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915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四十四

炎興下帙一百四十四。

起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盡其日。

張棣金虜(改作國)圖經(舊校雲:此卷以金史對舛巳極無從改正。又雲:但有異同似非舛舛也。)曰:一京邑金虜(改作人)有國之初都上京府曰:會甯地名金源其城邑宮室類中原之州縣廨宇製度極草創居民往來或車馬雜還皆自前朝門為出入之路略無禁限每春正擊土牛父老士庶無長無幼皆觀看於殿之側主之出朝也。威儀體攔駕以訴之其樸野如此至亶邕有內庭之禁大率亦闊略迨亮弑亶而自立粗通經史知中國朝寧之尊密有遷都意繼下求言詔應公卿大夫芻蕘黎庶皆得以利害聞時上書者多陳京師僻在一隅官艱於轉輸民艱於赴認不。若遷燕會三年而始成真元四年亮率文武百官駕始幸焉遂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山西大同府為西京中京大定府為北京東京開天下京邑始定焉都城之門十二每一麵分三門一正兩偏焉其正門四旁皆。又設兩門正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餘悉由旁兩門焉其。

門十二各有標名東曰:宣耀曰:施全曰:陽春西曰:灝華曰:立澤曰:新益南曰:豐宜曰:景風曰:端禮北曰:通元曰:會城曰:崇知內在門左掖宣陽雙在外焉外門榜即墨書粉地內則金書朱地皆故禮部尚書王競書。

一宮室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宮室製度至於闊狹修短曲盡其數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以修之城之四圍九裏有三十步自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如京師朱雀門)門分三中繪一龍兩偏繪一鳳用金鍍銅雙隻日開一門無貴賤皆得往焉過門有兩樓曰:文曰:廊之半各有偏門向東曰:太廟向西曰:尚書省通天門今改為應天府觀高八丈朱門五金釘飾之東西相去裏餘。又為設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內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宸門及殿凡九重殿三十有六閑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後曰:皇後正位位之東曰:東內西曰:西內各十六位乃妃嬪所居之地也。西出玉華門同樂園瑤池蓬瀛柳莊杏林盡在,於是。

一宗廟虜(改作人)本無宗廟祭祀亦不修(刪本無至此九字)自平遼之後所用執政大臣多漢人往往說(刪所用至此十二字)以天子之孝在乎!尊祖尊祖之事在乎!建宗廟。若七世之廟未修四時之祭未舉有天下者不可不念虜方開悟(刪此四字)遂築室於內之東南隅廟貌祀事雖具製度極簡略迨亮徙燕遂建巨闕於內在之南千步廊之東曰:太廟標名曰:衍慶之宮以奉安太祖旻太宗晟德宗宗幹(亮父)。又其東曰:元廟以奉安元祖克者(改作和卓)仁祖大聖皇帝楊割(改作楊格)至裒立遷亮父德宗於外室複奉安父懿宗宗堯於太廟其昭穆各有序。

一禘祫虜人本無禘祫之禮(刪虜人至此八字)至亮徙燕築陵於城之西南九十餘裏大洪山時太廟元廟告成始(改作遂)有尊祖之間時奏議者多陳郊祀配天之事亮恥效中國舊製令別討論之禮官進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乃上古之製也。禘當取夏四月祫取冬十月亮從之詔告天下遂令太常寺備大樂具九奏儀從侍期往焉至是月吉日先一夕宿於正殿次日淩晨令導從人各服五色畫衣執旌幢斧鉞幡蓋羽扇自內城至廟夾道駢肩而立徐布九節儀從奏樂及歌者皆乘馬迨禦座衣元纁服兗冕執圭乘玉輅九龍禦座至廟禮畢易之金略服達遊冠絳紗袍奏樂曲而回。

一山陵虜(改作金)人都上京本無山陵(刪此四字)祖宗以來止(改作始)卜葬於護國林之東儀製極草創迨亮徙燕始有置陵寢意遂令司天台卜地於燕山之四圍年餘方得良鄉縣西五十餘裏大洪山曰:大洪穀曰:龍銜峰(岡巒)秀拔林木林密(至築)陵之處亮尋毀其寺遂遷祖宗父叔改葬於增基之上。又將正殿元位佛像處鑿穴以奉安太祖旻太宗晟父德宗宗幹其餘各隨昭穆序焉惟亶被殺葬於山之陰謂其刑餘之人不入。

