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禮七十六開元禮纂類十一吉禮八

皇帝拜陵

將拜陵,所司承製,內外宣攝,隨職供辦。

前發二日,太尉告太廟如常儀。將作先修理拜謁之所及寢宮,務極潔敬,不得喧雜。尚舍直長去陵十裏所設行宮,奉禦鋪禦座齋室如常儀。守宮設從駕百官及皇親諸親並客使位及次如常儀。尚舍又於拜陵所道西量設小次,又於寢宮前之西南設大次東向如常儀。守宮量設侍臣次於大次西南,設群官應陪位者次於侍臣次之西南,隨地之宜,皆東向北上,文官在北,武官在南,朝集使於武官之南。尚食先備太牢之饌,珍羞庶品,務極豐潔。(太常滌棧牲牢及粢盛,光祿、司農及長祠人供辦如式。)

拜謁前一日,皇帝至行宮,詣齋室,仗衛如式。陵令以玉冊進,禦署訖,近臣奉出,陵令受訖,奉禮設禦位於陵東南隅,西向。(其有山穀隱映,則隨地設位,望陵而拜。)又設位於寢宮之內寢殿東階之東南,西向。又設百官位於陵所,行從官及皇親諸親並客使等分方位於神道左右,相對為首;於寢宮所大次之前,分方序立如常,並隨地之宜。

拜謁日未明五刻,諸衛量設黃麾仗於陵寢陳布。(其陵寢舊宿衛人,各依本職掌,不得移動。)

未明三刻,行從百官及諸皇親五等以上、諸親三等以上並客使等應陪位者俱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其布位及進嚴典儀相讚設之。)近仗就陳如常。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素服乘馬以出,敕侍臣上馬,曲直華蓋繖扇侍衛如常儀,詣陵西南小次,所由控馬以入。

少頃,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步出次,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導,皇帝至位立。太常卿前奏:"請再拜。"(博士與太常卿退立於後。)皇帝再拜。太常卿又前奏:"請更再拜。"皇帝又再拜。奉禮曰:"再拜。"讚者承傳,陪位者皆再拜,又再拜訖。(凡讚拜進退,皆通事舍人讚相,以後準此。)少頃,太常卿前奏:"請辭。"皇帝再拜,又再拜。奉禮曰:"奉辭。"讚者承傳,陪位者再拜,又再拜。

太常卿引皇帝還小次,乘馬出次,敕侍臣上馬,儀仗侍衛詣寢宮。皇帝從陵回詣大次,乘馬以入,其仗衛等各立以俟,其行從百官及皇親諸親並客使等,並依位序立於大次之前。所司嚴潔具酒饌。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步出大次,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導,皇帝至寢宮南門,仗衛停於門外。(其應從入之官,臨時奏聽進止。)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前導,皇帝入內門,取東廊進至寢殿東階之東南,西麵立定。太常卿前奏再拜訖,引皇帝升東階,當神座前,北麵再拜訖,又當皇後神座前再拜訖,入,進省服玩,拂拭床帳。敕所司進太牢之饌,加備珍羞陳設。(若有太子、諸王、公主陪葬柏城內者,並於寢殿東廊下所司致祭,功臣陪葬者,於東廊下各奠饌布位,量定獻官行事。)太常卿引皇帝出,詣酒樽所,酌酒進,(其樽坫陳於堂戶外之東南如常儀。)皇帝入奠酒三爵訖,當神座前北向立。太祝二人對持玉冊於室戶外之右,東向,一太祝東向跪讀祝文訖,皇帝再拜,又再拜。若更進奠服玩,即躬自執陳。訖,太常卿引皇帝出戶,當神座前北向立。太常卿奏:"請辭。"皇帝再拜,又再拜。訖,太常卿引皇帝出中門,太常卿前奏:"請權停。"(其從官及行事官並出大門外奉候。)其守宮使、內侍官引內宮率寢宮內人謁見訖,皇帝出,侍衛如常儀,還大次。少頃,若猶宿,即乘馬還行宮。若更向前陵,即於大次更進發。(皆近侍先奏取進止,與仗衛計會。)

皇後拜陵

所司先設大次於寢宮之東,隨地之宜,東向,鋪禦座如常。又設先朝妃嬪次於大次之南。守宮設大長公主、長公主及諸親婦人、命婦等次於妃嬪之南,皆東向。及拜謁之處,皆障以行帷。

