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 作者:杜綱年代:清代563   

《北史演義》正文 卷三十二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

魏孝武計滅晉陽高渤海兵臨京洛

話說高王當日原非誌在篡魏,即扶立孝武,大權在握亦不過政由寧氏,祭則寡人,其心已足。斛斯椿心懷反覆,懼禍及己,日夕勸帝除之,遂成禍階。一日,椿語帝曰:“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俊皆歡黨羽,各據要害之地,宜先去之。”帝乃改置都督,革除建州刺史缺以去賢。又使禦史舉俊罪,罷其職,以汝陽王叔昭代之。歡聞俊罷,上言:“蔡俊勳重,不可廢黜。若以汝陽有德,當受大藩,臣弟高琛猥任定州,妄叨祿位,宜以汝陽代之,使避賢路。”帝不聽。歡大怒,乃命俊據濟州,勿受朝命。又華山王鷙在徐州,歡令大都督邸珍奪其管鑰逐之。中外皆知歡必反矣。五月丙子,帝增置勳府將六百人,又增騎官將二百人。盡發河南諸州兵數十萬,悉赴京師,大閱於洛陽城外。南臨洛水,北際邙山,軍容甚盛。帝與斛斯椿戎服觀之。辛未戒嚴,雲欲伐梁。又慮歡覺其偽,賜歡密詔,言“宇文黑獺、賀拔破胡各據形勢之地,頗蓄異心,故假稱南伐,潛為之備。王亦宜共形援”。歡得詔,大笑曰:“朝廷為掩耳盜鈴之計,吾豈受其愚乎?”乃即上表,以為“荊、雍既有逆謀,臣今潛勒兵馬三萬,自河東渡”。遣恒州刺史厙狄幹等將兵四萬,自來違津渡;領軍將軍婁昭等將兵五萬,以討荊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將山東兵七萬、突騎五萬,以討江左。皆勒所部,伏聽處分。帝出表示群臣,皆曰:“歡兵一動,必直抵洛陽。其意叵測,宜急止之。”帝於是大懼。且說高王自得詔後,以帝為椿黨蒙蔽,異日定有北伐之舉。不如先發製人,引兵入朝,除君側之惡,奉迎大駕,遷都鄴城,方可上下相安。籌畫已定,乃發精騎三千,鎮守建州。又發兵三千,去助蔡俊守濟。再遣婁昭引三萬人馬,鎮守河東一路,以防帝駕西行。又遣將把住白溝河,將一應地方糧儲皆運入鄴,不許載往京師。乃上表言:臣為嬖佞所間,陛下一旦見疑。臣若敢負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孫殄絕。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幹戈不動,佞臣一二人願斟量廢黜。斛斯椿見歡表,陽請退位。帝不許,曰:“歡言何可信也。”乃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陽湖,汝陽王暹守石濟,又以儀同三司賈顯智為濟州刺史。

顯智至濟,見城門緊閉,先使人到城下,高叫道:“朝廷有旨到來,速即開門。”俊使人城上答雲:“奉高王之命,不許開門納人,有甚聖旨便當曉諭。”使雲:“朝廷遣賈儀同來代行濟州事,如何違旨?”城上答道:“奉高王之命,不得受代。甚麼賈儀同,教他早早去罷。”使人回報顯智,顯智隻得回京,以俊拒命奏帝。帝大怒,知由歡使,乃使舍人溫子升為敕賜歡。

其略雲:朕前持心血,遠示於王,深計彼此共相體恤,而不良之徒坐生間二。近者孫騰倉猝來北,聞者疑有異謀,故遣禦史中尉綦母俊具申朕懷。今得王啟,言詞懇惻,反複思之,猶有未解。

以朕眇身遇王,不勞尺刃,坐為天子,所謂生我者父母,貴我者高王。今若無故背王,自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皇天後土,實聞此言。近慮宇文為亂,賀拔應之,故戒嚴誓師,欲與王相為聲援。宇文今日使者相望,觀其所為,更無異跡。賀拔在南,開拓邊境,為國立功,念無可責。王欲分討,何以為辭?東南不賓,為日已久,先朝以來,置之度外。今天下減半,不宜窮兵黷武。朕以暗昧,不知佞人為誰?可具列姓名,令朕知之。頃高乾之死,豈獨朕意,王乃對其弟敖曹言朕枉殺之,人之耳目何可輕易?聞厙狄幹語王雲:本欲取懦弱者為主,何事立此長君,使其不可駕馭。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廢之,更立餘者。如此議論,皆王間勳人言之,豈出佞人之口。去年封隆之叛,今年孫騰逃去,不罪不送,誰不怪王?王若事君盡誠,何不斬送二首,以伸國法?王雖啟雲西去,而四道俱進。或欲南渡洛陽,或欲東臨江左,言者猶應自怪,聞者寧能不疑?王若守誠不貳,晏然居北,在此雖有百萬之眾,終無相圖之意。王若舉旗南指,問鼎輕重,縱無匹馬隻輪,猶欲奮空拳而死。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無知,鹹謂實可。或為他人所圖,則彰朕之惡,假使還為王殺,幽辱齏粉,了無遺恨。何者?王之立朕以德建,以義舉,一朝背德害義,便是過有所歸。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至此。古人雲:越人射我,笑而道之;我兄射我,泣而隨之。朕與王情如兄弟,所以投筆撫膺,不禁欷歔欲絕。帝詔去後,歡不受命。京師糧粟不至,軍食無出。帝甚憂之,乃複降敕於歡。

