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春秋 作者:汪寄年代:清代577   

《海國春秋》正文 第十回 明薦暗傾難國手 順留逆去試盤根

明薦暗傾難國手順留逆去試盤根

卻說包赤心欣然問道:“究竟你有何等難事,可以受彼無權,願聞其詳。”

大忠笑道:“此刻且莫說,日內自然曉得。”

包赤心想道:“是了,莫非隅上麼?”

大忠道:“然也。使彼智力相持,我等坐收漁翁之利。”

包赤心喜道:“我正忘卻古家,古家看爾如何了。”

三人同行出門,大忠獨上朝去。

安萍途中別了包赤心回家,懷著狐疑,恐餘、包探訪,又未便往客卿府中照會。正在躊躇,隻見駱燾進門,安萍大喜道:“來得好也。”

駱燾道:“何事見教。”

安萍將餘、包主意形情細細告訴,欲煩轉致客卿,使之防備。駱燾推辭道:“素未登顯要之門。”

安萍道:“此皆國之大事,何可漠然!且昔時曾托寄信,致使西庶長防備,勳勞已著史冊,今為何推諉?”

駱燾道:“兄有所不知,西、顧二庶長與弟原屬疏戚,惟不常往來,前時蒙囑,兄已遠去,弟勉代老伯修函遣投,非弟躬詣也。”

安萍道:“清高切忌太孤,凡利濟之事,尤須讚助。今賢弟既不肯往,相煩回宅代萍作書,速致古公如何?”

駱燾道:“此事我不再推,嗣後勿以俗事相強。”

坐下問些常事,而後立即修書,命童子送到古府。

且說餘大忠上朝,到挹露樓見駕,謝賜《武略》。島主問道:“議論可好麼?”

餘大忠奏道:“國家當興,天賜奇才輔佐主上。曆來莫可伊何者,皆設立良規,省費無算。臣雖不知兵,以春水河、玉砂岡而論,自然切中款竅。”

島主道:“今五風島進有華雛,卿可觀之。”

隻見小監提著水晶籠,約徑尺寬闊,內中有墨鳥一雙,小巧玲瓏。來到樓前,見樹木有含蕊者,有已開者。島主親手揭起閘門,放出一隻,昂立籠頂,延頸而鳴,聲音抑揚,滑滑瀝瀝,若有百千轉折。

渾身毛片抖撒開來,五色光彩,燦爛耀目。凡含葩之花,陸續齊開。華雛振翼嚶鳴,斜穿顧繞,所過花枝,小瓣紛紛離落,並無半片著地。歌停舞畢,仍然飛到籠頂,惟見簇三堆花瓣。

籠中之鳥,劃然發聲。隻見瓣漸縮小,華雛早露,花瓣俱入於五彩翎下,彩翎又漸縮入,色仍轉元,依然一隻小小墨鳥,自投門入。籠中者,渾身俱轉瑩潔,白毛與水晶無別,飛出直入花叢,立於最高枝顛,舉首長鳴,清啐如笛,身大腳高,與鶴相似。忽見花內如旋風卷雪,紛紛俱向華雛身下尾上裹來,華雛鼓翼庇之,鳴罷收身還籠,翎內隱隱各色花心,馨香滿溢。

餘大忠讚道:“異哉!”

島主道:“此雛不飲不食,一歲一放,便免饑傷,能辟惡毒蟲蟻。”

餘大忠道:“不僅供玩,且有大益,真係奇珍。曾聞百煉關產百香駒,今此華雛實堪匹敵。”

島主道:“何為百香駒?”

餘大忠道:“此物獸身而禽毛,其行甚速,過於奔馬。周歲之後,翎毛長成,風起飛去。蓄之者歲,再去其長翎。三歲後,即不複生矣。凡花放時,眠於茵莎之上,張開毛羽,翕收芬馥。遍身十二翮,分貯四時花氣,芬溢充滿十丈,直待新蕊將放,宿香始消。”

島主歎息道:“此聚香駒也,產於木龍嶺石板崖,亦不常有。將其翎翮置茵褥之下,能醒痿痹,而今更莫道矣!”

大忠道:“去年主上曾將四關委庶長、客卿,未知如何回奏?”

島主道:“迄今未複。”

大忠道:“四關實心腹之患,不似浮金等處,西庶長反置度外。有人斟酌,驁桀之勢釀成,將來貽害非淺。古客卿具如許大才,應請趁早著其專辦,不然,他時四關齊心並力,如韓、趙、魏之分晉國,悔將何及!”

