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十

政宣上帙十

起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癸未,盡十月二十日乙巳。

二十七日癸未遼人蕭後遣使納款奉表稱臣。

封氏編年曰:蕭後聞長勝軍降甚懼召蕃漢百官議曰:大金人馬已入奉聖州今。又易州高鳳涿州郭藥師歸宋國步艱難宗社將傾今欲與卿等議其去就兩國孰可倚者苟可托國吾將從之納款臣屬亦無恨也。。若使天錫有嗣斷不幹預隻今事議去就,或謂金人方強宜附大宋百年信誓枳有後曰:二說皆可取遂遣永昌宮使蕭容乾文閣待製韓昉使本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言尚書都官員外郎張僅使金國皆奉表稱臣。

蕭後表曰:遼國太後臣妾蕭氏言。蓋聞溟海納汙繄眾流而畢會太陽舒照豈爝火以猶飛方天下之大同故聖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飲泣陳辭伏念妾先世乘唐晉之季年割燕雲:之外地暨逢聖運已受齊盟義篤一家誓傳百禩孰謂天心改卜國步多艱先王遇板蕩之餘勵興複之誌始曆推戴奄致淪沮爰屬。

恂剺俾續礻侖祀常欲引幹戈而自衛與社稷以偕亡伏念生靈重罹塗炭與其蹈執迷之咎曷。若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為命敷文德以柔遠奮武怒以訓練時必將拯救黎元混一區宇仰承嚴命敢稽歸款之誠庶保餘年猶荷永綏之惠今差永昌宮使蕭容乾文閣直學士韓昉等詣闕奉表陳奏以聞臣妾蕭氏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德興元年九月初十日遼國太後臣妾蕭氏上表。

二十九日乙酉取易州。

先是二十二日劉光世得宣司檄令應易州即遣別將馮宣慶以精騎五百夜趨易州僧明讚遠迓王師具言已占據易州訖高鳳與宣慶等共守回申都統司二十六日童貫移檄楊可世與劉光世合軍兵共撫易州下淶水扶溝赴涿州與大軍會稟延慶節製。且戒體國輯睦無得以私害公延慶可世素有隙忌娟略同可世部安肅兵駐軍孤山與光世合發檄書複。又互爭高下氣相尚不服叱咄軍中譸張有異論參謀宇文虛中與監軍鄧珪平之命分營凡三日至易州至二十九日副都統何灌日中持使節至易州城外太師高鳳少卿王悰領軍民僧道萬人莫不感悅鑼鼓香花迎勞王師是日入城撫定官民閱諸府庫。

封氏編年曰:西路統製劉光世與契丹迎戰於易州之南古燕城光世稍卻易州人趙秉淵殺城中契丹疲軍州人大悅,於是遣人迎王師納款衛尉少卿王悰以城降。

涿易兩州皆下百官詣紫宸殿稱賀拜郭藥師等官有差。

郭藥師恩州觀察使依舊知涿州軍州事張令徽左武大夫洮州防禦使劉舜臣武功大夫秦州防禦使甄五臣武翼大夫懷州刺史趙鶴壽右武大夫恒州刺史龔詵趙拱韓璧並朝請朝散大夫直秘閣餘將校各有差令趙鶴壽敕告敕並犒物回令於十月一日與藥師等來易州與大兵曾燕京所管三十餘處連鄉兵五十餘萬悉應王師以常勝軍八千易州義兵五千並隸劉延慶前軍為鄉導仍自涿州屯泊於雄州。

郭藥師者渤海之鐵州人也。善戰虜(改作遼)以為裨將領常勝軍常勝軍本謂之怨軍遼人始以征伐女真為女真所敗多殺其父兄乃立是軍使之報怨女真。

故謂之怨軍然怨軍初未嚐報怨每女真兵入則怨軍從以為亂女真退則因而複服常以為苦天祚與群下謀殺怨軍除其患故其中郭藥師等反殺其首領而降都統蕭幹遂拜金吾大將軍俾守涿州屢以勝我及九大王死蕭後攝位藥師知燕中勢將亡遂決策首以涿州來降則常勝軍實反覆之徒然虜(改作燕)中號健鬥者也。其副曰:張令徽其下。又有四將號彪官每彪五百人則常勝軍本二千人本朝收複之後因增至二萬其後。又增號五萬實燕人之先以城降者故朝廷寵異之。