前一日,內謁者設中宮禦位於寢宮東大次前近東,東向。又設先朝妃嬪以下位於禦位西南,各於其次之東,皆重行東麵,以北為上。司讚位於妃嬪東北,東麵,掌讚二人在南,差退。

皇帝發行宮後,皇後乘四望車如常行之式,發行宮,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練單衣服。內典引各引妃嬪以下就位立訖,內侍版奏:"外辦。"司言引尚宮,尚宮引皇後(每尚宮前導,皆司言先引。)出就位。(尚服負琮寶以從如式。)立定,尚儀前奏:"再拜。"退複位。皇後再拜。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諸陪位者皆再拜。少頃,尚儀又前奏:"請再拜辭。"皇後再拜。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諸陪位者皆再拜。尚宮引皇後還大次,謁寢宮如後儀。皇後初還大次,內典引各引陪位者退。

皇後拜陵訖,於寢宮東大次改服鈿釵禮衣,(若服常服,臨時聽進止。)乘輿詣寢宮,司服負琮寶以從,侍衛如常,先朝妃嬪、大長公主、長公主陪後如常式。至宮北門,降輿入大次。

皇帝既入寢宮,尚宮引皇後侍從如常。詣寢殿前西階之西,東麵立。其妃嬪、公主等陪從立於皇後之南,皆東麵北上。又設司讚位於妃嬪東北,東麵;掌讚二人在南,差退。在位者立定,尚儀前奏:"再拜。"皇後再拜。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妃嬪以下皆再拜。訖,尚宮引皇後升自西階,入室,(妃嬪公主等仍立於階下。)詣先帝神座前,北麵再拜。訖,尚宮又引皇後詣先帝皇後神座前,北麵再拜。訖,複引皇後進省先後服玩。訖,引退西廂東麵立。進食訖,皇帝出,尚宮引皇後從出,降自西階,複階下位。尚儀奏:"再拜。"皇後再拜。訖,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妃嬪以下皆再拜。訖,請皇後之大次更衣,妃嬪以下皆更衣。皇後出寢宮北門,乘四望車還行宮,侍從如來儀。

太常卿行諸陵

所司先擇吉日。

行日之朝,車府令具軺車,駕一馬,清道。青衣、團扇、曲蓋、繖扇俱詣太常寺門布列以候。守宮先於陵南百步道東設次,西向北上。右校令具翦除利器以備灑掃。

太常卿公服乘車,奉禮以下公服陪從,到次降車,停便座。奉禮設卿位於兆門外之左,西向,陵官在卿位東南,執事官又於其南,俱西麵北上。設奉禮位在陵官之西,西麵,讚者二人在南,少退。

謁者引太常卿出次就位,讚引引諸官以次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讚者承傳,在位者俱再拜。謁者引太常卿,讚引引諸官以次入奉行畢,謁者引複位。奉禮曰:"再拜。"讚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謁者引太常卿,讚引引諸官各就便座。少頃,乘車發行次,詣諸陵奉行如上儀。若應須灑掃及芟薙修理,皆即隨事處分。

薦新於太廟

薦新之日,太廟令帥齋郎灑掃廟之內外,太官先饌所薦之物於神廚。(若有酒者,廟司設樽坫罍洗如式。)謁者引太常卿入立於東門之內道北,西向。謁者讚引稱:"再拜。"太常卿再拜。進饌者奉饌入自正門,升自太階,各設於神座前。(籩豆蓋冪徹之如式。)訖,降自東階以出。謁者引太常卿升自東階,詣獻祖室戶前,盥洗酌獻訖,再拜,又再拜。(若無酒即但再拜。)訖,謁者引太常卿複位。謁者讚拜,太常卿再拜訖,謁者引出。

薦新物

冬魚、蕨、筍、蒲、白韭、堇、小豆、眢豆、蘘荷、菱人、子薑、夌索、春酒、桑落酒、竹根、黃米、粳米、糯米、粱米、稷米、茄子、甘蔗、芋子、雞頭人、苜蓿、蔓菁、胡瓜、冬瓜、瓠子、春魚、水蘇、枸杞、芙茨、子藕、大麥麫、瓜、油麻、麥子、椿頭、蓮子、栗、冰、甘子、李、櫻桃、杏、林檎、橘、椹、菴羅果、棗、兔脾、獐、鹿、野雞。