島主道:“卿言甚善。”

乃命侍監勞崇,召客卿到清寧殿。

島主問道:“前以四關,煩卿籌劃,未知有妙策否?”

客卿奏道:“各將之來由情形,臣雖知其大概,而一切仍須訪詢的確,策尚未定。”

餘大忠道:“惜大忠無才,不然一見勝於百聞,往而觀之,自可因形勢以措置。”

島主道:“客卿肯為寡人行乎?”

客卿道:“上命豈敢不遵!但願寬臣銜勒,使得便宜行事。”

島主道:“閫以外,卿俱主之,寡人弗與聞。”

客卿乃謝恩,出朝回府,家丁呈書稟明,開函看畢,知係安萍照應,投爐焚去。門官報道:“顧相爺到。”

客卿出迎,顧庶長問道:“聞先生奉命注視四關,豈不中了奸人之計。”

客卿道:“奉命辦事,不知何為中奸人之計?”

顧庶長道:“先生辭婚,大拂餘、包私意,故薦巡四關,係借悍將之刀以殺先生也!何不邀彼同往?”

客卿道:“同去反多瞻顧,不如獨行為便。”

顧庶長道:“願先生小心。茲有《邊記》一冊,乃四關曆來情形及各將心性,請存覽之,以定先後所宜。”

客卿喜道:“承教。”

庶長別過,客卿令召募車夫,有能推五百斤、行八百裏、熟悉本國風土人情者應募。當夜詳讀《邊記》,知四鎮緣由底裏,酌定先後。

次日,有農民揭召請見。客卿視其人,身長八尺,方麵微須,自言姓平名無累,能推八百斤,日行八百裏,熟悉地利人和,願得青貝百枚,唯命是聽。客卿如數給之。平無累領去,片刻複人,稟道:“車已齊備,請即起程。”

客卿命家人搬出行李,交平無累,也不帶跟隨,便出門上車,命往東南進發。離黃雲城,逶逛行去,晚來投宿。

次日,見山徑險隘處,俱砌有未碉。客卿問道:“可知立於何時?”

平無累答道:“樊庶長所設,上置車輪飛雷等件,有警則近民共登而守。”

客卿歎道:“可謂盡心王事矣!”

平無累道:“雖然盡心,卻也有過。”

客卿道:“何也?”

平無累道:“家人瞞著,常多索詐婪貪,四關之不供稅,豈獨權幸罪也!”

客卿道:“樊庶長豈容縱家人苛勒耶?”

平無累道:“非容縱也,知之而惟驅逐,未聞重懲,群小不懼,後來皆效尤耳。”

問罷,客卿又道:“汝素做何生理?”

平無累道:“惟知農與禦耳。”

客卿道:“禦術何如?”

平無累道:“不疾不徐,心閑力逸,千裏獨劍”

客卿道:“西庶長家人如何?”

平無累道:“西庶長待下太嚴,受贓無論多寡,皆以軍法從事,雖犯者絕少,然不可為訓。”

客卿道:“為什麼?”

平無累道:“有其德方可用其嚴,不然必死於小人之手。”

客卿道:“西庶長之德如何?”

平無累道:“所入俸祿,盡分以周急,進任之初,即慎其選,有功必賞,是以重刑而人不怨耳。”

客卿道:“顧庶長如何?”

平無累道:“顧猶樊耳。”

古璋道:“包、餘若何?”

平無累道:“蝮蠆之群,安有善類。”

客卿道:“古家如何?”

平無累道:“更甚於顧。”

客卿驚道:“職處問曹,從何索勒?”

無累道:“正為此耳。當茲未與事之時,見士聲色,已有庶長門官形狀,將來豈不更甚!”

客卿笑道:“還朝當易之。今奉命往視四關,汝意以為當怎麼辦?”

平無累道:“顧庶長精詳國事,聞與會議,豈無成竹?”

客卿道:“雖有所見,汝試亦為籌之。”

平無累道:“可用者用,不可用者除,所難者在通明關耳。然龍遜勇而寡謀,其子智而多力,實非有心叛逆者,皆為權幸所誘,如能伏通明,諸處自可措手矣。特牛市乃大忠之姻婭,苟剛為權幸之外府,彼有恃而無恐,自不能不動斧鑿耳。”

客卿點頭,問道:“晚矣,離宿頭遠近?”

平無累道:“到八疃猶有三十裏,過八疃便係通明。”

客卿道:“黑矣,如何得到?”

