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6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八十一

靖康中帙五十六。

起靖康二年二月十四日甲戌,盡二十一日辛巳。

十一日甲戌吳開莫儔齎到軍前牒。

據文武百官申乞立張相治國事巳申本國許冊立為皇帝請牒冊寶及一行冊命禮數。

金人取親王帝姬駙馬及南班官親屬。

遺史曰:先是金人破真定府得走馬承受內侍鄧珪者太上幸臣也。置在軍前至是粘罕(改作尼堪)斡裏不(改作斡裏雅布)懷廢立之意先令鄧珪將太上宮女俱供其數。又嚐取內侍四十五人至軍前問其人管甚職事問畢卻遣回一半別換曾管宮閤者時留守司大臣不疑其故以為要管宮閣之人是金人欲效之後吳開持廢立文字要太上諸王以下孫傅意欲藏匿吳開持文以示乃鄧珪與管宮閤內侍先巳具其數巳各書姓名以示之傅乃吞聲而盡發焉。又金人於宗正黃(一本雲:董)少卿處取玉牒簿去指名要南班宗室先自二王宮濮王宮以近屬官序高者先取宗室逃竄於細民家藏匿徐秉哲為金人所逼押文引令諸使臣收捉使臣利於得財凡所藏匿必捉得之獲免者十有一二其文引雲:或於南薰門蕭太師處交割或於順天門耶律大夫處交割皆用使牒押字,或謂徐秉哲為人之臣忍押牒取國之宗屬以贈仇讎其貪生忘國之恩有如此者開封府捉事使臣竇鑒曰:我生為大宋之臣豈忍以大宋宗族交送與虜(改作敵)人乎!遂自縊死。

十五日乙亥金人取禦史中丞秦檜赴軍前。

以廢立異議故取之。

集百官作推戴表軍器少監王紹草之。

王紹表先敘大金皇帝雲:道合三光功高九有惇德允元智將幾於虞帝吊民伐罪義實過於周王。又敘邦昌雲:惟太宰相公識探天人學貫今古內外之聲久著天人之意允洽膺大國褒崇之禮希前王作聖之功可治國事以主斯民。

吳革置賑濟之所謀起兵以救駕。

皇後皇太子既出城吳革謂二帝與天眷皆遭敵人拘囚為人臣者何用生為乃於啟聖院置局名賑濟所募士就食一日之間不啻萬人革陰以軍法部勒以吳銖左時朱夢說張知彰馬獻可吳忠徐偉參謀議偉。又率兩學進士崔鼎臣周虎臣等八十餘人應。

募革因檄偉總轄士人是時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將軍駐山東偉獻言於革密遣薛安裴進靳立等數輩懷蠟彈由間道告急於元帥府乃約在外將相擁兵進城內外相應夾攻賊(改作敵)寨圖還二帝保全宗社革從之。

孔彥威斬常謹獻首於大元帥府以常謹官職差遣授彥威(謹一作景)。

承信郎孔彥威為常謹下提轄衙兵乙醜彥威詣帥密告常謹自受帥府劄子授武翼大夫閤門宣讚舍人合依王旨取便路往柏林鎮駐劄謹乃離朝城縣即往鄆城縣住泊十曰:不動忽一日席地置酒請彥威及近上使臣十人數杯後謹說做官不自由不快活隻欲落草去取快活如何眾不應謹說待別商量即散去次日差彥威前去山口路欲望襲慶府去作過彥威衷私一日一夜走投帥府告首王問何以驗實彥威曰:謹見差使臣五人齎金銀在此召募帥府軍兵兼謹巳移寨出鄆城住泊虜掠鄉村王遣人密伺果獲五人。又發探察謹動息悉如彥威所告王命隻以常謹所帶武翼大夫閤門宣讚舍人並統製本路下人兵便許彥威令自斬謹首級及撫定期得軍情無他齎擎首級來即授之遂授彥威方略令齎撫安軍眾榜示以行彥威馳歸見謹紿以回自山口次日謹與所虜婦人雜馬馳驟彥威馳馬及謹挾謹下馬驅扌柰在地數謹罪懷中出撫定榜示以徇眾眾皆曰:可斬遂斬謹撫定其眾取謹首馳詣帥府乙亥以獻王喜犒勞彥威許奏官職辛巳奏擬彥威武翼大夫閤門宣讚舍人統製本頭下人馬一萬令去開德府城下駐劄聽宗澤節製。

