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三十六

職官十八

秩品一(唐虞夏商周秦漢後漢魏)

唐官數闕。(尚書曰:“唐虞建官惟百。”而鄭玄雲:“虞官六十,唐官未聞。堯舜同道,或皆六十,並屬官而言,則皆有百。”)

虞官六十。(明堂位曰“有虞氏官五十”,而鄭注雲六十。)

夏官一百二十。(明堂位曰:“夏後氏官百。”又尚書雲“夏商官倍”,則當有二百矣。而鄭雲“百二十”,今依鄭說。)

殷官二百四十。(明堂位曰“殷官二百”,而鄭雲“二百四十”,今依鄭說。)

右自殷以上官名製度,俱在曆代官製篇。(按列國之官,並不在其數。)

周官有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為二伯,得專征伐五侯九伯者也。蓋長諸侯為方伯。)八命作牧,(侯伯有功德者,加命得專征伐於諸侯。又雲:“一州之牧也。王之三公亦八命。”)七命賜國,(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鄭司農雲:“出就侯伯之國。”)六命賜官,(鄭司農雲:“子男入為卿,理一官也。”鄭玄謂此王六命之卿。賜官者,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諸侯。)五命賜則,(則者,地未成國之名也。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賜之以方百裏、二百裏之地也。方三百裏以上為成國。王莽時以二十五成為則,方五十裏,與夏五十裏國同。)四命受器,(受祭器,為上大夫也。鄭玄謂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三命受位,(受下大夫之位也。鄭玄謂此列國之卿,始有列位於王,為王臣。)再命受服,(受祭衣服,為上士也。鄭玄謂此受玄冕之服,列國之大夫再命。)一命受職。(始命為正吏,謂列國公侯伯之士也。於子男為大夫。一雲受職事。)

右內外官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人。(內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內職掌府、史、胥、徒、賈人、工人,庶子、罪閩蠻夷貉等五隸、醫人、圉人、虎士、視了(力召反。)及奚、漿、籩、醢、醯、鹽、冪、酒、祧,舂、抌、饎、稿等。(抌音肉。饎音熾,熟食也。爾雅雲酒食也。)女職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人。都計內外官及內職掌人七萬九千六百二十五人。(其旄人、舞者及太祝、巫覡、閽人每門及囿、每宮等官職,並冬官人數及外職掌人並闕。按帝王世紀雲:“湯受命,有三千餘國。”又按王製雲:“殷時天下諸侯國千七百七十三。”當是殷氏政衰,諸侯相並,季末之時所存之國耳。大國二百四十九,次國五百一,小國一千二十三。大國次國則皆三卿、五下大夫、二十七上士。唯小國二卿,其大夫與士如大國、次國之數。大凡列國卿、大夫、士,有六萬一千三十二人。及周初,有千八百國,列國卿、大夫、士大約與殷不異。罷侯置守,郡縣官吏,百姓所奉,豈非勤乎。)

周製,非二王之後,列土諸侯其爵無至公者也。當周之世,有功之臣無如太公、周公者,然封爵皆為侯。(詩雲“穆穆魯侯”,又曰”齊侯之子”,是也。)而春秋有虞公、虢公、州公者,或因殷之舊爵,或嚐為天子之官,子孫因其號耳,非周之典製也。故天子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天子三公加命,則為方伯,九命;卿加一命,則出為侯伯,七命;大夫加一命,則出為子男,五命;天子元士出封為附庸,加一命,為四命。大夫以下德盛者,出則爵命並加。士則德未周備,但得進命,不進爵也。是以卿出則為侯、伯,大夫出則為子、男,皆爵命並進。士出為附庸,但得進命,故附庸之君猶稱名,與士同。故春秋傳雲:“附庸之君,名也。”二王之後,本非出加之例,直以承祀先代,故九命為上公。其有功之臣,皆為侯伯七命而已。若王之子弟及異姓之有大功德,而封爵不過侯,但得進地。故齊魯之國,皆以侯爵而受上公之地五百裏之封。若列土侯伯有賢能之德而又有功者,則加一命為牧,故春官之職雲”八命作牧”。子男之君則五命,上公之孤四命,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大國之卿三命,大夫再命。次國之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小國之卿再命,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凡士一命而受爵。周禮爵及命士,故雲”一命而受爵”。有受爵有受命者必有職,故周禮雲

