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八十五

炎興下帙八十五。

起紹興八年十一月二日甲申,盡二十日壬寅。

十一月二日甲申張戒奏論金人遺使詔諭江南事。

金人遣張通古為江南詔諭蕭詔為明威將軍以副之朝廷遣起居舍人範同為接伴使。且入境甲申張戒以台這收本職上殿因進劄子雲:臣昨疏十二事陛下雖嘉納朝廷未嚐施行示弱招侮理在必然王倫遽回虜(改作金)使遂有江南詔諭使及明威將軍之號不雲:國而直雲:江南是以我太祖待李氏晚年之禮也。曾不得為孫權乎!一則明威一則詔諭此二者何意虜(改作金)雲:詔諭臣不知所諭者何事虜(改作彼)。若果欲和則當以議和之名來而何詔諭之有臣觀虜(改作金)使今日之事與前日大異禮必不屈事必不從臣為朝廷計上策莫如峻辭拒之基次。且勿令遽渡江先問其官名何意詔諭何事禮節事目議定得其實而後進退之尚可少忽乎!。又曰:臣自乙卯歲論戰必敗(去秋至今)凡三年而後驗臣今雙謂和無成豈惟無成終必招寇(改作致侮)亦願陛下記之是日午漏戒再具奏曰:臣昨十七日麵奏臣觀今日朝廷措置太後雖。

有可歸之機未必有得歸之理蒙聖問何故臣奏乞候王倫回日為陛下謀之。又雲:主戰主和政如醫者喜用大寒大熱藥夫寒熱,豈可專用一物用藥貴對病議論貴中理臣謂今日和戰二議雖不可盡廢要不可專主獨有嚴兵謹守此議可專主耳。

三日乙酉張戒奏論和議利害。

乙酉張戒再具奏雲:人臣謂謀國隻當自勉不可僥幸偷安果得偷安猶可但恐屈辱已甚而偷安亦不得耳講和而是則可以息兵非則亦可以招寇(改作致侮)也。。

禮部侍郎曾開奏論不當講和。

有報金人遣張通古持詔而來禮部侍郎曾開以謂不當忘仇讎而講和好乃具劄奏日臣聞越王勾踐因夫椒之敗棲於會稽切齒忿忱不忘報晌午雖卑辭厚禮臣妾於吳奉幣貸粟外示衰弱然勞身焦思坐臥嚐膽折節下士陰為兵備者二十有二年乘吳之隙一舉而滅之會諸侯而致貢於周橫行江淮號稱霸主此無他堅大誌而謀先定故也。楚地方千裏帶甲百萬戰勝攻取嚐雄於諸侯而惑於張儀之言貪商於之地東絕強齊之好西受暴秦之欺懷王入關而不歸頃王逃歸而不恥甘心侵侮日益顛錯土地蹙削國祚衰微終至並吞取笑後世此無他貪近利而忘遠圖故也。今女真(改作金人)之於國家有秦人欺楚之勢而我之待彼也。無越人報吳之心信其詭謀僥幸講和稽之前古為可憂考之今事為難信而朝廷不思有以伐其方。且忘大辱甘臣妾貶稱號損金帛以難得之時為無益之事可不為慟哭流涕哉!《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又曰:朕誌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黽筮協從今欲鞏固宗社保守疆圉安輯黎元經畫國事。若陛下不選一誌不去無益其何以成功乎!夫戎狄豺狼不可保也。(刪夫戎至此九字)自用兵以來信使方至兵輒隨之皆已然甚明之驗不待考諸古而可知況今虜(改作敵酋之在京師者方建鎮南之號增屯戍之守置戰艦備糗糧簡雙丁無非為入寇(改作深入)之計而我乃日夕冀望和議之成,豈不惑耶恭惟陛下仁孝誠至哀慕深切則迎奉梓宮之使不得不遣今既再往矣。梓宮之來杳然無期而托以議和虛費時月使彼可決何必紛紛為他說乎!竊聞虜(改作金)(使方責我以招降之事是求釁隙,豈非自取哉!伏望陛下以越為心以楚為戒無忘大恥無惑和議堅心定。

