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百三十七

炎興下帙三十七。

起建炎四年二月一日甲戌,盡四月十四日乙酉。

二月甲戌朔責郭仲荀張思政騰康劉玨。

酈瓊以其眾降於劉光世。

初京城失守閽僅以其眾奔至光州留其婿劉紹先以兵三四千屯於光州知州任詩厚遇之酈瓊以其眾寇固始四麵攻擊知縣向宗輝盡力捍禦時曹官吳翼權知光州議請紹先解圍固始紹先率兵趨固始為瓊所敗紹先率其眾至城下呼宗輝開門宗輝開門納之紹先以其眾登城用強弩禦瓊殺傷甚眾劉光世遣人招瓊瓊受招安圍凡四月零二日瓊相州人崛起於兵火中尚氣敢為為眾所推服宗輝恃有功以吳翼曹官不相下翼招宗輝至光州羅織其罪送獄死初群賊黃林犯固始翼往招之林受招任詩以翼有功令權通判詩既去翼遂權州事。

楊世雄以其眾降於劉光世。

傅選詣隆祐皇太後乞降。

傳選自潰散即率眾轉入湖南刦掠厭所欲矣。遂複來降。

十三日丙戌金人屠杭州退兵。

金人侵入兀術(改作烏珠)率眾親至明州而還其在越州也。兀術(馬往來於市中班直唐琦憤怒以石擊之不中被執罵不絕口亦罵李鄴降虜(改作敵)不忠被殺兀術(斂軍於吳山七寶山遂縱火三日夜煙焰不絕癸未夜火息甲申縱兵大掠。且束裝丙戌退軍以虜掠軺重不可由陸遂山秀州平江取塘岸路行沿路屋宇無大小並縱火靡有孑遺是時餘杭縣投拜官員會息已奔走得脫聞金人退去乃複來回任。且衣凶服縣尉楊汝為問其故懸曰:遂失恃汝為曰:何不解官丁憂懸曰:未聞上官汝為唾麵不語既而具申監司遂放罷服除授通判鎮江府軍民曰:是餘杭縣投拜者不納。又論罷之再授通判婺州亦不得赴任自此不能出仕衣冠以為愧金人在江州未退兵也。有衢州軍事判官錢觀複者以衢當路衝白郡守縱民老幼出戶留一丁不留與留而瘦弱不堪任罪如軍法其後軍兵欲乘時為變顧城中金帛子女無冀獲乃止。

賜臨安府民兵撫恤敕書。

敕臨安府民兵省本府奏自金人攻陷府城內外軍民並力拒敵血戰五日方始城破。又緣諸縣要堡防護嚴密往往多被掩殺緣此怨恨臨行之日焚燒郡被禍尤酷實可痛惻欲望優加撫恤事朕惟左衤任之憑陵(改作中土之淪亡)奄及東吳之都會爾等挺身禦敵為國忘生率其忠義之豪挫彼腥膻之暴(改作憑陵之氣)逮逾累日主失堅城凡分塢壁之屯皆奮兵戈之銳緣茲厚毒為我深仇洎賊馬(改作敵騎)之旋歸舉民居而焚蕩靡思人怨而神怒惟務井堙而木刊言念吾民重罹此禍顧瘡痍之未複每寤寐以興嗟已遣使臣往宣恩意其各從於安樂以同待於承平故茲撫恤想宜知悉春暄汝等各此好否遣書指不多及。

十四日丁亥聶淵入京師留守上官悟郵奔淵以城獻於金人。

河南之地盡已陷沒西京南京金人皆屯兵唯京師甸內縣猶為國家守糧食乏絕四外皆不通民多餓死聶淵者與其徒十十五五以食物與守城者博易久而頗稔熟至日少以其徒數百人夜登城之北壁縱火焚樓櫓猶不敢下城騷擾是時城之東有夜貓。

兒李珠蘇大刀屯駐留守上官悟皆招入城既入城則放火刦掠不止而淵亦掘斷城墁道自守城中亂悟及副留守趙倫乃出奔悟為留守時官司命令不能行留守司名存而已劉豫以濟南府已投拜金人矣。豫嚐遣使說悟令叛悟焚書斬使頃之豫。又賂悟左右喬思恭宋厚俾說悟悟不從豫知悟不可說乃止淵遣人往南京金人軍前獻京師三月金人大太師差鎮國郎君入京師駐於朱雀門上給牌子與在京強壯不滿萬人自此京城遂陷失悟在唐門遇董平平逼令悟書填官告訖殺之金人得京師以前都水使者王羲為留守夔發公文盡招諸縣頭目人皆來撫諭自此無盜賊淵河北籖軍首領也。。