平無累道:“前係東南大路,平坦好行。”

乃將扣袢重緊,軸上加脂,執定雙竿,兩前三卻,殷殷直往,如馬奔馳,耳內若風雨之聲,霎時已到八疃集,下車投宿。

次早清晨起來,隻見店主呈柬稟跪道:“有通明鎮將龍遜請安,在外伺候。”

原來龍遜初接飛報,知客卿巡察,便礪兵秣馬。及聞單車而來,始放下疑懼之心,與於龍街計議,先以禮迎,即試其才,如無實學,然後執而辱之。是以特至八疃迎接。當下客卿道:“傳來。”

店家出去,隻見一個彪形將官進來,濃眉大眼,闊嘴方頤,於階下參謁。客卿進步扶起,攜手上階,道:“有勞將軍遠涉。”

龍遜躬身答道:“客卿為天降大賢,末將雖聞駕巡四部,因未知先到何方,是以接遲,望恩寬耍”

客卿道:“巡視乃問邊方疾苦及各鎮將軍數年阻抑,如苛小事,是重擾也。”

隻見外麵四個將官捧盤膝行,直至階前。龍遜下取呈上,客卿道:“無庸,可將回去。”

龍遜道:“粗率菲芹,望賜加箸。”

客卿不拂其意,膳畢出店,隻見夾道俱跪著戎裝將軍。客卿向龍遜道:“甲冑之士不拜,今行此禮,將軍之過也。”

平無累叱道:“免!”

兩邊班聲如雷。上車行過八疃集,到富源河,前麵已係排華嶺。隻見頂巔有如包裹,一球一球,自上墜下。

平無累問龍遜道:“龍將軍,此何物也?”

龍遜笑道:“末將犬子龍街等戲耍。”

車到嶺下,卻是一群十餘歲的小兒,捆紮齊楚,分列兩行。

有虎翼狼頭字樣兩竿領幡。一個童子執著令字角旗居先,率眾伏跪路旁,稟道:“通明關孩兒軍士迎接客卿。”

平無累道:“免!”

龍街領群兒齊起,如飛向前上嶺,將旗三搖,結成一陣,到車前跪稟道:“小卒龍街,請賞賜陣名。”

客卿看那陣形如魚,大頭猛嘴,尖尾勁翅,氣勢雄強,陰係鯊魚,乃道:“變。”

龍街執旗,入陣移動,變成參差橫形,旁銳如斧。龍街出來,客卿叱道:“變。”

龍街又入陣,將旗招展,周巡出陣。客卿看形,彎環如虹,又令道:“變。”

龍街將旗一卷,陣即收聚,團結如盤。客卿道:“變。”

龍街將旗三展,變作一字。客卿道:“再變。”

龍街擺旗,複變初形。

客卿道:“止於斯乎?”

龍街道:“止於斯爾。”

客卿道:“此陣七十二變而成飛龍,又二十四變,始得翔鳳。今才五變,乃方圓曲直說之初,奈何說止?”

龍街道:“請示如何破法?”

客卿道:“陣者,活法也,止如山嶽,不能動移;動如風雨,不可遮遏。須製之使呆,然後能破。破鯊魚當用四軍,一掣其尾,二絆其翅,以一自口中入,分穿腮出,而截其腰。破接蟹,須用三軍,二軍掣製其敖,勿衝其旁,一軍擊其腹。破長虹,惟剪其中。破老黿,不可入腹,惟用一軍攻其前遊兵,周圍邀截。帶魚者,長蛇也,首在陣中,尾居陣外,須用三軍,先用強軍擊尾,其首即至救護,旁出強軍迎其首,密使騎兵截其項,項斷,陣方能破。”

龍街驚訝,跪下道:“今日始聞仙論,從前俱謂無敵,望客卿將全陣變化俯教,沒齒不忘。”

客卿笑道:“請起,些微小事,何必如此?”

龍遜道:“陣能入否?”

客卿道:“軍士皆國之爪牙,何必自傷。”

龍街向龍遜道:“父親不必持疑。”

龍遜亦喜。

龍街帶著平無累禦車,入通明關來。但見峰巒端聳,拔秀非常。客卿疑龍街文武兼全,回頭問道:“可善詩文?”

龍街忸怩道:“人素遠冊籍。”

客卿道:“厭棄書卷,安能與古為徒!既欲學陣全法,不通文義,郊何縷分瑣解?”

