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州郡七

古荊河州(今置郡府十八縣一百三十六)

河南府(洛)二十六縣(河南洛陽汜水告成登封緱氏密溫伊闕伊陽壽安福昌永寧澠池王屋河陽新安鞏偃師陸渾陽翟濟源潁陽河陰河清長水)

陝(陝)五縣(陝硤石平陸芮城靈寶)

弘農(虢)六縣(弘農湖城盧氏玉城朱陽閿鄉)

臨汝(汝)七縣(梁葉魯山龍興臨汝襄城郟城)

滎陽(鄭)七縣(管城滎陽中牟新鄭滎澤陽武原武)

陳留(汴)六縣(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

雎陽(宋)十縣(宋城襄邑楚丘柘城虞城寧陵單父穀熟下邑碭山)

譙郡(亳)八縣(譙臨渙永城酂真源鹿邑城父蒙城)

濟陰(曹)六縣(濟陰成武冤句考城南華乘氏)

潁川(許)六縣(長社鄢陵長葛臨潁許昌扶溝)

淮陽(陳)六縣(宛丘項城南頓西華太康溵水)

汝陰(潁)四縣(汝陰下蔡潁上沈丘)

汝南(荊河)十一縣(汝陽上蔡平輿郾城西平吳房朗山真陽新息褒信新蔡)

淮安(唐)七縣(比陽慈丘方城湖陽平氏桐柏泌陽)

南陽(鄧)七縣(穰南陽向城內鄉菊潭新野臨湍)

武當(均)三縣(武當鄖鄉豐利)

襄陽(襄)七縣(襄陽臨漢穀城宜城義清樂鄉南漳)

漢東(隨)四縣(隨棗陽唐城光化)

古荊河州

禹貢曰:"荊河之州,(西南至荊山,今襄陽郡南漳縣界,北距河也。)伊、洛、瀍、澗既入於河,(伊出今河南府伊闕縣陸渾山。洛出今上洛郡洛南縣塚嶺山。瀍出今河南縣穀城山。澗出澠池縣山。四水皆入河也。)滎波既瀦,(滎本沇水溢出,在今滎陽郡滎澤縣也。波亦水名,言其水並以遏聚矣。一說謂滎水之波也。今沇水不過河。)道荷澤,被孟瀦。(荷澤在今魯郡方與縣。孟瀦亦澤名,在今睢陽郡虞城縣,即孟瀦澤也。言荷澤水衍溢則使被及孟瀦,不常入也。道音導。荷音柯。)厥土惟壤,下土墳壚。(高地即壤,下地即墳壚。壚謂土之剛黑者。墳,扶粉反。壚音盧。)浮於洛、河。"(因洛入河。)舜為十二牧之一。周禮職方:"河南曰荊河州,其山曰華,(即今華陰郡山也。連延東出,故屬荊河州。)藪曰圃田,(在今滎陽郡中牟縣。)川曰滎、雒,(滎即滎澤。洛即洛川,今福昌縣界。)浸曰波、溠。(出黃山,在今漢東郡棗陽縣東北。又雲波水出歇馬嶺。即應劭所謂孤山,在今臨汝郡魯山縣西北。溠音莊亞反。)其利林漆絲枲。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擾,(馬、牛、羊、豕、犬、雞也。謂之擾者,言人所馴養也。)穀宜五種。"(黍、稷、稻、菽、麥。)荊河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雲逸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其在天官,柳、七星、張則周之分野,(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皆其分也。今河南府之河南、雒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也,北至於河。)房、心則宋之分野,(漢之沛、梁、濟陰,皆其分也。今睢陽、譙郡、濟陰地也。)觜觿、參則魏之分野,(漢之高陵以東,及陳留、汝南之召陵、〈氵隱〉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其分也。今弘農郡之北境,滎陽之東北境,潁川之東境,淮陽之北境,汝南之北境,並陳留郡地也。)角、亢、氐則韓之分野。(漢之南陽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兼得新安,宜陽,皆其分也。今陝郡之河南地,河南府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臨汝、潁川之西境,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也。)兼得秦楚之交。(漢之弘農故關以西,今弘農郡之南境,宜屬秦。漢之汝南,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之南境,漢之南郡北境,今襄陽郡地,並宜屬楚也。)秦分天下置郡,為三川、(今河南府、陝郡之河南地,弘農、臨汝、滎陽、陳留等郡地是也。)碭、(今睢陽、譙郡、濟陰等郡地是也。)潁川,(今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地是也。)南陽郡之東境、北境,(今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地是也。)南郡之北境。(今襄陽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河州。(領郡國五。其今河南府、陝郡、弘農之地,則屬司隸,陳留、濟陰之地,則屬兗州也。)後漢為司隸、(理洛陽。)荊河州,(理於譙,領郡國六。譙,今譙郡是也。)魏亦同。(理汝南安城,今汝南吳房縣也。)晉分置司州(領郡十一,理洛陽。)及荊河州,(領郡國十,理梁國項,今淮陽郡項城縣也。)永嘉之亂,荊河州沒於劉、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荊河州。(領縣十,理汝南郡,即今郡。宋文帝永嘉中全盛得之,後失。)後魏以後,分裂不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都畿、(河南府、陝郡、臨汝、滎陽等郡。)河南道,(陳留、睢陽、濟陰、譙郡、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兼分入山南東道(淮安、南陽、襄陽、漢東、武當。)及河東道。(弘農。)

河南府

(東至滎陽郡二百七十裏。南至臨汝郡一百八十裏。西至陝郡三百三十裏。北至高平郡二百八十裏。東南到潁川郡三百二十裏。西南到弘農郡四百六十五裏。西北到絳郡五百裏。東北到河內郡百四十裏。去西京八百五十裏。戶十九萬三千四百八十,口百十五萬七百八十。)

