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二十

炎興下帙二十。

起建炎三年正月,盡二月三日壬子。

建炎三年正月車駕駐蹕揚州。

翟興為京西北路馬步軍都總管兼安撫製置使兼河南尹兼西京南北路招捉使。

翟興為京西北路兵馬鈐轄與楊進戰於鳴皋山下翟進死之興以其事訴於朝乞選重臣鎮守朝廷乃就命興本路馬步都總管兼安撫製置使兼河南尹兼京西北北路招捉使。

京西留守杜充遣王漢說翟興使圖楊進。

楊進據河南府以留守司命為知河南府與翟興屢戰進於鳴皋山之北深溝高壘儲蓄糧餉謀為久計已有僭竅之意詐言遣兵入雲:中府複奪淵聖皇帝及濟王歸欲搖動眾心然後舉事杜充乃遣王漢詣伊陽縣見翟興說興使圖之。且檄報楊進置乘輿法物儀仗悖逆顯著翟興破賊自此興與兄子琮率鄉社兵討之戰無虛日矣。。

六日乙酉劉誨王貺奉使金國回。

先是巳遣宇文虛中楊可輔為祈請使副使於金國再議遣宣議郎劉誨借中大夫試戶部尚書為通問使拱衛大夫合州防禦使王貺副之誨等到京師遲遲其行上聞之命留守司促誨等行到金國金國並命祈請副使楊可輔歸,於是虛中被留獨遣可輔乙酉誨貺與可輔偕到行在誨字廷誨開封人。

金人陷青州。

金人寇(改作兵薄)青州晝夜攻擊凡一十七日丁亥城陷焚燒屋宇殆盡殺掠無遺時權知州魏某被害。

金人陷濰州。

金人既陷青州即率兵寇(改作攻)濰州。又陷其城焚掠而去。

軍卒閻皋據濰州自稱知軍州事。

金人既退濰州而去牛頭河土軍閻皋與小教頭張成鼓眾占濰州皋自為知州以成為昌樂知縣。

十日巳醜遣祈請大金國信使李鄴周望等。

汪伯彥時政記曰:是日內殿早朝奏事畢上語宰執曰:第四次祈請大國金信使副李鄴周望宋彥通吳德休宜早令進發與定發日使鄴輩知之朱勝非曰:奉使須得賜金帛方能辦私覿李鄴周望已見辭免所進官職恥更自乞支賜恐未能便行上曰:於格合。

得自請何傷黃潛善曰:朝廷當為檢舉隻合行下上曰:朕奉使時當京城擾攘受命出都門不曾請支賜朕於王府自出隨行起發之費約支錢五萬餘貫如士大夫之貧如何可辦令鄴等依格支賜外仍優加其數國家愛惜財物正為收積以待當用之時今遣使議和事。若遂成二聖得歸朕豈吝金帛之數潛善曰:第二第三次奉使劉誨楊可輔王貺歸自軍前皆雲:金人受私覿物。又非昔比更無回答雖貪食者眾不敢少忤其意恐生事造語有害和議遣使支賜加數甚善上。又曰:卿等今日往壽甯寺奉安會聖宮禦容罷早歸私第便與撰了大金元帥書令鄴等早行潛善曰:與元帥書自來隻是平文不用四六上雲:潛善早來所撰與大金皇帝通問書其詞語甚精能寫朕欲言之電如此足矣。不必須四六也。。

十二日辛卯邵興敗金人於潼關克虢州。

邵興敗金人於潼關乘勢收複虢州李(彥仙)以興知虢州軍州事。

十六日杜充出兵攻張用等不勝。

張用相州湯陰縣之弓手也。乘民驚擾呼而聚之與曹成李宏馬友為義兄弟有眾數十萬分為六軍成大名府外黃縣人因殺人投拱聖指揮為兵有膂力軍中服其勇。又有王大郎者名善濮州人亦有眾數十萬分為六軍善初為亂也。濮州弓兵執其父殺之善有眾既盛乃以報父讎為辭攻濮州不下。又攻雷澤縣亦不下與用合軍皆受留守宗澤招安既而複反杜充為留守。又招安用屯於京城之南南禦園為中軍善屯於京城之東劉家寺為中軍。又有嶽飛桑仲馬皋李寶諸軍皆屯於京城之西充以用一軍最盛終必難製乃有攻之之意十五日甲午眾人打城請乙未充掩不備出兵攻用令城西諸軍綿發嶽飛桑仲馬皋李寶等皆率兵至城南以擣用覺之勒兵拒戰亦會善自城東率兵來與用為應官兵大敗賽關索李寶被執嶽飛者初隸張所營效用繼隨都統製王彥往太許山遂自為一軍後歸京城留守司杜充用飛為統製。

劉洪道知青州。

先是濱州葛進作亂殺官吏劫財物取強壯充軍。又攻破棣州亦取強壯充軍留守司差向大猷知濱州進依舊屯於濱州與其眾皆麵剌十字曰:永不負趙王誓不舍金賊以示眾葛進嚐率眾劫潞縣金人寨。

