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禮七十二開元禮纂類七吉禮四

皇帝夏至祭方丘(後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攝事附)

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袞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堯皇帝廟,如常告之儀。(告以配神作主。)孟冬祭神州,則告太宗文武聖皇帝廟。餘並如圓丘之儀。

陳設

前祭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攝事,衛尉設祭官、公卿以下次於東壝外道南,北向西上。)尚舍奉禦鋪禦座。衛尉設文武侍臣次於大次之後,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設祭官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師於南壝之外道東,諸王於三師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於祭官之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於南壝之外道西,東向;諸州使人,東方南方於諸王東南,西向;西方北方於介公、酅公西南,東向:皆北上。諸國之客,東方南方於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於諸州使人之南,東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於西壝之外道南,北向東上。(其褒聖侯於文官三品之下。攝事無禦座以下至此儀。)設陳饌幔於內壝東門西門之外道北,南向。(壇上及神州東方南方之饌,陳於東門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饌,陳於西門外,東向。神州無西門之饌。)

前祭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壇南內壝之外,樹靈鼓於北懸之內道之左右,餘如圓丘儀。又為瘞埳於壇之壬地內壝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前祭一日,奉禮設禦位(攝事無禦位。)於壇之東南,西向。設望瘞位於壇西南,當瘞埳北向。設祭官公卿位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分獻官於公卿之南,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設禦史位於壇上,正位於東南隅,西向;副位於西南隅,東向。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設奉禮讚者位於瘞埳西南,東向南上。設協律郎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當壇北向。設從祭之官、三師位於懸南道東,諸王位於三師之東,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位於道西,北向東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執事之南,每等異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方,當文官,每等異位,重行東向:皆北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於諸王東南,重行,北麵西上;西方北方於介公、酅公西南,重行,北麵東上。設諸國客使位於內壝南門之外,東方南方於諸州使人之東,每國異位,重行,北麵西上;西方北方於諸州使人之西,每國異位,重行,北麵東上。(攝事無三師以下至此儀。)設門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於東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麵西上。三師位於南壝之外道東,諸王於三師之南,俱西向,介公、酅公於道西東向:皆北上。文官從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東壝之外祭官之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麵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麵東上。諸州使人位,東方南方於諸王東南,重行西麵;西方北方於介公、酅公西南,重行東麵:俱北上。設諸國客使位,東方南方於諸州使人之南,每國異位,重行西麵;西方北方於諸州使人之南,每國異位,重行東麵:皆北上。(攝事無三師以下至此儀。)

牲榜於東壝之外,當門西向。黃牲一居前,又黃牲一在北,少退,玄牲一在南,少退。設廩犧令位於牲西南,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太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南向。設皇地祇酒樽於壇之上下,太樽二,著樽二,犧樽二,罍一,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樽二,壺樽二,山罍二,在壇下,皆於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設配帝著樽二,犧樽二,象樽二,罍一,在壇上,皆於皇地祇酒樽之東,北向西上。(孟冬北郊酒樽於神州酒樽之東,如夏至之儀。)神州太樽二,在第一等,每方嶽鎮海瀆俱山樽二,山林川澤俱蜃樽二,丘陵墳衍原隰俱概樽二。凡樽各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神州以上之樽置於坫,以下之樽俱藉以席,皆加勺冪,設爵於樽下。孟冬儀,壇上之樽置於坫,壇下之樽藉以席。)設禦洗及設玉幣之篚等,並如圓丘儀。(孟冬祭同。)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帥其屬升設皇地祇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設高祖神堯皇帝神座(孟冬神州則設太宗文武聖皇帝神座。)於東方,西向,席以莞。設神州地祇神座於第一等東南方,席以稿秸。又設嶽鎮海瀆以下之座於內壝之內,各依其方,皆有原隰丘陵墳衍之座。又設中嶽以下之座於壇之西南,俱內向。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

省牲器(如別儀。)

鑾駕出宮(服以袞冕。餘如上辛圓丘儀。孟冬北郊同圓丘。)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諸祭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樽罍玉幣。(凡六樽之次,太樽為上,實以泛齊;著樽次之,實以醴齊;犧樽次之,實以盎齊;象樽次之,實以醍齊;壺樽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帝著樽為上,實以泛齊;犧樽次之,實以醴齊;象樽次之,實以盎齊。以上孟冬同。神州太樽,實以泛齊;五方嶽鎮海瀆之山樽,實以醍齊;山林川澤之蜃樽,實以沈齊;丘陵以下之散樽,實以清酒。玄酒各實於諸齊之上樽。禮神之玉,皇地祇以黃琮,其幣以黃。配帝之幣亦如之。神州之玉以兩珪有邸,其幣以玄。孟冬同。嶽瀆以下之幣,各從方色。)太官令帥進饌者其實饌及禮官就位、禦史太祝行掃除等,並如圓丘儀。(孟冬同。)