洛州(凡河北諸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河南、洛陽二縣。)蓋周之舊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郟鄏。至成王,營成周,卜澗水東、瀍水西而宅洛邑,是為王城。(郟鄏,陌名。漢孔安國雲:"王城,今河南城。"周靈王時,穀雒鬥,毀王宮,則左傳齊莊公遣師城郟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穀水本澗水,自後遂更名矣。經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瀍水東卜,亦吉,遷殷頑人居之。(孔安國雲:"將定下都,遷殷人,故並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亂,自酆東遷而居王城,則東周之始王也。至敬王與王子朝爭立,出奔晉,定公使魏舒率諸侯之大夫會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陽之城東三十餘裏故城,是則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總號,故左氏傳曰"萇弘雲,西王天棄之,東王必大克"。時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東,故曰東王。)至考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續周公之官職。至孫惠公,乃封少子於鞏,號東周惠公。(按此時又別稱東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東、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則王城也。)初,平王時,雒邑與宗周,(宗周,鎬京也。)通封畿,東西長,南北短,長短相覆為千裏。後為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已。(河南、洛陽、新城、平陰、偃師、鞏、緱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陽,南自伊闕、緱氏,東得鞏縣,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漢高帝置河南郡。(領縣二十二。)後漢改為河南尹,(領縣二十。)兼置司隸,(領郡七,理於此。)魏晉郡因之,兼置司州。(領縣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至東、西魏,分有其地,北齊為洛州。(石季龍已為洛州,至齊又改名焉。)齊滅,屬後周。(當東、西魏及齊、周之時,二境交爭,攻戰邊鎮,俱在於此。)隋初為洛州,煬帝之初,移都創製,複曰荊河州,尋改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偽鄭王充,置洛州。開元元年,改為河南府。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周謂平王以下,漢謂後漢,晉謂西晉也。)今號為東京,後改號東都。(按故都城,自周氏至隋大業以前,常為都邑。今都城即隋煬帝大業元年所築。)領縣二十六:

河南(古郟鄏地也,是為王城。又一雲"郟,山名,鄏,邑名,在縣西南"也。後漢為河南縣,有闕塞山,俗曰龍門。有穀城山,瀍水所出。金穀、梓澤,並在東北。其古穀城,在縣西北。北齊常山王演築川以拒周師,又築孝水戍,在縣西北。其天津橋、中橋石腳,並長壽中中書侍郎李昭德造。)

洛陽(古成周之地,亦謂之周南。漢為縣。魚豢曰:"漢火德,火忌水,光武去洛字水,而加隹焉。"有邙山。東北有盟津,本孟地名,都道所湊,古今以為津,武王會八百諸侯,同於此盟,故曰盟津。後漢明帝陵在西北,章帝陵在東南。漢平陰縣城在縣北五十裏。白社裏在故城建春門東。其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築也。)

汜水(古東虢國,為鄭滅之,鄭為製邑,左傳曰"製,岩邑也"。有故虎牢城,即周穆王獲虎,命畜之,故曰虎牢。漢謂之成皋縣。後漢置成皋關。宋毛德祖戍虎牢,後魏晝夜攻圍,二百日方破。其側有廣武城。東魏武定中,將陸子章又增築虎牢城。後魏孝文帝置東中郎將府於此城中。)

告成(漢陽城縣。有箕山、潁水、測影台。漢輪氏縣故城在西南。有鬼穀,即鬼穀先生所居,在今縣北。武太後封中嶽,故改曰告成焉。)

登封(漢崇高縣。大唐永徽中,置嵩陽縣,武太後改為登封縣。有中嶽嵩高山,其神祠後魏移於嶽東南山下。有少室山、崿嶺、故關、五渡水。)

緱氏(古滑國。漢舊縣。有緱氏山、軒轅阪。縣西南公路澗上有袁術固,四周絕澗甚險,俗雲光祿澗。柏穀塢在縣東北。)

密(古密國,亦古鄶國。左傳魯僖公六年圍新密是也。漢舊縣也。有洧水、鄶水。鄶,古外反。)

溫(蘇忿生所封,春秋王畿內之邑也。)

伊闕(有陸渾山,伊水所出。漢新城縣也。陸渾山在西南。)

伊陽(後周置兵於此,備齊。)

壽安(有九曲城,所謂九河也。高齊置孔城防以備周,在今縣東南。又有後漢八關城,在縣東北,函穀關都尉所理。)

福昌(後漢宣陽縣。故韓城在今縣東,劉盆子降光武處。魏尚書仆射杜君畿、幽州刺史杜君恕墓並在今縣北。縣城即魏之一金塢城,東南北三麵峭絕天險,後周重兵於此以備高齊。有金門山,其竹可為律管。)

永寧(有三崤山,蹇叔哭其子曰"崤有二陵焉",即其所也,在今縣西北。又有回溪,即馮異敗處,在今縣東北,俗名回坑,長四裏,闊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漢以前,春秋時,道皆由此縣。酈道元注水經雲:"漢建安閒,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之險,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附側路有石銘雲: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複舊路。"括地誌雲:"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垣山也,俗亦號為文王山,有夏後皋墓,北可十裏許。其山南臨河陰。漢末以來,移道更於嶺岑山南,其山在夏後墓正南可五裏。"公更開北道,即複春秋時路。後周之初,更複南移。隋煬帝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通此道,貞觀十四年又廢。其道西入縣界,又東分為二道,東南入福昌縣界,北道東入澠池縣界。又有熊耳山,劉盆子積甲之所,又穀水所出。後周置黃櫨、同軌、永昌三城以備齊也。櫨音盧。)

澠池(有古東西俱利二城,即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處,蓋雲秦趙俱利也。又有千秋亭,晉潘嶽於此喪子,有澗水也。)