一命受職”,明一命之士職爵俱有也。再命受服於君,不自為也。然則一命者,其服自為也。一命尚受職,再命不言自明耳。三命受車馬,三命謂侯伯之卿也。再命已受服於君,則三命之卿受服不疑矣,而複別受車馬於君,故曲禮雲“夫為人子,三賜不及車馬”,明其三命得受車馬之義。然三命之卿則有命於天子之禮,故周禮雲“三命受位”,明諸侯之卿受三命者,皆有列位於王朝也。則小國之卿再命者,雖得命於天子,於王朝未有列位也。三命之卿始受車馬,則再命以下車馬自為之也。若君特賜者,不在其例。四命受器,謂公之孤卿受祭器於公。四命始受器,三命以下皆自為之也,故禮記雲“有田祿者先為祭器”。三命以上既受祭服,四命者受服亦可明矣。三命之卿尚有列位於王,四命亦可知也。凡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凡自稱者,伯曰天子之臣。(分陝之伯。)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守音手又反。)在邊邑,曰某屏之臣某。公子曰臣孽。(孽音五葛反。)士曰傳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士臣於大夫者,曰私人也。傳音丁戀反。)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亦謂諸侯之卿也。三命以下,天子士也。某士者,若晉韓起聘於周,儐者曰晉士起也。)自稱曰陪臣某。(陪,重也。)於外曰子。(子,有德之稱也。魯春秋曰“高子來盟”。)於某國,曰寡君之老。使自稱曰某。(使謂使人於諸侯也。某,名也。)

秦製爵二十等,以賞功勞。(其十八等,自大庶長以下又似官也。)

右具封爵篇。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則在軍吏之例。自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言從公大夫以上人,與令丞亢禮。亢,當也,言高下相當,無所卑屈。)

漢官秩差次:(二漢並有秦二十等爵,然以為功勞之賞,非恒秩也。丞相、太尉、司徒、司空、諸將軍及諸侯王國官,不在此目。)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王莽改曰卿。)禦史大夫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亦曰真二千石。王莽改為上大夫。)太子太傅、少傅將作大匠太子詹事大長秋典屬國水衡都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司隸校尉城門校尉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射聲校尉虎賁校尉州牧郡太守

比二千石:(月百斛。王莽改為中大夫。)丞相司直光祿大夫光祿中郎五官左右三將光祿虎賁中郎將光祿中郎將騎都尉西域都護副校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尉

千石:(月九十斛。王莽改為下大夫。)丞相長史大司馬長史禦史中丞(更名禦史長史。)前後左右將軍長史太常丞光祿勳丞衛尉丞太仆丞廷尉左右監大鴻臚丞宗正丞大司農丞少府丞執金吾丞太子衛率萬戶以上縣令

比千石:(月八十斛。)光祿太中大夫光祿郎中車戶騎三將光祿謁者仆射光祿虎賁郎

八百石:(成市除八百石秩。)太子家令

比八百石:光祿勳諫大夫

六百石:(月七十斛。王莽改曰元士。)衛尉公車司馬令衛士令旅賁令廷尉左右平太子門大夫太子庶子將作大匠丞太子詹事丞水衡都尉丞京兆君丞左馮翊丞右扶風丞州刺史郡丞郡長史郡尉丞次萬戶以上縣令