龍街道:“小人生成愚魯,猶不足奇,合關無識字者。胥役先以通明為最,後來突然盡行胡塗,所以胥役皆募他方人氏,不解到此逾時亦漸昏憒,化為強悍。”

客卿道:“怪哉!此處可有善堪輿者?”

龍街道:“無。”

龍遜道:“關內從前人多財寡,有胡堪輿先生謂厭波河來源太直,興工築起半壁,至今賴之,家戶不致饑寒。”

客卿道:“離此若幹途程?”

龍街道:“在天椽山下,約遠二裏。”

客卿道:“且去看來。”

龍街道:“請歇息再去。”

客卿道:“不必。”

龍街乃推車出關,龍遜指前石壘道:“此即係胡先生所造。”

客卿命過石壘,見單峰入漢,名曰天椽,兩旁重迭排列如矛如箭。客卿道:“速將所築拆毀,定主文風興盛。移此石塊於下流五裏,堆作夾礅,自可免於貧寒。”

龍遜不解,客卿道:“有此秀峰秀水,而築壁以阻斷之,偏遏清貴吉流,使自亢入,自必文衰武暴,若不拆毀,定多凶亡!”

龍街道:“是啊,曆曆按之,諸有名者,皆非善終,得毋由此?”

龍遜命軍士立刻動手拆除。

客卿回關,龍遜父子恭敬不暇。住過兩天,見其心誠,問龍遜道:“將軍知過麼?”

龍遜躬身道:“惟求指示生途。”

客卿道:“無他進表,請貶貢稅如初。主上寬宏,自不加罪。”

龍遜稱謝,令記室具稿拜本,自貶請罪。客卿問關政及各屬事務,不合義者,悉令去之。終朝談忠論孝,龍遜父子感化服輸。遂後,乃出《陣圖》《藥方》各一冊示之。龍街驚喜,如法揀選,修台齊全,晝夜鑽研,理勢未通徹處,求解全悉。

及至二十五天,走本將官方才回來,奉到恩命,前事免議,小心供守。龍遜父子大悅謝恩。客卿起身往百煉關,龍街告訴龍遜,欲隨行親炙。龍遜隻得此子,雖不能忍,因見客卿賢而多才,實心敬信,割愛允從。龍街收拾行囊,出外吩咐虎翼狼頭將士。二軍哄然。有隊長命餘先、餘佑等請道:“眾軍受小將軍恩教,情同父子,今小將軍獨隨客卿,使眾何歸?”

龍街道:“我豈肯輕舍諸卿,因學問淺薄,今欲隨天使以求教益耳。”

隊長道:“眾軍亦願為天使執鞭,辛苦無辭。”

龍街道:“此事我不能作主,須稟請示,再看如何。”

大眾道:“求小將軍善言。”

龍街應諾,入內稟請。客卿允從。乃使兩軍治裝,每五人同一車,一千人共享二百輛,半日俱齊,護擁出關。

佘先領狼頭在前,佘佑領虎翼在後,往西南進發。龍遜步到青蛇嶺,平無累稟知客卿,辭使回去。一行經由赤尾坡,沿路均係組壁丹崖。望見紫驊嶺,頭北尾南,形勢超躍,直似天馬騰空之像。緩緩推上嶺巔,視南邊複有中紫騮嶺,小紫駒嶺,本國東西形勢了然在目。遠近山岡備極萬狀:北邊峰嶺尤峻,連障交巒,入霄撐漢,目不能窮;南望槽湖,汪洋浩淼;北望京城,岫裹峰包;西望老人峰,拄杖僂立;東望鳳翅鋪張,奇觀難舍。

下嶺過老人峰,行五天,到百煉關,卻係個大峰,形如老猿,腳底係深溪。關居山隈,回望老人峰,在紫驊嶺下,正如老者欲上騎的情景,馬亦有受勒之勢,不似赤尾坡奔騰形狀。

龍街道:“楊昆如何不迎接?”

平無累道:“守將如此,關可襲而取也。”

客卿道:“且速進關。”

平無累先行,驅兵趨到,守軍放下閘來,平無累大吼趕上,雙手托起,餘先領軍如風而入。平無累低頭閃進放手,掣出雙劍,呼喊上城。譙樓兵丁,駭得飛跑。平無累將鐵閘盤起,後軍盡入。

隻見楊昆領兵前來,龍街呼道:“平將軍不須動手,楊將軍可快迎接天使。”

楊昆見係龍街,大驚答道:“天使何在?”

龍街道:“車中不是麼?”