王屋(古召公之邑。北齊置懷州。今縣東二十裏齊子嶺,周齊分境處。後周置王屋郡。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河陽(古孟津,後亦曰富平津。在其南謂之陶河瀦,魏尚書仆射杜君畿試船沉沒之所。其地亦周蘇忿生之邑。浮橋即晉當陽侯杜元凱所立。後魏莊帝時,梁將陳慶之來伐,克洛陽,渡河守北中府城,即此。孝文太和中築之,齊神武使潘樂鎮於此,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並今城也。其中沾城本東魏所築,仍置河陽關。今縣西南十三裏古遮馬隄,即後魏爾朱榮殺朝士千三百餘人於此。沾,徒旱反。)

新安(縣東北一裏有漢故函穀關。其秦關在今靈寶縣。漢武帝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乃徙於新安。後周改故函穀關城為通洛防以備齊。郭緣生述征記雲:新安縣,漢之函穀關也。今猶謂之新關。項羽坑秦卒於新安城南,即斯地也。魏明帝景初元年,河南尹盧延上言,成皋函穀二裏六十步,宜卻函穀關於崤下。弘農太守杜恕議,以東徙潼關著郡下,省函穀關,徙蒯關盧氏縣下。正始元年,弘農太守孟康上言,移函穀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地理誌雲,今按此關,正始元年廢也。)

鞏(春秋時,鞏國。戰國時有東、西周,此即東周所居,漢為縣也。故小平縣城在縣西北。有津曰小平。縣北又有五社渡,一名五渡津。)

偃師(帝嚳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屍鄉。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遂名偃師焉。漢為縣。晉當陽侯杜元凱墓在西北。天寶七載四月,河南尹韋濟奏於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通孝義橋,廢北坡義堂路也。)

陸渾(故蠻國。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於此,即蠻戎為一名耳。有三塗山在縣西,即左傳雲三塗之險也。北齊立北荊州,在東北故城是也。)

陽翟(禹所都也。有禹山,有鈞台。左傳雲"夏啟有鈞台之饗"是也。亦春秋鄭之櫟邑。有荊山,亦漢潁川郡地。有陽關聚。)

濟源(周大夫蘇忿生原邑,故城在今縣西北。漢軹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南。高齊拒周,使斛律光築關於此。沇水自王屋山頂崖下,澄停不流,至縣西二裏平地,潛源重發,名濟水,東流經溫縣入河。尚書雲"濟水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至此。按:後漢郡國誌曰"因王莽末旱,此渠枯涸,濟水但入河而已,不複截流而南"。而水經是和帝以後所撰,乃雲南過滎陽、陽武、封丘、冤句、乘氏等縣,並今縣地,一依尚書禹貢舊道,斯不詳之甚。酈道元又從而注之,其所纂序及注解,並大紕謬。已具雍州之域西平郡篇。)

潁陽(漢輪氏縣地。後魏改曰臨武,大唐複改之。)

河陰(三皇山,亦曰{山敖}鄗山,上有三城,即是劉項相持處也。開元二十三年,分汜水、滎澤、武陟三縣地,於輪場東置,以便運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坤元錄雲:"亦名莨蕩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黃河。"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水經雲:"河水又東過滎陽北,莨蕩渠出焉。"酈道元注雲:"大禹塞熒澤,開渠以通淮泗。"後漢書雲:"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隄。"坤元錄又雲:"自宋武北征之後,複皆湮塞。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其汴口堰在縣西二十裏,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也。{山敖}音敖。鄗,口交反。莨音良。)

河清(南臨黃河。左傳雲晉陰,即此。漢為縣。柏崖故城在縣西,即東魏將侯景築。其倉鹹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長水(漢盧氏縣也。後魏置南陝縣。隋曰長渾,國家改焉。土滅在縣西北二十五裏,蓋古關之塞垣,後周以為鎮防。滅,楚板反。)

陝郡

(東至河南府三百三十裏。南至河南府長水縣界五十裏。西至弘農郡湖城縣界八十裏。北至絳郡二百二十裏。東南到河南府永寧縣界九十裏。西南到弘農郡百裏。西北到河東郡二百裏。東北到絳郡二百二十裏。去西京五百五十裏,去東京三百三十裏。戶三萬六百八十,口十六萬八千一百八十。)

陝州(凡河北諸州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陝縣。)周公、召公分陝之所。(公羊雲:"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國之地,所謂北虢也。(虢仲國,今平陸縣。)戰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後漢因之。後魏置陝州及恒農郡。後周又置陝州及崤郡。(置兵於此,備齊。)隋文帝時郡廢,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河南郡,後置弘農宮。大唐複為陝州,(武德元年,陝東道行台金部郎中長孫操自陝州東引水入城,以代井給,百姓賴之。)或為陝郡。領縣五:

陝(又故虢國城在今縣東。今郡西四十五裏有曹陽澗,曹公改為好陽。郡北大陽橋,貞觀中丘行恭造。)

硤石(縣西有莘原,左傳雲"神降於莘",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貞觀中,太宗巡幸,命魏徵勒銘,見存。)

平陸(漢大陽縣。有傅岩穴。有閑原,即虞、芮之人讓畔處。吳山,即騏驥垂耳駕鹽車之所。顛軨阪。軨音令。)

芮城(古芮國城在其西。芮國本在今馮翊郡馮翊縣界。魯桓三年,芮伯萬為母薑氏所逐,居於魏,即此。具左傳注。亦古魏國,為晉所滅。)

靈寶(秦桃林縣。漢弘農縣地。故秦函穀關在縣西南十二裏。漢武遷於新安。大唐又置桃林縣。開元末,其地得天寶靈符,因改元兼改縣。東北有桑田亭,左傳虢公敗戎於桑田,即此也。)

