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三十七

炎興下帙一百三十七。

起紹興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丙寅,盡二十九日戊辰。

二十七日丙寅詔戒飭將士。

詔曰:狂虜(改作金人)不道薦肆凶殘王師所臨無往不克捷奏累至俘獲踵旋尚慮狃吾屢勝之威忽彼不虞之戒獸雖困而猶鬥蠆有毒而可防凡我將士率茲有眾益務整肅軍伍料理甲兵申令戒嚴蓄威養銳雖折衝於千裏期製敵於萬全天下本為一家豈貪尺寸之地孽胡(改作北軍)亡在旦夕當以殄滅為期谘爾六師鹹聽朕意。

李寶敗金人於陳家島。

先是有劉錡彪溫皋趙開李幾四人聚眾於京東與王世隆合共攻成陽軍成陽軍者密州之莒縣陷偽改焉李寶泊於東海縣彪等遣於琦等四人各借衤甫承信郎寶進船至膠西聞彪等圍成陽軍是時金人屯駐兵皆趨江上成陽軍雖空虛猶堅守彪等說京東百姓曰:金人盡趨江上老小獨留而所在兵起皆為大宋之應何不乘此時殺其老小以圖康靖,於是京東之民盡殺金人老小唯沂州倉山冷水營有屯駐金人五百騎故成陽軍遣詣倉山告急金人盡發五百騎解圍成陽軍趙開等皆散去世隆者耿京下馬軍將也。乃率其馬軍駐於日照縣二十裏寶軍中提舉一行事務曹洋借民馬同小吏徐堅兩騎往迎之世隆以其眾降洋以世隆見寶令作山後都統製以待官軍進攻數日趙開以其眾至洋與寶議亦授趙山後都統製俄金人自膠西出船皆獨桅用夾油絹為颿約千餘船其勢甚盛兵部尚書右副元帥蘇寶衡統之以大總管六員為副各分部海船完顏亮令十月十八日到海門山入錢塘江幹了大事遣阿虎(改作阿古)來江上迎報泊於陳家島寶泊於石臼山兩軍相望三十餘裏而日起北風寶等憂之有大漢軍水手數百人迎軍降雙有大漢軍節次來降大漢軍者簽起上等戶也。皆富豪子弟寶與洋問之盡得北軍虛實捷勝軍統領官馮湛請海船十隻自立功洋察湛有懼怯退走意不從洋請以甲寅進船迎戰高敞曰:不可彼眾我寡宜避之洋曰:彼雖眾皆不諳海道。且降人。

雲:女真(改作金兵)在船中唯鋪匐而睡不能動雖眾何為況我深入至此前遇大敵雖欲退走其可得乎!有死而已敞氣沮而止癸醜洋祭風是夜風猶未順四鼓洋命擊鼓令將士皆飽食洋命起碇進船風猶未順難色方鼓行良久南風漸應順風進舟將士皆懽噪踴躍洋先以所乘舟直犯虜(改作入金)船以火箭亂射船中已有火起者倏忽火大作官軍舟船皆到火箭亂發虜(改作金)船皆油絹為颿故火勝愈熾金人被焚相與投海而死數萬人洋賀寶寶曰:皆公之務也。點校舟船而馮湛已背陣而去既而眾旁海而行以世隆在舟中至海州也。隆馬軍尚有七八百留在海州以世隆赴行在浙西總管李寶申十月二十七日將一行官兵海船到密州膠西縣地名唐島逢見金賊(改作人)海船六百餘隻乘載女真(刪此二字)渤海(下添諸軍二字)二萬餘人大漢軍一萬人水手四萬人於唐島以來應諸浦口至膠西縣水路二百餘裏連續使風入大洋向南定日克期以取杭州寶親率海船當賊(改作其)要路分布衝擊乘風掩殺自早至二更以來殺至膠西縣港口殺死女真(刪此二字)渤海(下添諸字)軍不知其數其船被風勢緊猛飃颺靠岸風浪打損及因入船與賊(刪此字)戰鬥損壞遂行焚燒了當三晝夜二百餘裏煙火不絕全獲勝捷其金賊(改作人)殘零船數十隻寶亦使風趕趁百裏戰殺過膠西縣以來其船被風浪損壞海道上下肅靜別無賊船(改作船隻)所有都統製押被亂軍所殺外取得銀牌並銅印及原差海道官職位並錄白元降征南指揮行程日曆真本在前所有燒不盡軍令先會合六路策應李鐵槍下王世隆趙開劉敵去孫贇收拾連綴應副萬人逐急披帶追襲走透上岸金賊(改作人)。又差將官郭大有兵旗索橫王德和部押諸義兵剿戮盡淨其殺死金賊(改作人)斫到首級更不收留外有活捉到女真(刪此二字)渤海(下添人字)等內副都統製銅印及銀牌除巳申具朝廷乞照會。