揚昆看見客卿,慌棄戈下騎參見。

客卿躬身扶起道:“聞將軍原是正人,因為賊所誘,誤獲重愆,而今持兵拒戰,卻是何理!”

楊昆赧顏答道:“素性愚暗,誠如天使所諭。今聞有兵,不知何處來的,是以荷戈問訊,懇天使原有。”

客卿道:“原係分內之事,誰能責汝!但兵已入關而始知,成何將體!”

楊昆唯唯,隨進營門。

客卿點視軍將,見眾將官俱有不平之色。客卿問道:“驍將可俱驍勇麼?”

有個名喚閻長的答道:“敢請命試。”

龍街怒其無禮,正欲喝叱,隻見平無累稟明客卿,下來道:“何樣試法?”

閻長道:“十八般武藝聽點。”

平無累笑道:“個對個試,無甚意味,饒爾們十將,我隻單身耍耍如何?”

閻長道:“須稟天使。”

平無累道:“請。”

閻長向前躬身稟道:“平爺藐視小將等,言以單身敵十個,器械無情,理當求示。”

客卿道:“器械無情,難免傷損,不用器械者準。”

閻長退下。

平無累見營門外左右俱有金角端,足高三尺,每個約重七八百斤。平無累向前提起一個放下,道:“你們來看!”

諸將雖然吃驚,閻長硬嘴道:“原說單身敵十,這角端難道十人抬不起麼!”

平無累道:“抬抬看。”

閻長等五人同前用力抬起。平無累道:“好,再來。”

又雙手升高放下道:“學這樣子。”

閻長等十人齊上,亦升高起來。平無累道:“好!”

乃左手撩衣,右手擎起,繞營回來放下道:“請。”

十人招呼舉起行去,奈手力腳下不齊,未曾移動十步,早將角端拋落。閻長腿遭壓倒,血流滿地,大叫一聲,昏迷不醒。

客卿取出靈丹,命將腿捆縛起來,用童便將藥化開灌下。喚楊昆責道:“似此庸材,如何使充驍將!令營內軍道,無論將官軍士,有二人升起角端者,補充。”

將士得令,紛紛前來試手。升高者隻有十二個,皆是軍士,查點姓名,曰:童微、隆達、吳淇、越豐、乜瑩、曾柬、茅遊、蔚然、饒拱、晁照、犀利、辛獒。令將素習兵器使驗,眾將領命,各呈所能。客卿見俱精熟,命盡補驍將。

忽見閻長喊道:“好也,好也!”

軲轆起來。眾將道:“快謝天使仙丹。”

閻長慌慌叩頭。客卿令原來十名驍將,均補軍士之數,待立功時再行升複。又責楊昆道:“有才如此,而使沉埋,顛倒極矣!”

楊昆道:“驍將俱係公舉,小將並無偏愛。”

客卿道:“什麼公舉,不過係夤緣!爾隻顧徇眾,那管政務?設有用時,豈但送他性命,敗誤國事非淺,爾的身家安能保乎!”

楊昆叩頭稱謝,客卿命收檻車。在關上耽住五天,訪民疾苦,俱訴稱楊昆愛惠。乃釋出檻車,去職銜,仍使極領關事,有功再複,獲罪即誅。楊昆感服。

客卿起身,欲往淦中關。楊昆稟道:“請先往滋榮。”

客卿道:“何也?”

楊昆道:“今有滋榮關牛市,使人送書,約末將同心舉兵,殺往京城,中有包、餘內應。小將蒙天使指醒,豈敢隱匿?請乘牛市備尚未全,迅往平之!”

客卿道:“如此足見將軍向來為人所誤,請問貴關所產軍需何件?”

楊昆道:“槍鋒箭鏃銀藤,著肉斷筋草,各處皆取於茲。”

客卿道:“可如此如此。”

楊昆領命。客卿吩咐平無累,又呼十員驍將前來叮囑。留下平無累,自同龍街,帶童微、茅遊起程往淦中。百煉軍民將士奔送,無不泣下。

客卿由方中阪直行太白山,上送琴嶺,五日到天乙岩,瞭望淦中關。龍街指道:“關內似有排陣之形,想必操演。”

客卿道:“此處離彼約有若幹路?”

茅遊道:“自峰上至腳下十裏,再進至關內三十裏。”

客卿道:“可在此山隈中住下。”

龍街稟道:“小將請先暗入關。”

童微道:“須同茅遊去,他的表兄盧鹹家在關內,同去自免盤詰。”

客卿依允,吩咐小心。

茅遊叫眾軍將所帶銀藤俱拿出來,裝滿大車,同龍街挽推往淦中。到得關前,守門將士盤詰,茅遊答道:“百煉關來賣銀藤者。”

盤詰的道:“投誰行內?”