十六日丙子金人遣曹少監郭少傅同開封府徐秉哲治事。

時方議立張邦昌未定京師事務金人主之百官凡有一事即取稟軍前至是金人令曹少監郭少傅同徐秉哲治事軍前指揮令百官依舊入局治事軍糧依舊支散。

金人取宮禁庫藏珍玩諸物。

金人盡取內藏元豐大觀庫簿籍悉取寶貨及大內諸庫龍德兩宮珍寶奇物。

僉言曰:太上平時好玩珍寶雖有司與宰相不能知之內侍王仍等曲奉粘罕(改作尼堪)說其物指其所在而取之。

金人取太學博士十人太學生堪為師法者三十人。

金人索太學生博通經術者三十人如法以禮謹聘前來師資之禮不敢不厚忽有應募願行者大抵多四川人及兩河人兩河人思和假便移鄉四川人皆為利往也。官司人給三百千俾治裝三十人者欣欣然應聘初金人圍城太學生汪。若海等勸人納資財賞軍上在軍前董時升勸人納金銀徐揆投書於二酋(改作帥)乞免金銀上久不歸汪。若海說二酋(改作帥)乞複鑾輿人皆稱太學多忠義之士至是城中乏糧困匱金人時有洗城之語。又疑金人不去欲斃在京之民者太學生皆求生附勢投狀願歸金國者百餘人元募八十人而投者一百人皆過元數其鄉貫多係四川兩浙(改作河)福建今在京師者比至軍前金人脅而誘之曰:金國不要汝等作大義策論各要汝等陳鄉土方略利害諸生有川人閩浙人者各爭持紙筆陳山川險易古今攻戰據取之由以獻。又妄指娼女為妻要取詣軍前後金人覺其無能苟賤複退者六十餘人委無才能不足以為師法複欲入學司業博士集眾榎楚而屏之士之苟賤無守有如此者。

遺錄曰:金人初取太學生正錄三十人為北方師資令國子監各給三百貫發遣正錄皆懼乃私誘學中素無廉恥者以充數即日出城其齎銀並為賊(改作敵)所奪髡之(刪此二字)至中路裸體逃歸賊(改作敵)亦縱而不追。

十八日戊寅大元帥府再行下諸處勤王進發。

遺史曰:是日幕府奉大元帥康王指揮京師全無消息吾寢食不遑可再呈檄書行下諸處契勘當府今月七日九日十一日十三十五日十七日節次劄下興仁府黃待製駐劄開德府宗元帥節製諸頭項人馬及劄下南京宣總兩司互為應援及一麵關牒陝西京西江淮勤王師帥去訖外今再契勘探報大金歸期全未見的確京城信息不通據報或雲:係橋或雲:絞筏不久渡河然登城之虜(改作兵)至今不下大寨或有小寨未起傍列四處劫虜吾民般運糧斛或稱候麥苗長大可以饣畏牛馬方可北歸是未有去計講和之說實款我天下之師觀其形勢慮包詭謀今仰見在開德府駐劄副元帥宗修撰與仁府駐劄節製黃待製各更切加意召募信實人前去硬探知見得委有奸計尚或窺伺舊城未有退師之意仰審觀形勢料度彼已隨處糾合附近統製官人兵克日進寨。