弘農郡

(東至河南府四百六十裏。南至南陽郡七百裏。西至華陰郡二百三十裏。北至絳郡三百四十裏。東南到臨汝郡五百十裏。西南到上洛郡四百裏。西北到河東郡一百七十裏。東北到陝郡一百裏。去西京四百十裏,去東京四百六十五裏。戶萬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萬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今理弘農縣。)春秋時虢國地。(此虢,今陝郡平陸縣。東虢,在今滎陽縣。西虢,在今扶風郡縣也。)晉滅虢,其地屬晉。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後屬三川郡。漢武置弘農郡,後漢因之。魏改為恒農。(避獻帝諱。)晉複為弘農郡。後魏置西恒農郡。後周廢之。隋煬帝又置弘農郡,恭帝時改為鳳林郡。大唐武德元年,改為鼎州。八年,廢鼎州,置虢州,其後或為弘農郡。領縣六:

弘農(秦桃林縣地。漢弘農縣黃卷陌在縣西北二十餘裏。潘嶽西征賦雲:"愬黃卷以濟潼。"曹公故壘,與韓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故曰胡,漢武更為湖縣。有荊山,出美玉。黃帝鑄鼎於荊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

盧氏(漢舊縣。有熊耳山,尚書雲"導洛自熊耳",即此山。)

玉城

朱陽(有湖。)

閿鄉(漢以湖閿鄉為戾園。)

臨汝郡

(東至潁川郡百八十裏。南至南陽郡四百九十裏。西至河南府伊闕縣,又北至府一百八十裏。北至河南府登封縣百十裏。東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裏。西南到弘農郡七百裏。西北到河南府伊闕縣界八十裏。東北到河南府陽翟縣百七十裏。去西京九百八十裏,去東京一百五十裏。戶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口二十七萬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今理梁縣。)在周為王畿。春秋時,戎蠻子之邑,亦楚鄭二國之境。七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潁川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屬河南、舞陽二郡地。後魏屬汝北郡。後周屬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煬帝初改為汝州,後廢州,以其地分屬襄城、潁川二郡。大唐為汝州,或為臨汝郡。(漢廣成苑在今縣西。)領縣七:

梁(漢舊縣。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別大梁、少梁也。又有霍陽山,即左傳哀公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而襲梁及霍也。有蠻中聚,即戎蠻子國,在今縣西南,俗謂之麻城。又漢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故城在今縣東。又有陽人聚,故城在今縣西,秦滅東周,徙其君於陽人聚,即此地也,又孫堅大破董卓軍之所。又有漢霍陽縣,因山為名,俗謂之張侯城,亦在今郡西南,亦名王塢城,亦名高齊汝北郡,以備周寇也。)

葉(古應國也。漢父城縣也。又本楚地,楚葉公邑也。有方城山,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也。又有昆陽城,在今縣北二十五裏,即光武破王尋之所。有古墓在東,俗雲王喬墓也。)

魯山(漢魯陽縣。今有魯陽關,古繞角城,在縣東南。有漢犨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後周置三鵶鎮,在縣西南十九裏,亦名平高城,以禦齊。高齊則於縣東北十七裏置魯城,以禦周。)

龍興

臨汝

襄城(漢舊縣。楚靈王所築。又有古不羹城,在縣西南。羹音郎。)

郟城(漢郟縣。舊曰龍山。)

滎陽郡

(東至陳留郡百四十四裏。南至潁川郡二百八十裏。西至河南府二百七十裏。北至河內郡獲嘉縣界、黃河中流九十六裏。東南到陳留郡尉氏縣百三十二裏。西南到河南府密縣百七裏。西北到河內郡百五十六裏。東北到靈昌郡二百八十四裏。去西京一千一百五裏,去東京二百六十裏。戶七萬四千八百九,口四十三萬四千三百六。)

鄭州(今理管城縣。)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又曰虢鄶之地。鄭武公與平王東遷,武公滅兩國而遷都焉。後鄭為韓所滅,韓又徙都之,其東境屬魏。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後漢因之,分置滎陽郡。宋亦然。後魏為東恒農郡。東魏置廣武郡。後周置滎州,後改為鄭州。隋置管州;煬帝初,複為鄭州,尋廢州,置滎陽郡。大唐因之。領縣七:

管城(古周初管國。故邲城在縣南,左傳晉楚戰處。仆射陂,後魏孝文賜李衝,因為名也。邲,毗必反。)

滎陽(故虢國,所謂東虢也。秦置敖倉。又有鴻溝在縣西,即楚漢分境之所。又有京水、索水,楚漢戰於京、索閒是也。京,故鄭邑,在縣東,左傳所謂京城太叔者也。)

中牟(漢舊縣。有圃田澤,荊河州藪也。趙獻侯自耿徙此,又趙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即此也。北十二裏有中牟台,是為官渡城,即曹公、袁紹相持之所。)

新鄭(漢舊縣。春秋時,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也。本鄶國之地。)

滎澤(禹貢"濟水溢為滎",即此。今濟水不複入滎也。有敖山,其地險固。故王宮城在今縣西北十五裏,即左傳雲晉文公勝楚後,"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今故城內東北隅有踐土台是也。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侯敗楚師於城濮,五月盟諸侯於踐土,公朝於王所。注雲:"踐土,鄭地。王在踐土,非京師,故曰王所。")

陽武(漢舊縣。有博浪沙,地名,即張良擊秦皇之所。)

原武(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漢卷縣故城在縣東。)

陳留郡

(東至睢陽郡三百裏。南至汝南郡五百裏。西至滎陽郡百四十裏。北至靈昌郡二百二十裏。東南到睢陽郡三百十八裏。西南到潁川郡二百三十裏。西北到靈昌郡胙城縣界八十裏。東北到濟陰郡二百四十五裏。去西京一千二百四十裏,去東京四百裏。戶十一萬五千五百五十,口五十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五。)

