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十四

炎興下帙一百十四。

起紹興十五年三月,盡十月。

紹興十五年知敘州邵隆卒。

初好聽隆知商州幾十年值和議已定割商州為外境隆不悅之常密遣兵馬以盜刦之金人訴於秦檜檜心恨憤複以隆為金詞語工達州安撫司統製除和辰州未赴改知敘州在敘州二年至是因飲酒暴卒年五十一或雲:檜密使人酖殺之人皆巷哭為之罷市其部曲陳簡為立祠於金州隆知兵機善料敵能得士卒心每戰必鼓作忠義之氣故戰和有功雲:

三十敷文閣侍製周金及馬觀國史願送還金國。

五月金人遣使來賀生辰。

十月岩抑為大金賀生辰國信使曹氵受副之。

秦檜見嚴抑曰:聞公素貧抑曰:諾檜曰:太夫人安否抑曰:無恙檜曰:當以出疆奉煩庶沾恩齎以奉太夫人遂擬抑奏使曹氵受字審淵開封人。

觀文殿學士祈請國信使宇文虛中死於金國。

行狀曰:公諱虛中字叔通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政和五年除起居舍人國使院編修官六年正月同知貢。

舉四月除通直郎中書舍人時承平日久兵將驕妄而貪功者開邊生事不已公已有夷狄(改作北騎(憑陵之慮常議備邊非策論事無所畏憚當權者忌之除河北河東陝西宣撫使司參謀時方興燕山之役小人僥幸引女真夾攻契丹不顧章聖盟好公以廟謨失策而蔡攸童貫主帥非其人將有自焚之禍遂上書極諫曰:臣伏睹陛下恢睿聖英武之略紹祖宗之貽謀將舉仁義之師複燕雲:之故境不以臣愚不肖使參預機事臣被命之初意謂朝廷未有定議欲命臣經度相視攻守形勢參讚廟謨及至河北諸路見朝廷命將帥調兵旅勵器械轉移錢糧已有擇日定舉之說牙既與軍政苟有所見同敢隱默輒舉利害仰幹淵聽臣聞用兵之策必先計強弱虛實知彼知已以圖萬全今論財用之多寡指宣撫司所置便為財用有餘。若沿邊諸郡帑藏空虛廩食不繼則略而不問論士卒之強弱視宣撫司所駐便言甲兵精銳。若沿邊諸郡士不練習武備刓缺則置而不講夫邊圍無應敵之具府庫無數日之糧雖孫吳複生亦未可舉師是在我者未得萬全之策也。用兵之道禦攻者易攻人者難守城者易攻城者難守者在內而攻者在外在內者為主而常逸在外者為客而常勞逸者和安勞者必危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邊鄙可用不過數千契丹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略輻湊素得士心國主委任信而不疑今欲亟進兵於燕城之下使契丹自西山以輕兵絕吾糧道。又自營平以重兵壓我營。又無之糧道不斷耶律淳者激勵從心堅城自守賜亦危殆矣。在我無萬全之策在彼亦未可必勝茲整形舉乃安危存亡之所係,豈可輕議乎!。且中國與契丹講和今踰百年閑有貪怵不過欲得關南十縣而止耳閑有傲慢不過對中國(使人稍虧禮節而止)耳自女真侵削以來響慕本朝一切恭順今舍恭順之契丹不封殖拯救為我藩籬而遠踰海外引強藉百勝之勢虛喝驕矜不可以禮義交也。不可以言說誘也。(刪不可至此十四字)踰兵不止鏖戰不解勝負未決強弱未分持卞莊兩鬥之說引兵踰古北口撫有悖桀(改作矯捷)之眾係累契丹君臣雄據朔漠貪心不止(改作時複南顧)越逸疆圍憑陵中夏以百年怠兵而當新銳難敵(改作禦)之虜(改作敵)以寡謀持重久閑安逸之將而角逐於血肉之林巧拙異謀勇怯異勢臣恐中國之邊患未有甯息期也。。