十七日庚寅鼎州武陵百姓鍾相反。

鍾相鼎州武陵縣人無他技能善為誕謾自號老爺亦稱彌天大聖言有神通與天通能救人疾患陰語其徒則曰: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持此說以動小民故環數百裏閑小民無知者翕然從之備糈謁相旁午於道謂之拜爺如是者凡二十餘年相緣此家貲钜中閑累曾敗露有司受賄不能盡法繩治至是金人犯(改作陷)潭州孔彥舟入灃州相乘人情驚擾以拒彥舟為名聚眾,於是日起兵鼎灃荊南之民響應是時鼎州缺守臣湖北提刑王彥成先挈家逃嶽州單世卿奔龍陽就家屬登舟東下僅以身免其餘官吏莫能控製寇遂猖獗焚官府城市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讎隙之人謂賊兵為爺兒謂國典為刦財為均平病者不許服藥死者不許行喪唯以拜爺為事人綿樂附而行之以為天理當然鼎州之武陵桃源龍陽沅江灃州陽安萍鄉石門慈利荊南之枝江鬆滋公安石首潭州之益陽甯鄉湘陰安化峽州之宜都嶽州之華容辰州之沅陵凡十九縣皆為盜區矣。。

十八日辛卯金人陷秀州權知州軍事趙士醫死之。

金人陷秀州軍民共推兵馬鈐轄趙士醫為知州士醫出城與金人戰為其所敗士醫死之秀州遂陷。

十九日壬辰程昌寓;充蔡州南歸。

程昌寓;自京師退還蔡州未期月。又以蔡州糧食皆盡王命不通遂領率軍民率蔡而南歸。

二十二日乙未宣撫使周望棄其軍奔於太湖。

周望以宣撫使駐於平江府聞金人已破秀州漸入。

吳江縣恐怖畏怯卻委軍而去走入太湖。

遺史曰:望方出城而去也。市人遮道請留為一城生靈計既不可留則極口嫚罵望聞而不顧,於是市井閑皆喧育初除望簽書樞密製詞曰:腹心留侯高祖肇基於有漢文武吉甫宣王複振於宗周夫非躬不世之全材何以濟中興之遠業賢者登用國其,庶幾謂望何以當此。

知平陽府湯東野棄城走。

知平陽府湯東野見周望已出即以府印授郭仲威俾權知府事遂率家屬棄城而走。

二十三日丙申李成陷舒州。

李成犯舒州劉文舜率兵迎戰為成所敗文舜盡率其眾走權知州鄭嚴亦走入山中成遂入舒州得前秘書省正字李雱雱以王命不通金人在江浙閑妄生向背心遂(以成)為一時之英雄投書於成請順流而據金陵號召浙江以觀天意成不從留雱於軍中成執前提刑李著見任提刑以下及州縣官百餘員皆居於太平寺其徒有執鄭嚴而至者成命殺之。

車駕自海道歸駐蹕浙東降德音。

朕自遭敵國之侵越在方隅之外。且念二對租征之久懼四方荼毒之深不辭痛屈於眇躬庶或少回於善政每辛勤而遣使祈和好以休兵謂既殫誠亦須悔禍乃狃憑陵之態專行暴蔑之威跨萬裏以長驅分數途而並進悉提群醜徑渡長江朕惟子視於生靈何惜身臨於行陣遂下平江迎敵之詔即為景德親征之行誓以六軍期於一戰會近境已成於對壘而群臣堅請於避鋒勉馭舟師來臨海道既阻拴之理極致率土之憤盈念祖宗涵養之恩痛社稷陵夷之恥鄉豪競奮禁旅爭先始金陵殺獲之相當繼鄞水剿除之幾半或驍將大誅於淮甸或奇兵邀擊於江西捷奏既騰凶威遂屈今則移師遠去闔境皆清朕惟駐蹕於浙東將即返兵於吳會乘中原憶振之氣複列聖無窮之基嘉與群生再為樂國言念承平之俗重罹蹂踐之災妻孥隔絕於封疆肝腦糜捐於原野禍非汝咎痛貫予心今雖幸免於幹戈豈獲盡安於田裏止俟扞防之暇被動除正賦之煩雖誠意之未申豈沛恩之可後宜布哀矜之惠用蘇凋瘵之民於戲曆數之在舜躬顧朕豈堪於克紹謳吟而思漢氏賴茲可致於中興況今丕應之邇遐與我實同於休戚勉圖遠略茂對宏休。

二十五日戊戌金人陷平江府。

周望湯武漢野即已充城而去城中無主丁酉夕火發者數處百姓驚惶乃曾班郭仲威縱火也。戊戌金人寇(改作侵)盤門仲威遣七防禦者當之七防禦大敗退入城中金人襲之亦入城仲威率眾奔常熟縣是夜金人縱火三日夜乃滅城中悉為灰燼金人雖不甚屠戮居人自赴水火而死者大半矣。庚子金人行。