於進京駐劄張大軍勢逼脅令去仍切持重明遠斥堠母致反落奸便不得先以人兵跳弄自啟敗盟之釁內如宗元帥舉師之日先告諭開德府濮州黃待製舉師之日先告諭興仁府單州廣濟軍各嚴備守禦其逐處城土地分走巳擺布。若軍。若民之兵不得一例起發使各保守以防乘虛及令逐處守臣各應付隨軍糧食五七日並後來不住相繼應副仍各申隨處所屬轉運使不致少有闕誤並仰南京宣總兩司照會與宗元帥黃待製一依今來指揮各精覘探互相關報會合進寨約日於近京駐劄務要聲援相應及仰一麵備坐今來指揮行下陝西京西江淮等路勤王領兵去處約日摧發會合仍具逐頭項職位姓名及劄下河北運判顧大夫京東運副黃龍圖隨軍轉運梁修撰等各隨處應付錢糧不致少有闕誤並小貼子兼契勘南京開德府興仁府等處去京城遠近不同即起發當有先後務要同日到京城側近竊在契勘無令參差不齊。又小貼子再契勘京城圍閉日久昨朝廷遣使齎詔傳諭雖知金人巳再講和無複虜掠然到今累月未聞退歸阻隔道路朝廷命令不通臣子之心寢食不遑今來勤王之師諸道雲:集便欲相與戮力進兵血戰仰念主上屈己誠信講好息民之意未得輕進當府巳累劄下審觀形勢可進無先以兵相加自取敗盟之釁今仰節製黃待製副元帥宗修撰宣撫使範承宣(訥)北道總管趙資政(野)經製翁閤學(彥國)發運向直閤(子諲)發運方徽猷(孟卿)淮南東路提刑汪郎中(師中)知揚州許龍學(份)前知密州郭待製(奉世)西道總管王資政(襄)陝西五路經製錢侍郎(蓋)知淮甯府趙待製(子崧)各切親飭諸將整軍伍利器械具糗糧。若旬月之間師猶未退忍複坐視當約日齊進誓死一戰凡臣子世受國恩各懷忠義之報必願效死立功仍仰吐心瀝誠紬繹方略合謀解難速行條具申。

金人取詳通經教德行僧數十人。

金人來索詳通經教德行僧開封府即令拘諸禪院僧等每院不下十餘人解赴金國軍前複有退令歸者所留僅二十人待遇頗厚諸寨輪請齋供殆無虛日。

二十日庚辰康王發東平府。

先是帥府排日劄下諸處勤王師帥約與會合幕府聚議宜進寨濟州克擇官王府選定用庚辰進發是。

日起發東平府先是軍前人情隨府諸色人等唯思家喜向南去河北諸郡勤王兵懼戰鬥欲北歸至是北兵見帥府趨濟州多不欲南,於是五更於北門及縣前兩處放火欲駭亂軍眾張俊收捉撲滅之奸謀不行晚宿中都。

金人移文再根括金銀。

是時被發遣出城者足相躡於道途金人見其隨行籠內有金銀粘罕(改作尼堪)大怒斥責根括官吏以謂皆以為盡絕各有結罪文狀今乃如是邪故移文再行根括督責益峻急既而揭榜曉諭委四壁官根括如初民情自是殆無生意自月初發遣宗室宦官宮嬪輩如今兩旬猶未盡號呼之聲道途不絕。