一儀衛金虜(改作人)建國之初其儀製衛從止類中州之守令在內庭閑或遇雨雪雖後妃亦去衤蔑履赤足踐之(刪止類至此二十六字)其(改作極)淳樸如此(刪此二字)亶立始設護衛將軍寢宮小底(改作實達爾)怒氣手傘子迨赴燕始乘車輅兗冕儀從頗整肅特令翰林待製邢具瞻作引導詞曰:五年一狩仙仗到人間問稼穡艱難蒼生洗眼秋光裏今日見天顏金瓜玉斧沈煙和舞蹈六龍閑歌謠道詠皆相似天子壽南山至亮徙燕知中國(刪此三字)威儀這尊護從悉具。若尋常行獵觀田多無定製,或以數百騎或數千騎前後皆執旌旗上繪一日至一大繡日旗曰:禦坐馬傘或黃或紅時或排駕而出大率製度與中國等(刪製度至此六字)導前者皆拏手傘子其人各長六尺八尺衣奇錦團花袍金鍍銀帶簇金蛾拳腳襆頭雙引而前皆散手及半方有執旗者約幹餘隊旗之後曰:駕頭(駕頭後曰:)護衛將軍皆衣紫窄袖衫金帶襆頭腰弓矢並馬而行弓矢一繡袋覆之得數百至曲蓋其形六角細曲柄飾以文彩以護軍執之以為儀式曲蓋後曰:禦坐馬左右二副點檢領之禦馬後曰:寢殿小底(改作實達爾)衣大紅乘騎與護衛將軍一等止無弓矢而腰以紅包袱。又約數百及駕或乘逍遙或乘步輦或乘馬臨時取旨焉其上張蓋表裏皆黃羅柄微曲駕之後護衛小底(改作實達爾不計其數。又其後曰:馬軍栲栳隨焉。

一旗幟虜(改作金)人以水德凡用師行征伐旗幟尚黑雖五方皆具必以黑為主尋常車駕出入止用一色日旗與後同乘加月焉三旗相閑而陳或數百隊或千餘隊日旗即以紅帛為日刺於黃旗之上月旗即以素帛為月刺於紅旗之上。又有大繡日月旗二如。

祫享大禮冊封一一循古製旗無大小皆備焉然五方五星五嶽青龍白虎朱譽玄武神鳳外。又有五星連珠一日月合壁一隼二太白二近禦。又張一大旗其製極廣繡繪神物以猛士執之。又有數十人護之各施大繩以備風勢名曰:蓋天。

一冠服虜君臣之服大率與中國相似止左衽異焉雖虜主服亦左衽(刪虜君至此二十四字)其(改作金)臣皆橫金文臣則加魚不待賜而許自服焉。

一官品虜(改作金)之官品本遵唐製。又以本朝之法並遼法參而用之文則郎與大夫武則校尉與將軍其勳爵食邑皆同焉至二品文武混而為一亮立漸加損益如中亮改中憲奉德改朝列。又增崇進榮祿二官至裒再益中大人行大定官製焉。

一取士金虜雖夷狄中至賤者(刪虜雖至此八字)初無文物自侵遼後所在處以科舉取士遂有瀋州榜平州榜真定榜才是也。至天會十年海內小安下詔如契丹開劈製限以二歲有鄉府省三試鄉中曰:鄉薦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第時有秀士有未願起者州縣(必根)刷遣之程文分兩科曰:詩賦曰:經義各一場殿試則詩賦加論經義加試策榜首與魁各分焉是年趙洞為詩賦第一人孫九鼎為經義第一人並補承議郎第二人承德郎第三人承奉郎餘不限甲次盡補承事郎科舉由是而定亶立。又增專經神童法律三科為雜科亦設鄉府省三試中選(之人)並補將仕郎迨亮殺亶自立甚有尊經術崇儒雅之意始設殿試。又鄉試聚於州限三人取一府試分立五處河北東西兩路中都於大興府臨潢會甯東京產等路於大定府西京路河南北路於大同府大名路山東東西兩路於東平府(南京路於)一封府京兆熙秦等路於河中府並限四化取一省試以五百人為定格殿試日黜落中第之人多寡不等臨期取旨。又將(第一)人特贈一官授正仕郎餘並授從仕郎次舉。又罷經義專經神童止以賦詞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裒立於府省試各添策論一場將殿試第一人依舊承議郎第二第三人儒林郎並賜緋餘皆從仕郎至今不易。

