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三十八

靖康中帙十三。

起靖康元年二月十五日辛亥,盡其日。

《書》曰:皇天眷命陛下即位之七日下詔求直言天下幸甚微臣居山邑距京師越萬裏乃得隨士庶垂淚以伏讀痛幹戈風塵阻絕如此不謂國家遭陽九之戹也。女真(改作金人)小醜斬荊棘(刪小醜至此五字)入塞擁馬渡河曾不淹時勢如壞山直抵城下嗚呼天乎!忘我祖宗配天澤民二百年之基業乃一日有斯酷耶在春秋之時周室衰孔子春秋用是作也。孰謂國家聖聖相繼重光熙洽天下太平自結繩以來未之或有天子垂衣而朝四夷牧萬國曾不足以輕重威至廣也。乃於女真(改作金人)小醜平昔仆役高麗臣事契丹者逡巡偃蹇乃(刪小醜至此十八字)有城下之師國中之盟何其甚耶烈士痛心壯夫灑血孰有甚於斯時耶臣至愚。且老不敢齒於壯人義士而逖視樵牧思謀妾婦思奮之際甯無一言以自效哉!況臣一門七世食祿高祖迥鹹平景德之際極文章禮樂之譽曾祖宗愨寶元康定之間任西鄙之域遂參大政罷兵息民自爾以來海內推臣族為文學之家微臣言之亦其職也。惟臣在元符末上皇即位之初嚐應詔有封事蒙有司第臣為邪等置籍刑部初禁入京城漸不許仕宦而擯斥畀竄二十餘年矣。其所言者皆天下大利害今莫能悉記惟是二事不能忘也。一曰:國家累聖功德巍巍無所與二而近日諂諛大奸獨推尊考廟是觀德不在七世之廟而下同士庶祭行於寢中二曰:自古衰主暗君乃有毀謗先烈之言以鉗天下之口惟我神宗皇帝何所負於天下內外無有一人不足於恩德尚何毀謗之有彼諂諛大奸濟以凶暴徒以資一身之欲而不知上累先帝之明也。臣愚欲因此二事申言當今之急務豈顧卞和之玉再刖其足耶竊惟城下之師明主夙夜焦勞憂慮之餘狂夫之言未暇擇也。伏睹戊申大赦封豕逋遁齊民乂安凡有血氣之屬鹹以更生相賀父老有言含哺鼓腹以沐太平之澤不知其巳雖死猶生也。然赦文有新邊之語讀者惑焉議者側歎妄以易州涿州之地終不能保而複棄之為新邊也。既而乃知所謂新邊者河間府中山府太原府三大鎮無慮二十州五十六縣自州升之為府而不知未幾乃自中國棄之為新邊也。嗟。

夫斯地可棄也。斯民不可棄也。吾祖宗艱難之業不可棄也。嗟乎!誰為陛下而畫此策乎!昔賈誼以文帝之明承天下之資而久為戎人(改作匈奴)欺傲乃歎曰:可謂中國無人矣。臣竊考之當是之時高祖之舊臣猶在者如陳平周勃灌嬰季布之徒其後進者議論有晁錯賈山馮唐守正有早屠嘉宋昌司刑有張釋之司兵有周亞夫柴武賈誼尚何恨哉!使誼尚在謂今日之有人無人乎!臣,於是忘其至愚。且老不能默已專以割地為言未暇及天下事也。惟陛下幸察臣元符中知磁州武安縣嚐作朔論二篇因杜牧之論而發也。牧之意則勤矣。其論失之迂而不密蓋山東不足以製河北河北為能製山東安可以天下之勢而專之於山東也哉!凡君天下者得河北則得天下矣。失河北則失天下矣。凡有國者得河北則其國彙報會河北則其國弱。又有其國雖不正得河北則強其國雖正失河北則弱其國雖無道得河北則強其國雖不至無道而失河北則弱秦漢晉隋唐之有天下宋武帝之不能有符氏之秦拓拔之魏朱氏之梁李氏之唐石氏之晉劉氏之漢其國所以強弱之勢與夫曹氏之魏強於劉氏之蜀漢高氏之齊強於宇文氏崤函之周其跡昭然布在方策可考不誣是謂河北之形勢臣敢為陛下略言之陛下幸察臣已言河北重於天下矣。乃敢複言三鎮之重於天下者不必繁引遠古惟事與國家造邦相因者則可得其略昔周世宗之英武雄毅實漢光武唐太宗之流承石晉父事契丹之後劉漢禍亂之餘即位僅餘兩月黃鉞親征而師出之日四壘奔北為我宋驅除晚以數千師伐契丹不血刃而取益津關繼取瓦橋關者晉人棄之以為契丹之元首非特為其右臂也。何則契丹之所盜據者七國時燕地也。唐方鎮忠龍也。六國之燕最弱非韓趙魏之比方鎮中盧龍最弱朱滔李克用輩非魏博田承嗣鎮冀王武俊之比而其人堅忍奇崛包藏禍心敢立凶謀前有荊軻太子丹之風後習安祿山史思明之態易與為禍難與圖治也。以故雖曰:弱燕而嚐迫於趙魏雖曰:幽陰而常動搖魏博鎮冀之上棄之以奉契丹既非所宜況以奉契丹(改作金人)之叛臣女真小醜者譬之熊鼠得幽薊則潛窟壤得三關則(刪之叛至此二十三字)洊基積累其勢將倍萬也。然克是三關者雖曰:周世宗之英武而我太祖太宗實在兵間也。世宗常以千人之軍溺於亂流叢葦之中。

