天玄女教天書七卷 太清道祖賜丹藥三丸 第九回 賑饑荒廉官請獎 謀伉儷貪守遭閹 第十回 董家莊真素娥認妹 賓善門假端女降妖 第十一回 小猴變虎邪道侵真 兩絲化龍靈雨濟旱 第十二回 柳煙兒舍身賺鹿怪 唐月君為國掃蝗災 第十三回 邀女主嵩陽懸異對 改男妝洛邑訪奇才 第十四回 二金仙九州島遊戲 諸神女萬裏逢迎 第十五回 姚道衍倡逆興師 耿炳文拒諫敗績 第十六回 王師百萬豎子全亡 義士三千鐵公大捷 第十七回 黑風吹折盛帥旗 紫雲護救燕王命 第十八回 陳都督占讖附燕王 王羽士感夢迎聖駕 第十九回 女元帥起義勤王 眾義士齊心殺賊 第二十回 太陰主尊賢創業 禦陽子建策開基 第二十一回 燕王殺千百忠臣 教坊發幾多烈女 第二十二回 鐵兵部焦魄能誅衛士 景文曲朽皮猶搏燕王 第二十三回 鮑道姥賣花入教坊 曼陀尼懸珠照幽獄 第二十四回 女無師延攬英雄 諸少年比試武藝 第二十五回 真番女賺馘高指揮 假燕將活擒茹太守 第二十六回 仝淳風義匿司公子 高監軍計襲萊州府 第二十七回 黑氣蔽天夜邀剎魔主 赤虹貫日晝降鬼母尊 第二十八回 衛指揮月明動寨 呂軍師雪夜屠城 第二十九回 設玉圭唐月君朝帝朔 舞鐵鍬女金剛截仙駕 第三十回 呂軍師獻馘行宮 唐月君燕饗諸將 第三十一回 驪山老姥征十八仙詩 剎魔公主講三千鬼話 第三十二回 兩奇兵飛救新行殿 一番騎廛戰舊細君 第三十三回 景公子義求火力士 聶隱娘智救鐵監軍 第三十四回 景公子義求火力士 聶隱娘智救鐵監軍 第三十五回 兩皂旗死生報故主 二軍師內外奏膚功 第三十六回 唐月君創立濟南都 呂師貞議訪建文帝 第三十七回 帝師敕議內外官製 軍師奏設文武科目 第三十八回 兩軍師同心建國 一公子戮力分兵 第三十九回 美貞娘殺美淫宮 女秀才降女劍俠 第四十回 濟寧州三女殺監河 兗州府四士逐太守 第四十一回 呂司馬謁闕裏廟 景僉都拔沂州城 第四十二回 僇敗將禍及三王 蠱謠言謀生一劍 第四十三回 衛指揮海外通書 奎道人宮中演法 第四十四回 十萬倭夷遭殺劫 兩三美女建奇勳 第四十五回 鐵公托夢定切蒼黎 帝師祈霖恩加仇敵 第四十六回 帝旨賜諡殉難臣 天緣配合守貞女 第四十七回 幸蒲台五廟追尊 登日觀諸臣聯韻 第四十八回 煉神針八蠟鹹誅 剪仙蓑萬氓全活 第四十九回 鄭亨爭將當先喪律 景隆克帥落後褒封 第五十回 蒲葵扇舉掃虎豹遊魂 赤烏鏡飛驅魑魅幻魄 第五十一回 鬼母手劈奎道人 燕兒腰斬李豎子 第五十三回 兩句詩分路訪高增 一首偈三緘貽女主 第五十四回 航海梯山八蠻競貢 談天說地諸子爭鋒 第五十五回 震聲靈遣使議讓位 懾威風報聘許歸藩 第五十六回 張羽士神謁天師府 溫元帥怒劈靈猴使 第五十七回 九魔女群攝地仙魂 二孤神雙破天師法 第五十八回 待字女感夢識郎君 假鋪卒空文揭開府 第五十九回 預伏英雄堅城內潰 假裝神鬼勍敵宵奔 第六十回 高郵州夫婦再爭雄 廣陵城兄弟初交戰 第六十一回 劍仙師一葉訪貞姑 女飛將片旗驅敵帥 第六十二回 姚道衍設舟誘敵 雷一度落水歸神 第六十三回 三義士虎腹藏兵 一將軍龍頭殺賊 第六十四回 方學士片言折七令 鐵先生一劄服諸官 第六十五回 兩猿臂箭賭一雄州 一虎兒刀劈兩奴賊 第六十六回 譚都督夾睢水立重營 鐵元帥焚浮橋破勍敵 第六十七回 一客誅都閫藩司 片刻取中州大郡 第六十八回 呂軍師占星拔寨 穀藩王造讖興戈 第六十九回 三如公子獻雄郡 二鬆道人縛渠魁 第七十回 逞神通連黛統妖兵 賣風流柳煙服偽主 第七十一回 範飛娘獨戰連珠蕊 劉次雲雙鬥苗龍虎 第七十二回 妖道邪僧五技窮 仙姥神尼七寶勝 第七十三回 奉正朔偽主班師 慕金仙珠娘學道 第七十四回 兩首詩題南陽草廬 一夕話夢諸葛武侯 第七十五回 慕嚴慈月君巡汴郡 謁庭闈司韜哭冥府 第七十六回 唐月夢錯廣寒闕 梅婢魂歸孝謙主 第七十七回 燒崗山火攻伏卒 決湘江水灌堅城 第七十八回 呂軍師三敗誘蠻酋 荊門州一火燒佷賊 第七十九回 神武廟雙建帝師旗 偃月刀單梟燕帥首 第八十回 吳侍講十年撫孤子 呂師相一疏苊名臣 第八十一回 卜兌卦聖主驚心 訪震宮高人得病 第八十二回 收英才六科列榜 中春闈二弟還家 第八十三回 建文帝敕議君臣典禮 唐月君頒行男女儀製 第八十四回 呂師相奏正刑書 高少保請定賦役 第八十五回 大救凶災剎魔貸金 小施道術鬼神移粟 第八十六回 姚少師毒計全憑炮火 雷將軍神威急顯雲旗 第八十七回 少師謀國訪魔僧 孀姊知君斥逆弟 第八十八回 二十皮鞭了夙緣 一枝禪杖還惡報 第八十九回 白鶴羽士銜金棟淩霄 金箔仙人呼紅雲助駕 第九十回 丹青幻客獻仙容 金剛禪魔鬥法寶 第九十一回 剎魔聖主略揭翠霞裙 火首毗耶永墮紅玉袋 第九十二回 狀元正使現五色花臉 畫士中書變兩角狼頭 第九十三回 申天討飛檄十大罪 命元戎秘授兩奇函 第九十四回 燕庶子三敗走河間 司開府一戰取上穀 第九十五回 劉元帥破堅壁清野 譚監軍獻襄沙渡河 第九十六回 孛夫人暗施毒蜮妖蟆 太陰主小試針鋒劍炁 第九十七回 坎藏水火生紅焰 土合陰陽滅白波 第九十八回 北平城飛玄女片符 榆木川受鬼母一劍 第九十九回 嫦娥白日返瑤台 師相黃冠歸玉局 第一百回 忠臣義士萬古流芳 烈媛貞姑千秋表節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