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作者:孫思邈年代:唐朝2471   

《千金方》肝髒 肝髒·肝虛實第二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麻黃(三分)石膏(八分)生薑芍藥(各四分)大青梔子仁升麻茯苓玄參知母(各三分)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薑、芍

前胡湯方
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

前胡秦皮細辛梔子仁黃芩升麻蕤仁決明子(各三兩)苦竹葉(切,一升)車前葉(切,一升)芒硝(三兩)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防風煮散方
治肝實熱,夢怒虛驚。

防風茯苓葳蕤白術橘皮丹參(各一兩三分)細辛(二兩)甘草(一兩)升麻黃芩(各一兩半)大棗(三七枚)射幹(一兩)酸棗仁(三分)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方寸兩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時時動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遠誌煮散方
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

遠誌射幹杏仁大青(各一兩半)茯神葛根甘草麥門冬(各一兩)芍藥(二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用煮藥一匕半,煎取八合為一服,日二。以綿裹散煮之。

地黃煎方
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生地黃淡竹葉生薑車前草幹藍(各切一升)丹參玄參(各四兩)茯苓(二兩)石膏(五兩)赤蜜(一升)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名曰肝膽俱實

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

補肝湯方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麵青者。

甘草桂心山茱萸(各一兩(《千金翼》作烏頭)細辛桃仁(《千金翼》作蕤仁)柏子仁茯苓防風(各二兩)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補肝散
治左脅偏痛久,宿食不消,並目KTKT昏,風淚出,見物不審,而逆風寒偏甚,消食破氣止淚方。

山茱萸桂心薯蕷天雄茯苓人參(各五分)川芎白術獨活五加皮大黃(各七分)防風幹薑丹參濃樸細辛桔梗(各一兩半)甘菊花甘草(各一兩)貫眾(半兩)橘皮(三分)陳麥曲大麥(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篩,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補肝酒
治肝虛寒,或高風眼淚等雜病,釀鬆膏酒方。

鬆脂十斤細銼,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細細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盡更水煮如前,煙盡去,火停冷,脂當沉下,取一斤,釀米一石、水七鬥、好曲末二鬥,如家常釀酒法,仍冷下飯,封一百日,脂、米、曲並消盡,酒香滿一室,細細飲之

又方取枸杞子搗碎,先納絹袋中,率一鬥枸杞子、二鬥酒漬訖,密封泥甕勿泄,曝幹,天?

防風補煎方
治肝虛寒,目KTKT視物不明,諦視生花。

防風細辛川芎白蘚皮獨活甘草(各三兩)橘皮(二兩)大棗(三七枚)甘竹葉(?

上十味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兩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貯,冷水藏之。

檳榔湯方
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物不明。

檳榔(二十四枚)母薑(七兩)附子(七枚)茯苓橘皮桂心(各三兩)桔梗白術(各四兩)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氣喘者,加川芎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肝虛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三七壯。

肝膽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如恍惚,屍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虛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千金方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