駕將至,謁者、讚引各引祭官、從祭官、客使等俱就門外位。

駕至大次門外,回輅南向,將軍降,立於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五品以上從祭之官,皆就壝外位。(攝事無駕至大次下儀。)太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內,武舞立於懸南道西。謁者引司空入行掃除訖,出複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頃,謁者、讚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介公、酅公、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門外,當門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孟冬神州大裘而冕。)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侍中負寶陪從如式。)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門外,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禦又以鎮珪授殿中監,殿中監受進,皇帝搢大珪,執鎮珪,華蓋仗衛停於門外,侍者從入,謁者引禮部尚書、太常少卿陪從如常儀。皇帝至版位,太常卿請再拜及請行事,並如圓丘儀。(攝事如圓丘攝事儀。)

協律郎舉麾,工鼓柷,奏順和之樂,乃以林鍾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作文舞之舞樂,舞八成,(林鍾、太蔟、姑洗、南呂皆再成。)偃麾,戛敔,樂止。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複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奠玉幣及奏樂之節,並如圓丘。(攝事則太尉奠玉帛。下仿此。)登歌,作肅和之樂,以應鍾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於皇地祇(孟冬神州。)神座,俯伏興及奠配座,並如圓丘儀。(攝事同圓丘攝事儀。)

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幣,太官令陳饌之儀如圓丘。俎初入門,奏雍和之樂,以太蔟之均,(自後接神之樂用太蔟。)饌至陛,樂止。祝史俱進,跪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皇地祇之饌,升自南陛。配帝之饌,升自東陛。神州之饌,升自巳陛。孟冬神州,升自南陛。)諸太祝迎引於壇上,各設於神座前。設訖,謁者引司徒、太官令帥進饌者降自東陛以出,司徒複位,諸太祝還樽所。又進設嶽鎮以下之饌,相次而畢。

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樂作,其盥洗、酌獻、跪奠、奏樂之儀,並如圓丘。(攝事如圓丘攝事儀。)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攝則雲"謹遣太尉臣名"。下仿此。)敢昭告於皇地祇:乾道運行,日躔北至,景風應序,離氣效時。嘉承至和,肅若舊典,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祗瘞,式表誠愨。高祖神堯皇帝配神作主,尚饗。"太祝俯伏,興。(孟冬神州雲:"包函區夏,載植群生,溥被域中,賴茲厚德。式遵彝典,練此元辰,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明獻厥誠,備茲祗瘞,皇祖太宗文武聖皇帝配神作主。")皇帝再拜。(攝則太尉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皇帝拜訖,樂止。

太常卿引皇帝詣配帝酒樽所,執樽者舉冪,侍中取爵於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讚酌泛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前,東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立,樂止。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於高祖神堯皇帝:時維夏至,肅敬訓典,用祗祭於皇地祇。惟高祖德協二儀,道兼三統,禮膺光配,敢率舊章,(孟冬雲"皇曾祖太宗文武聖皇帝,德被乾坤,格於上下,昭配之儀,欽率舊章"。)謹以製幣犧齊,粢盛庶品,肅陳明薦,作主侑神,尚饗。"太祝俯伏,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皇帝拜訖,樂止。

皇帝飲福、受胙及亞獻終獻盥洗酌獻飲福,並如圓丘儀。(唯皇地祇太尉亞獻酌醴齊時,武舞作,合六律六同為異耳。)

初太尉將升獻,謁者一人引獻官詣罍洗,盥洗匏爵訖,升自巳陛,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酌泛齊,進奠於神州座前,引降還本位。謁者五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各詣酒樽所,俱酌醍齊訖,引獻官各進奠爵於諸方嶽鎮海瀆首座,餘座皆祝史助奠,相次而畢,引還本位。又讚引五人各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詣酒樽所酌沈齊,獻山林川澤如嶽鎮之儀。訖,又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酒樽所,俱酌清酒,獻丘陵以下及齋郎助奠如上儀。訖,各引還本位。武舞六成,樂止。

舞獻俱畢,諸祝徹豆及賜胙、皇帝再拜、奏樂並如圓丘儀。

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瘞位。"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就望瘞位,北向立,樂止。於群官將拜,上下諸祝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玉帛,齋郎以俎載神州以上牲體、稷黍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行,當瘞埳西行。諸太祝以玉幣饌物置於埳,諸祝又以嶽鎮以下之禮幣及牲體皆從瘞。奉禮曰:"可瘞埳。"東西廂各六人窴土。半埳,太常卿前奏:"禮畢。"引皇帝還大次樂作,從祀群官、諸方客使、禦史以下出,並如圓丘儀。其祝版燔於齋所。