誌一於圖治使政事修於內兵將強於外則雖不求而自和矣。巾黃臣竊見虜(改作北)使之來所係甚大內外臣僚章疏劄子皆論及此事者願陛下悉以降付三省樞密院使輔弼大臣集侍從官預加熟議使應酬之閑不至失誤庶無後悔。

十九日辛醜令侍從台諫說思講和利害條奏。

金國使張通古簫哲入境上欲屈已就和已與秦檜議定更令侍從台諫詳思條奏乃降旨曰:有大金遣使至境朕以梓宮未還母一在遠陵寢宮闕久稽會歸兄弟宗族未得會聚南北軍民十餘年閑不得休息欲屈已就和在廷侍從台諫之臣其詳思所宜條奏來上限一日進入。

禮部侍郎曾開奏不當講和。

右臣伏奉今月二十日詔旨雲雲,臣蒙器使叨冒侍從待罪禮司欲進一言特建一論則臣有僭越之罪今臣幸蒙詔訓條具利便以聞臣不避斧鉞之誅醢俎之罪極言切論之。且虜(改作金)人之論議必不出此策欲窮我國欲慢我勢欲弱我兵講和而用事釋怨以興師臣恐此羈縻之道當思雪憤之恥臣伏見陛下三遣王倫迎梓宮費耗巨億終無梓宮之還臣子莫不聽信酋虜(改作彼國),豈有講和之議是故歲中兩遣使者來臨欲議割地之禮今朝廷信此等之論故傾心待之今陛下降睿旨條具(來上)雲:欲使陛下委質於他人昔魏祖欲並孫吳吳主將欲迎之魯肅建策於孫權曰:肅可迎之將安歸乎!。且一孫權尚思一戰終峙吳國況陛下承藝祖撥亂戡定之區秉列聖守成修文之業麵不揆此恥也。今賊(改作敵)建議增歲幣之語。又是奸詐也。是故賊(改作敵)賊(改作敵)建議增歲幣之語。又是奸詐也。是故賊(改作敵)歲中多來此觀我釁而操我策,豈不竭我力而慢我兵哉!臣未喻其言也。。且歲幣乃邦賦之餘則可慢我兵哉!臣未喻其言也。。且歲幣乃邦賦之餘則可以供之昔章聖不欲竭我力而付之虜(此字改作契丹)富弼乃議榷場之貨百有五十萬所收乃其地所入章聖故出聖斷今遽得之故疆費用幾何陛下竭民之膏血而緝理之京師乃諸夏(乞討作立國)之本也。陛下,豈不欲都以正人君之號立宗社而清宮室修園寢而迎淵聖蕭條之餘供此不貲之費幾年而得安何年而臻治迫於國用稍有不前則劉豫是其規模也。臣願陛下睿斷挫其來使,豈不幸哉!臣為陛下策之今我兵革堅利有憤威之勇效死之力嚐膽思奮是故賊(改作敵)有和之議願陛下戒諸軍將增修武備牢固邊陲發揚征討之令,豈不人人敵場既我增修武事以觀其釁乘機進兵於都邑非賊敢(二字改作彼)有也。(有闕字)議然則陛下雖不遽絕其使但以古禮而待之則亦不可費兵而專候於他也。皇天照臨此心事無不濟矣。。若屈誌於賊(改作敵)臣願先刎頸以謝眾議願陛下察之焉臣具此數言未盡愚心續當麵謝進呈以聞謹奏(舊校雲:今陛下降睿旨條具下疑有闕文)。

禮部侍郎曾開罷為寶文閣待製宮祠。

曾開奏論不當講和與夷狄共事(刪此五字)不報開見秦檜具言不可通和之狀檜不答開引石晉奉契丹之禍以證折之檜怒曰:侍郎知故事檜獨不知耶開以言不從即乞罷去遂除寶文閣待製宮祠。