而契丹不敢以一鏃來加者三天子之威靈在是也。其克瓦橋關者。又專在太祖之功也。夫以三天子之威靈而得之者乃一日無故而棄之荒裔小醜(刪此四字)豈勝慟哭之痛哉!。又如石晉之末出帝之醜先自梁漢璋覆師於高陽遂使契丹得犯澶淵之役康保裔無高陽之敗則不勞真宗皇帝為澶淵之役矣。高陽之勝敗猶係中國之輕重如此忍論高陽之存亡耶廟堂之上肉食者宜為陛下念之中山府唐義武軍也。此軍甲兵雄於天下城壁高固自昔有揖客三年不得上之語況。又其帥獨知臣節前號河北四叛義武不與後稱河北三寇之時義武亦不與也。逮黃巢之亂中原四方諸鎮孰為勤王之師獨義武王處存擁兵渡河以解關中之急不幸石晉之梁漢璋敗於高陽契丹遂得犯鎮定攻中山然契丹之兵亦,豈能必勝而前為和京師之舉哉!亦嚐屢北惟是張彥澤杜重威以禁旅重兵至中渡橋降於契丹而中山李商者納契丹使契丹遂得入京師成晉出帝之禍為中國之醜向使高陽全師中山堅壁甯至是耶鹹平中康保裔既敗於高陽而定州之望都。且複失守遂勞真宗皇帝車駕親征而傅潛領十萬精兵屯中山不出一騎當斯之時遠近愚知無不憤疾潛者恥與之俱生無幾何車輅班師之後潛議罪當斬真宗特賜其首領竄斥之議甚鬱也。至今聞者齧指奮袂而起孰知真宗皇帝聖意有在也。豈臣下所易窺哉!蓋潛實白首老將耳目親接開運之禍變今坐擁十萬以全中山以示怯於契丹勿擊堂堂之陣勿當得意之銳脫彼能至澶淵必不得渡河待其渡河之後我出中山十萬蓄銳請戰之師一舉而蹙之彼契丹雖眾豈堪填吾洪流而代吾拂埽也哉!彼,或不克渡河我以此複截其歸路匹馬隻輪定不返矣。恭惟祖宗無失刑真宗豈得私傅潛也哉!真宗清淨垂拱之君不惑群聽而決意親征不以王超石普楊延昭斷契丹之歸路不斬傅潛之不濟師巍巍振乎!千古之上矣。中山之勢宜如何哉!惟我祖宗。又能用中山之形勢也。何則在戰國時介於趙魏之間屹然自成一國其地雖狹而謀至廣其人雖寡而才至武西足以抗秦北足以製燕無論趙魏也。所謂中山君者是也。太祖太宗之時每歲防秋之兵全師聚於定州真宗躬置禦戎之陣以真定高陽諸路之兵並會定州夾唐河為大陣量番寇遠近出兵建柵仁宗謹是祖。