得劉洪道者字資深青州人進士及第曾任楚州州學教授監六部架閣庫先遭金人驅虜在潞縣寨中進以洪道歸濱州俄報青州有將兵之變安撫使曾孝序被殺洪道說進令申聞朝廷及申留守司乞已知青州進然之遂與大猷同具申既而留守司回報果令洪道知青州洪道未行會金人殘破青州殺權知州魏某而去趙勝據其城洪道乃移文勝而後行至千乘勝聞洪道至失措即馳至千乘謁洪道曰:但交割本州民事而已軍馬公自統之勝喜洪道索從道等具儀衛而入遂為知州洪道揭榜百姓在軍中願歸農者給據放還,於是勝之黨十去六七而勝之勢弱矣。有崔邦弼者子弟所出身仕青州因勤王不到京城而回還不出洪道尋致之用為將官。

賜青州劉洪道獎論敕書。

爾履百戰之軍鋒保一方之生齒訖臻甯謐備見忠勤然方麵之權豈容或二軍中之令尤在致公必愜輿情方收群力儻習因循之弊坐乖綏禦之方無以馭戎便成誤國其體倚毗之意無從牽製之私。

張俊請移左藏庫於鎮江府不報。

金人陷徐州知軍州事王複被殺。

金人將犯(改作至)場州先陷徐州入其城知軍州事王複死於庭下有將校趙立者為州衙排軍發憤鼓率將兵殺退金人出城立被傷金人以為死矣。立在草莽中夜得微雨漸複蘇金人往揚州而軍民請鄭詩秀才權知州事既而軍民眾議以謂立忠勇能辦事可以為城民之主乃請立權知州事聞於留守司授立武德大夫兼閣門宣讚舍人知徐州軍事。

二十一日庚子(下添禁字)百官般家出城。

邊報屢至朝廷未有禦之之策宰相潛善伯彥殊不介意人皆危之有般徙出城為避難之計者潛善伯彥慮恐搖動眾心乃禁百官般家出城市井驚惶益不安矣。。

張守為起居郎。

張守以殿中侍禦史撫諭京師還行在麵奏虜(改作敵)人必來願陛下早圖之一母使宗廟生靈坐罹塗炭上為之惻然即除守起居郎。

張有王善寇陳州馬皋追之官軍戰敗。

張用王善在京城下與官軍戰執李寶也。乃為杜充終有疑心不可留遂率眾而南至陳州充遣馬皋追擊之用猶未知也。約軍會教場擺列忽報京城有軍。

至皋率眾乘其不備直犯其中軍後軍奔至曹成寨為成所遏皆止用複與善等並攻官軍官軍大敗屍填蔡河人馬皆踐屍而渡追至鐵爐步而還官軍存者無幾。

葛進率眾青州。

劉洪道知青州於金人殘破之後城市焚戮殆盡而諸邑富饒洪道招輯百姓不旬日間喧溢城市葛進謂洪道知青州蓋因己所致。且趙勝已死而輯治漸有條理欲取青州乃率眾同向大猷至城下洪道曰:葛進之兵皆衣下擐甲此欲襲取其城耳遂閤扉不納以酒肉米麵釣城下犒其眾進不受遂攻北城而據之洪道以軍民居南城拒守。

韓世忠退屯宿遷。

韓世忠屯於淮陽將會山東諸寇以拒金人金人粘罕(改作尼堪)方圖維揚大舉兵自京東入寇(刪此字)至滕縣聞世忠扼淮陽恐稽師期分東南道都統兵一萬先至揚州以議事為名使上不得出揚州然後大兵繼至,或謂肅王在軍中同行其事未詳粘罕(改作尼堪)以大軍進逼世忠世忠不能當夜退於宿遷縣未曉至宿遷不虞金人踵襲其後質明覺之奔於沭陽。

遺史曰:韓世忠在沐陽夜寢不安與其帳下乘夜大潮渡水棄其軍北沙路走鹽城翌旦諸軍方覺知以主帥既去遂皆潰散後軍管隊官李彥先率本隊四十七人得二舟入海聚眾自此輔逵聚眾於漣水李在據高郵皆世忠之兵也。其餘收散卒自為徒黨者不勝計。

知淮陽軍某叛附於金人(舊校雲:宋史本紀金兵執淮陽守臣李寬)。

韓世忠既退淮陽軍也。金人已到城下知軍某望風投拜金人入城執某而去淮陽無知軍有將校二人自權知軍據城。

折可求以麟府州晉甯州軍叛附於金人。

三十日己酉閻僅棄泗州率眾走。

金人自滕縣直趨臨淮縣皆全裝鐵騎白氈笠子閻僅屯在泗州初聞京東群寇不甯至是探者回以謂白氈笠子劉忠賊馬犯臨淮,或謂是李成徒黨僅以兵進之遇遊騎一二十人猶未知是金人也。僅獲數人以歸驗之乃金人遂解生口一二人赴行在己酉金人及泗州境僅率眾出奔金人徑趨泗州之上數十裏間計置渡淮。