續。又報都提舉事務曹洋獲活捉到金魚上項榮祿大夫兵部尚書水軍都統製蘇保衡驃騎上將軍益都總管副都統完顏都察神鋒總管輔國上將軍密州(節度)使蒲輦(改作佛甯)神鋒軍事國總管昭毅大將軍雄州刺史阿兀(阿爾威)威鎮軍部管昭毅大將軍都水使者孟羨慕威鎮軍副總管禦前行宣大將軍高什宿殿小底(改作實達爾)武發大將軍都水軍使(無名姓)。

二十八日丁卯鎮江府通判陸廉之以托疾避事放罷戶部侍郎劉岑等劄子勘合近承今年十月三日聖旨指揮令戶部委官前去點檢椿管朝廷錢糧如有違戾去處將當職官吏申取朝廷指揮重作施行數內建康府棒錢糧委鎮江府通判右朝奉郎陸謙之昭應已降指揮日下躬親前去點檢本部排日專牒本官前去仍具起發回任月日申部去後今據本官申稱今月十八日起發前去到東陽鎮忽為痼疾發動除已再回任將理才候痊可即便前去點檢申部候指揮奉聖旨陸謙之放罷。

二十九日戊辰張子顏等輸米助軍。

右承議郎充敷文閣待製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子顏右通直郎充敷文閣待製提舉佑神觀子正右承事郎充集英殿修撰主管佑神觀子仁左朝散大夫充秘閣修撰江南西路計度轉運副使兼本路勸農使宗元奏臣等伏睹五師進討竊慮兵食所須費用浩大謹以私家所積糧米一十萬石進獻朝廷伏望聖慈特令所屬各差人船前去逐莊交割今開具停米去處不項湖州烏程縣烏鎮莊一萬二千石思溪莊八千石秀州嘉興縣百步橋莊五千石平江府長洲縣尹山莊六千石東莊二千五百石吳縣橫金莊二千五百石儒教莊五千石常州無錫縣新安莊七千石宜興縣善計莊九千石晉陵縣莊二千石武進縣石橋莊一千石宣黃莊七千石鎮江府丹徒縣樂營莊二萬石新豐橋莊六千石太平州蕪湖縣逸恭莊七千石以上計一十萬石有旨令轉運司拘收。

太學程宏圖上書。

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臣子之至情也。臣等蒙被教育之久當今日國家危疑之際正宜捐軀效命詎敢嘿嘿而無所獻臣聞之近日虜(改作金)使之來桀鼇不遜宣言傳酋長(改作金主)之命姑以還天眷略歲幣為辭乃欲增割淮漢地界邀取將相大臣道路傳聞中外憤怨。且淮漢國之要害也。求淮漢則是欲毀吾之藩籬將相國之倚重也。邀將相則是欲奪吾之心腹使吾藩籬既失腹心既去天眷雖還歲幣雖略其能國乎!是決不可人之請也。夫醜虜(改作金之)謀我固非一日今重兵壓境而使人乃有此請知我之難應而冀其必不從也。不從而釁生釁生而兵舉變在朝夕灼然無可疑者是猶賊在戶外而索物於主人不得其物必無空返之理既決不與則(刪是猶至此二十八字)主人必。

