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作者:徐夢莘年代:宋代2600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二百十五

炎興下帙一百十五。

起紹興十五年十月其,盡日。

建炎元年今上皇帝即位以廷議與金人三鎮責授安化軍節度副使韶州安置公不勝忠憤上疏及移書宰輔辨白其略雲:元議與金人三鎮及金帛騾馬遣使送誓書差沈晦為國信使奉今上皇帝出城至虜(改作金)營皆是正朋上旬中旬事牙是時在畿甸收拾援兵至二月一日姚平仲刦寨失利虜(改作金)人複攻城臣自拱州與李邈收集東南兵入援至初二日奉聖旨宣召自陳州門釣上城入對被命出城麵奉淵聖聖旨明切刦寨非朝廷之間民須要奉當時所與物止鞋帶四百條水銀鵬砂十許斤敵中五汭等所用別無其他自有奉使月日可考。若興發明剖析恐身首異處家族殘滅亦未足消弭人言疏奏不省二年詔募能使金國者公露章應詔有旨複(大中)大夫乘遞馬赴闕製曰:朕念二聖和鸞之雙遠勤沙漠之征憚兩河耕稼之民久困幹戈之役思得賢士往使殊方豈無忘身徇國之人應側席救災之詔爾名實相稱文武兼資雅意論兵用合孫吳之妙高才視草夙推頗牧之奇蚤薦曆於禁塗遂參陪於樞管稍愆清議薦寘丹書茲露章於公車斬將命於絕域朕嘉乃陳議慨然請行宜複次於廷紳俾來朝於蹕略當圖忠報益展素懷佇爾疾驅副予臨遣時車駕駐蹕維揚公入對上嘉獎再三欲留公公以非應詔本指。且感上知遇奮不顧身慨然請行複資政殿大學士左大中大夫棄國信使是虜(改作邊)情資政殿大不士左大中大夫充國信使時虜(改作邊)情叵測公至虜(改作金)庭被拘留始誘以富貴中迫以鼎鑊公不為屈虜(此字改作金人)亦義之不敢加害公知虜(改作敵)欲寇(改作窺)蜀遣使臣(闕)偁潛告宣撫張浚欲其持重為萬全之舉。且雲:江左人錢釗傅升乃引者勿令近行在。又遣使牙楊安以樊書經文寄季弟南陽公及龍圖公常具奏今在禦府虜(改作金)常遣公策公力辭不行四川宣撫司常以使臣徐福狀聞副使楊可輔來歸公複以蠟書潛言虜中(改作北庭)事上命賜家屬銀絹紹興元年有旨以公奉使日久守節不敢令福州賜錢千緡。且令守臣存恤家屬常因遣使以金帛團茶賜公製曰:男子有四方之誌夙厲於遠圖行人道二國之言久勤於將命肆頒渥澤用侈光華卿頃以才猷常登樞近抗使旌於萬裏不憚勤勞留。