趙立加右武大夫徐州觀察使知楚州軍州事兼管內安撫使淮南東路兵馬鈐轄仍兼便宜。

閭勍在越州途中朝辭日朝廷令齋告授趙立官職差踐自是勍到楚州以告授立。

金人犯(改作逼)荊門軍劉超率眾去。

劉超守荊門軍聞金人自江西回軍遂棄城引眾去趙瓊受楚州旗榜歸朝廷。

先是宿遷水寨首領趙瓊已投拜金人楚州進士國奉卿借補成忠郎權知淮陰縣事嚐欲招瓊使複歸朝廷與楚州共扞禦會趙立來知楚州奉卿見其參謀陳適與語楚州事適甚喜薦於立奉卿為立謀招瓊立即令奉卿齋旗榜親往見瓊瓊受旗榜遂聽楚人節製奉卿還報立大喜加借奉卿秉義郎奉卿曰:奉卿本是進士今為武官不能出戰恐誤全用乞換文資立令照學籍果然遂改借宣教郎令措置高郵軍。

二十九日壬寅郭仲威率兵入平陽府。

郭仲威在常孰聞金人已行離平江府率眾複入城斬掘人家窖埋之物縱兵擾民民不堪之凡民家所有悉為仲威之黨所攘奪。

三月癸卯朔陳思恭敗金人於吳江。

陳思恭隸周望為統製望奔太湖思恭軍於青烏鎮金人後軍泊於吳江縣下臨太湖乃以兵邀之金人舟亂不整思恭獲小勝而退。

孔彥舟率兵入鼎州。

孔彥舟初名彥威為東平府鈐轄與知州權邦彥不協彥威與一宗女私通事露邦彥欲按發之彥威遂率眾去邦彥追及彥威射中邦彥乃還彥威遂改名彥舟聚眾漸盛轉至京南。又渡江據灃州彥舟出兵攻討常不勝鍾相反於武陵也。常輕視彥舟是時鼎州城守孤危官吏軍民勢不獲已遂迎請彥舟入城以拒相彥舟許之方離灃州而吳私郎陷灃州殺知州王琮以下官屬十數員彥舟前軍三月癸卯入鼎。

州即縱殺官吏軍民占用官私倉庫刦掠民財焉。

盧益權知三省樞密院李回權同知三省樞密院往從衛隆祐太後。

初上在濟州隆祐太後遣李回往勸進上即位除回延康殿學士知洪州臣僚言其靖康閑守黃河棄軍而走。且受張邦昌偽命為尚書右丞遂責吉州安置至是範宗尹薦其材乃召為權同知三省樞密院往虔州迎隆祐太後。

肆赦州縣。

先是上幸海道知浙西江東西淮東西湖南北諸州皆命令不通亦不知翠華端的所在及赦到知駐蹕浙東無不欣喜。

知江州權邦彥為江淮荊浙發運使。

吳玠及金人戰偏差實雞敗績。

先是陝州既陷金人長驅關中曲端遣吳玠屯於彭店原端自擁大兵次邠慶閑以策玠玠與金人戰勝負未決而端退走自邠至涇玠遂敗績玠大罵端由是二人有隙金人雖勝玠以端全軍退去。且入夏遂複還河東。

盧益辛企宗潘就思赴虔州迎隆祐皇太後。

十日壬子金人陷常州(舊校雲:守臣周劄棄城去)。

金人取常州路經過不住。若奔牛呂城官吏禁其閘斷其絆放練湖水使乾則金人舟船皆不可行惜乎!官奔吏竄而閘猶儼然故金人長驅而無阻礙也。。

車駕幸處州。

呂頤浩以金人退兵請還幸越州遂行幸處州。

劉綱攻趙瓊水寨。

節製漸漸一州劉綱以宿遷縣趙瓊水寨投拜金人遂遣人攻之瓊曰:我為人逼脅勢孤援寡權為老小之計不得已而投拜今楚州趙安撫牒來即時受之已聽楚州節製複歸朝廷矣。公其察之不從兵攻寨瓊出民兵禦退之。

二十六日戊辰孔彥舟擊鍾相敗之擒相。

孔彥舟在鼎州日與鍾相交戰勝負相當彥舟詐遺人投相謂之入法相受之不疑戊辰彥舟遣人製擊相寨所遣入法之人為內應相遂大敗摧妻子竄入山穀為村人範顏所擒而胡壽得之獻於彥舟彥舟乃造法物儀仗張大其功欲解赴朝廷至攸縣曾龍圖殺相所造法物亦散失。