汴州(今理浚儀、開封二縣。)春秋時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梁,即今浚儀縣也。張儀說魏哀王曰:"魏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秦屬三川郡。(酈生說漢王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漢置陳留郡,後漢因之。晉改為陳留國。東魏置梁州及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廢開封郡,並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為汴州。隋廢陳留郡,煬帝初又廢州,分其地入滎陽、梁、潁川、濟陰等四郡。大唐複置汴州,或為陳留郡。(今郡西古城,戰國時魏惠王所築也。秦始皇二十三年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濟渠,隋煬帝開引黃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浪氵宕渠也。浪氵宕與莨蕩同。)領縣六:

開封(有蓬池,亦曰逢澤。故衛國之匡地。夷門,侯嬴所處。)

浚儀(漢開封縣故城在南。有蔡水。)

陳留(有莘城,國語謂之莘墟。陳留本鄭邑,後為陳所並,故曰陳留。漢高帝於此兵敗,母時兵死,後招魂葬,號昭靈後。其處曰小黃園,漢亦曰小黃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又有漢東昏縣故城,亦在東北,俗曰者誤。)

雍丘(古杞國。漢圉縣故城在東南。又有漢外黃縣故城,在今縣東。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即此。東晉初,祖逖鎮於此。武德中置杞州也。)

封丘(古封國也。漢舊縣。有黃池,吳王夫差會諸侯之所。)

尉氏(漢舊縣。)

睢陽郡

(東至彭城郡西界二百十裏。南至譙郡一百三十裏。西至陳留郡三百裏。北至濟陰郡百六十裏。東南到譙郡酂縣界百八十裏。西南到淮陽郡二百八十裏。西北到濟陰郡百六十裏。東北到魯郡四百十七裏。去西京千五百四十裏,去東京七百八十裏。戶十二萬一千百七十,口八十一萬二千百七十。)

宋州(今理宋城縣。)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啟,是為宋國。戰國時,齊、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後漢因之。晉亦曰梁國。後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煬帝初為梁郡。大唐複為宋州,或為睢陽郡。領縣十:

宋城(宋國都此。有孟諸澤,有漢梁孝王兔園、平台、雁鶩池。漢睢陽縣在此。春秋時隕石五,見存。漻堤,即梁孝王開道也。漻音蓼。)

襄邑(春秋時襄牛地,宋襄公所葬。漢為縣也。)

楚丘(古之戎州己氏之邑。蓋昆吾之後,別在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國。己氏,戎君姓也,漢曰己氏縣也。)

柘城

虞城(孟諸澤,即禹貢所謂明豬也。明音孟。又舜後所封之邑。有綸城,即少康邑,漢虞縣也。)

寧陵(古葛伯國,亦魏信陵君邑。)

單父(古魯邑,漢舊縣也。又漢西防故城在今縣北。)

穀熟(漢舊縣。即殷之南亳,湯所都也。)

下邑(秦漢舊縣。)

碭山(漢麻鄉故城在縣之西北。)

譙郡

(東至彭城郡五百裏。南至汝陰郡二百五十裏。西至淮陽郡二百裏。北至睢陽郡百四十裏。東南到汝陰郡五百九十裏。西南到淮陽郡三百九十裏。西北到淮陽郡三百二十裏。東北到彭城郡五百裏。去西京一千七百四十裏,去東京八百九十八裏。戶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口六十五萬五千二百。)

亳州(今理譙縣。)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其地也。其後改為譙。春秋時為陳國之譙邑。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屬沛郡。後漢為沛國,兼置荊河州。(領郡六,理於此。)魏置譙郡,晉因之,後置南兗州。後周改為亳州,兼置陳留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複置譙郡。大唐為亳州,或為譙郡。領縣八:

譙(有渦水。魏黃初中,文帝自譙循渦入淮。有古焦城。渦音戈。)

臨渙(漢銍縣。有嵇山,晉嵇康因而改姓。有渙水。銍,陟栗反。)

永城(有碭山,漢高帝隱於芒、碭山澤閒,即此地。漢芒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太丘縣故城在西北。)

酂(漢舊縣。又有漢建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一名馬頭城。酂音才何反。)

真源(古之苦縣,老子生於此。)

鹿邑(漢鄲縣地。)

城父(春秋時陳國之夷邑,左傳楚靈王敗於乾谿,即此。有肥水、鮑溪水。)

蒙城(漢山桑縣。後魏置渦州及渦陽縣。東魏置蒙郡,後曰山桑。又有漢垂惠聚,在縣西北。)

濟陰郡

(東至魯郡三百二十裏。南至睢陽郡百六十裏。西至陳留郡二百裏。北至濮陽郡百七十裏。東南到睢陽郡百六十裏。西南到陳留郡二百四十裏。西北到靈昌郡二百五裏。東北到濟陽郡四百裏。去西京千四百七十裏,去東京六百五十裏。戶十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萬六千二百五十。)

曹州(今理濟陰縣。)昔唐堯所居,(州界有堯塚。)在周為曹國之地。(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也。昔湯伐桀,桀敗走三颭。三颭,國名。湯又伐之,俘厥寶玉,在此也。颭音宗。)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改為梁國,景帝分梁為濟陰國,宣帝更名定陶,後為濟陰郡。後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後魏置沛郡及西兗州。後周改西兗為曹州。隋為濟陰郡。大唐複為曹州,或為濟陰郡。領縣六:

濟陰(古三鬷亭在縣東北。有曹南山,有氾水即漢高帝即位之地。氾音泛,取泛愛之義。漢濟陰郡城,今縣是也。亦漢定陶縣也。鬷與颭同。菏澤在今縣城東北九十裏,故定陶城東北。)

成武(漢舊縣。隋置戴州。)

冤句(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漢濟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南,後漢光武生於此。有古煮棗城。句,巨俱反。)

考城(有北亳,成湯都也。梁國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國也。又有北郜城,左傳雲"取郜大鼎",即此。)

南華(漢離狐縣地,天寶初改焉。)

乘氏(古曰乘丘。漢句陽故城在今縣北。左傳盟句瀆之丘是也。)