二十一日辛巳粘罕(改作尼堪)喚吏部侍郎李。若水等議立異姓事。若水罵賊同王履死之。

靖康忠湣曲周李公事跡曰:公姓李氏諱。若水字清卿始名。若冰洺州曲周縣人曾祖宏故任莫州錄事參軍贈太子太傅祖庠故任鄭州管城縣主簿贈太子太傅父恂故任開德府議曹掾贈少傅世業儒仕州縣著清白聲公自幼苦學工於屬文政和八年嘉王(舊校雲:嘉王疑作王嘉)榜敕賜同上舍出身初任迪功郎大名府元城縣尉時河朔盜賊起以捕護功改承仕郎複以功賞轉宣教郎授平陽府司錄宣和六年春試學官有司愛其文典雅近古擢為第一除濟南府府學教授先是左司員外郎高景雲:嚐見其詩奇之遂立薦於朝除太學博士時文格凋敝獨以古文倡之從者甚眾七年春李公邦彥起複少宰當蔡京落致仕其子孫用事李公欲托病求去公素蒙見知乃上劄子言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安可假病默默而退當抗論上前以盡大臣去就之義無使天下有伴食之譏李公頗不悅繼以非上窠闕減罷遂不複除用嚐以啟上李公其未雲:顧積蠹之雲:久宜致理之尤難首建裁損而國用未豐痛罷科徭而民力猶困邊陲初定當求守禦之方賊勢稍衰可弛防閑之策權貴抑之而益橫仕流濫矣。而莫澄凡茲十數之人功未睹軒昂之成效正宜解榻以待士置驛以招賢博采寸長用裨遠見未幾金寇犯(改作人人)邊果如所料靖康元年夏再除太學博士待闕間差權太常博士累轉朝奉郎時開府儀同三司簡國公高俅薨皇帝諭掛服舉哀承太常寺告報輪當讚導入劄子言俅敗壞軍政致金寇(改作人)長驅罪與童貫等當褫退官。

秩示不終赦不宜辱舉掛之禮數日未報複入劄子備論其事朝廷從之即除太常博士八月朝廷欲遣使金國以租賦贖三鎮令侍從台諫各舉三人公兩預其薦召上殿賜今名除秘書省著作佐郎借秘書少監奉使大金山西軍前到太原見國相粘罕(改作尼堪)時太原真定巳陷租賦不能贖三鎮途中嚐有詩呈副使王坦翁曰:平生忠義定何人數月相從笑語真未信功名孤壯誌不妨詩酒寄間身此來飽看千崖秀歸去甯知兩鬢新就使牧羊吾不恨漢旄零落雪花春。又曰:舊持漢節愧前人聞許傳來苦不真五鼓促回千裏夢一官妨盡百年身關山吐月程程遠詩景含秋句句新孤館可能忘客恨脫巾聊進一杯春十一月十一日還朝十三日聞虜騎(改作金師)巳南有旨令同王雲:等再議除侍從公辭乃巳十五日知樞密院事馮澥使粘罕(改作尼堪)借公徽猷閣學士副之是夜到中牢過河潰兵作過或雲:巳有虜(改作敵)騎渡河左右甚駭謀取旨改路馮澥問當如何公曰:守邊防河諸把隘將士皆望風逃避奉使者。又如此朝廷將何所賴以某處之唯有死而巳令雲:敢回者行軍法眾遂定路中日一奏乞京城設備至懷州界逢金人大軍館伴劉思蕭慶雲:巳遣使往汴京畫河為界三鎮更不須理會隨大軍至西京界聞門下侍郎耿南仲同知樞密院事聶昌出使交割河北河東地界閏十一月三日到京城外拘留衝虛觀嚐賦詩以見誌曰:胡(改作匹)馬南來久不歸山河殘破一身微功名誤我間雲:過歲月驚人迅鳥飛每事恐貽千古笑此生甘與眾人違艱難重有君親念血淚斑斑滿客衣虜(改作金)人獨遣馮澥同蕭慶入城請與皇帝相見欲議盟誓不從。又遣蕭慶入城請與皇帝相見。又不從許宰相親王出後數日兩樞密兩郡王分使軍前議不合粘罕(改作尼堪)攻城。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八十一校勘記。

十四日甲戍(四誤作一)將軍駐山東(一作駐軍山東)統製本頭項下人馬一萬(脫項字)克日進寨於近京駐劄(近誤作進)不得先以人兵挑弄(挑誤作跳)其逐處城上地分先巳擺布(上誤作土先誤作走)是夜五更(是夜誤作,於是)任州縣著清白聲(任誤作仕)其子條用事(條誤作孫)當退褫官秩(退褫誤作褫退)同王雲:等再議和(脫和字)請與上皇相見。又不從(上皇誤作皇帝)。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