四月壬申朔車駕幸越州。

尚書左仆射呂賾浩罷授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中太一宮使(舊校雲:宋史作醴泉觀使)。

車駕幸越州禦史中丞趙鼎言呂頤浩之謬以使相宮使罷左仆射從優禮也。。

製曰:門下獨化陶鎔之上嚐守備於弼諧閔勞官職之煩宜特加於崇獎惟時上宰實我元勳茲祈解於近司爰寵頒於殊渥誕揚大號敷告群工具官某心術疏通性資明達運籌泉湧獨當天下之危機遊刃風生能斷朝廷之大事昨屬艱難之運尤輸經濟之忠冒險直前服勤無斁取虞淵之日重正乾坤問襄野之塗卒安宗社故在廷之莫及方當{宀一}以仰成然寢懷偏見之私殊失大臣之體占吏員而有虧銓法專兵柄而歲廢樞庭下吳門之詔則慮失於先時請浙右之行則力違於眾議既人言之薦至於物望以靡難從策免之常規乃峻彝章務全體貌植牙造纛部節製於雄藩執璧麵槐視班聯於上袞假以貞神情從其私計之安皆儒臣希有之榮蓋邦國久虛之內朕為無歉汝亦有終於戲險夷一心非忠誠孰能至此進退二道惟明哲足以盡之矧兼將相之崇靡缺君臣之遇毋雲:去位不我告猷。

張俊為兩浙西路江南東路製置使。

金人在建康韓世忠屯兵江上屢騰捷奏乃遣張俊為兩浙西路江南東路製置使節製浙西軍馬策應世忠俊雖受命未進發人皆切齒。

十四日乙酉潰軍戚方攻宣州。

戚方勇悍善射初投為教駿兵士軍興盜賊起在九朵花徒黨行伍中未知名方殺其為首人遂率眾歸建康投杜充用為準備將留在帳前建康失利諸軍皆散方走至金壇界與建康統製扈成相遇方欲奪成軍乃謀殺成遂伏眾於篠中皆執長槍令曰:扈統製過則殺俄而成果至伏發以長槍成成死統領龐榮率其眾聞嶽飛在宜興乃以其眾歸飛以榮為右軍統製主率眾入常州為劉宴所敗乃犯宣州知州李光遣兵馬監押呂執中齋書招之方佯受書實欲攻城也。執中覺其偽詐僅得脫歸有衙前石振者為方所執問以城中虛實振有從賊之心乃悉以虛實告。且具言城中之方隅可擊者不可擊者方用振之說鼓行而前是日犯城下光自決守城之計乃命城外居人盡遷入城(一應)寺院及人家與空閑官舍任。

便居住是時有建康潰散班直百餘人無所歸光留於城中光因以主首王逸為都統製令見任及寄居官分守城壁僧道居民皆執仗登城措置甚有方法攻城不克光以知州儀衛登城北壁令一吏詐作知州招方打話雲:戚統製兩部曲皆是官軍,豈不念國家艱難之際何苦欲攻此城為盜賊乎!方曰:方不敢抗撓朝廷但緣士卒皆饑不免尋覓糧食耳。又曰:我與汝糧食並銀絹犒設如何方曰:若蒙犒軍即便引退,於是光乃遺以米肉並銀絹甚厚方雖受之而意猶徐徐睥睨不已王逸曰:賊非退也。。且未可解嚴更當謹備方果伐木作攻具複攻城城中皆禦退之矢如雨注城中負戶方能汲是時諸邑民兵皆聚城中甯國民兵尤粗壯有膂力以守礮擊石賊甚苦之。

王德執劉文舜於饒州殺之。

王德欲迎隆祐太後於虔州次吉水會妖賊王念經反於信州之貴溪縣命德討之德道出鄱陽劉文舜在舒州遭李成之敗方寇饒州園城急知州連南夫以蠟書請德解圍德引兵至城下壓賊壘而陣文舜褫氣悉舍兵請降德偽許其降誘文舜及其次邵譚袁關索等入城執而誅之。

劉位攻趙瓊寨敗績。

先是劉綱遣人攻趙瓊寨不克綱怒請兵於位位遣人攻瓊楚州趙立曰:趙瓊已受旗榜聽我節製義當救之立出兵為援與戰敗之位兵退走。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一百三十七校勘記。

林受招安(脫安字)懸曰:遽失恃(遽誤作遂)惟京師與內縣與誤作甸)內外皆不通(內誤作四)亦掘斷城中墁道自守(脫中字)備糈相謁(誤作謁相(知浙西江東西淮東西湖南北諸州(一作如浙西江東兩淮湖北諸州)經過不住徑奔於呂城(徑誤作。若於誤作牛)獨任陶鎔之正嚐首備於弼諧(任誤作化正誤作上首誤作守)。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