潁川郡

(東至淮陽郡二百八十裏。南至汝南郡三百二十裏。西至東京三百三十裏。北至滎陽郡二百八十裏。東南到淮陽郡三百裏。西南到臨汝郡百八十裏。西北到東京三百三十裏。東北到陳留郡二百三十裏。去西京千二百二十裏,去東京三百三十裏。戶八萬六千四十,口五十二萬五千一百五十。)

許州(今理長社縣。)春秋許國。七國時,為韓魏二國之境。秦為潁川郡。漢高帝為韓國,尋複故。後漢因之,獻帝暫都之。魏文帝受禪於此,及晉並為潁川郡。後魏亦同為潁川郡。西魏初得之,後入東魏,(西魏將王思政鎮守,東魏將圍之二百日,城陷,即今長葛縣界,故長社城也。)改為鄭州。後周改曰許州。隋複為潁川郡。大唐為許州,或為潁川郡。領縣六:

長社(漢舊縣。其社中樹暴長,故曰長社。有高陽裏。郡城西南有荀淑故宅,相傳雲即舊西豪裏。)

鄢陵(漢舊縣。春秋鄭伯克段於鄢,即此也。)

長葛

臨潁(後漢舊縣。)

許昌(漢許縣,獻帝都於此。魏文改曰許昌,在今縣南三十裏許昌故城是。)

扶溝(漢新汲縣故城在西。故固城在縣西南,周回有水,其勢甚固,故為名。)

淮陽郡

(東至譙郡二百裏。南至汝南郡平輿縣二百五裏。西至潁川郡二百八十裏。北至陳留郡雍丘縣二百二十裏。東南到汝陰郡二百裏。西南到汝南郡界二百六十裏。西北到陳留郡三百二十裏。東北到睢陽郡二百八十裏。去西京一千五百十四裏,去東京七百裏。戶六萬二千七百十九,口三十五萬四千九百五十。)

陳州(今理宛丘縣。)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媯滿於此,以備三恪,為陳國。楚滅為縣,楚頃襄王自郢徙於此。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汝南郡、淮陽國之地。後漢亦同。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地,兼置荊河州。(領郡國十,理於此。)後魏置陳郡,又置北揚州。(理於此。)北齊改北揚州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陳州,煬帝初州廢,置淮陽郡。大唐為陳州,或為淮陽郡。領縣六:

宛丘(周時陳都宛丘。有古固陵城,項羽南走固陵,即此也。漢淮陽郡故城在今縣西南。有百尺堰、東門池。)

項城(古項子國。漢西華縣,後曰項城。)

南頓(舊置南頓郡。)

西華(漢長平縣。)

太康(漢陽夏縣。又有扶樂故城在北。)

溵水

汝陰郡

(東至壽春郡二百五十裏。南至弋陽郡三百八十五裏。西至汝南郡四百裏。北至譙郡二百五十裏。東南到壽春郡二百五十裏。西南到汝南郡褒信縣二百二十裏。西北到淮陽郡三百裏。東北到彭城郡蘄縣四百四十裏。去西京一千八百裏,去東京九百九十裏。戶二萬九千三十七,口十八萬九千四百七。)

潁州(今理汝陰縣。)春秋時胡子國也。戰國時屬楚。秦為潁川郡地。兩漢為汝南郡地。魏置汝陰郡,(司馬宣王使鄧艾屯田於此。)後廢。晉武帝複置汝陰郡。後魏置潁川郡。隋複為汝陰郡。大唐為潁州,或為汝陰郡。領縣四:

汝陰(漢舊縣。有寢丘。史記曰"蒙恬伐寢",徐廣又曰:"固始,寢丘也。"按固始,今弋陽郡縣,亦漢寢丘地也。又有漢細陽故城,在西北。)

下蔡(古蔡國,又吳州來之邑也。左傳曰:"蔡成公自上蔡遷於州來,謂之下蔡。"梁大同中,於硤石山築城拒東魏,即今縣城也。)

潁上(漢置慎縣地,故城在今縣西北。又有故甘城。梁置下蔡郡,有關,吳魏以來關防津濟之所。)

沈丘(隋置沈州。神龍初,分汝陰縣置此縣。魏王淩欲興兵討司馬宣王,宣王覺,自往襲,淩懼,麵縛丘頭,因曰武丘,即此。)

汝南郡

(東至汝陰郡四百裏。南至義陽郡二百六十裏。西至淮安郡二百七十裏。北至潁川郡三百二十裏。東南到弋陽郡,淮水中流為界,二百裏。西南到淮安郡桐柏縣界一百八十裏。西北到臨汝郡襄城縣二百八十裏。東北到淮陽郡二百八十裏。去西京千五百四十五裏,去東京六百七十裏。戶七萬六千三百六十,口四十四萬六十九。)

今荊河州(今理汝陽縣。)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高帝置汝南郡,後漢因之。魏晉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荊河州,(領郡十,理於此。)以為重鎮。(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後魏主太武率兵攻圍汝南,太守陳憲守拒四十餘日,魏人積屍與城齊,不拔而退。)後魏置荊河州。(理於此。)東魏置行台。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舒州,尋複曰荊河州;其後改洛州為荊河州,以此為溱州,尋改曰蔡州,後置汝南郡。隋初郡廢,煬帝初複置汝南郡。大唐為荊河州,或為汝南郡。(郡城即懸瓠城,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領縣十一:

汝陽(漢北宜春縣故城在今縣西南。又漢平輿縣故城在今縣東。汝水南北又有漢安城縣故城,在東南。有二龍鄉、月旦裏、鴻郤陂,在縣東。)

上蔡(古蔡國,蔡叔之始封地也。漢舊縣。)

平輿(古沈子國,今沈亭是也。漢舊縣。)

郾城(漢舊縣。又有古邵陵城,在今縣東,即齊桓公盟會所。又有堂谿,蘇秦曰:"韓之劍戟出堂谿。"又有漢定陵故城,在縣西北。又有漢西平縣城,在今縣南。古征羌城在東南。)