薦新物皆以品物時新堪供進者。所司先送太常,令尚食相知揀擇,仍以滋味與新物相宜者配之以薦,皆如上儀。

有司享先代帝王

前享五日,諸享官各散齋三日於正寢,致齋二日於其廟所,如別儀。(無廟者祭於壇,其壇製準州社壇。其祭官以當州長官充,無以次通取也。)諸享官致齋之日,給酒食及明衣,各習禮於齋所。

前享一日,所在縣官清掃內外,整拂神座。(無廟者,享日未明,縣官帥其屬入詣壇東陛升,設神座於壇上近北,南向,席以莞。以後陳設行事,依在廟之位。)設配座於神座東南,西向,席以莞。又為瘞埳於廟後壬地,方深取足容物。讚禮者設初獻位於東階東南,亞獻、終獻於初獻之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設掌事者位於終獻東南,重行西麵,以北為上。設讚唱者位於終獻西南,西向北上。設望瘞位於廟堂東北,西向。又設讚唱者位於瘞埳東北,南向東上。設享官以下位於南門之外道東,重行西麵,以北為上。(無廟者即設享官以下位於壇東壝門之外道南,重行,北麵西上。)祭器之數:每座樽六,籩十,豆十,簋二,簠二,鉶三,俎三。縣官帥其屬升設樽於廟堂上前楹間室戶之外,北向,正座之樽在西,配座之樽在東。(樽皆加勺冪,有坫以置爵。)設幣篚於樽所。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東西當東霤,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在篚。加勺冪。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夙興,掌饌者實祭器。(牲體牛羊豕,皆載右胖。前腳三節,節一段,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上節,載下二節。又取正脊、脡脊、橫脊、正脅、代脅、短脅各二骨以並,餘皆不設。簋實稷黍,簠實稻粱。籩十,實石鹽、乾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十,實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菹、豚胉。若土無者,各以其類充之。)諸享官以下各服祭服。(三品毳冕,四品繡冕,五品玄冕,六品以下爵弁。)縣官帥其屬入實樽罍及幣,(每座之樽,一實醴齊,一實盎齊,一實清酒,其玄酒各實於上樽。幣用帛,長丈八尺,色用白也。)祝版各置於坫。讚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立於庭,重行北麵,以西為上。立定,讚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執樽者升自東階,(壇則升自東陛,以後準此。)立於樽所。執樽罍篚者各就位。升自東階,行掃除於上,降,行掃除於下訖,各引就位。

質明,讚禮者引享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少頃,讚禮者引享官以下以次入就位。立定,讚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讚禮者進初獻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祝跪取幣於篚,各立於樽所。掌饌者帥執饌者奉饌陳於南門之外。(壇則奉饌陳於東壝門之外。)讚禮者引初獻升自東階,(其壇則升自南陛,以後初獻升降皆準此。)進當神座前,北向立。祝以幣東向進,初獻受幣,祝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入,跪奠於神座,興,出戶,北向再拜。讚禮者引初獻入,當配座西壁下東麵立。祝以幣北向進,初獻受幣,祝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進,東麵跪奠於配座,興,退複位,東麵再拜。讚禮者引初獻降複位。掌饌者引饌入,升自東階,(壇則升自南陛。)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掌饌者帥執饌者各複本位,祝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初獻酌醴齊。讚禮者引初獻入詣神座前,跪奠爵,興,出戶,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麵跪讀祝文。(帝嚳雲: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開元神武皇帝諱,謹遣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帝高辛氏,惟帝能序三辰,功施萬物,式遵祀典,敬以製幣犧齊,粢盛庶品,祗薦於帝高辛氏,尚饗。帝堯雲:敢昭告於帝陶唐氏,惟帝則天而行,光被四表,式遵祀典,敬以製幣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唐司徒,惟公敬敷五教,弘讚彝倫,率由舊章,配享於帝陶唐氏雲雲。帝舜雲:敢昭告於帝有虞氏,惟帝道光七政,績宣五典,式遵故實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皋陶氏,惟神爰定五刑,載敷九德,率由舊典雲雲。夏王禹雲:敢昭告於夏王禹,惟王克平九土,功施萬代,式遵故實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伯益氏,惟公讚敷下土,克蕃庶物,率由舊章,配享於夏王禹雲雲。殷王湯雲:惟王革命黜暴,功濟天下,式遵祀典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伊尹氏,惟公弼諧政道,功格天地,率由故實雲雲。周文王雲:惟王受命作周,經緯天地,式遵祠典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太公,惟公純德孔明,翼成周室,率由舊典雲雲。周武王雲:應天順人,克定禍亂,式遵祠典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周文公、召康公,惟公道光十亂,功著分陝,率由舊典雲雲。漢高帝雲:惟帝神武膺期,撫安區夏,式遵祠典雲雲。配座雲:敢昭告於蕭相國,惟公翼成漢業,厥功惟茂,率由舊章雲雲。)訖,興。初獻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官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冪,初獻酌醴齊。讚禮者引初獻入,東麵跪奠於配座前,興,進立於西壁下,東麵立。祝持版入,立於配座之左,北麵跪讀祝文訖,興。初獻再拜。祝進,跪奠版於配位,興,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出戶,北向立。祝各以爵酌清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於初獻之右,西向立。初獻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祝各帥執饌者以俎跪減神座前三牲胙肉,各取前腳第二節共置一俎上,以授初獻。初獻受以授掌饌者。初獻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複於坫。初獻興,再拜。讚禮者引初獻降複位。