一屯田屯田之製本出上古虜人非能遵而行之偶爾符合比上古之製猶簡廢偽齊豫後(慮中)州懷二三之意始治均田屯田軍非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給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春秋量給衣馬殊不多餘並無支給。若遇出軍之際始月給錢米不過(數千)老幼在家依舊耨亦無不足之歎今日屯田之處大名府路山東東西路河北東西路南京路關西路四路皆有之約一百三十餘千戶每千戶止三四百人多不過五百所居止處皆不在州縣築寨處村落閑千戶百戶雖設官府亦在其內。

一用師虜(改作金)人用兵專尚騎閑有步者乃簽差漢兒悉非正軍虜(改作金)人取勝全不責於簽軍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般糧草而已不以多寡約五十騎為一隊相去百步而行居長以兩騎自隨戰騎則閑牽之待敵而後用。又有一貼軍曰:阿裏喜(改作伊勒希)如遇正軍病即以貼軍代行至兵都官曰:天下兵馬大元帥次曰:左副元帥右副元帥左帥左翊都統。又其次曰:隨軍萬戶每一萬戶所轄十千戶一千戶轄十謀客(謀客本百戶地。正文注均改作穆昆)一謀客(改作穆昆)轄兩蒲輦(蒲輦五十戶也。。正文注均改作佛甯)自萬戶至蒲輦(改作佛甯)階級雖設尋常飲酒食略不閑別與兄弟父子等所以上下情通無閡塞之患每有事未決者會集而議之自下而上各陳其策如有可采者不擇人而用之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或進或退見可而前弓矢亦不妄發虜流(改作金軍)有言曰:不能打一碣衝突而已遇敗亦不散去則逐隊徐徐而退弓力止七鬥箭極長刀劍。

一田獵虜(改作金)人無他(二字改作之)技所喜者(刪此三字)莫過(此字改作精於)田獵昔都會甯之際四時皆獵焉至亮徙燕以都城之外皆民田三時無地可獵候冬月則出一出必踰月後妃親王近臣皆隨焉每獵則以隨駕之軍密布四圍名曰:圍場待狐兔豬鹿散走於圍中虜(改作金)主必(下添親字)射之,或以鵰鷹擊之次及親王近臣出圍者刻舟求劍捕之飲食陰處而進,或以親王近臣共食遇夜則或宿於州縣或宿於郊外無定亮以子光英年十二獲獐取而告太廟裒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諫曰:飯僧曰:作樂曰:圍場其重田獵也。如此。

一刑法金虜(刪此字)有國之初立法設刑悉遵遼製常。

刑之外雙有一物曰:沙袋以革為囊實之沙石擊於杖頭有罪者持而決其背大率似脊杖之屬惟數多焉亶立執政大臣多中州漢兒人始加損益首去此沙袋之製至皇統閑命下學士院令計論條例頒行天下目之曰:皇統新製近千餘條亮弑亶自立。又去脊杖以其近人心故也。斬刑者以上古之製一也。處死者免決重杖止令絞也。流者所犯之人無流罪止流犯人之家屬也。徒者非謂春秋代徒實拘執就役也。徒止五年以上死罪也。徒五年則決杖二百四年決杖一百八十三年一百六十二年一百四十一年一百二十杖無大杖止以荊杖決臀實數也。拘役之處逐州有之曰:都作院所徒之人或使之磨甲或使之土工使之雜作無用不可腳腕以鐵為科钅兼钅兼之罪輕者用一罪重者用二朝縱暮收年限滿則逐便不妨依舊為百姓刑法大率與舊製不相遠惟僧尼犯奸者死強盜不論得財不得財並處斬強奸者死則古法矣。。