其略雲:王若壓伏人情,杜絕物議,惟有罷河東之兵,徹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使蔡俊受代,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守境息民,則讒人之口舌不行,宵小之交構不作。王可高枕太原,朕亦垂拱京洛矣。王若馬首向南,朕雖不武,為宗廟社稷之計,不能束手受製。決在於王,非朕能定。其是非逆順,天下後世必有能辨之者。為山止簣,相與惜之。帝雖屢降明詔,歡不應如故。王思政言於帝曰:“觀高歡之意,非口舌所能喻,兵必南來。洛陽非用武之地,難與爭鋒,不如遷駕長安,以關中為根本。

地險而勢阻,資糧富足,兵革有餘。況宇文泰乃心王室,智力又足敵歡,可恃以無恐。再整師旅,克複舊京,殮除凶逆。歡雖強,可坐而誅也。”帝雖然之,而猶戀舊都,懷疑不決。

時廣寧太守任祥在洛,帝厚撫之,命兼尚書左仆射,加開府儀同三司。祥故歡黨,棄官走,渡河據郡待歡。帝乃敕文武官北來者任其去留,遂下製書,數歡咎惡。又遣使荊州,召賀拔勝赴行在所。勝接帝詔,問計於太保掾盧柔。柔曰:“高歡悖逆,公席卷赴都,與決勝負,死生以之,上策也。北阻魯陽,南並舊楚,東連兗、豫,西引關中,帶甲百萬,觀釁而動,中策也。舉三荊之地,庇身於梁,功名皆去,下策也。”勝笑而不應。一日,帝坐朝,黃門奏關西行台宇文泰,遣帳下都督楊薦入朝,麵陳忠悃。帝大喜,召薦殿下問之。薦曰:“泰本卷甲赴京,特以歡兵西指,深恐關中有失,故兵發中止。遣臣來者,恭請聖駕入關,以圖後舉。如合上旨,躬率將士出關候迎。”

帝曰:“行台既忠於朝廷,朕亦何辭跋涉。”時平陽公主駙馬都尉宇文測在側,亦勸帝西幸。帝即命測與薦同往,謂之曰:“去語行台,朕至長安,當以馮翊長宮主妻之。速遣騎士前來迎我。”測受命而出。於是中外鹹知帝將西去,王侯貴戚無不憂危。測至家,語平陽公主曰:“帝將西幸,命我先見宇文。此後未識有相見日否。”公主曰:“何不相攜同去,免使室家離散?”

測曰:“帝命嚴迫,何能同往?”夫婦相對泣下。隻見階前走過一人,跪下道:“駙馬勿憂,倘有禍亂,小人情願保護公主西歸。”公主問測曰:“此人有何才幹,能保護吾家?”測曰:“此人姓張名吉,為人忠直,勇敢當先。三年前曾犯死罪,吾救之,故願為我仆。作事大有膽略。得其保護,公主可以無憂。”但恐家中人不服,因以親佩寶劍一口賜之,吩咐眾仆曰:“若遇危難,凡事皆由吉主。”吉同眾仆皆叩頭受命。遂別公主而去。先是帝廣征州郡兵,東郡太守裴俠帥所部詣洛陽。思政問之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俠曰:“聞天子為西幸之謀,誠有之乎?”思政曰:“有之。君以為可否?”俠曰:“未見其可也。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河山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寧肯受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而入火也。”思政曰:“然則若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思政然之,乃進俠於帝,授左中郎將。

當是時歡雖四道進兵,大軍未發。乃召其弟高琛於定州,以長史崔暹佐之,鎮守並州。親自勒兵南出,告其眾曰:“孤以爾朱擅命,建大義於海內,奉戴主上,誠貫幽明。橫為斛斯椿讒構,以忠為逆。今者南行,誅椿而已。明日五鼓,爾將士俱集轅門聽令。”當夜,入宮語婁妃曰:“孤將入除君側之惡,起行在即,來與卿別。”妃大驚曰:“大王身居王爵,兒受顯職,弟為駙馬,女為皇後,尊榮極矣,何複作此舉動?”蓋王作事深密,朝廷事婁妃全未知之,故不樂王行。王曰:“我能容人,人不容我。須得入朝整頓一番。”