比六百石:(月六十斛。)太常太卜博士光祿議郎、中郎光祿謁者掌賓讚受事員西域都護丞、司馬、候戊己校尉丞、司馬、候

五百石:(成帝除五百石秩。王莽複置,改為命士。)減萬戶縣長

四百石:(月五十斛。自四百石至二百石為長吏。王莽改為中士。)太子中盾萬戶以上縣丞次萬戶以上縣丞減萬戶縣丞

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光祿侍郎

三百石:(月四十斛。王莽改為下士。)次減萬戶縣長

比二百石:(月三十七斛。)光祿郎中

二百石:(月三十斛。)萬戶以上縣尉次萬戶以上縣尉減萬戶縣尉

百石:(月十六斛。自百石以下有鬥食佐史之秩,為少吏。王莽改百石秩曰庶士。)

右漢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哀帝時官數。)命數未詳。(漢魏以降,逮於周隋,既多無注解,或傳寫訛舛,有義理難明,雖研覈莫辨。今但約其本史,聊存一代之製。他皆類此,覽之者幸察焉。)

後漢官秩差次:(此製初因其舊,以後錢穀兼給,其舊數增減不同,事具祿秩篇。其太傅、三公、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並不在此目。)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源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注雲比二千石。)太子太傅河南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度遼將軍大長秋太子少傅將作大匠司隸校尉州牧凡州所監都為京都,置尹郡太守皇子封王國傅、相皇子封王國禦史大夫及諸卿

比二千石:(月百斛。)都護將軍大將軍營五部校尉光祿五官中郎將光祿左中郎將光祿右中郎將光祿虎賁中郎將光祿羽林中郎將光祿奉車都尉光祿駙馬都尉光祿騎都尉光祿大夫少府侍中(漢官秩雲千石。)少府中常侍城門校尉北軍屯騎校尉北軍越騎校尉北軍步兵校尉北軍長水校尉北軍射聲校尉每王屬國都尉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皇子封王國中尉

千石:(月八十斛。)太傅長史太尉長史司徒長史司空長史大將軍長史光祿太中大夫(注雲:秩比二千石。)廷尉正、左監少府中常侍少府尚書令少府禦史中丞太子家令大長秋中宮仆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城門司馬平城門屯司馬北軍屯騎校尉司馬北軍越騎校尉司馬北軍步兵校尉司馬北軍長水校尉司馬、胡騎司馬北軍騎射聲校尉司馬右扶風、京兆每大縣令雒陽令皇子封王國郎中令、仆

比千石:大將軍軍司馬太常丞光祿丞光祿謁者仆射衛尉丞衛尉宮掖門司馬太仆丞鴻臚丞宗正丞司農丞少府丞使匈奴中郎將執金吾丞(注雲:”漢官秩雲六百石。”)

六百石:(月七十斛。)大將軍從事中郎度遼將軍長史度遼將軍司馬太常讚饗太常太史令太常博士祭酒太常太祝令太常太宰令太常大予樂令太常高廟令太常光武廟令太常前帝陵每陵園令寸常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光祿左右仆射左右陛長光祿羽林左監光祿羽林右監光祿中散大夫(注雲秩比二千石。)光祿諫議大夫光祿議郎光祿常侍謁者公府掾衛尉公車司馬令衛尉南宮衛士令衛尉北宮衛士令衛尉左右都候太仆考功令太仆車府令太仆未央廄令太仆承華廄令廷尉左平鴻臚大行令宗正諸公主每主家令宗正諸公主每主主簿、仆、私府長大司農部丞大司農太倉令大司農平準令大司農導官令少府太醫令少府太官令少府守宮令少府上林苑令少府給事黃門侍郎少府小黃門侍郎少府小黃門令少府中黃門冗從仆射少府掖庭令少府永巷令少府禦府令少府祠祀令少府鉤盾令少府濯龍監少府中藏府令少府內者令少府尚方令少府尚書仆射少府尚書少府符節令少府治書侍禦史少府侍禦史執金吾武庫令大長秋丞大長秋中宮謁者令大長秋中宮尚書大長秋中宮私府令(注曰”秩千石”。)大長秋中宮永巷令大長秋中宮黃門冗從仆射大長秋中宮署令太子倉令太子食官令太子門大夫太子中庶子將作丞將作左校令將作右校令城門每門候北軍中候州刺史右扶風京兆每次縣令護烏桓校尉擁節長史、司馬護羌校尉擁節長史、司馬