一京府節鎮防禦州軍京都五處上中都(大興府)南京(開封府)中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總管府十五處平陽府(建雄軍)真定府(成德軍)益都府(鎮海軍)東平府(天平軍)京兆府(永興軍)太原府(武勇軍)大名府(天雄軍)河閑府(瀛海軍)慶陽府(安國軍)臨洮府(鎮洮軍)鳳翔府(鳳翔軍)延安府(彰武軍)鹹平府(安東軍)臨潢府(地名西樓)會甯府(地名金源。舊校去文懋昭大金國誌作總管府十四處會甯不在其內)散府八處河中府(護國軍)濟南府(德興軍)歸德府(宣武軍)河南府(德昌軍)平涼府(平涼軍)廣甯府興中府彰德府節鎮三十八處絳州(絳陽軍)定州(定武軍)邢州(安國軍)懷州(沁南軍)萊州(定海軍)密州(安化軍)滄州(橫海軍)潞州(昭義軍)汾州(汾陽軍)冀州(安武軍)代州(振武軍)同州(定國軍)雄州(永定軍)保州(順天軍)平州(興平軍)兗州(泰定軍)邠州(靜南軍)涇州(彰化軍)朔州(順義軍)奉聖州(武定軍)衛州(河平軍)蔚州(忠順軍)義州(崇義軍)許州(昌平軍)徐州(武甯軍)豐州(天德軍)雲:內州)開遠軍)嵐州(鎮西軍)鄧州(武勝軍)鄜州(保大軍)鞏州(通遠軍)隆州(利涉軍)錦州(臨海軍)應州(彰為軍)瀋州(昭德軍)宗州(歸靠邊國)懿州(甯昌軍)泰州(德昌軍)防禦二十一處(舊校雲:防禦闕一處另本蔡州下有華州二字)博州德州洺州棣州孟州亳州沂州清州蔡州鄭州濬州宿州泗州陝州陳州隴州秦州肇州潁州河州刺史七十四處解州景州沃州澤州石州耀州蘭州會州環州原州汝州隰州德潤州涿州薊州灤州辰州曹州淄州登州濱州濰州嵩州單州唐州祁州遼州沁州海州恩州濟州邳州開州乾州磁州丹州坊州甯州易州通州順州羈州遂州立州安肅州信州韓州安州慶州澄州複州貴德州弘州宣德州武州滑州睢州壽州建州莫州蠡州威州獻州吉州忻州營州濮州商州虢州洮州甯邊州東勝州靜州軍十六並改作州泰安州(泰安軍改)滕州(滕陽軍改)甯海州(甯海軍改)平定州(平定軍屬主)鈞州(潁州軍改)莒州(城陽軍改)岢嵐州(岢嵐軍改)甯化(保安軍改)葭州(晉甯軍改)鎮戎州(鎮戎軍改)積石州(積石軍改)來遠州(來遠軍改)。