茅遊道:“向來俱係托竇門表兄盧鹹貨賣。”

盤詰的道:“原來係盧鹹的表兄弟,離百煉關幾日了?”

茅遊道:“六日。”

又問道:“天使可好麼?”

茅遊道:“愛兵民如子弟,闔關歡悅。”

又問道:“可曾動身來?”

茅遊道:“聞說起程,想亦將到。”

盤詰的道:“不錯,爾今銀藤來的甚好,可速同盧鹹貨易。”

茅遊謝道:“如果得價,夥計們改日奉候。”

盤詰的戳上盤清戳記,二人直推進關。

卻說淦中鎮將苟剛,平素自持才智,心懷覬覦,結好三關:牛市乃勇猛之夫,彼即極其諛美;龍遜紀律嚴肅,彼外加尊崇,內實忌之;楊昆土產富饒,彼則時使饋遺,無而皆有,器用犀利,糧食充足。西庶長出駐雲平嶺,更坦然無忌。及聞客卿巡邊,又接大忠書囑,愈加暢懷。探知龍遜歸正,楊昆受檻,吃驚道:“古璋係什麼三頭六臂、七心八膽的人,這般利害!”

即刻通知牛市,關內安備周詳,隻待到來戰鬥。這晚巡視回衙,登樓飲酒畢,忽見草場火起,數堆皆著,慌發令箭命遊兵撲息,毋許出聲。守關者不得救火,下班軍士各守要路,嚴查奸細。且說龍街、茅遊進關,到竇門行內,盧鹹出差離家,夥計迎接。二人住下,周圍看過。晚來將銀藤解開,用火鍛煉。

原來這銀藤初時色黑有光,後複變白,燦爛如銀,其輕如竹,軟如繩;惟於火上烘鍛,始堅如鐵,以水浸二日複軟。然火候未到,則不鋒利而易卷;火候過足,則性烈而易折。凡看火候,最為緊要,細小可為弩箭,粗幹可為槍矛,老根可為鞭鐧。

當下茅遊代龍街選得兩隻細的,鍛作雙槍,自選粗的鍛作鋼鞭。已是二更時分,出門觀看,並無人行,乃藏好器具,踅到草料圍中,取出發火筒,每堆各於上風安入,點著緩線,仍然回到行內。閉戶仰望,霎時滿天通紅,人聲嘈嚷,乃湊勢同持器械,開門奔關。途中行者卻少,走到路口,見有數十搭鉤軍士,鞭打槍刺,直向前行。旁邊突出兩隊遊兵,緊緊裹住。二人相倚,盡力衝擊,奔到門邊。龍街敵住後兵,茅遊打開大鎖,童微等接個正著,齊擁入關,兩隊追兵不曾放走半個。

隻見苟剛率親兒軍,橫著狼牙棒,飛騎衝來,撞見童微,兩下並不搭話,棒搠往還。童微力敵不住。苟剛看見乘車指揮者,料是客卿,乃丟了童微,斜刺裏驟騎飛到,舉起狼牙捧。

童微先見苟剛不戰而去,料其必犯客卿,便徑奔車前,苟剛恰到,急舉搠迎捧,力太猛,將搠打斷,童微持著搠柄架攔。隻見佘先領軍圍擁將來。

苟剛見勢,急忙殺出,正撞著龍街,舉棒便擊。龍街雙槍架開,回棒又到。戰有數合,龍街左槍逼開狠牙棒,右槍刺去,正中苟剛,大叫敗下陣去。餘先開弓發矢,正中肩後,苟剛忍痛加鞭欲逃,龍街取出金錘,策馬迫到,飛擊打翻下騎。眾軍士向前捆縛押回。龍街複舉槍同茅遊往衙中殺去,餘弦將親兒軍殺得七零八落。客卿見苟剛已擒,傳令“首惡已獲,與諸人無涉,不得亂殺”,鳴金收兵。龍街等已入衙中,聞得金聲,即屯紮以待。

客卿到來,時將天亮,擊起集議鼓,眾將官陸續俱到。客卿將簿點視,諸將內除殺死七人,仍有十名因傷重不能前來。

又有一名苟誼不到。客卿查問,隊頭稟道:“苟誼現在獄內。”

客卿問故,隊頭道:“苟誼係苟剛族人,因見所為非禮,泣諫數次。苟剛令其往結西北漠漠等島,再三不從,苟剛大怒,革其官祿,幽於禁中。”

客卿道:“此賢者也,引入。”

隊頭與苟誼道明緣故,苟誼向前參見。客卿扶住道:“足下以忠義為心,真堪師法,如何為此形跡?”