西平(古柏子國也。漢舊縣。)

吳房(漢舊縣。古房子國。漢安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南。)

朗山(有朗陵山。漢朗陵縣在今縣西南。有道城,即道國也。春秋雲江、黃、道、柏國。)

真陽(漢真陽縣。又漢新陽縣故城在西南。梁白狗堆戍城在此,後魏將堯雄曰"梁之北麵重鎮"也。)

新息(古息國。漢舊縣也。又有漢安陽縣故城,即春秋時江國也。)

褒信(漢郾縣也。)

新蔡(古呂國,後蔡侯自下蔡徙都於此,故曰新蔡。漢鮦陽縣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雲後漢費長房投竹化成龍處,亦後漢葛陵縣也。鮦,直隴反。)

淮安郡

(東至汝南郡二百七十裏。南至漢東郡四百裏。西至南陽郡三百二十裏。北至臨汝郡四百二十裏。東南到義陽郡二百六十裏。西南到襄陽郡三百二十裏。西北到臨汝郡魯山縣四百四十裏。東北到汝南郡吳房縣三百十九裏。去西京千四百八十裏,去東京六百四十裏。戶四萬一千七百五十,口十六萬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今理比陽縣。)春秋楚地。戰國時屬韓。秦漢並南陽郡地。後漢亦然。晉屬南陽國。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為重鎮。(置兵以備東魏。)隋改為顯州,煬帝改為淮安郡。大唐為唐州,或為淮安郡。領縣七:

比陽(漢舊縣。後魏置殷州及城陽郡。方城山自比陽相比連百裏,號曰方城,亦曰長城。馬仁陂在縣北,溉田萬頃。)

慈丘(後魏置江夏郡。)

方城(漢堵陽縣。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黃成山。)

湖陽(古之蓼國。前漢湖陽縣,後漢棘陽縣,故城在今縣北,古謝國也。在棘水之陽,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即後漢高鳳隱處。)

平氏(漢舊縣。)

桐柏(因山為名,淮水所出。梁置華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為荊河州刺史。藏家屬於此山。)

泌陽(漢舞陰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泌水,在縣南,即後漢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將甄阜、梁丘賜之處。泌音秘。)

南陽郡

(東至淮安郡三百二十裏。南至襄陽郡百八十裏。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裏。北安臨汝郡四百九十裏。東南到淮安郡四百十裏。西南到武當郡三百四十裏。西北到弘農郡七百裏。東北到淮安郡四百五十裏。去西京九百三十裏,去東京六百七十裏。戶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萬六百七十。)

鄧州(今理穰縣。)本夏禹之國。春秋時,申伯、鄧侯二國之地。戰國屬韓,後沒於秦,封魏冉為穰侯,尋而屬楚。始皇平天下,置南陽郡,兩漢因之。晉為南陽國及順陽、義陽二郡之境。宋、齊並為南陽郡。後魏置荊州。西魏為重鎮。(置兵以備齊。)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初,為南陽、淯陽二郡地。大唐為鄧州,或為南陽郡。領縣七:

穰(漢順陽故城在今縣西,亦後漢穰縣地。後魏馬圈鎮在縣北,蕭齊大將陳顯達攻圍四十餘日不下,敗歸。亦漢涅陽縣地。又有六門堰、鉗盧陂,並漢召信臣所作,溉田三萬頃。又有漢朝陽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今謂之朝城。涅,怒結反。)

南陽(古申國。漢置宛縣。縣南三十七裏有小長安。又有漢杜衍縣,在今縣西。又有後漢淯陽縣故城,在淯水之陽。)

向城(漢西鄂縣故城在今縣南。有魯陽關及魯陽山及精山。漢張衡墓亦在縣南,崔瑗作碑,見在。百重山在縣北,即是三鵶之第一,又北分嶺山嶺北即三鵶之二鵶也。其第三鵶入臨汝郡魯山縣界。)

內鄉(於中即此地。本楚之析邑。有丹水、淅水。舊置淅郡,即漢淅縣、楚之白羽也。又有漢丹水縣故城,在今縣西南。檢地誌雲戰國張儀所言商於地,按荊州圖則雲今縣東七裏於村,蓋昔所言商於地也。)

菊潭(有菊水,傍水居人飲此水,多壽也。)

新野(漢舊縣,或曰棘陽縣。有樊陂在西南。有光武台、鄧晨宅。)

臨湍(漢冠軍縣,霍去病所封。有湍水。)

武當郡

(東至南陽郡二百四十裏。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裏。西至安康郡七百裏。北至南陽郡內鄉縣二百六十裏。東南到襄陽郡三百七十裏。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裏。西北到上洛郡上津縣石丹山界三百四十裏。東北到南陽郡三百四十裏。去西京九百二十裏,去東京九百十裏。戶九千一百,口四萬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今理武當縣。)戰國時屬韓。秦屬南陽郡。漢為南陽、漢中二郡地。後漢因之。魏屬南鄉郡。晉、宋並屬順陽郡,後置武當郡。齊於此僑立始平郡,尋改為齊興郡。梁置興州。後周改為豐州。隋初郡廢,改為均州;煬帝初州廢,改為淅陽郡。(今郡城即後漢延岑築,據之。)大唐為均州,或為武當郡。領縣三:

武當(漢舊縣。有古塞城在縣北,戰國時,楚築以備秦。所據之山,高峻險峭,今名大塞山。有武當山。)

鄖鄉(漢鍚縣也。古穈國地。春秋時,楚潘崇伐穈,至於鍚穴,即此也。西晉改為鄖鄉。鄖音雲。)

豐利(漢長利縣地。)