異域者十年益昭忠信念其良勩宜有褒錫以兼金賁之束帛加織文之纖緻分異異之甘芳特示殊私式將厚意每懷靡及方賴於谘謀有功見知尚期於來諗時紹興七年也。公留虜(改作北)庭既久雖流離困苦然忠義所激所遺家人書一語不及私嚐寄南陽公書略雲:虛中囚係異域生理殆盡困苦瀕死自古所無中遭脅迫幸全素守惟一節一心待死而已終期不負社稷念虛中遭遇主上最先眾人往日在京城外迎奉歸城中粗殫犬馬之力今日之戹亦為國事分所當為夫複何憾。又寄公夫人書略雲:自離家五年幽囚困苦非人理所堪今年五十三歲須發半白滿目無親衣食僅續惟期一節不負社稷不愧神明至如思念君親豈忘寤寐俯及兒女頃刻不忘度事勢決不得歸縱使得歸亦得在數年以後兀然旅館待死而已至於歌詩者不勝記其詩有曰:定鼎未應周命改登床合許宋人平。又曰:南冠終日囚軍府北雁何時到上林。又曰:傳聞已築西河館自許能肥北海羊雖一飯未嚐忘君如此公誌欲就大事嚐與使事得歸者欷歔別。且曰:大丈夫身拘異域不能效奇功報本朝顧乃同匹夫匹婦之為諒自經於溝瀆耶非吾誌也。時中原東北豪傑之心憤為左衽(刪此三字改作起)公密以信義感發之從者如響乃以紹興乙醜與偽翰林不士高士談等同謀結集欲因虜(改作金)人拜天就刦殺之先期以蠟青來告朝廷欲為之外應秦檜懷奸無狀。且忌公功在已上繳回蠟書會事變覺公父子俱死家無噍類時年六十有七公初諱黃中後帥慶陽徽宗禦筆改今名雲:子師援右朝議大夫直顯謨閣初廣平公既拘留異域虜(改作金)人將用之懼其以骨肉為念欲以家屬為請廣平公密知其意因王化使還附奏雲:如虜(改作金)人萬一有請願以沒賊(刪此二字改作甘心陷敵)為辭會秦檜當國主和議甚力虜(改作金)人以士夫北留者家屬中為請檜悉遣如約顯謨公方侍廣平夫人閑居檜諭旨監司迫遣老幼無一遺者繼。又中使促令就道顯謨公到闕具對劄略雲:道路之傳以謂牙家屬既到即送鄰邦致及螻蟻之賤無補國事萬分之一然而嚐聞蘇武持節居匈奴十有九年既歸之後但見因使者致金帛贖胡婦所產子還中國以嗣其世著於信史實為中國(刪此二字)美談伏念臣父虛中中義自奮謀不及身今。若盡遣其室恐非朝廷所以矜恤之意況臣父虛中元是奉。

使而去以一身徇國家之急即與其他被執之人事體不同紹興七年王倫歸自金國嚐與臣謂倫來時牙父虛中托以一事附倫奏雲:若敵人來取家屬願以沒賊(刪此二字改作甘心陷敵)為言此語陛下必嚐知之以此驗之可見牙父虛中雖以一身持節在外未嚐不乃心王室而其家屬望朝廷主張之意乃先定於十年前豈欲臣母子顛躋於道路而遠徙於他邦哉!為檜所抑竟不得對全家驅迫出境聞者扼腕嗚呼公天資忠義愛君憂國出於誌誠忘身殉難終始一節不閑夷險初童貫興燕山之役朝廷以公參謀公知召禍啟釁輩家安靜之福不忍潔身自全以為高其所論諫及條上三十議在率以自治為言雖(不用)而拳拳益切逮虜(改作金)人渝盟兵逼畿甸公崎嶇戎馬閑收合散卒移檄諸道護衛陵寢應援京城繼交命使虜(此字改作金營)開諭禍福太上皇帝以歸不幸嶺表獨抗章應詔願複使絕域公精忠自矢亦可概見矣。初公嚐夢挾日以飛故有儻符他日夢尚冀反宸遊之句逮拘縶虜(改作北)庭至死節之日凡十九年餐氈咬愧公能隱忍就大事天傾地覆公誌莫遂事既敗全家赴互而公之誌益顯嗚呼悲夫。

李綱傳信錄曰:初宇文虛中以中書盧溝河之敗虛中走焉及燕山奏功歸為翰林學士宣和八年秋複從貫以行金人犯順(改作攻汴)虛中同貫奔還道君以為資政大學士京畿宣諭使虜(改作金)騎既逼都城虛中走宿亳閑至是聞虜(此字改作金許)和乃歸上以為簽書樞密院事故京城為之語曰:一走而為內翰再走而為大資三走而為樞密虛中既奉三鎮詔書至金人軍中自以為有和戎(改作議和)之功識者笑之。

朱勝非秀水閑居錄曰:宣和初出師以童貫蔡攸為宣撫使劉延慶為總帥翰林學士宇文虛中叔通參謀既至境上虛中度事勢不可為乃以劄子示貫攸謂發罷兵其略雲:昨者耶律延禧失國淳輒篡立國家以兄弟之義不得不問舉兵巡邊招納其人仍絕歲賜是為義舉今天祐宗社全中國之恩威昭盛德於殊俗顧諟明命恐不可緩正宜明下詔書謂前日這役以淳篡立今淳既亡其國無主幸災伐喪非中國之義仰邊臣按兵不得出討乃令雄州移文對境喻以歲賜已到不知交與何人如此可黜契丹忿戾。