苟誼道:“天使天才,誼願泥首久矣,今日幸逢,安敢負其素誌!”

客卿再三不受,行賓主禮,攜手出牢。

到衙來,見苟剛披發垢麵,縛在定魂樁上。苟誼不忍,跪下懇求全其首領。客卿道:“此係國法,璋不便作主。”

苟誼道:“天使雖謂苟剛有逆意,卻未見有反形,寬之不失為罪疑惟輕之意。”

客卿道:“自有調處之法,本應在此梟示,足下既諄諄代請,惟有解到都中,聽主上定奪。”

乃命押上囚車,苟剛解下定魂樁,見苟誼尊榮,已檻往都,忿恨氣結,登時斃命。客卿道:“雖然已死,典刑難廢,斬首揭示三天,然後拖埋。妻子從寬免議。”

令訖,再與苟誼坐定,問道:“不佞將往滋榮,足下有何高見?”

苟誼道:“牛市素性狂獗,久有無君之心,今聞三關俱定,其心懼而慎,其謀險而急。為今之計,不可從內出,必須從外入,可免沿途隘塞暗伏之謀,且突然臨之,所謂迅雷不及掩耳。”

客卿鼓掌道:“妙裁,妙哉!璋即動身,淦中諸務,敢屈足下辦理。”

苟誼道:“素不諳臨民,請另換能士,誼願隨往滋榮。”

客卿道:“現在乏人,視今左右無出足下上者,幸勿過卻。況前亦係朝廷臣子,並非苟剛之屬,奈何避小嫌而罔顧國事!”

苟誼不能推,乃權領關事。

客卿次日將軍分為二陣,凡著傷者,俱令坐車,使童微率之,用天使旌旗,由內緩行;自率龍街、茅遊帶著勁軍出關外。由度周穀一路進發,過豪豬溪、陽權湖、陽光潭、瑤光渡,到牛尾山,連夜行到關前,方才六天。

卻說牛市不比三關父子相傳,乃係自他本身逆起,生來力太,能於陸地行舟。本性許氏,產時居近市集,以市為名。世業種植,因年荒,投充滋榮卒伍。鎮將牛伍山,見其勤勞有力,用為親軍,嗣又認為義子,故改姓。牛伍山甚愛厚之。

牛市得意,便交朋結友,軍中奸徒皆為之用。後隨牛伍山出獵到大種坡,逐出一隻斑斕大蟲,見牛市在前,情急便撲。

牛市撩衣側身,左手按住項,虎不能動,用尾掃來;右手削折尾根,抓住項皮,執著虎尾,翻異回來。伍山大喜。牛市四顧無人,行到伍山麵前,將虎望身上拋擊,伍山驚倒。大蟲得脫,也不暇咬人,拚命奔逃,左爪踏在伍山麵上,頭顱已碎,眉目嘴鼻糊成一餅。牛市乃追向前,擒著逃虎。續有兵將趕回,圍住牛伍山之屍。牛市假哭,將虎拿到,揮起右拳,也將頭顱打碎,用車載牛伍山屍首並虎回關。

眾人感歎,牛市猶然涕泣不收,將士謂係真心,都來慰勸。首將黃健道:“各關不奉法度,已經有年,牛將軍又無後嗣,誰能承事?牛市既係義子,又多勇力,相應立為關主,未知諸公如何?”

眾將道:“所議極是,誰敢不遵?”

牛市便主滋榮,自謂無故。他通好各關,交結外島,欲待西庶長沒後,再行舉事。當聞客卿巡行,接得餘大忠密信,乃暗使刺客於沿途守待。不意先往通明,後聞龍遜、龍街歸正,猶笑其怯,而疑非真心。隨又寄書饋送,請餘大忠、包赤心從中掣肘。並送士儀,修書與楊昆,叮囑相機擒除,求其資助器用。又使人照會苟剛防備,毋使生還。後探得楊昆受縛,苟剛戮屍,複於來路水草之中,俱暗置毒藥;山林沿澤險隘之處,亦用埋伏,各事停當,專待客卿入來。