十月一日丙戌郭藥師來易州。

是日郭藥師等以數騎來易州參副都統何灌犒勞訖俾赴宣撫司公參。

趙良嗣與烏歇(改作烏頁)等赴金人軍前。

燕雲:奉使錄曰:奉禦筆處分由濟南德博渡黃河過邢洺取井陘路至代州朝穀寨先是大金國主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已親領兵甲數萬初欲趨中京戲道中聞契丹主聚兵於五國崖亟領兵襲之八月十二日戰於狗泊之地生擒契丹都統偽(刪此字)駙馬蕭規天祚引數騎脫身遁去及夏國引兵數萬襲天德軍女真都元帥遣其偏將甯木割(改作尼楚赫)婁宿孛堇(改作羅索貝勒)統兵七千與夏人逆戰於阿磨水夏人敗走是時秋霖積潦山水適至河暴漲人馬溺死者少右其數金人已再殺敗契丹。又戰敗夏國兵驕氣(改作氣甚)銳所至殺掠無辜其下大厭之(刪所至至此十一字)因秋成遂來傍邊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屯奉聖州之東粘罕(改作尼堪)兀室(改作烏舍)屯應州之南甯木割(改作楚赫)婁宿(改作羅索)屯洪州之西牧馬休兵請議事於朝廷。

茆齋自敘曰:是年八月宣司回軍至河間府上委劉延慶都統陝西大集兵力謀複燕仆時隨宣司在河間竊聞延慶與幕府議持重不可進兵使女真軍馬先入居庸關收下燕京然後多以歲幣贖之此為萬全仆以為。若使女真入關後必輕侮(刪此字)中國為患甚大用兵務在神速遂條論利害上宣司言不使女真入關其利有五使之入關其害有六九月尚書省經撫房劄子(王黼當筆將樞密院應於邊路務軍事盡隸所置經撫房施行樞密院不得預)差馬擴充奉使大金國使副前去濟南府已來等候國信使趙良嗣同取登州海路前去奉使仍充送伴大金國通議使副(金人緣曷魯大迪烏之回疑我有謀。又自以已不報師期一麵進兵取大遼中京據山後地土聞南朝委童貫舉三路大兵趍燕地遂遣徒姑旦烏歇高慶裔等來使以修好。

為名。且以窺覘我也。

注曷魯改作赫嚕徒姑旦改作圖克坦烏歇改作烏頁)至青州奉禦筆據代州奏按報阿骨打(改作阿固達)巳到奉聖州(在雲:中府之東乃唐新州契丹改作奉聖州)仰趙良嗣馬擴送伴使人取代州路過界前去奉使(阿骨打。蓋聞我軍入燕境已數交鋒慮我自取燕而已不得歲入故親來以決機會注阿骨打改作阿固達)仆因詢良嗣今次朝廷所遣奉使欲議何事良嗣出國書副本及禦筆事目雲:若本朝軍馬乘勝巳入燕京更不請大金人馬過關如或未曾即請大金軍馬進於燕城之北本朝軍馬進於燕城之南依元約夾攻之仆抵掌大驚謂良嗣曰:金人方自以不報師期恐王師定燕之後守把關口彼不得歲入金幣故遣使通議一則接續和議以邀歲幣二則使來窺我動作趨向幸而彼未知吾種師道楊可世白溝小衄童宣撫氣沮而退在我則當領彼來和之意固執前約姑與之言曰:南朝自聞貴朝舉兵便發大兵相應夾攻蓋昨來送曷魯(改作赫嚕)等還乃所以待回船來報師期不敢疑貴朝爽約但隻猜度恐舟船海中阻風或別失誤故不待報來遂急舉兵於元約夾攻之說彼此別無違處既以此意答之仍亦步亦趨以此作國書須一麵催督宣司進兵克期下燕以振中國之威平燕而和女真用絕日後輕侮之患可也。何得自示懦弱盡露腹心傾身倚以為助全藉彼兵直許之入關如此則大事去矣。日後窺伺侵淩之患其禍豈易量耶良嗣愕然曰:今宣司已退遁兵力不支自非藉彼兵力助取之後以金帛誘之何以得燕某曰:經圖既知我軍力不能取何不明白奏上畫與女真使自取之急修我邊備守白溝舊界保吾故疆,豈可含糊苟目前小利不防久遠之患愛指失掌此某不敢預也。是時某父亦同行遂以與良嗣辯論事白父謂某曰:與夷狄(二字改敵)共事當先立威以振服之於後可保無患今宣司已退沮。又,豈可以我之腹心盡露與外夷兼女真,豈可以親結之乎!(刪外夷至此十二字添一彼字)既如此論議後必誤國汝宜速奏論之。若不從即乞罷無阿隨誤大計仆,於是密畫利害論女睦不可使入關要當進兵先取燕京則金人自服邊境可定乞罷使臣事自將步騎萬人趨不虞之地入燕平定五關以杜女真窺覘之患。