之心寬我邊計遷延歲月得以為備。又於仁義恩威一舉兩一如女真(改作金人)責我夾攻亦當喻以元約止謂耶律延禧無道今彼國再易主不伐喪義禮所在人情所同雖雲:夷狄(改作金人聞此)亦必心服貫攸不能用叔通靖康初副樞。

安成之樞密宇文議燕保京記曰:宣和壬寅朝廷議取燕雲:命取樞密宇文公以本職顯謨閣待製參預軍事公馳至河北見沿邊匱乏兵備缺然兼慮女真異日強不可製即上疏力言河。又貽書與太宰王黼元樞鄭居中及其兄承旨並翰林學士趙野托承旨與野力勸黼黼不從遂取旨命公不得漏泄章疏時師老無功上有意中輟而契丹九大五耶律淳死國人離心黼再主攻伐之議鐫宇文公待製命知檀州(檀州去燕山四程)薦公遂以修撰帥慶陽而朝廷。又有收複靈武之議欲命高俅總其事禦筆條畫攻取之計俾公遵行。又力言不可高俅自憚其事尋已而公亦罷帥責知亳州乙民政局歲公為翰林學士童貫欲取雲:中(公以)雲:中鬥絕一隅縱可取亦不可守貫之黨馬擴李宗振等陳可取之策二疏交上時蔡說當國欲從貫言公兄時為右轄與李邦彥合謀力爭於上前京之說不勝遂畫旨留候至乙巳歲十二月金人寇(改作入)邊燕山失守報至中外失色上禦保和殿召問公曰:(悔不)用卿前日之說公奏先降罪已良以收人心人心部則中原決保無虞上命公草詔而公先以草成詔本在懷中即取進呈。又列更朝政數十事於詔本之後時上欲詔書中入政事拘說紀年賢能陷於黨籍之語大臣亦有言不須降詔公泣涕力請上從公言詔下人心大悅上曰:卿素得陝石士心可以資政殿大學士為宣諭使躬往陝西擇將召兵以赴國難公以二月二十八日朝辭出京至陝西以檄文召種師中姚古令各以麾下兵赴京畿而公親總馬忠等兵至鄭州之東遇金人萬騎欲據鄭公慮鄭破即絕西兵來路遂令忠邀擊於仆射廟前金人大敗公。又移文諸郡及申奏朝廷聲言陝西有兵五十萬至(二帥及諸珍至者十九萬此先聲也。)金人莫測虛實遂領兵下寨不敢四出至今鄭人繪以及馬忠像於仆射祠中公以丙午二月一日回至京師時朝廷於正月中旬已講和金人止俟得金帛犒師即還而李綱引兵刦寨失利無一騎還者金人忿朝廷失約再攻京城西北隅幾破雲:梯四麵交至矢石如雨城。

中精兵自梁方平團結五萬人破於滑州保灌領三萬敗於近畿寨失利。又喪數數驅市人登城守禦不能荷戟彎弓公憂社稷危甚即入見淵聖於延和殿泣(謂公)曰:救此危急有何策公言今城中惟有禁衛市人不可出戰西兵至者未滿萬人其餘計程須旬日可至王師寡弱城西北隅已摧毀拒敵未有策惟有臣以身當畿寨之事牙試冒死往說之上曰:卿。且奮不顧身以救國家之急公即欲前去自畿寨後金人睹使人來即殺公捐甲服朝章以三省大程官數十人人張蓋揚鞭喝宇文大資而出城而金人以萬騎圍繞前驅已有被殺者公言我來計議事汝安得殺人金酋(改作帥)二太子者舊聞公名知公至即止兵引公至帳前會食公問再攻京城之事二太子曰:朝廷已與我和因甚卻來畿寨公曰:我招西兵至城下西兵貪利不知朝廷甚事二太子曰:是不是公曰:人誰不畏死我以不能止約西兵畿寨冒死而來以明非朝廷之意公議論慷慨眾感其信義遂止攻城令公速往奏知公言今日已晚俟來早入城二太子。又喜公不疑留飲至夜對公焚攻城器具翌日公對延和殿言二太子可以信義感動已不攻城今宗室諸公皆從上皇往東南惟康邸為質於軍中牙取聖旨以來日試往取康邸還闕上許之除公簽書樞密院解所服正透犀帶以賜之公次日再往金人寨中力請康王還並指名取呂頤浩等七人謂金酋(改作人)曰:若此事不見聽隻死在此所誓不空歸反覆至數千言金人感其意許之公遂與康邸及頤浩等聯轡而歸公嚐謂今上在兄弟中英偉絕人慮久留金人寨中特建議親往奉迎遂為今日社稷大功。又慮兵久不退生變二月七日。又取旨說金酋(改作人)趣其歸師金酋(改作人)許以四月十日為期公再三陳論自辰至申促至二月十日二太子曰:樞密不梢空我亦不梢空(金人以虛誕為梢空)請公初十日早親來看我退師二太子。又說(割三鎮事公以難辭)二太子曰:若能固守盟約三鎮別有商量止要賦稅公有令二太子作誓書入此十六字於書中攜之以歸奏知上喜甚時二太子方還師公亦反覆說令報知粘罕(改作尼堪)回至代州矣。而李綱之門人皆曰:前日保京城之功隻說隴西公今日卻歸宇文須與埽了埽了之說當時忌功語也。公初與二種及姚古商議為備禦一十九事為一。