於初獻飲福,讚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亞獻酌盎齊。讚禮者引亞獻入詣神座前,北麵跪奠爵,興,出戶,北向再拜。讚禮者引亞獻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冪,亞獻酌盎齊。讚禮者引亞獻入詣配座前,東向跪奠爵,興,退於西壁下,東麵再拜,出戶,北向立。祝各以爵酌清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於亞獻之右,西麵立。亞獻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祝受爵,複於坫。亞獻興,再拜。讚禮者引亞獻降複位。

初亞獻獻將畢,讚禮者引終獻盥洗、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訖,讚禮者引終獻降複位。

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讚唱者曰:"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再拜訖,讚唱者又曰:"再拜。"獻官以下皆再拜。

讚禮者進初獻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讚禮者引初獻就望瘞位,西向立。讚唱者轉立於望瘞東北位。初獻官拜訖,祝各進神位前跪取幣,興,降自西階,(壇則降自南陛。)詣瘞埳北,南麵以幣置於埳。讚唱者曰:"可瘞。"埳東西麵各二人填土。半埳,讚禮者進初獻之左,白:"禮畢。"遂引初獻以下出。讚唱者還本位,祝與執樽罍者俱複執事位。立定,讚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祝版焚於齋所。

季夏祭中霤於太廟

季夏土王日,祭中霤於太廟之庭。

前祭三日,諸祭官散齋二日於正寢,致齋一日於廟所,如別儀。

前一日,衛尉陳設如常。

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丞具特牲之饌。

未明一刻,太廟令帥其屬入布神座於廟庭西門之內道南,東向,席以莞,設神座於座首。設酒樽於神座東南,設洗又於酒樽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也。)奉禮設太廟令位於神座東南,執事者位於其後,俱北向西上。設門外位皆於東門之外道南,重行北向,以西為上。

質明,諸行事之官各服其服。良醞之屬入實樽罍,太官丞監實籩豆簋簠。讚引引太廟令,又讚引引執事者,俱就門外位。太祝與執樽罍篚冪者先入,詣神座前,西向再拜訖,各就位。立定,讚引引太廟令,又讚引引執事者入就位。讚引讚拜,太廟令以下皆再拜。太官丞出,詣饌所。

讚引進太廟令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太官丞引饌入,太祝迎引於座首,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丞以下還本位,太祝還樽所。

讚引引太廟令詣罍洗,盥手洗爵,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太廟令酌酒。讚引引太廟令進神座前,西向跪奠爵,俯伏,興,少退,西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開元神武皇帝謹遣具位姓名,敢昭告於中霤:賴茲保養,甿庶以安,式荷神功,祗率常禮,爰以特牲、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酒,明祀於神,尚饗。"訖,興。太廟令再拜。太祝進奠版於神座,俯伏,興,還樽所。

太祝以爵酌福酒,進太廟令之左,北麵立。太廟令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還樽所。太廟令俯伏,興,再拜,讚引引還本位。

太祝進,跪徹豆,俯伏,興,還樽所。太祝與執樽罍篚者俱複位。立定,讚引讚拜,太廟令以下皆再拜。讚引進太廟令之左,白:"禮畢。"遂引太廟令以下出。其祝版燔於齋所。

孟冬祭司寒(納冰開冰附)

