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作者:孫思邈年代:唐朝2471   

《千金方》上七竅病 上七竅病·耳疾第八

(方五十五首)

治腎熱背急攣痛,耳膿血出,或生肉塞之,不聞人聲方。

磁石白術牡蠣(各五兩)甘草(一兩)生麥門冬(六兩)生地黃汁(一升)芍藥(四兩)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熱,麵黑目白,腎氣內傷,耳鳴吼鬧、短氣,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黃赤方。

羊腎(一具治如食法)白術(五兩)生薑(六兩)玄參(四兩)澤瀉(二兩)芍藥茯苓(各三兩)淡竹葉(切二升)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二鬥煮羊腎、竹葉,取一鬥,去滓澄之,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已,三日更服一劑。

治腎熱、耳膿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鯉魚腦一枚鯉魚腸一具(洗細切)鯉魚三斤烏麻子(熬令香)一升

上四味先搗麻子碎,次下餘藥搗為一家,納器中,微火熬暖,布裹敷耳得,兩食頃開之,有白蟲出,複更作藥。若兩耳並膿出,用此為一劑,敷兩耳。若隻一耳,分藥為兩劑敷,不過三敷,耳便瘥。慎風冷。

治腎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方。

生地黃汁(二升)生天門冬汁白蜜(各三升)羊腎(一具炙)白術麥曲(各一斤)甘草幹薑地骨皮(各八兩)桂心杜仲黃(各四兩)當歸五味子(各三兩)

上十四味末之,納盆中,取前三物汁和研,微火上暖盆,取熱更研,日曝幹,常研,令離盆,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耳聾鳴、汁出,皆由腎寒,或一二十年不瘥方。

故鐵(二十斤燒赤,水五鬥浸三宿,去鐵澄清)柘根(三十斤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澄清)菖蒲(切五鬥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澄清)

上三味合一石五鬥,用米二石,並曲二鬥,釀如常法,酒用一月封頭開清,用磁石吸者三斤,搗為末,納酒中,浸三宿,飲之,日夜飲,常取小小醉而眠,取聞人語乃止藥。

又方服天門冬酒百日瘥方(在第十四卷中)。

又方礬石少許,以生菖蒲根汁和,點入耳中。

治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久聾耳鳴方。

山茱萸幹薑巴戟天芍藥澤瀉桂心菟絲子黃幹地黃遠誌蛇床子石斛當歸細辛蓯蓉牡丹人參甘草附子(各二兩)菖蒲(一兩)羊腎(二枚)

上二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食後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四十丸止。皆緣腎虛耳,故作補腎方,又作薄利九竅藥即瘥。

治耳聾方。

生地黃(極粗者長一寸半)巴豆杏仁(各七枚)印成鹽(兩顆)頭發(如雞子大,燒灰)

上五味治下篩,以綿薄裹,納耳中一日一夜,若小損即去之。直以物塞耳,耳中黃水及膿出,漸漸有效,不得更著。不著一宿後,更納一日一夜,還去之,根據前。

又方蓖麻仁(五合)杏仁菖蒲磁石桃仁(各三分)巴豆(一分)石鹽(三分)附子(二分)薰陸香鬆脂(各十分)蠟(八分)通草(三分)

上十二味先搗草、石令細,別研諸仁如脂,納鬆脂、蠟,合搗數千杵,令可丸乃止。以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轉撚,不過三四日,易之。

又方磁石(四兩)天門冬地骨皮生薑(各三兩)山茱萸茯苓菖蒲川芎枳實白芷橘皮甘草土瓜根牡荊子(各二兩)竹瀝(二升)

上十五味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五日一劑,三日乃著散納耳中,如後方。

石菖蒲白蘞牡丹山茱萸牛膝土瓜根(各二兩)磁石(四兩)

上七味治下篩,綿裹塞耳,日一易之。仍服大三五七散佳(方在第十三卷中)。

又方薰陸香蓖麻鬆脂蠟亂發灰石鹽上六味等分末之。作丸綿裹塞耳,時易之,瘥止。

治耳聾方。

巴豆(十四枚)成煉鬆脂(半兩)

上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綿裹以簪頭著耳中,一日一易。藥如硬,微火炙之,以汗出乃愈,大效。

又方雄鯉魚腦(二兩)防風菖蒲細辛附子川芎(各六銖)

上六味咀,以魚腦合煎,三沸,三上三下之,膏香為成,濾去滓,冷,以一棗核灌耳中,以綿塞之。(《古今錄驗》用療風聾年久、耳中鳴者,以當歸代防風,以白芷代川芎)

又方竹筒盛鯉魚腦,炊飯處蒸之,令烊,注耳中。

又方菖蒲、附子各等分末之,以麻油和,以綿裹納耳中。(《廣濟方》以療耳猝痛求死者

又方礬石甘草菖蒲當歸細辛防風川芎白芷附子烏賊骨皂莢(各半兩)巴豆(十四枚)

上十二味薄切,三升醋漬一宿,以不中水雞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黃,膏成,去滓,納雄黃末,攪調,取棗核大瀝耳中,綿塞之,日三易。

又方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

又方蓖麻(一百顆去皮)大棗(十五枚去皮核)