冊皆在畫一欲其樞府施行而同列皆言我輩在朝金人必不來何必設備禦所論率矛盾不合公爭於上前言主和者不肯設備主戰者不量力以喪師輕視敵人如兒女子,豈不誤國有言官舊嚐懇公薦自代公不語至是在言路。又欲與其知已位亞政府者為地抗疏力底頌綿虛言無實如誣公在雲:中喪師等事公未嚐總兵。又雲:中在虜(改作北)境距代州三百餘裏公未嚐帥太原不知何以得此語。又謂公以口舌退金人之師致王現無功底公既力兼同列見公智略輻湊。又有退金人保京城大功妒之頗甚公孤立不勝亦懇外補遂以資政殿大學士帥青州朝廷降詔令三鎮邀擊金人粘罕(改作尼堪)者複回至太原公所議備禦十九事皆不省惟唐恪閑采其議而何桌慮計策行則公複用取其策焚之備禦從此而不講公所招宿將孫安節乖綿不用至三鎮邀擊喪師金人遂以盟約終不可信攻太原陷澤潞朝廷督種師中等陷沒相繼太原以無援失守大臣親總兵皆潰散國威靡然金人再犯(改作逼)京城遂成北狩之禍皆輕敵寡謀妨功嫉能所致也。靖康丁未三月八日輔田安成之謹記。

金人兀術(改作烏珠)殂。

金人李大諒征蒙記曰:皇統元年副凶帥兀術(改作烏珠)誅都元帥撻懶(改作達蘭)以割河南還大宋有逆謀提師過河複取河南四年回師謂南北行府三帥曰:吾近因國有叛臣結連南宋自引軍吊伐問罪於宋大軍至亳州思慮越淮橋道沮遏車騎吾心熒惑未瘊忽淮陰二進士還來獻陳平宋國策時吾急遣龍虎阿魯保(改作阿勒巴)二帥探路先行韓常周棨騎兵至淮上吾入盱眙疑有重兵把路龍虎遣使報曰:淮南無一人一騎為備已遣五千騎越淮分守盱眙黽山把截水路兩處造橋吾大喜晝夜兼行至淮上果橋成六坐分步騎徑濟淮源占據淮河擺布斥堠細觀南耗東過淮陰南至六合西臨昭信晝夜不絕因觀宋室新立黽山城寨臨淮大勢就山為隘。若能聚糧屯兵此地據守吾雖鐵心未敢輕舉但見空壁吾心自忖宋室空有建城立勢之心而無聚糧據守之法。又觀二進士所陳圖策淮南路盱眙之楚州行路窄隘左有長淮右臨河渠糧道遙遠有過邵伯至山陽人騎回惟是獲到菱實雞頭蓮子聞諸軍不避寒酷踏泥打凍決池涸港掘藕拾菱尋魚摸蚌。又宰殺騾馬相。