譬猶富人有萬金之產與寒士為鄰欲吞並以廣其屋居乃引盜而謀曰:彼之所處汝居其半彼之所蓄汝取其全強盜從之寒士既亡雖有萬金之富日為切鄰強盜所窺欲一夕高枕安臥其可得乎!(刪譬猶至此七十七字)臣之(刪此字)愚見(刪此字)竊以為確喻(刪此四字)望陛下思祖宗創業之艱難念鄰域百年之盟好下臣此章使百寮廷議儻牙言可采乞降詔旨罷將帥還朝無開邊隙俾中國衣冠禮儀之俗(刪中國至此八字改作版圖之內)永睹太平臣冒昧盡言不任戰怵時王黼當國見疏大怒捃拾公他事降為集英殿修撰督戰益急公雙條上十一議其大略有曰:契丹昨來遣使女真願為附庸女真不納求附朝廷觀其意蓋是畏女真愛中國(改作朝廷)避強悍歸仁義(改作修盟好)今西夏以重兵壓雲:中狡詐窺伺托為存良繼絕之言其意甚遠。若契丹北為女真所拒南為中國所棄收合餘燼翻然決計乘夏人聚兵之時割地以為約續糧以遏兵不惟王師入燕為所牽製亦恐他日西北邊事未有甯息之日今日為國家大計須期永久安逸不費兵馬錢糧公私事力坦然無北顧之憂費省力暇逾於昨來與契丹通好時方為穩便。若連兵不解征戰防秋或滅虜(改作遼)之後調發勞累遇乃過於未用兵以前其利害不可不計。又上二十議略曰:臣伏見朝廷昨以耶律淳擅立遣兵巡邊騎卒相侵互有勝負前此屢會招納已於盟好有違迨王師那回雄州王介儒來尋舊好書牒往複皆有明文其於女真。又違近約。若二虜(改作國)脫有興熾即邊事不可不防所有元約女真丹人使書牒差人往約女真雖民心歸仁天道助順王師無戰可呆萬全但恐秋高馬肥賊(改作北)兵或聚。若隻坐待意外功績不為自治之規竊恐臨事失機貽患在後。且言郭藥師可令帶同知燕山以恩禮留之京師複盡使挈致家屬居於賜宅緩急有用兵隻可單騎遣行事畢便歸然今日事幾與前日不同似不必更放前去脫魚於淵恐滋後患時朝廷銳於摧服契丹故公及守禦之策委曲詳備欲因參幕議幸一止之議上不報然而亦以公言為中七年七月除宣和殿學士上複欲以公參謀尋改寶和殿學士十一月除大學士河北河東路宣諭使公上言雲:中州郡疆界遙闊萬一收複每歲應副財用必三倍於太原。又須建置堡寨關壘不下數百處今財力匱乏何所從。

出屯戍軍馬係一反動派直取疆界亦倍於何處那移乞罷收複之議以息中國之力尋赴闕有旨至內殿同宰執班奏事是日報粘罕(改作尼堪)兵迫太原上顧公曰:王黼不用卿言封殖契丹以為藩籬今金人兵兩路並進卿料事勢如何公雲:賊(改作金)兵雖熾然羽檄召諸路兵入援膠結人心使無畔渙憑藉祖宗積累之厚陛下強其誌勿先自怯決可保無虞今日之事宜先降罪已詔更革弊端俾人心悅天意回則備禦之事將帥可以任之上命公就草詔公奏言臣未得旨昨晚已草就候進呈上令展讀公。又列出宮人斥乘輿服禦物罷應奉司罷西城所罷六尚局罷大晟府內臣寄資等十餘事於所草詔上覽之曰:一一珂便施行今日不吝改過公再拜泣下令下人心大悅乃宣和七年罪已詔也。其略曰:百姓怨懟而朕不知上天震怒而朕不悟有識者比為陸贄感泣山東將士之詔雲:雄州奏郭藥師刦蔡靖呂頤浩等降金人公與南陽公入對上謂南陽公曰:今梁方平已在濬州守橋南陽公奏言內牙主兵恐將兵不附欲更遣人為大將而梁方平副之上曰:何灌見作管軍可令團結京城二萬人同守濬州眾議粘罕(改作尼堪)兵勢方熾河陽橋最為要害而守禦未得人欲召熙河帥姚古秦鳳帥種師中令以本路兵會於鄭洛外為河陽之援而內衛王室上顧公曰:卿與姚古種師中如兄弟宜以一使名護其軍遂以資政殿大學士為軍前宣諭使上曰:卿不須(自往)陝州以西可隻在畿甸馳檄召兩人眾議謂永安陵寢未有兵衛護上曰:此卻是宇文虛中職事可自滑州分地分以東屬何灌以西屬宇文虛中即大河一帶有守把而諸陵有護衛三省樞密院議二太子兵少今大兵屬粘罕(改作尼堪)謀臣猛將皆在而所召西兵須兩浹旬可至即未有兵將欲於何灌守河陽及護陵寢卻令公守北京及濬州公奏言粘罕(改作尼堪)兵雖盛未攻下太原必不先下太行其來必緩二太子兵亦不下十萬既得燕山其來必速上曰:濬州不可少何灌以防二太子卿既召二鎮兵則護陵寢用何兵公奏言京東兩路及寢延環慶兵已邀擊金人文字到已旬日惟京西兵未團結直發以護陵寢及滑州以西河陽浮橋旬日可辦候姚古種師中兵至牙卻與同護京城以西上曰:如此穩當自鄭州西去至西京黃河岸一帶皆迫近陵寢。又恐粘罕(改作尼堪)兵經由此路極可憂卿。且以。