有(刪此四字改作國家不可無)以應之可(刪此字)也。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應之者其先經務有四焉一曰:留使者以款虜(改作金)人之謀一曰:下詔書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舉事以決進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義之心夫所謂留使者以款虜(改作金)人之謀蓋虜(改作金)人南侵之計為甚久而攻取之具為甚備近日決意離舊穴冒長塗親董重兵壓我境土乃遣命名者要以難從之請非真請也。啟釁之端俟使者一報耳。且聞所遣二使皆酋長(改作其主)之肺腑平日所親信者未必非其主謀之人前日殿上之對軍民士夫恨不揭其皮而食其肉(刪此八字改作之刺骨)臣等願朝廷姑善留這為之辭曰:前日所請皆汝等口語初非國書所載吾將遣使以實汝言非獨使其未知所請之可否吾。且得以措置為前進之策亦可以挫彼之銳而示吾之未弱也。此而不留恐我之所以為備者彼皆得以知之其謀一泄則虜(改作金)使今日回彼界虜酋(改作金兵)明日入我境必矣。夫所謂下詔書以感南北之士者蓋舉天下之大事必先有以作天下之氣國家自和議既行之後為故相秦檜所誤沮天下忠臣義士之氣三十餘年矣。一旦思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動其心而奮盧之可也。故哀痛之詔不可不亟下聖詔一下南北之民當感激流涕爭為之死事,豈有難舉者哉!然詔不可徒下也。首當正秦檜之罪複無辜之冤以舒天下不平之心而振其敢為之氣。且秦檜所以失吾南民之心者自趙鼎以不任和議而竄逐海外身滅而家亡則學士大夫忠憤之氣沮矣。自嶽飛決意用兵而誣陷大逆身戮而族誅則三軍將士忠憤之氣沮矣。至於長告訐之風起羅織之獄一言及時一者不問其是非必置死所使天下不知有陛下而欲人呼已為聖臣則天下匹夫匹婦忠憤之氣由此而埽地矣。秦檜之所以失吾中原之心者士在夫一時陷於虜(改作北)中而家屬在吾國者兩國已和檜既不能官其後嗣庇其宗族以結其心而徒使之怨艾以報我乃返徇虜(改作金)人之情而悉不之彼。又何戀哉!。且其遣時如赴死所悲號之聲徹於道路甚者宇文虛中有反虜(改作金)之謀計策已就乃以諭檜檜意忌其功在已上既匿不上聞私遣首者告之虜酋(改作北庭)遂致宇文族誅使中原忠義之士南響吞聲而憤其絕望於我也。今者要令有司正秦檜之罪追奪官爵而籍其家財追贈宇文之爵而為之立祠雪趙鼎嶽飛之冤而後。

詔書朝下而暮赴必矣。。又當重為檄文聲言衣切令中書刊板詔告四方擇有深謀密計效死之士授以檄文副之空名告牒令潛入中原開諭招誘思我舊德之人約其徒黨仗義而起期以日月為吾之應擇端愨服眾守義之士授以檄文副以人名告牒令遊江浙淮漢招集土豪鄉兵與販私竊盜之徒俾各奮其忠義用命而起期以日月為吾之援陛下然後下親征之詔移蹕建康命將帥勉厲軍士應敵所臨人盡死戰是其氣固足以吞醜虜(改作強敵)蓋內有吾南民義兵之援外有吾中原反閑之應使敵人進不敢前退不敢後則祖宗境土可傳檄而定也。夫所謂先舉事以決進取之計者牙等非不審事機妄勸陛下輕易動兵以開未必然之釁也。使敗盟生釁之端未露舉國長驅之勢未逼則吾之動也。固未可輕今其重兵已臨汝潁而其先驅已羅邊境此其意欲何為者使吾不先發則屯汝洛者直窺襄陽羅邊境者突至淮泗襄陽失利則可以控蜀。且有順流東下之勢兩淮失守則辱亡齒寒長江非所恃環海而東。又有不可以不早計者海之南北延袤萬裏攻備之所不知其幾使敵至而我備之(則備)多而力分使我先之則彼不能無東顧之憂而江淮之勢可以少緩朝廷今日。若尚猶豫欲前而不敢前臣恐要衝之地為敵人所有而我失其勢矣。我夫其勢則用命之人將無所措惟能先敵而動則天下之人皆謂國有謀焉故雖驅而赴之萬死不地人知有恃而無恐矣。。又況四方奸雄之徒凡師旅之際未嚐無鼠竊狗盜之主吾苟示弱而不決則彼將伺隙而動大而竊據小而嘯聚有必致之患儻從臣策為先發之謀示恢複之意則非徒可以坐肖此患而為此充者。又將起而為之助所謂以寇禦寇(刪此四字)一舉而兩得之(刪此字)也。夫所謂用人望以激忠義之心者雖不可篇舉如張浚張燾胡銓辛次膺皆其人也。。且浚尤天下所屬望者而朝懲之邪五路之失驍將之索。此固浚少年輕躁之過然久在行陣熟知險阻敵人之情素所諳曉而。又罪廢二十獨創性年想其少年之心必能深思而痛懲之矣。崤函之敗非不可懲而孟明再用卒羈秦國夫,豈可以一失而遽棄之哉!側聞浚於秦檜初死之時亦嚐上書言兵事矣。陛下試召而問之何以應敵何以製勝何以為善後之策使其言無可取黜之可也。如或可用。若何。