比六百石:(月六十斛。又雲五十斛。)大將軍曲軍候光祿五官中郎光祿左中郎光祿右中郎光祿虎賁中郎光祿常侍謁者太子洗馬皇子封王國治書

四百石:(月五十斛。又雲四十五斛。)光祿給事謁者少府太官丞少府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丙署長少府直裏監少府尚書左右丞少府侍郎大司農雒陽市長大長秋中宮藥長太子庶子太子廄長太子中盾太子衛率右扶風京兆每次縣長雒陽縣丞皇子封王國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巷長、祠祀長

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後漢百官誌雲四十斛。)太尉東西曹掾光祿五官侍郎光祿左侍郎光祿右侍郎光祿虎賁侍郎皇子封王國謁者

三百石:(月四十斛。)太常先帝陵每陵食監丞宗正諸公主每主家丞少府鉤盾丞永安丞鴻臚大行治禮郎廩犧令丞楫棹丞右扶風、京兆每小縣長侯國相

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太尉諸曹餘掾光祿五官郎中光祿左郎中光祿右郎中光祿虎賁郎中光祿羽林郎光祿灌謁者郎中少府中黃門

二百石:(月三十斛。)太常太史丞、明堂及靈台丞衛尉吏太仆吏少府吏(一人二百石。)少府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少府令史少府符節令史廷尉吏鴻臚吏宗正吏(一人二百石。)大司農吏大司農雒陽市丞執金吾吏太子舍人河南尹員吏皇子封王國郎中

比二百石:(月二十七斛。)大將軍屯長太尉屬光祿節從虎賁

百石:(月十六斛。)太尉令史(中興以後不說石數。)太常吏太常太祝吏太常太宰吏太常大予樂吏光祿吏衛尉文學吏太仆文學吏少府吏(五人百石。)少府蘭台令史廷尉文學吏鴻臚文學吏宗正文學吏(四人百石。)大司農文學吏大司農雒陽市吏執金吾文學吏司隸校尉州功曹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其餘部郡國從事(每郡有之。)州曹諸掾河南尹百石卒史雒陽員吏鄉有秩、三老

鬥食:(月十一斛。)太常明堂員吏太常大予樂令員吏光祿勳卿員吏衛尉卿員吏太仆卿員吏大鴻臚卿員吏大司農雒陽市吏少府卿員吏執金吾員吏雒陽令員吏

佐史:(月八斛。)太常佐太常太祝佐太常明堂佐光祿佐衛尉佐太仆佐廷尉佐大鴻臚佐大鴻臚大行令佐宗正佐大司農佐雒陽市佐執金吾佐少府佐雒陽縣佐史

右內外文武官七千五百六十七人,(一千五十五人內,六千五百一十二人外。)內外諸色職掌人一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九人,(一萬四千二百二十五人內職掌:令史、禦屬、從事、書佐、員吏、待詔、卒騎、治禮郎、假佐、官騎及鼓吹、宰者、屠者、士衛、緹騎、導從、領士、烏桓騎等。一十三萬一千一百九十四人外職掌:員吏、書佐、假佐、亭長、鄉有秩、三老、遊徼、家什等。)都計內外官及職掌人十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六人。其鄉有裏魁,裏數及命數未詳。

魏官置九品:(自魏以下,並為九品,其祿秩差次大約亦漢製。已列品第,不可重出。)

第一品黃鉞大將軍三公諸國王公侯伯子男(爵)大丞相

第二品諸四征、四鎮、車騎、驃騎將軍諸大將軍

第三品侍中散騎常侍中常侍尚書令左右仆射尚書中書監、令秘書監諸征、鎮、安、平將軍光祿大夫九卿司隸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中領軍諸縣侯(爵)龍驤將軍征虜將軍輔國將軍

