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年代:戰國中期3302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下·第七節

公孫醜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公孫醜問:“不見諸侯,有什麼典故說法嗎?”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幹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孟子說:“古時候的慣例,不是諸侯的臣子就不去參見。段幹木翻牆逃避魏文侯,泄柳關門不接待魯穆公,這些都很過分了。迫不得己,也是可以見的。以前陽貨想要孔子來見他,又厭惡別人認為他不知禮,當時大夫贈送財物給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裏親自接受,就應去大夫家拜謝。於是陽貨探看到孔子不在家,就去孔子家贈送蒸好的乳豬;孔子於是也探看到陽貨不在家時前往拜謝。在那時,如果陽貨先去拜訪,孔子怎麼會不去看他呢?曾子說‘聳著肩膀對別人諂媚地笑,這比夏天在菜地裏幹活還要痛苦。’子路說:‘跟一個人不誌同道合,卻還要勉強交談,臉上露出羞愧之色,我真不知這是怎麼回事。’這樣看來,君子的品行修養,是可以知道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孟子》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