兼為食諸軍饑苦之聲不忍聞但虛心寬諭而已。又諸將士雲:輜重俱盡有食奴婢者。又多言南實力派測要回淮上惟吾心所料南宋既修起盱眙此乃據山臨水大利之勢尚無守法措置安有智謀就吾敵也。決無渡江之理吾獨與蕭平章計議大言檄書於宋。若從此約請詣轅門計議如敢違拒水陸星電越江蕭平章南去日視諸軍饑心嗷嗷忘失寢食龍虎阿魯保(改作阿勒巴)言。若南宋受檄猶得半軍回。若宋軍渡江不擊自潰吾曰:爾論正與吾心同吾西望糧糗因南聽蕭毅之信心神不甯如此朋餘鐵蕭平章躍騎走報不覺喜感天神與南使同來議止淮為界誓信約定南使回吾班師回汴點集軍馬輜重騾馬依稀四分奴婢十中無六七惜哉!軍機至此而不能決。若能決無一人一騎得回也。吾私心用知但一檄書下宋取捷乃萬世不傳之上策吾近因賊徒激惱氣衝吾守順昌日箭瘡發作遇陰風痛髓忽承詔報宇文國相連中外官守七十餘員欲乘邊事未息及遷都之冗謀反幸得萬戶司寇惟可也。(改作沃赫)告首捕獲宇文等請即暫歸朝議事至日宣到皇叔都元帥遼國王危篤親筆遺四行府帥曰:吾天命壽短恨不能與國同休少年勇銳冠絕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討為大元帥左都監行營號太子軍東遊海島南巡杭越西過興元北至小不到雲:城今契丹漢兒侍吾歲久服心於吾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嶽楊各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誌命不可保遺言於汝讚美葉身後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改作收)中原人心複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製禦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並力破敵一也。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須歲幣色色往來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壞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其水陸謀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耳爾等切記吾囑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地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既死贈大孝。

昭烈皇帝大諒本貫雄州歸義縣父成先係雄州弓手於宣和七年累立戰功自保義郎轉至修武郎準瀛州高陽關路安撫使司劄付父統眾迎敵。又累立戰功轉武略大夫闔門宣讚舍人。又功轉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奉宋命統眾守援河閑以來遭大兵圍閉。又充四城提點兼安撫司統領累奉宋朝命令統義兵收複山東河北京畿穡睡群盜立功轉青州觀察使。又累與北兵戰敵父兵寡力不敵渡江歸宋遭權待製挾讎申父以群盜為名不能整雪分兵江西守候朝廷指揮蒙遣張俊統率大軍招收父約束以次將佐不得抗拒張俊父之忠義反成過惡恐被誅戮遂率眾歸附前齊天眷元年知鄭州宣麻除鎮海軍節度使其詞門下授鉞建旌式重兵權之寄折衝禦侮允分閫外之憂思付戎麾喜獲名將宜敷渙號顯告明庭中侍大夫安化軍承宣使鄭州守李成智識精明性資果毅戟遇強敵槊貫軍鋒弓綰二鈞矢穿鐵騎爭摧鋒陷陣之勇立斬將奪旗之功仰察天時俯觀人事拯斯民之塗炭提士眾以來歸允懷心膂之良增重牙爪之任嗚呼賈複提眾以歸漢終成定亂之功尉遲舍偽以從唐屢著擒賊之績擬予大將國配前人可特授鎮海軍節度使輔國上將軍充山東路留守東平府住從賜馬五十匹黃金三十斤自元帥死後未三載貴戚爭權果如元帥所料天德二年誅廢蕭王宗本三年。又誅斬韓常周啟等四十餘員內多有親立功者。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二百十五校勘記。

至形於歌詩者不可勝紀(脫形字可字)出於至誠(至誤作誌)卻圍城之師止三鎮之議複奉今上皇帝以歸(脫卻圍至複奉十二字今誤作太)前驅已有被矢者(矢刃二字誤作殺)欲與樞府施行(與誤作其)有逆謀提師過江(江誤作河)吾私心用知(知應用智字)。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九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卷二百一 卷二百二 卷二百三 卷二百四 卷二百五 卷二百六 卷二百七 卷二百八 卷二百九 卷二百十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五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七 卷二百十八 卷二百十九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四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十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二 卷二百三十三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卷二百三十六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八 卷十 卷二百三十九 卷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 卷三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卷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二 卷八十六 卷二百四十三 卷二百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二百四十七 卷二百四十八 卷二百四十九 卷二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