第四品城門校尉武衛、左右衛、中堅、中壘、驍騎、遊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武、廣威、廣武、左右積弩、積射、強弩等將軍護軍監軍五營校尉南北東西中郎將禦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領兵刺史越騎、烏丸、諸匈奴、護羌蠻夷等校尉諸鄉侯(爵)

第五品給事中給事黃門侍郎散騎侍郎中書侍郎謁者仆射虎賁中郎將符節令冗從仆射羽林監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仆衛率諸軍司北軍中候都督護軍西域校尉西戎校尉禮見諸將軍鷹揚、折衝、輕車、虎烈、宣威、威遠、寧遠、伏波、虎威、淩江等將軍太學博士將兵都尉牙門將騎督安夷撫夷護軍郡國太守、相、內史州郡國都尉國子祭酒諸亭侯(爵)州單車刺史

第六品尚書左右丞尚書郎中秘書郎著作丞郎治書侍禦史部曹侍禦史諸督軍奉車、駙馬都尉諸博士公府長史、司馬驃騎車騎長史、司馬廷尉正、監、評將兵助郡尉置司馬史卒者諸護軍太子侍講門大夫太子中舍人太子常從虎賁督、司馬督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鹽都尉度支中郎將校尉司竹都尉材官校尉驃騎、車騎、衛將軍府從事中郎四征鎮公府從事中郎公車令諸縣署令千石者千人督校尉督守殿內將軍殿內典兵黃門冗從仆射諸關內名號侯(爵)諸王公友

第七品期門郎諸國公謁者殿中監諸卿尹丞諸獄丞太子保傅丞詹事丞諸軍長史司馬秩六百石者護羌戎蠻夷越烏丸校尉長史、司馬諸軍諸大將軍正行參軍諸持節督正行參軍二品將軍正行參軍門下督中書通事舍人尚書曹典事中書佐著作太子洗馬北軍候丞城門五營校尉司馬宜禾伊吾都尉度支都尉典農都尉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農監淮海津都尉諸國文學太子食官令、舍人單於率正都水參軍諸縣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左右都尉武衛左右衛長史、司馬京城門候諸門候副散牙門將部曲督殿中中郎將校尉尚藥監食監太官食監中署監南北軍監中廷禦史禁防禦史小黃門諸署長仆謁者藥長寺人監靈芝園監黃門署丞中黃門太中、中散、諫議三大夫議郎三台五都侍禦史太廟令諸公府掾屬諸府記室督主督受除遣者符璽郎門下郎中書主事通事散騎集書公主及諸國丞萬戶以上典書令及家令

第八品尚書中書秘書著作及主書主圖主譜史太常齋郎京城門郎四平四安長史司馬三品四品將軍正行參軍郡國太守相內史中丞長史西域戎部譯長諸縣署令千石以上者丞州郡國都尉司馬司鹽、司竹監丞水衡典虞牧材官都尉司馬秘書校書郎東宮摘句郎諸雜署長史關穀長王公妃公主家令諸部護軍司馬王郡公諸雜署令國子太學助教諸京城四門學博士諸國常侍侍郎殿中都尉司馬諸部護軍司馬殿中羽林郎左右度支中郎將司馬黃門從官寺人中郎郎中諸雜號宣威將軍以下五品將軍長史、司馬蘭台謁者都水使者令史門下禁防金鼓幢麾城門令史校尉部司馬、軍司馬、假司馬諸鄉有秩、三老司馬史從掾諸州郡防門尚書中書秘書令史

第九品蘭台殿中蘭台謁者及都水使者書令史諸縣長令相關穀塞尉倉簟河津督監殿中監典事左右太官督監內者總章戲馬監諸紙署監王郡公郡諸署長司理治書異族封公世子庶子諸王友國謁者大夫諸署丞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公主行夜督郎太廟令行夜督郎太子掌固主事候郎王官舍人副散部曲將武猛中郎將校尉部司馬、軍司馬、假司馬諸鄉有秩司徒史從掾諸州郡防門

右官數及命數未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