宗之製積粟則中山為多番兵則中山為重命帥則得韓琦至今廟而祀之歲時嚴焉太原府劉氏資有之太祖皇帝未之克留以待太宗皇帝特封太宗為晉王逮晉王即皇帝位之四年親征克之,於是有宋受天明命平一天下萬國莫不知臣妾逮今將二百年重惟太宗皇帝號令之所加鼙鼓之所及一日削平唐末及五代百年之僭亂曾不足以摧枯拉朽惟於太原獨如此艱難何耶劉繼元雖孺子也。有郭無為之策侯霸榮之勇其兵嗜戰不怯死其民樂生不輕去。且複念曰:太原吾父母之世所有也。吾家所以革晉為漢者自太原基之也。彼石氏有天下者亦自晉而得之也。遂以晉篡李氏之唐而李氏所以奪朱氏之梁者晉得之也。初起諸晉也。其上高祖太宗所以為唐者晉奉之也。楊氏所以為隋者晉肇之也。高氏所以為齊者晉大之也。司馬氏以晉自命者實謂受命於晉也。其在成周宣王承厲王之亂號為中興者伐玁狁於太原也。其後王師敗績於薑戎王乃料民於太原是太原為成周之盛衰者。又如此也。嗚呼太原之鎮可輕棄哉!重以太宗之神武念太原久未下顧視群臣誰可與議者首詢之張暉暉曰:戢兵待時常緩為謀繼詢之張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北虜(改革者作契丹)為援未可倉卒圖也。莫若先離其戎心。又詢之薛居正居正曰:太原自古難克之國周世宗伐之至於老師太祖破北虜(二字改作敵)於雁門關盡驅其人民居虎牢關以西雖巢穴尚存而危國巳甚卒得曹彬而謀之問曰:顯德開寶兩征太原以當時兵不能克何也。帝意,豈不深哉!彬能身任其役帝遂決意親征躬擐甲胄曹彬郭進潘美等為之將先以進守石嶺關禦北狄(改作契丹)乃降繼元平太原俘其人民毀其城郭將貽萬世之安也。況夫兩朝三帝二十餘年而得之者豈一日甘心而棄之乎!,或謂唐自安史之後河北自非朝廷所有亦何害乎!為唐也哉!臣應之曰:唐之河北固重而失之然其據大河津以製河北太原猶在朝廷也。此李德裕相武宗毅然以身許國不赦澤潞卒能號令鎮魏以誅劉稹成一代偉績也。以兵論之河北之銳師固為三鎮而習氣然太原青州各有兵十萬邠甯宣武各有六萬自足以製彼三鎮矣。今。又並太原而棄之古未有也。太原唐重兵之地今棄之矣。而青州盜賊久熾。又未必如唐之重兵也。邠甯之兵凋殘於近歲未易並言唐之宣武是謂。

今之汴州祖宗以重兵威天下百餘倍於唐宣武之兵也。太宗時張洎能言京師之兵製出於秦漢兵製仁宗時尹源。又能言京師兵製出於秦漢上不特與唐時論也。後來宜不複開口措意於斯也。柰何初變更於王安石卒殲盡於童貫天下之勢亟矣。惟陛下念之天下萬方臣妾不勝至願而三鎮之形勢臣愚略陳之矣。臣前所謂無名而賜之者請複言之大凡王者慎一嚬一笑不易以假人不知比之三鎮於一嚬一笑笑孰重輕哉!謂此小醜(改作其退師)為功則隋唐因突厥以有天下《郭子》儀嚐以回紇南蠻大食之兵而興複中國矣。安得人賜之田哉!惟石敬塘父事契丹假其兵力以即帝位割弱燕以委契丹而趙魏之地猶不與也。謂其能戰則彼遐陬荒絕疆埸不相接未嚐一日當中國之師也。亦未嚐一日與中國雷霆之戰也。果孰怯而孰勇哉!但聞渤海者高麗之別種也。女真者渤海之別種也。高麗臣事契丹而女真因高麗以臣事契丹者也。在祖宗時嚐因高麗入貢而困於契丹之三柵求救於淳化之初也。其後國家絕高麗而不與之通女真遂自絕於中國逮熙甯初國家複與高麗通而女真方狃於契丹不得與也。柰何一旦逞凶謀傾奪契丹之國出其故君空其貨寶而豺狼之心不能自巳遂敢陸梁於中國人在祖宗時嚐來寇我白沙寨掠官馬三匹民一百二十八口適其貢馬之使在京師遂命執之不得還曾無幾何渤海入貢而渤海之酋為謝女直之過遂詔還女真之使入貢而渤海之酋為謝女真之過遂詔還女真之使不知今日女真之暴逆不恭自幹天誅孰與三馬百人多少在祖宗法令當何如哉!議者曰:柰其頓兵城下何請責之曰:唐廣德初突厥自涇州犯長安至於代宗幸陝西而《郭子》儀帥師則吐蕃望風遁去越三年仆固懷恩以吐蕃回紇羌渾二十萬寇京畿《郭子》儀以回紇伐吐蕃而難平,豈有割土田以奉也。恭惟陛下始初清明之時天以小醜警惟(刪但聞至此三百四十五字)陛下增修盛德岩廊之上必有長駕遠馭之術三鎮已複歸於職方氏矣。願惟疏遠小臣必待百官班駕之後乃得與昆蟲共慶也。。雖然臣猶將有所陳者唐杜牧之最善論兵謂上策莫如自治漢皇甫規善用兵而先零諸羌慕共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則以威信為幹櫓也。規之言曰:力求猛敵不如清明日勤孫吳未。若奉法皆自治之道也。。又如陳苞於板楯蠻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亦知自治者也。陛。