祖宗陵寢為念公乞對畢即行上曰:卿。且召姚古種師中隻令移文入急遞公乞禦前差使臣齋文字前去公。又奏種師道老將有謀今閑居長安臣與之有契分欲乞召師道同團結西京軍馬及本路保伍於黃河岸河橋諸陵寢措置守把訖與師道同入護京師牙隻今行文字下陝西漕牙應副師道輕齋錢物令沿路召募人兵前來公陛辭即出門徽宗內禪淵聖即位徽宗幸淮浙南陽以為行宮副使時粘罕(改作尼堪)以重兵圍閉太原日久公馳檄河北諸帥邀擊金人遂往河東河陽澤潞閑措置太行山設守備諸處募兵並未鴯二太子兵馬已從濬滑渡河。且元指揮援兵並赴宣撫司童貫處時貫已隨從徽宗幸淮浙公往陝西促姚古種師中兵馬。且檄令直赴京城應援王室不得遵稟貫節製。又以便宜令河陽守臣節度澤潞西京守臣節製汜水關鄭州時朝廷遣馬忠將數千人往團柏鎮公遇之於汜水關以便宜劄付馬忠令引兵回救京城馬忠遂由鄭州東門進兵救京畿與虜(改作金)騎遇於道士店攻獲其首領軍聲大振先是虜(改作金)騎至在下放兵四掠至鄭州為中所破遂將其他小寨收斂為一西路遂通師中古及其他西兵並得至京城無阻公亦星夜歸護京城至鄭州之東阻抄掠遊騎不得進遂收合散卒閑道以趨。且移文河東帥府約會兵黃河上。又於宿亳以來得東南兵二萬五千人以便宜起致仕官李邈令統領於汴河上前進與李邈相先後行至陳州門外駐兵淵聖遣中使持禦筆令公赴闕遂從門外鉤上入城先是姚平仲刦寨失利西兵俱潰金人複引兵逼城先是姚平仲刦寨失利西兵俱潰金欠複引兵逼城公既至福甯殿奏事淵聖宣諭陝西援兵今已俱潰平仲擅興兵兼探康王平安大臣皆不肯行事勢危殆柰何卿可往否公再拜言主憂臣辱牙刷民敢辭淵聖泣下慰勉再三公即往都亭驛見虜(改作金)使王汭汭與言不孫窗台依所得紳士財三說諭遂送王汭出城因齋書複議請和公渡濠橋道逢甲騎如遝雲:梯攻具蔽地而來公閑關冒鋒刃而進既至敵營露坐風埃烈日中自巳至申金人數次以全裝人馬注矢露刃周匝圍繞一行皆失色公不為之動久之乃引公入見康王於軍中蒙聖語麵諭虜(改作金)人先一日堆馬草於堦前雲:若兩三日城中無使人來燒草為號將路允迪以下並不存留。且來攻京城今喜得大。

資來適虜(此字改作敵營)人來相賀方知如此次日陪侍康王到虜帳(改作帳中)見二太子者言語不遜禮節倨傲公以禮義遜謝之至晚虜酋(二字改作二太子)複遣人隨公將文字入城要越王李邦彥吳敏李綱曹晟金銀騾馬之類。又欲禦筆畫定三鎮界至方退軍時淵聖令公再奉使止令曹晟前前前外餘並作意度仔細說諭並不應副兼奉淵聖聖旨須管於卿處要康王發京公再出城與酋第(二字改作二太子)相見及張邦昌等退公獨留虜酋(二字改作二太子)之前專達淵聖手書再三以理說諭遂以次日獲從康王歸闕好拜公簽書樞密院事製曰:國家設中天紫極之輔以應泰階之躔列右府洪樞之司以總萬兵之政雖文武之道有殊眷時謀謨之牙必授英傑之佐某官誌窮精妙識造幾微雅誌淵深而足以與權懿文炳蔚而足以華國早由英譽曆要塗摛藻揚華密起鼇宮之草參疇婉畫坐談武帳之拴比資方叔克壯之猷膺召虎來宣之命有嚴共武之服不戰屈人之兵茲銜命於金人仍通和於鄰好敏於應對卒以解紛其參管於密庭共圖畫於兵柄佇寵雋烈克鬯皇威本精神以折衝運帷幄以決勝勉推平日之議論用濟一時之事功公力辭不受謂國步方艱捐軀效節臣子之分不可因此受寵數乞收還成命淵聖遣中使宣押諭以藉卿終使事在卿去就甚高而國之利害所係強敵在郊卿何辭以違朕意即其家傳宣至數四公皇懼受命自是凡三往軍前虜(改作金)人約公觀回師公為送餞使是日夜分至虜(改作金)營翌日早其酋(改作帥)遣人語公雲:樞密不捎空我亦不捎空(如中國人稱脫空。刪注中國人稱四字改作雲:)今特促日歸國頃之舉火為號諸營甲騎皆結隊行北去繼與虜酋(二字改作二太子)相見說及三鎮公泣下不言諸酋(此字改作敵帥)變色言兩朝和好樞密卻不喜莫是有不好底公事以公雲:三鎮說不得哽噎教皇帝難割舍為太原有太宗皇帝影殿保州有上皇祖墳豈忍令人家子孫將墳墓割與鄰人諸酋(改作帥)雲:這事有商量時呂頤浩何沂等在坐皆聞此語公遂再三說此語雲:如何得個意到本朝皇帝處諸酋(改作帥)雲:(使得)及得回書對淵聖前開拆果有將來別有詳酌之語虜(改作敵)即退時徽宗駐蹕鎮江得報宣召南陽公至行宮寢堂出公奏狀徽宗曰:虛中自二月上旬三往金人寨中第一次明刦寨非朝廷之意乃西兵貪利遂止其攻城再往奉迎康。