妃曰:“帝與後若何處之?”王曰:“遷駕鄴城,仍扶為帝。彼雖以爾朱比我,我決不學萬仁所為。”妃恐有妨於後,終不懌。少頃,諸夫人聞王出兵,皆來拜送。王命宮內事悉聽妃主處分,又謂妃曰:“東府因他性剛,我不去辭別。五兒周歲,你須同諸夫人往賀,莫冷落他。”妃應諾。是夜,王宿營中,帶高澄同往。五更勒兵齊出,馬步一十三萬,將帥三千餘人。以敖曹為先鋒,劉貴、封隆之為左右翼,彭樂、竇泰輔之,高隆之押後。其餘能征慣戰之將,皆聚於中軍,臨時調用。軍聲所至,無不望風畏懼。

其時宇文測亦至長安,召泰迎駕。泰接旨後,便點上將王賢,領人馬一萬,據住華州,以防晉陽兵至。遣都督駱超引兵一千,直抵洛陽接駕。又遣楊薦同了宇文測引兵一千,前出潼關,沿途候接。自領大軍屯於弘農,以為聲援。乃曆數高歡之罪,移檄四方。其略曰:高歡出自輿皂,罕聞禮義。一介鷹犬,效力戎行。靦冒恩私,遂階榮寵。不能竭誠盡節,專挾奸回,乃勸爾朱榮行滋篡逆。及榮以專政伏誅,世隆以凶黨外叛,歡乘其間,暫立建明,以慰天下,亦可勳垂不朽。孰意假推普泰,欲竊威權,稱兵河北。以討爾朱為名,黜陟自由,跡同謀逆。幸而人望未改,天命有歸,魏祚方隆,群情翼戴。歡因阻兵安忍,鎮守邊隅。然廣布腹心,跨州連郡,禁闥侍從,悉伊親黨。而舊將名賢,正臣直士,橫生瘡痏,動掛網羅。故武衛將軍伊琳、直閣將軍鮮於康仁,忠良素著,天子爪牙,歡皆收而戮之,曾無聞奏。孫騰、任祥,歡之心膂,並使入居樞近,知歡逆謀將發,相繼逃歸。歡益加重待,亦無陳白。故關西大都督賀拔嶽,勳德隆重,興亡攸寄,歡忌其功,乃與候莫陳悅等私相圖害,以致大軍星隕。

幕府受律專征,便即討戮。歡知逆狀已露,懼罪見責,遂遣蔡俊拒代,竇泰佐之。又使侯景等阻絕糧粟,以弱王室。惡難屈指,罪等滔天。其州鎮郡縣,率土黎民,或為鄉邑冠冕,或為勳戚世裔,並宜同心翼戴,共效勤王之舉,毋貽從逆之誅。封賞之科,已有別格。檄到須知。

高王見檄大笑道:“彼欲以言語聳動天下乎?此何足為吾害?”乃令軍士倍道進發,限在七月十三俱集黃河渡口,以便進取,毋失時刻。正是:喑嗚山嶽盡崩頹,叱吒風雲皆變色。聞者寒心,見者喪膽。但未識朝廷若何相拒,且聽後文再說。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演義

《北史演義》正文
卷一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 卷二 於皇後暗中被弑 彭城王死後含冤 卷三 改舊製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卷四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 卷五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仆亡身 卷六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卷七 幽母後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 卷八 太後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 卷九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 卷十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 卷十一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 卷十二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 卷十三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 卷十四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 卷十五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餘勇大破葛榮 卷十六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 卷十七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泄群謀 卷十八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 卷十九 戰丹穀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 卷二十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恒山釋怨成親 卷二十一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 卷二十二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 卷二十三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 卷二十四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 卷二十五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 卷二十六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 卷二十七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 卷二十八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 卷二十九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 卷三十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 卷三十一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 卷三十二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 卷三十三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 卷三十四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 卷三十五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 卷三十六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 卷三十七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 卷三十八 黑獺忍心甘弑主 道元決誌不同邦 卷三十九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 卷四十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 卷四十一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 卷四十二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 卷四十三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 卷四十四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 卷四十五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 卷四十六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 卷四十七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 卷四十八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 卷四十九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凶 卷五十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 卷五十一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 卷五十二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 卷五十三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 卷五十四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 卷五十五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 卷五十六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 卷五十七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 卷五十八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 卷五十九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 卷六十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 卷六十一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 卷六十二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 卷六十三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 卷六十四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