上二味熟搗丸如杏仁,納耳中二十日,瘥。

又方芥子搗碎,以男兒乳和,綿裹納之。

又方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瘥。

又方作一坑可容二升許,著炭火其中,坑似窖形,以磚覆口上,磚上作一孔子,容小指,磚孔上著地黃一升,以木盆覆之,以泥泥盆下,勿泄,盆底上鑽一小孔,可容箸,其孔上著三重布,以耳孔當盆上熏,久若悶,去黃水,發裹鹽塞之,不過二三度,神效。

又方搗豉作餅填耳內,以地黃長五六分,削一頭令尖,納耳中,與豉餅底齊,餅上著楸葉,蓋之,剜一孔如箸頭,透餅於上,灸三壯。

又方作泥餅子,濃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勿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刺泥餅,穿作一小孔,於上以艾灸之百壯,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側耳瀉卻黃水出盡,即瘥。當灸時,若泥幹,數易之。

又方酒三升,碎牡荊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盡,雖三十年久聾亦瘥。

又方截箭竿二寸納耳中,以麵擁四畔,勿令泄氣,灸筒上七壯。

又方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納耳中,數日聞人語聲。

又方桂心(十八銖)野葛(六銖)成煎雞肪(五兩上三味咀,於銅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貯勿泄,以葦筒盛如棗核大,火炙令少熱,欹臥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聹自出,大如指,長一寸,久聾不過三十日,以發裹膏深塞。莫使泄氣,五日乃出之。(《千金翼》雲治二十年耳聾)

治耳聾齒痛赤膏方。

桂心大黃白術細辛川芎(各一兩)幹薑(二兩)丹參(五兩)蜀椒(一升)巴豆(十枚)大附子(二枚)

上十味咀,以苦酒二升浸一宿,納成煎豬肪三斤,火上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納耳中,齒冷痛,則著齒間,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棗許大。咽喉痛,取棗核大吞之。

又方以綿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淳酢微火煎附子一宿,削令可入耳,以綿裹塞之。

治猝耳聾方。

細辛菖蒲(各六銖)杏仁曲末(各十銖)

上四味和搗為丸,幹即著少豬脂,如棗核大,綿裹納耳中,日一易,小瘥,二日一易,夜去,旦塞之。

治三十年耳聾方。

故鐵三十斤,以水七鬥,浸三宿,取汁,入曲釀米七鬥,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飲,取醉;以綿裹磁石納耳中,好覆頭臥,酒醒去磁石,即瘥

治耳鳴聾方

當歸細辛川芎防風附子白芷(各六銖)

上六味末之,以鯉魚腦八兩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以棗核大灌耳中,旦以綿塞耳孔。

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

生烏頭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一易之,不過三日,愈。亦療癢及猝風聾。

治耳鳴水入方。

通草細辛桂心(各十八銖)菖蒲(一兩)附子(六銖)礬石(六銖)當歸甘草(各十二銖)獨活(一兩半)

上九味末之,以白鵝脂半合,稍稍和如棗核,綿裹納耳中,日三,旋旋和用(一本用蔥涕半合)。

治耳聾有膿散方。

烏賊骨釜底墨龍骨伏龍肝(各半兩)附子(一兩)禹餘糧(六銖)

上六味末之,取皂莢子大,綿裹納耳中,日一易,取瘥。不瘥者有蟲,加麝香一豆大。

治耳聾有膿,不瘥有蟲方。

鯉魚腸(一具切)醋(三合)

上二味和搗,帛裹納耳中,兩食頃,當悶痛,有白蟲著藥,去之,更入新者,蟲盡乃止,藥擇去蟲,還可用。

又方先以紙纏去耳中汁,以礬石末粉耳中。次石鹽末粉其上,食久乃起,不過再度,永瘥。

又方搗桂和鯉魚腦納耳中,不過三四度。

治耳出膿汁方。

礬石烏賊骨黃連赤石脂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綿裹如棗核。納耳中,日三。(《短劇》不用赤石脂,姚氏加龍骨一兩,《千金翼》同姚氏)

治耳,耳中痛,膿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敷耳中,日三易之,每換,以篦子去之,再著,取瘥止。

治耳方。

桃仁熟搗,以故緋絹裹,納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

治底耳方。

黃礬燒,綿裹納耳中,不過二三日愈。或以葦管吹耳中。(《肘後》以療耳卒腫出膿)

治耳聾,幹耵聹不可出方。

搗自死白項蚯蚓,安蔥葉中,麵封頭,蒸之令熟,並化為水,以汁滴入耳中,滿即止,不過數度,即挑易出,瘥後,發裹鹽塞之。(《肘後》以療蚰蜒入耳效)

又方灌酢三年者最良,綿塞之,半日許,必有物出。

治百蟲入耳方末蜀椒一撮,以半升醋調灌耳中,行二十步即出。

又方取桃葉火熨,卷之以塞耳,立出。

又方車肛脂敷耳孔,蟲自出。(《肘後》以療耳膿血)

又方以蔥涕灌耳中,蟲即出,亦治耳聾。

治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令香,掩耳即出。

治蚰蜒入耳方。

炒胡麻搗之,以葛袋盛,傾耳枕之,即出。

又方以牛酪灌之,滿耳即出,出當半消。若入腹中,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而出,不盡更服手用,神效。(《千金翼》作牛乳)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以弓弦從一頭令散,敷好膠柱,著耳中物上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千金方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