王還闕並取到呂頤浩等安七日與城下為盟令即押誓書並說令退師二太子喜虛中以至誠相待初約四月一日歸國再三說諭遂肯初十日退時令虛中至日新來觀看初十日五更如約往相見二太子帳前吹笛聲鑼步騎兵北去如飛至已時豁然一空當日約行一程以上此事可喜虛中口辨有智略了此一段事今已除簽書樞密院事南陽公頓首謝初虜(改作金)人之來重兵驍將盡屬粘罕(改作尼堪)二太子者得郭藥師為軍鋒遂先至京城下及二太子退諸公以為泰然無事公獨以粘罕(改作尼堪)為深憂乃奏陳乞厚為隄備京畿作灤河北河南聯民召募忻代太原失掉業人及陝西善戰者每一萬人為一軍棋布近輔大張形勢廷臣無助者及議追擊二太子悉遣在京軍兵渡河襲逐行方整促而粘罕(改作尼堪)已至澤潞據太行下瞰河津河陽始大駭遂令所遣兵未得遠去。且守衛王室再作閉城堅守之計其後議者不複聞粘罕(改作尼堪)澤潞事專以不追擊二太子歸罪執政故公罷政出知青州陛辭上密遣人賜金帶茶藥錦綺公。又論青州與金人為鄰外控海道當措置隄備牽製州郡。又上疏論京東盜賊屯聚至數十萬東路尤被其害牙初到界首交割之後體問得餘黨散在山穀與已受招安之人皆未甯劾州縣所憂正在此數月青州以南連接太山往往數百裏人煙斷絕今本路瀕海與金賊(改作國)對境北。又接濱滄邊麵皆通行賊馬。若不於耕桑正忙之時速與慰安人情竊慮奸人複出為盜已一麵作奉聖旨遍牒本路。又乞置騎兵近邊西路為一萬騎及閱習事勢飭治器甲為將來應援河北入衛王室之計朝廷忌功者論公不已公雖已報代上疏論當厚為金人。且言臣蹤跡孤危一路必稟承乞促代者曾孝序之來其言鯁切並為三省所沮未幾果以言落職奉祠時南陽公從徽宗來歸因入對淵聖曰:卿弟虛中二月初止金人攻城與二太子為誓約說令還量,豈不是社稷功虛中善料事勢欲留在樞府而大臣堅不見聽亦是恐有伏闕之事。且令作帥朝辭出門朕遣人賜以金帶茶藥錦綺之屬更不敢令人知卻恐須要奪了南陽公頓首謝。且奏言虛中近已罷帥奉祠蓋緣言者謂城外為盟非二太子止是河北賊魁虛中妄以河北之寇作金人以冒退師之功金人自燕中舉兵直至京邑今日乃謂止是河北之寇言者所論如此大。

臣曾辨明否上曰:大臣。且幸卿弟不在眼前豈複更與辨明南陽公出知江甯公來依之雖居閑廢亦上疏論車駕臨幸江甯當用民兵之法措置便宜責在長安總專其屬應幹兩稅鹽酒並聽支用知通將官分治軍民同為訓懇切疏奏不報。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十四校勘記。

而貪功者開邊生事不已(開一作闕)兵隻可單騎遣行(兵字衍)召兩鎮兵兩鎮兵未至可一到河陽護橋防粘罕大兵(脫鎮兵至此十九字下句人字衍)公與李邈相先後行(脫公字)遂從門外釣上入城(釣誤作鉤入字衍)不複問粘罕澤潞事(問誤作聞)應幹兩稅鹽酒並聽支用(幹應作於)。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