尹焞除禮部侍郎兼侍講。

製曰:得遺賢而萬邦甯舉逸民而天下服自季路原憲於遊藝以爭先而蔣詡薛方亦稱述之未廣流風既遠此道寢衰我得其人躋諸近列具官尹焞口誦百氏腹笥九經先王遺言聞諸師訓君子所養得自躬行蓋動靜之有常以進退之可度申公已老屢辭璧之招裴秀居申時赴追鋒之召奉篇迭上聖道益明顧我荷橐之班謀人佚賢之地攫居宗伯仍侍金華往其欽哉!服我休命尹焞以太常少卿兼崇政殿說舊焞方以疾告在中禮部侍郎曾開以待製宮祠罷去遂除焞為禮部侍郎除張絢為太常少卿焞即以太常少卿職事交代與絢力辭免乃以待製提舉萬壽觀。

二十日壬寅兵部侍郎兼權吏部尚書張燾條奏屈已就和利害。

兵部侍郎張燾奏準都省送到劄子一道雲雲,臣竊惟虜(改作金)使之來欲議和好將歸我梓宮歸我淵聖歸我母後歸我宗族歸我土地人民其意甚善其言甚甘以為信然竊考其說蓋以謂彼非畏我甲兵之盛也。憚我土地形勢之強也。而遽有此議其狼子野(刪此三字)心未易測也。論者謂中原之地彼自知決不能有也。故有此議。又謂彼因廢劉豫人心遂疑懼我乘閑恢複土地故有此議。又謂契丹林牙漸有興複之勢彼既與我為深仇非施大恩於我無以結無窮之援也。故有此議。又謂彼國主厭兵為日久矣。姑務休息故有此議。又謂虜酋(二字改作烏奇邁)已死新酋之(改作其主新)立懼不敢當推避再國與國人約必盡歸我父母。

宗族國人許之然後敢立故有此議凡是數者言皆有理虜(改作敵)計果出於此可謂善自為謀矣。此陛下所(以必)信無疑欲屈已而聽之也。然茲事體至大振古所無豈虜(改作彼)能為實關天意臣請一萬陛下推原之《傳》曰:天將興之誰能廢之。又曰:天之所壞不可支也。然則自古有天下國家者其治亂興廢曷嚐不本乎!天我祖宗受命於天光有天下奕世戴德百數十年不幸至宣和閑天下之亂極矣。天用降禍於我國家以致靖康之變二帝播遷九族轉徙宗廟隳廢陵寢邱墟土地陷歿天下板蕩是豈人力之所能為哉!上天假手於虜(改作彼)而已矣。今虜(改作彼)一旦盡欲以歸於我亦豈人力之所能為哉!高高在上必有監此者矣。由是言之今日之議使天未悔禍則未見其可使天既悔禍則無(此字改作亦何)所不可豈狂虜所能輕(刪此六字)哉!臣請考人事以驗天意陛下飛龍濟州天所命也。虜(改作敵)騎屢犯(改作窺)行闕卒以無慮天所保也。歲在甲寅一戰而敗虜(改作敵)師天所讚也。歲在丙辰再戰而卻劉豫亦天所讚也。歲在丁巳酈瓊雖叛乃為偽齊廢滅之資亦天所讚也。是蓋陛下躬履艱難側身修行布德立政上當天意而天佑之所致也。臣以是知上天悔禍蓋有日矣。中興之期亦不遠矣。淵願陛下姑少忍之益務自修益務自治閃益務自強以享天心以聽天命以俟天時時之既至言無不利則何戰不勝何攻不克何為不成何功不立梓宮何患乎!不還淵聖何患乎!不返母後何患乎!不歸宗族何患乎!不複宗廟陵寢何患乎!不能繕修南北之民何患乎!不能混一今此宣議惟姑聽之而無必信可也。彼使既已及境勢固難拒命名其果有願和之意如前所陳如我所欲是必天誘其衷使之悔罪必不複強我以難行之扇則在我者將以既行之禮待之)則事何患乎!不成。。若其初無此心二三之說責我必不可行之禮而要我必不可從之事其包藏何所不有安知非上天堅我複讎之誌便當命將起而應之此臣區區之愚見也。其他利害群臣數能言之臣不複陳伏願陛下斷自淵衷母取必於虜(膝夷虜(刪此二字)北麵而臣事之以是而覬和議之必成非臣所敢知也。上覽奏曰:朕非不知此第興兵以來殆將一紀無辜之民肝愛南北實所不忍故不憚屈身以成和卿第思之燾遂退遂有(再上)章之意。