一地裏驛程泗州至臨淮縣六十裏臨淮至青陽驛八十裏青陽驛至虹縣八十裏虹縣至靈璧縣六十裏靈璧縣至靜安鎮六十裏靜安鎮至宿州六十裏宿州至斬澤鎮六十裏斬澤至柳子鎮五十裏柳子至永城縣六十裏就城至讚陽三十七裏讚陽至會甯鎮三十七時會甯至穀熟縣八十裏穀熟至南京四十裏南京至甯陵縣七十裏甯陵至拱州六十裏拱州至雍邱縣七十裏雍邱至封邱縣六十裏封邱至胙封存縣四十進而胙城至沙店河南鋪四十五裏沙店至滑州四十裏滑州至濬州二十五裏濬州至裴家莊三十五裏裴家莊至湯陰縣四十裏湯陰至相州三十裏相州至豐樂縣三十裏豐樂縣至磁州堿十裏磁州至台城鋪三十裏台城至邯鄆縣三十裏邯鄲至臨洺鋪四十裏臨洺至沙河縣三十五裏沙河至和州四十裏和州至都城店二十五裏都城至內邱縣三十裏內邱至範縣店十五裏範縣至柏鄉縣二十五裏柏鄉至江店十五裏江店至趙州堿趙州至欒城縣三十裏欒城至靈店鋪三十五裏靈店至真定府二十五裏真定至古縣南鋪三十裏古縣至新縣三十裏新縣至中山府四十五裏中山至望都南七裏店四十裏七裏店至經陽店四十裏經陽店至保州三十五裏(今人改為徐州)保州至梁門四十五裏梁門至故城店三十裏故城至黃村鋪三十裏黃村至澤伴鋪三十裏澤伴至涿州三十裏涿州至店三十裏良鄉至蘆溝河鋪三十裏蘆溝至燕京三十裏燕京至交亭至潞州三十裏潞州至三河縣三十裏三河至下店四十裏下店至邦國店三十五裏邦軍至薊州三十裏薊州至羅山鋪三十裏羅山至玉田縣三十裏玉田至沙流河四十裏沙充河至永濟務四十裏永濟至榛子店四十裏榛子店至七個嶺四十。

裏七個嶺至赤峰口四十裏赤峰口至平川四十裏平川至雙望店四十裏雙望店至新安四十裏新安至舊榆關三十裏舊榆關至潤州二十裏潤州至幹州四十裏幹州至南新寨四十裏南新至來州四十裏來州至石家店四十裏石家店至隰州四十裏隰州至楊家館五十裏楊家館至姚花島四十裏姚花島至童家莊四十裏童家莊至胡家務四十裏胡家務至麻吉步洛四十裏步洛至新城四十裏新城至茂州四十裏茂州至惕穩(改作詳兗)寨四十裏惕穩(改作詳兗)至軍官上寨四十裏軍官至顯州五十裏顯州至沙河五十裏沙河至兔兒窩五十裏兔兒窩至梁魚務三十三裏梁魚務至大河六十裏大河至廣州七十裏廣州至瀋州六十裏瀋州至蒲河四十裏蒲河至興州四十裏興州至銀州南鋪五十裏南鋪至銅州南鋪四十裏銅州至鹹州南鋪四十裏鹹州至宿州南鋪四十裏宿州至安州南鋪四十裏安州南鋪至夾道店五十裏夾道柏店四十裏楊柏至奚營四十裏奚營至沒瓦鋪五十裏沒瓦至木阿鋪五十裏木阿至信州五十裏信州至威州四十裏威州至小寺鋪五十裏小寺至勝州鋪五十裏勝州至濟州四十裏亦至東鋪二十裏東鋪至北易州五十裏北易州至濱州七十裏渡混同江賓州至報打孛堇(改作布達貝勒)鋪七十裏孛堇(改作貝勒)鋪至來流河三十裏來流河至阿薩(改作阿嚕)鋪四十裏阿薩(改作阿嚕)至會甯二鋪三十五裏二鋪至會頭鋪四十五裏會頭鋪至上京三十裏上京至燕二千七百五十裏燕至東京一靠一百一十七裏自東京至泗州一千三十四裏。

賜進士出租央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四十四校勘記。

不。若遷燕以應天地中會與亮意合率從之即日遣左相張浩右相張通古左丞蔡鬆年役天下軍民夫匠築宮室於燕會(脫弱以至築宮室於四十二字)曰:麗澤(麗誤作立)曰:新義(義誤作益樓觀高八尺(樓誤作府)及殿凡九重(及一作內)殿三十有六樓閣倍之(樓誤作閑)具九節儀從(節誤作奏)金瓜玉斧沈煙和(此下應有闕文)如五品服官(服字衍)始治均田屯田寰作始置田軍)左翊都統右翊都統(脫右翊都統四字)令討論條例(討誤作計)與上古之製一也。(與誤作以)以鐵為科钅兼钅巢之(钅兼钅巢誤作钅兼钅兼)徒者非謂脊杖代徒(脊杖誤作春秋)則古法矣。(應作則與古法異矣。)德潤州(一作德順州)沙河至和州(和州一作刑州下同)。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