襄陽郡

(東至漢東郡三百五十裏。南至江陵郡四百七十裏。西至房陵郡四百九十裏。北至南陽郡一百八十裏。東南到富水郡三百十六裏。西南到夷陵郡五百七十裏。西北到武當郡三百七十裏。東北到淮安郡三百二十裏。去西京千一百八十裏,去東京八百五十裏。戶四萬六千五十六,口二十三萬一千四百。)

襄州(今理襄陽、安養二縣。)禹貢荊河州之南境。(南漳一縣則荊州之域,餘並荊河州之域。)春秋以來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漢屬南郡、南陽二郡地。至獻帝時,魏武始置襄陽郡,亦為重鎮。(蜀將關羽攻沒於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謂晃曰:"全襄陽,子之功也。"後孫權帥兵向西,時曹仁鎮之,司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晉初因之,兼置荊河州。(理於此。平吳後理江陵。)東晉僑置雍州。(時以雍州既沒,流人聚此,魏該、朱序皆鎮焉。)宋文帝割荊州置雍州。(領郡十七,理於此。)襄陽去江陵步道五百,勢同唇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荊州刺史,將謀北伐,遂鎮襄陽。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為大鎮。北接宛、洛,跨對楚、沔,為鄢郢北門,部領蠻左。齊、梁並因之,亦為重鎮。後梁蕭虓附庸於西魏,而都於此。西魏改曰襄州。隋複為襄陽郡。大唐因之。領縣七:

襄陽(漢中廬縣也。蓋貉越人徙於此,在襄水之陽。又有漢水及峴山。又有馬鞍山,昔晉劉弘、山簡九日宴處。)

臨漢(漢樊縣也。西魏置河南郡。有古樊城及宛水。又有鄾城,鄾音憂,即古鄾子國也。蕭齊明帝建武中,將曹虎鎮守,後魏主孝文帝率兵十萬攻圍樊城,不下。舊名安養,天寶中改焉。)

穀城(春秋時穀國也。有陰縣城,亦在此。又有漢故酂城,在縣東北,漢之酂縣也,蕭何所封。說文雲:酂音讚,酂縣在南陽。虘阝,在何反,縣在沛郡。按班固泗水亭高祖碑雲:"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第一,受封於虘阝。"又江統徂淮賦雲:"戾虘阝城而倚軒,寔蕭公之故國。"謂何封沛郡之虘阝明矣。近代戴規辯字與姚察訓纂,傍將眾說,俱因此論,規即斷雲,何封沛之虘阝,夫人封南陽之酂。臣瓚及文穎等注,皆據茂陵書,蕭何所封在南陽。按:茂陵書在武帝崩日,去何不遠,指事為親。且地理誌以酂為侯國,虘阝則不言。又何本傳:"子祿薨,無子。高後封何夫人同為酂侯,小子延為築陽侯。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酂侯。"尋築陽距酂三十餘裏,若唯夫人封酂,則小子延獨繼其母乎,謂不然也。鮑至南雍州記雲:"城內見有蕭相國廟,相傳謂為城隍神。"遠近而推,茂陵書亦可依矣。)

宜城(楚之鄢都謂之郢。有蠻水。漢黎丘城在縣北。又漢宜城縣,在今縣南,其地出美酒。舊名率道,天寶中改焉。)

義清(春秋廬戎國。秦山都縣故城,在今縣之東南。)

樂鄉(春秋若國之地。有若鄉、若水。中城山在縣西南,山有城壘,極峻險。)

南漳(漢臨沮縣。有荊山,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處。有地名柤中,吳朱然屯處。)

漢東郡

(東至安陸郡一百五十裏。南至富水郡四百六十裏。西至襄陽郡一百五十裏。北至淮安郡四百裏。東南到安陸郡一百五十裏。西南到富水郡四百六十裏。西北到淮安郡四百三十裏。東北到義陽郡二百四十裏。去西京一千四百裏,去東京一千八十裏。戶二萬二千七百五十,口十萬三千七百十。)

隨州(光化郡在今郡東南三十餘裏,則荊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隨縣。)春秋隨侯之國。左傳曰:"漢東之國,隨為大。"其後屬韓。秦、二漢並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後分置隨郡。宋齊因之。西魏置並州,後改曰隨州。隋分其地,置漢東、舂陵二郡。大唐並為隨州,或為漢東郡。領縣四:

隨(漢舊縣。後漢初,平林兵起,在縣東北,地名也。梁置曲陽郡。東北有三鍾山。)

棗陽(後漢蔡陽縣。光武舊宅在今縣南二裏,有白水焉。又有漢舂陵故城,在今縣東。漢元帝時,自零陵泠道縣徙於此,即張衡所謂龍飛白水。後魏置南荊州。隋置舂陵郡。又有漢襄鄉故城,在東北。梁下溠戍在縣東南百有餘裏。後魏宣武正光初南伐,破之,置鎮。梁又破鎮置郡。溠,側駕反。)

唐城(後魏曰厥西,置義陽郡,後曰肆州,或曰唐州。)

光化(自漢至宋為隨縣地。蕭齊為安化縣,西魏文帝改焉。)

風俗

荊河之間,四方輻輳,故周人善賈,趨利而纖嗇。韓國分野,亦有險阻。(蘇秦謂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宣陽、商阪之塞,東有苑、穰、洧水,南有陘山"也。鞏、成皋,則今鞏縣、汜水也。宜陽、商阪即今福昌山及商山也。苑、穰,今南陽界。陘山,今密縣山。)自東漢、魏、晉宅於洛陽,永嘉以後,戰爭不息。元魏徙居,才過三紀。(自西晉永嘉五年,劉曜陷洛陽,執懷帝,至後魏太和十九年,經百八十七年遷都。至永熙三年,又經三十九年,分為東、西魏矣。)逮乎二魏,爰及齊、周、河、洛、汝、潁,迭為攻守。夫土中,風雨所交,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輸,便萬國之享獻。不恃隘害,務修德刑,則卜代之期可延久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