當時接得楊昆回書,極言“不意天使徑到,未及防備,忍辱含羞。今送上鯊皮五十挑,斷筋草三挑,箭簇二十二挑,槍頭三挑,銀藤二十二挑,以添資用,求為報仇雪恥”。牛市照數點人,見挑夫俱極壯健,因營內兵士大半分去埋伏,欲留在關上使用,便與押解官道:“楊將軍托我代他報仇,所來人眾,俱應在此聽差,功成自有重賞。”

押解官答道:“遵令。”

牛市安頓停當,探子報道:“客卿人眾於某日自淦中起程,將到烏牛嶺。”

牛市正欲率領兵將憑險截殺,忽接苟剛兒子苟秘飛密報,言客卿分軍為二,一由關外、一由關內前來夾攻,內外俱預防備。牛市驚道:“這古璋狡詐,明自內來,暗由外人,攻我不備。今既已知,那怕他到!”

正欲抽兵埋伏關前,報到“天亮時分,忽有兵眾千餘,屯於對過雙眉塢下,不知係何處來的”。牛市道:“實在迅速,但猶欠調度,誤將奇兵作正兵,待我先行掃去,然後再除關未晚。”

命取披掛、抬器械來。親軍取出烏金盔甲,抬出雙股大叉。牛市結束上馬,帶著許古、棣恭、黃尖三將,領兵出關,直向塢內殺來。正是:強兵遇著強兵,猛將恰逢猛將。

不知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海國春秋

《海國春秋》正文
第一回 悲歌一曲招賢士 國傾家亡出傑人 第二回 食周粟不為宋臣 睹覆巢安能完卵 第三回 鬧皇莊狂童取辱 焚歌苑俠氣遭擒 第四回 重心膂入獄脫真才 掩耳目焚牢燒假犯 第五回 驗骨殖圖書行鄰國 辨聲音指引入名山 第六回 隱士避功名奚啻阱陷 忠心甘節義尤切神魂 第七回 囊空不免欲吹篪 腹實何須談彈鋏 第八回 籌國政賢相辭朝 行新法乞兒受爵 第九回 救澆漓立議修文德 整散漫揮毫著武謀 第十回 明薦暗傾難國手 順留逆去試盤根 第十一回 妒嫉暗暗招兵馬 胡塗偏偏選將才 第十二回 尋良友霧漫認龍駒 奪佳人陣前成敗犬 第十三回 得情由良相保奇才 知確實賢君任驕將 第十四回 饋賂交鄰為敵樹敵 正名施令攻心結心 第十五回 計中計賺開百結關 身外身誘過獨鎖渡 第十六回 乘虛取城易於拾芥 以武破嶺擬若登天 第十七回 察陣勢漆膠吳越 中反間魚水參商 第十八回 義膽忠肝難勝讒夫 誌悲氣憤單摧大敵 第十九回 酬知己剖腹表丹心 救良朋束腰擒白額 第二十回 絆雄兵兩途襲敵 燔巨艦單艇擒酋 第二十一回 鹿角車斃驍騎取勝 蜂房卵毀屯積成功 第二十二回 數節迎刃星馳電掣 一著錯布瓦解冰消 第二十三回 地利人和援絕可守 依危恃勢求隙而攻 第二十四回 兩函書商量和議 一道表惶恐求成 第二十五回 五猴掣天印 百雉炬雙毫 第二十六回 定河為界大將軍封侯 指石喻心老庶長製佞 第二十七回 變成法補全成法 戮貪員懲勸貪員 第二十八回 追逃犯得金船渡弱水 求快婿將木氏作王郎 第二十九回 招駙馬籠絡英雄 認公主成全窈窕 第三十回 為奸謀散分奸勢 進正士扶持正人 第三十一回 重宿儒盈庭皓首 除痼疾遍野春風 第三十二回 念疾苦一輛尋源 審形勢三年奏績 第三十三回 破肚移心善仇都了結 拘魂易體奸惡自災殃 第三十四回 懷逆謀群奸授首 舒忠憤二子捐軀 第三十五回 眾邪誤置蚊聚成雷 三將臨危舍生取義 第三十六回 守令得人民安寇殄 渠魁失計險喪親離 第三十七回 武事無庸武備 攻堅莫若攻心 第三十八回 金蓮瓣倒垂群英智竭 紫竹根斜畫眾鄙魂窮 第三十九回 覆舟詢鄉快意對傷心 追友別妻生離成永訣 第四十回 夢回剩得須眉白 國喪難禁篡奪評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