拂天下之心而不用之哉!或者疑之謂其罪廢之久必有忿怨不平之恨此尤不然臣嚐以天下之望而考浚之心焉。且天下之望不徒歸也。是必有愛君憂國之心而天下亦必以是心而天下之忠義實視之以為進退陛下試思之浚一用而忠義激浚一廢而忠義頹其利害孰輕孰重願陛下不以浚用用浚以天下忠義而用浚可也。至於胡銓以直言得罪於秦檜不死於秦手亦天意有所待也。陛下。若能付以台諫之任是必知無不言雖當多事之時可無奸雄之慮使其一日立朝則說陛下為苟安這計操兩可之論者與夫底忠直而慢事功者皆屏息而不敢為矣。如張燾辛次膺則陛下固嚐親而任之矣。處之廟堂之上皆可以籌國本斷國論作天地之英才此而委之可勝惜哉!嗚呼今日之事勢已急矣。然臣等。又恐朝廷之上猶以強弱不同之為憂財用不足之為慮以臣觀之為是說者是皆無謀以沮謀者也。蓋兵之強弱不以多寡曲直所在勝負係焉國家自講和之後聘問所往不為不謹玉帛所遺不為不厚今日虜(改作金)使請命方欲刈吾藩籬之地取吾腹心之臣不知吾何負彼而致有是哉!中外聞者扼腕思奮今日之事直在我矣。師直而壯士氣百倍大兵渡淮南北響慶彼將索然自失雖有百萬之師無所用矣。臣等因知強弱之勢不足憂也。國家自休兵以來故相秦檜務飾太平以貪已功凡百司庶府莫不畢備當此艱虞豈無所可減罷者。且以學校一事言之養士之額員以千數公私一試費以萬計官吏廩祿歲苟從一時之宜權省罷之未為乏官廢事然此特臣等所知者耳其他穴費豈無百倍於斯願俾有司枚舉條具凡非係軍民之急者不以小大一切罷去則民不加斂調發有餘臣等因憚而不為然臣等固知陛下必為矣。前日和好之議陛下豈得已哉!徒以梓宮未還太後未返。又恐虜猷(改作金人)肆其凶暴致吾淵聖皇帝不安故勉為此舉相陛下二十年閑念七朝之陵寢思兩河之人民朝夕於懷不能暫置陛下,豈不欲奮神武之威以雪父兄之恥徒以事有所重未敢輕發今者陛下於父母兄弟之閑生無所累死有餘怨以前日愛親之心發為複仇之舉則何攻而不取何戰而不勝哉!漢高帝以義帝之故三軍縞素猶足以起義氣而取天下況我。

國家雪先帝積年之憤其視高帝尤為易也。今觀虜(改作金)使刦我歲幣邀我兩淮其辭氣狼戾與向者殊此必有所恃而然也。臣恐憑陵之患直旦暮耳此而不決則炊然驟至雖欲禦之已噬臍矣。臣等願陛下行之以果守之以堅拘留虜(改作金)(使職責下哀痛之詔促發渡淮之兵速召人望以慰天下之心中外響應士氣激昂中興之功指日可冀然臣竊有私憂過計者不得不為陛下言之大抵虜(改作金)人之情變詐百出吾與之和彼則以我為弱取我無厭直欲會困吾國一舉而有之我欲與戰彼則慮我有謀緩而不進以挫吾銳逮其師老財竭。又將變矣。虜(改作金)人之情或和或變或緩或速要其所欲豈直歲幣而已哉!靖康之禍使者交馳而已叩城矣。覆車之轍可不為鑒臣等激於事勢之逼誠恐朝廷或墮其計異時倉卒雖悔何追故不避斧鉞之誅仰幹天聽願陛下以臣之策謀及二三大牙苟以為可決而行之誠天下蒼生之幸。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三十七校勘記。

傍海而行(傍誤作旁)地名陳家島(誤作唐島)與販私鹽竊盜之徒(脫鹽字)是其氣固足以吞醜虜矣。(脫矣。字)可無奸邪之慮(邪誤作雄)皆屏息而不敢肆矣。(肆誤作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