五日庚寅郭藥師等至宣撫司。

郭藥師是日至宣司公參待罪雲:藥師僻遠燕人猥守一郡久服堯化歸向莫緣近聆王師已屆疆場謹率同屬請命於宣司童貫令僚佐撫勞有差。

禦筆改燕京為燕山府。

燕京古之幽州武王克商封召公奭於燕以燕然山得名漢置涿郡唐武德元年改燕州天寶元年改幽州舊號廣陽郡有永清節度使燕京改為燕山府。

八日癸巳都統劉延慶與郭藥師等出雄州入新城趨涿易路。

九日甲午遼人蕭容韓昉至雄州。

蕭容韓昉至雄州童貫蔡攸以軍禮見之貫攸以其所上表不納土止納款稱臣麾而去之斥容昉曰:非納土不受昉笑曰:納款即納土地也。虜種類雜(四字改作族類多)未易圖朝廷當思兩全無貽後日之悔。又曰:好鄰舍朝廷蹙踏了不知彼惡鄰舍也。必悔之貫以蕭後表即日飛奏留蕭容韓昉於雄州令管待別聽朝廷指揮。

禦筆涿易八州並賜名。

山前九屬縣下項燕山府一十三縣析津宛平都市昌平良鄉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氵郭陰涿州四縣範陽歸義固安新城檀州二縣密雲:行唐平州三縣盧龍古城馬城易州三縣易縣淶水容城營州一縣柳城順州一縣懷柔薊州三縣漁陽三河玉田景州城縣賜名威塞盧龍縣賜名盧城石城縣賜名臨州除燕山府已賜史外涿州賜名涿水郡威行軍節度使檀州賜名橫山郡鎮海軍節度使平州賜名海陽郡撫甯軍節度使易州賜名遂武郡防禦營州賜名平盧郡防禦順州賜名順興郡團練薊州賜名廣川郡團練景州賜名灤州郡軍事。

十三日戊戌蕭後表至上禦紫宸殿受賀太宰王黼等率百官上表稱賀。

表曰:製軍命將用申中夏之威取亂侮亡遂複全燕之地盛超振古喜溢綿區臣聞舜肇十二州始別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國首疏召奭之封當天津析木之交實上穀廣陽之勝形勢有金湯之險膏腴號陸海之饒石晉不納羯胡匪茹盜藩垣以為蛇豕之窟汙衣冠而陷犬羊之群(刪羯胡至此二十二字改作契丹始大割土地而失金河之險藉聲援而定父子之稱)民胥怨谘天乃震怒藝祖立極思與物而更新文考禦邦益留神而經始於昭熙旦丕顯燕謀帝命式於九圍無遠弗屆王者大乎!一統有開必先天方授我以故疆虜(改作敵)自竄身於窮漠允資聖算爰舉師幹俾收塗炭之餘肆協雲:霓之望虎臣矯矯王旅嘽嘽長驅出塞者百萬有奇分道並進者束。

西相屬敵軍效順拔戎壘以來歸偽後祈哀即轅門而納款豈特昆夷維其喙矣。是謂燕民悅則取之雨露涵濡盡率土普天之廣山川表裏無此疆爾界之殊恭惟皇帝陛下性備堯仁智兼湯勇誕敷文德同四海之車書肅將天威辟三王之境土凡此濯征之策仰係獨斷之神料纖悉於九重契幾微於萬裏神祗效職天地合符亟臻複古之勳仰快在天之憤受端闈之獻方陳希闊之儀增輿地之圖更闡文明之化臣等叨聯輔弼初乏讚襄宅朔方曰:幽都護預觀於偉跡至岱宗覲群後願遂告於成功臣無任雲雲詔答之。