下誠得如皇甫規之有威信者為師帥程苞之明能者為州郡則三鎮之複為王土可指日而期也。然則邊埸之臣自治之道也。。。若夫人君之自治者無時不然尤鑒於變亂之故猶之治兵(刪此四字)也。漢路溫舒嚐為宣帝言之曰: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重耳以霸趙王不終諸呂作難而孝文為太宗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文帝思永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禮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察庶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繼變亂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聖觀所以昭天命也。溫舒,於是謂遠不及高帝近不及武帝可謂知務矣。及觀東方朔之對武帝化民不言堯舜而言文景尤著明也。今陛下繼變亂之後思所以昭天命者不在仁宗乎!凡溫舒之稱文帝實為吾仁宗而雲:耳優而論之仁宗於斯大德加以嚴恭寅畏翼翼而純矣。漢文未必無愧也。。且文帝在位二十四年逮其晚歲稍惑異端孰如會琮而相王曾李迪呂夷簡晚得杜衍文彥博韓琦其在內外大小華國命世之臣蔚乎!不可勝數也。其用之未盡留以遺子孫者呂誨範鎮司馬光呂公著皆社稷之衛也。陛下今日繼變亂之後誠能得臣如仁宗時不開邊以玩兵不專利以殘民不急刑以殺士不禁言以拒諫不予知以自蔽則何慮乎!女真(改作金人)小醜(刪此二字)是謂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之時也。是謂洪範彝倫攸敘之時也。儻,或不然使梟鳴嘉禾之上蛭毒清池之中如漢幸而有皇甫規張奐為將而不幸胡廣趙戒為相其中則張遜段珪曹節等凶閹為之虎狼唐幸而有《郭子》儀李光弼為將而不幸元載盧杞為相其中則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凶閹為之虎狼則天下之事去矣。是謂困之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之時也。是謂洪範彝倫攸斁之時也。嗚呼天下治亂興亡之跡出一轍也。如此其治也。既有明君則必有賢相而將臣自出矣。臣雖至愚不願國家以將為相也。昔賈誼痛哭於明時不勝其忠也。阮籍痛哭於衰時不勝其憂也。當今執政大臣必有撥亂之才幹國之器請為陛下念之臣所謂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乃自乎!六五之君厥孚交如威如之吉也。六五有信以交乎!天下終以威乎!天下是謂德威故能以柔用五剛使上九受天順人信之助吉無不利也。大有之君,於是乎!得遏惡揚善。

順天休命也。如其惡者不遏則善無自而揚何以為大有之休也。耶大有一變而為乾乾之德首在剛健大有之休也。耶大有一變而為乾乾之德首在剛健而後曰:中曰:正曰:純曰:瘁曰:精也。人君之德固宜先之剛健繼之中正歸之純粹精而天下何難乎!治哉!。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三十八校勘記。

孔子春秋所以作也。(所以誤作用是)祭於行寢中(誤作行於)昔賈誼不忍以文帝之明(脫不忍二字)宋武帝之不能有苻氏之秦(一本無之不能三字)而嚐重於趙魏(重誤作迫)遂使契丹得犯澶淵之役(之役二字衍)竄斥之議甚薄也。(薄誤作鬱)石晉(誤作普)仁宗謹遵祖宗之製(遵誤作是)積粟中山以防番兵則中山為重(誤作積粟則中山為多番兵則中山為重)莫不知臣妾(知字衍)彼石氏有天下者(一作彼石氏之有太原也。)而李氏所以奪朱氏之梁者晉得之也。(李氏二字應作唐者晉二字應作而)繼詢之張永德永德曰:(脫下永德二字)而危困已甚(困誤作國)。且聞渤海者(。且誤作但)而女真方阻於契丹(阻誤作狃)遂敢陸梁於中國耶(耶誤作人)天以小醜警陛下(脫陛下二字)岩廊之上(岩應作廟)顧惟疏遠小臣(顧誤作願)亦知自治之道者也。(脫之道二字)加皇甫規之有威信者為師帥(師字衍)然則邊埸之臣(然應作是)蔚乎!不要勝稱數也。(稱字衍)故能以一柔用五剛(脫一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