二月一日庚戌朔金人犯(改作至)楚州知州事朱琳叛降。

於金人。

金人侵淮以支軍犯楚州知州事朱琳具穎狀遣人迎降開西北門納金人開東門放居人自便居人爭欲奔寶應縣取揚州路渡江金人覺之皆邀回城中。

粘罕(改作尼堪)自東平由襲慶徐泗以犯(改作趨)揚州。

節要曰:自建炎二年秋窩哩嗢(改作鄂勒歡)既破五馬山寨以探知馬擴大軍南來使人馳會粘罕(改作尼堪)共備之故粘罕(改作尼堪)留兀室(改作烏舍)餘睹(改作伊都)守雲:中率眾南寇也。粘罕(改作尼堪)初下太行由懷衛將欲東應窩哩嗢(改作鄂勒歡)而聞馬擴敗於青州窩哩嗢(改革者作鄂勒歡)從而入寇由是粘罕(改作尼堪)渡黎陽以寇(改作攻)澶濮既陷時杜充守東京慮賊(改作敵)西來決大河阻之賊(改作敵)不能西乃東會窩哩嗢(改作鄂勒歡)眾同陷北京繼寇(改作薄)兗鄆故至是由泗以犯(改作及)揚州。

遺史曰:是時邊報屢至市井皆知金人兵將至者而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禁止街市不得扇搖邊事亦不許士庶般挈出城二月晦夜閻僅解到金人生口朝廷愴惶以內帑所有通夕般挈翌旦駕禦舟泊河岸居人驚怖莫知所為上即欲南幸潛善等勸。且候報得實渡江未晚也。是日遣兵出西門禦賊(改作敵)士氣不銳人無鬥心在職百官皆欲奔竄是夜江都縣前火。

二日辛亥閻僅為其將姚端所殺。

閻僅退兵在洪澤鎮姚端篡殺之是日也。揚州士民漸有出奔者百司不能禁止是夜城中火起凡四處。

三日壬子金人陷天長軍。

朝廷以邊報急方出兵往天長把隘金人。又犯(改作逼)天長官軍潰散是時上遣內侍鄺詢往天長探事審知是金人即時奔還潰亂人與軍人關報交馳而去猶未知是金人也。詢既回乃知端的上大驚決意渡江。

車駕發揚州渡揚子江幸潤州。

上得鄺詢報不移刻出揚州都統王淵內侍康履等數騎從過市市人指之曰:官家去也。俄有宮人自大內星散而出城中大亂宰相潛善伯彥自都堂鞭馬而去軍民爭諸門而出死者不可計數上行次揚子橋見一親事官發言不遜上掣手劍親殺之行至瓜洲鎮得小渡船即乘以渡江至西津口坐於水府廟中取劍就靴上擦血百官皆不至護衛禁兵無一卒從行者鎮江府官吏聞之知軍府事錢伯言發州兵。

迎請幸鎮江少頃漸有百司人得舟南渡者夜上宿於府治宰相從官皆議幸杭州未決而聞禁衛涕泣。且藉藉相偶語上驚命朱勝非及管軍左言傳旨問所以勝非呼之前使言厲聲傳問皆以未見家屬為辭即諭之曰:巳有旨分遣舟船專渡衛士妻孥矣。眾帖然因問車駕去住利害眾曰:聽聖旨無敢嘩者乃諭以駐蹕定當錄扈從功勞優賜賞給遂皆欣諾上問有近上宗室否時士為曹官,或以名對遂召士同寢天氣稍暄脫綿背心以賜士。

金人入揚州。

揚州百姓謂上渡江萬人爭門而去見金人遊騎到乃喧呼言我揚州有主矣。遂家家備香花投拜金人入城問上所在眾曰:渡江矣。金人乃馳瓜洲望江而複回官軍吏民死者數十萬先是宗廟神禦國家府庫儲積及勢貴之家裝船欲渡江至瓜洲閘潮水未應而金人已至出閘得渡者百無一二其餘皆遭虜掠不盡者悉縱火焚金人屯於摘星橋下是時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吳某權州。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二十校勘記。

兼西京南北路招促使(一作招撫使下同)與翟興屢戰進於鳴皋山之北(進字衍)責翟興破賊(脫責字)自此興與兄子琮(應作興與其子琛琮)祈請大金國信使副(金誤在國下)金人愛受私覿物(脫愛字)恐生事造端(端誤作語)葛進率眾寇青州(脫率字)奔於沐陽大(大字衍)至南津口坐於水府廟中(南誤作西)乃諭以俟駐蹕(脫俟字)士(一作)百姓謂上已渡江(脫已字)流寓人爭門而去(流寓誤作萬)迎金人入城(脫迎字)金人乃疾馳至瓜洲(脫疾字至字)官吏軍民(誤作官軍吏民)及豪勢富貴之家(脫豪字富字)金人悉屯於摘星橋下(脫悉字)吳某權州事(脫事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