吏部侍郎魏矼條奏屈已就和利害。

吏部侍郎魏矼奏臣準樞密院劄子聖旨以大金遣使至境意欲屈已就和令侍從台諫詳思所宜條奏來上臣捧讀再四不覺涕泗之橫臆也。仰惟陛下悼梓宮之未還念母後之在遠傷陵寢宮闕之久稽會埽思兄弟宗族之未得會聚痛南北兵民之未得休息意欲屈己就和誠有不得已者然臣聞天下大戒二事親惟孝事君惟忠所宜奉以周旋不可失墜者也。陛下為親而屈孝誠至矣。群臣事陛下其得不盡忠乎!臣素不熟虜(改作敵)情不知使人所垵者何禮陛下所以屈己者何事聞諸道路之言謂金人頃立偽齊使之屈膝令受北麵之禮靡所不至歲時之貢靡所不取今需於我謂必盡然以事料之其閑必有不可從者如屈膝受令則大不可從者也。賊豫本匹夫爾既為金人所立恩莫大焉北麵拜舞禮亦宜之陛下承一祖七宗基業海內愛戴一紀於茲天命有歸何籍於金國乎!傳聞奉使之歸謂金人悉從我所欲不複有所需其誠然耶必無難行之禮以重困我陛下何用過為卑辱以取輕侮乎!如或故為不可從之事先有所要則其詭詐之(刪此三字)情故可見矣。儻或輕易從之屈膝受令他時反為所製號令廢置將出其手一有不從便生兵予奪在彼非計之得也。難使還我空地如之何而可保難欲寢兵如之何而可寢雖欲息民如之何而可息楚人衷甲吐蕃刦盟前史載之詳矣。庸得不慮乎!。且禮經複讎之義臣未暇論也。姑以人主之孝論之孔子稱明王之孝治天下則曰: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以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為天子之孝方今宗廟社稷惟陛下是依天下生靈惟陛下是賴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欲審思宗社安危之機與夫天下治亂之所係考之古誼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其不可從者以國人之意拒之,庶幾軍民之心不至懷憤。且無噬臍之悔也。宗社安而國家可保此非天子之孝乎!紹興三年虜(改作金)使遽至朝廷數遣官報聘明年使人方。且交馳而胡虜(改作金兵)侵淮甸矣。天啟陛下之心六師鱗次江上力為戰守之具其冬魏良臣等以使事回虜(改作金)人約再遣使大為誹謗之語陛下悟其奸(刪此字)計使不複遣虜(改作金)遂引去臣是時以居言路屢陳自治之策前後數千言不過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刪不過至此十字)章疏具在可考而知今陛下因虜(改作金)使之來。

博詢在庭愚初不知和議曲折顧將何辭以對抑聞孟子雲:左右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所謂國人者不過萬民與三軍耳縉紳與萬民一體大將與三軍一體今陛下詢於縉紳民情大可見矣。惟三軍之心未知所向和戎國之大事(刪此六字),豈可不訪之兵將乎!欲望聖慈速召大將各帶所部近上統官數人同來以屈己事目廣加訪之兵將乎!欲望聖慈速召大將各帶所部近上統製官數人同來以屈己事目廣加訪問以塞他日意外之憂彼,或以為不可變能鼓作其氣益堅守禦之備也。帝堯稽於眾舍己從人以成帝業苻堅不從舉國之言終致淝水之敗利害較然明甚臣固知陛下孝思之切力能就和而臣所言如此誠以陛下之深知不敢有隱以為己私也。孟子曰: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己惟陛下留神幸察。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八十五校勘記。

事必難從(難誤作不)酋虜,豈有講和之意(意誤作議)吳主將欲迎之(主應作諸)是故賊有講和之議(脫講字)我既增修武事(我既誤作既我)於都邑非賊敢有也。(於字衍所誤作敢)豈狂虜所能輕重哉!(脫重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