詔曰:朕嗣纂丕圖日新庶政思加大信式協萬邦每敦鄰國之歡用遵帶礪之約豈意酋虜(改作蕃族)自叛宗盟命帥出師巡邊備寇天戈壓境之未久土守來附者無餘偽後知幾遣使露封而納款燕民效順束身請命以來歸將盡複燕雲:之故疆聊共成祖考之昔誌君臣有慶中外交歡成此膚功賴予良弼丕揚偉績實係嘉謀據覽賀章舉開欣快聖旨送秘書省。

賜新複州縣曲赦。

詔曰:朕膺天駿命作民之師夜寐夙興惟祖宗之是紹賴帝敷佑中外敉甯遠暨海隅罔不率俾乃眷燕雲:之境實我封五季不綱陷於北狄(改作蕃落)屬者虜酋(改作遼主)失道自絕於天怨結兵興勢似瓦解惟予克相上帝寵綏兆民爰命六師大申吊伐係爾有眾懷德惟素霈然率籲群心奔走來歸莫之能遏王師無戰而先誌是承四海永清惟朕心以懌興念茲土久困暴昏上下相陵人用無告典型屏棄罪及無辜崇奸賊賢毒痡猶在以寬代虐帝命惟新收複及巳歸附州縣見禁罪人除抗抿王命及謀為不順外餘罪無大小並放見停廢文武官將校公吏人並許所在自陳當議盡行甄收隨材任使流配人並放還逃仁及為盜賊者並釋罪令歸業惟爾有官體北德意奉承罔怠以稱朕惻隱之誠庶一方亟蒙休澤故茲親劄詔示鹹使聞知。

又手詔蠲除科率。

詔曰:應日前無名科率抑配及積奸獘政一切煩苛之令敕諸州一一具聞當悉行蠲罷不必待報者宣撫司除之積久稅賦。若公私子錢皆免人戶委州縣長吏招誘以歸加意存撫貧乏餓民並以官粟賑給無令失所掠獲人口者各尋付其家違者重擢典刑。

又手詔甄擢賢才。

詔見在官耆俊。若有公卿士大夫已議褒擢外有懷才抱藝湮沉下僚或素為鄉裏所推未被試用者敕宣撫及州縣長吏詢采以聞當不次擢用其以忠直得罪虜酋(改作遼)或為權幸排斥,或以詿誤抵罪者並以名聞鹹當甄擢永用為勸。

十九日甲辰都統製劉延慶何灌郭藥師等統大軍出雄州入新城縣劉光世楊可世出安肅軍入易州會於涿州。

先是劉延慶等至涿州撫定軍民次淶水縣縣令負弩前驅作樂致禮令可世守涿州延慶以可世所部兵少更付中軍及熙河環慶兵二萬營左軍俾楊惟中副可世延慶統諸道兵與常勝軍暨趙詡兵無慮五十萬鼓鼙振天地自古出師之盛未有甚於此自卯至酉至良鄉縣瀘溝河前部報曰:臨河與四軍蕭幹大石(改作達實)林牙賊鋒相接矣。時賊(改作敵)兵不滿二萬憑河排布未究虛實延慶令五軍下營開濠挖塹以備賊(刪此字)出兵抗敵曛晚各憩勝負相償。

二十日乙巳劉光世等複與蕭幹對壘。

是日日將晏賊(改革者作敵)鼓噪攻我戰於料石岡三撾鼓還(舊校雲:歸本作三撾方還)。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十校勘記。

張言(一作張炎)奄致淪殂(殂誤作沮)爰屬恂嫠(嫠誤作嫠)與夏人逆戰於阿磨下水(阿磨一作昂阿脫下字)宣撫司回軍至河間府(脫撫字)都統陝西大集兵(集字衍)小注(而已不得歲幣誤作歲入)苟圖目前小利(脫圖字)當先立威以振服之(振應作震)易水淶水容城(易水誤作易縣)景州一縣遵化(一誤作城脫遵化二字)都市賜名廣甯香河賜名清化新城賜名威城行唐賜名威塞(原脫都市二十字)石城賜名臨關馬城賜名安城都城賜名鎮山漁陽賜名平盧(臨關誤作臨州脫馬城十八字)獲預觀於偉績(績誤作跡)舉聞忻快(聞誤作開)應日前無名科率押配(押誤作抑)及熙河環慶兵二萬人佐軍(人誤作營佐誤作左)盧溝河(盧誤作瀘)。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