前三日,諸祭官散齋二日於家正寢,致齋一日於祭所。右校掃除祭所,衛尉陳設如常。

祭日未明十刻,太官丞具特牲之饌。

未明一刻,郊社丞入布神座於廟北,南向,設神位於座首。又帥其屬設酒樽於座東南,設洗於酒樽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樽罍篚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後。上林令設桃弧棘矢於冰室戶內之右。(祭訖遂留之。)奉禮設上林令位於神座東南,執事者陪其後,俱重行,西向北上。

質明,上林令以下各服其服,郊社丞、良醞之屬入實樽罍,太官丞監實籩豆簋簠。讚引引上林令,又讚引引執事者,俱就門外位。立定,太祝與執樽罍篚冪者先入,立於神座前,北向,俱再拜訖,各就位。讚引引上林令,又讚引引執事者,俱入就位。立定,讚引讚拜,上林令以下皆再拜。太官丞出詣饌所。

讚引進上林令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太官丞引饌入,太祝迎於座首,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丞以下還本位,太祝還樽所。

讚引引上林令盥手洗爵,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上林令酌酒。讚引引上林令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俯伏,興,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開元神武皇帝謹遣某官姓名,敢昭告於玄冥之神:順茲時令,增冰堅厚,式遵常典,將納淩陰,謹以玄牡秬黍,嘉薦清酌,明祀於神,尚饗。"訖,興。上林令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俯伏,興,還樽所。

太祝以爵酌福酒,進上林令之右,西向立。上林令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還樽所。上林令跪,俯伏,興,再拜,讚引引還本位。

太祝進,跪徹豆,俯伏,興,還樽所。太祝與執樽罍篚者俱複位。立定,讚引讚拜,上林令以下皆再拜。讚引進上林令之左,白:"禮畢。"讚引引上林令以下出。其祝版焚於齋所。

興慶宮祭五龍壇

將祭,有司筮日如別儀。

前祀三日,凡應祭之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如別儀。

前祭二日,守宮設祭官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北向,以西為上。設陳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太樂令設判懸之樂於壇南。右校掃除壇之內外。

前祀一日,晡後一刻,諸衛令其屬各以其方器服守衛壝門,清齋一宿。奉禮設獻官位於壝東南,西向;執事位於獻官東南,俱西向北上。設奉禮位於獻官西南,讚者二人在南,差退。設祭官以下門外位於東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以西為上。郊社令帥齋郎設散樽五龍各二於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樽加勺冪,有坫以置爵。)設洗於壇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樽罍篚冪者各位於樽罍篚冪之後。

祀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烹牲於廚。(牲以少牢。)

未明二刻,郊社令帥齋郎各服其服,升設五龍座於壇上近北,南向東上,席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

未明一刻,祭官以上各服其服。郊社令與良醞之屬入實樽罍。太祝以幣置於篚。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等,設於饌幔內。

質明,謁者引獻官以下就門外位。奉禮帥讚者先入就位。執樽罍篚冪者入,當壇南重行北向,以西為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讚者承傳,執樽罍篚冪者皆再拜訖,自東陛升,立於樽所,各就位。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協律郎跪,俯伏,舉麾,工鼓柷,乃以姑洗之均,樂舞三成,偃麾,戛敔,樂止。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訖,複位。

太祝取幣於篚,立於樽所。太官令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

謁者引獻官詣南陛升,北向立。太祝以幣授獻官,獻官受幣。登歌作,以南呂之均。謁者引獻官進,北向跪奠幣於青龍之座前。諸座皆太祝助奠。俱畢,獻官再拜訖,登歌止。謁者引獻官降自南陛,還本位。

太官令引饌入,升自南陛,太祝迎引於壇上,設饌於神座前訖,降複位。

謁者引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訖,引升南陛,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獻官酌清酒。謁者引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於青龍之座。太祝等助奠諸座。俱畢,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青龍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祝文臨時製撰。)讀訖,獻官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俯伏,興,還樽所。

太祝以爵酌罍福酒,進獻官之右,西向立。獻官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太祝帥齋郎進俎,太祝跪減神前胙肉,興,以授獻官,獻官受以授齋郎。獻官跪取爵,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複於坫。獻官再拜,謁者引降複位。

太祝跪徹豆,俯伏,興,還樽所。奉禮曰:"賜胙。"讚者唱:"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獻官不拜。)奉禮又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遂引獻官以下出。太祝以下複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太祝再拜訖,出。其祝版燔於齋所。(如沈玉於川,臨時別取進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