鑾駕還宮(如圓丘儀。)

◎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

諸嶽鎮海瀆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設祭州界,已具曆代祀山川篇。)

前祭五日,諸祭官各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如別儀。

前一日,嶽令、瀆令清掃內外,又為瘞埳於壇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海瀆則埳內為壇,高丈四尺,皆為陛。)讚禮者設初獻位於壇東南,亞獻、終獻於初獻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設掌事者位於終獻東南,重行西麵,以北為上。設讚唱等諸位於終獻西南,西向北上。設獻官等望瘞位於瘞埳之東北,西向。(祭海瀆無望瘞位。)設祭官以下門外位於南門之外道東,重行西向,以北為上。祭器之數,樽六,籩十,豆十,簋二,簠二,俎三。嶽瀆令帥其屬詣壇東陛升,設樽於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樽皆加勺冪,有坫以置爵。)設玉篚於樽坫之所。設洗於南陛東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

祭日未明,烹牲於廚。(其牲各隨方色。齋郎以豆先取血毛,置於饌所。)夙興,掌饌者實祭器。(牲體,牛羊豕皆用右胖。前腳三節,節一段,肩、臂、臑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下節,載上肫胳二節。又取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各二骨以並,餘皆不設。簋實稷黍,簠實稻粱。籩十,實石鹽、乾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十,實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菹、豚胉。若土無者,各以其類充之。)凡祭官各服其服。(三品毳冕,四品繡冕,五品玄冕,六品以下爵弁。若有二品以上,各依令。)嶽令、瀆令帥其屬入詣壇東陛,升,設嶽神、瀆神座於壇上近北,南向,席以莞。又實樽罍及玉。(凡樽,一實醴齊,一實盎齊,一實清酒,其玄酒各實於上樽。祭神之玉,兩珪有邸。)祝版置於坫。嶽令、瀆令又以幣置於篚,齋郎以豆血皆設於饌所。(其幣長丈八尺,各隨方色。)讚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壇南,重行北麵,以西為上。立定,讚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執樽者升自東陛,立於樽所,執罍篚者各就位。祝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掃除於下訖,(瀆則掃除埳外訖。)各就位。

質明,讚禮者引祭官以下俱就門外位。立定一刻頃,讚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讚禮者進初獻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讚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祝跪取玉幣於篚,興,立於樽所。(凡取物者皆跪俯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俯伏而後興。)掌饌者帥齋郎奉饌陳於東門之外。

讚禮者引初獻詣壇,升自南陛,進神座前,北向立。祝以玉幣東向進,初獻受玉幣,祝還樽所。讚禮者引初獻進,北向跪奠於神座,興,少退,北向再拜,讚禮者引初獻降還本位。

掌饌者引饌入,升自南陛,祝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當饌者帥齋郎降自東陛,複位,祝還樽所。

讚禮者引初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南陛,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冪,初獻酌醴齊,讚禮者引初獻進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麵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謹遣某官某,敢昭告於東嶽岱宗:維神讚養萬品,作鎮一方,式因春始,(南嶽雲夏始,中嶽雲季夏,西嶽雲秋始,北嶽雲冬始。)謹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朝薦於東嶽岱宗,尚饗。"東瀆大淮雲:"惟神源流深泌,潛潤溥洽,阜成百穀,疏滌三川,青春伊始,用遵典秩。"南瀆大江雲:"惟神總合大川,朝宗巨海,功昭潤化,德表靈長,敬用夏首,脩其常典。"西瀆大河雲:"惟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分導九枝,旁潤千裏,素秋戒序,用率典常。"北瀆大濟雲:"惟神泉源清潔,浸被遐遠,播通四氣,作紀一方,玄冬肇節,聿脩典製。"訖,興。初獻再拜。祝進奠版於神座,還樽所。

祝以爵酌清酒,進初獻之右,西向立。初獻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祝率齋郎以俎進,減神座前三牲胙肉,各取前腳第二節共置一俎上,以授初獻,初獻受以授齋郎。初獻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複於坫,初獻興,再拜,讚禮者引初獻降複位。

於初獻飲福酒,讚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陛,詣樽所,執樽者舉冪,亞獻酌盎齊,讚禮者引亞獻詣神座前,北麵跪奠爵,興,少退,北向再拜。祝以爵酌清酒,進於亞獻之右,西向立。亞獻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祝受虛爵,複於坫,亞獻興,再拜,讚者引亞獻降複位。

初亞獻將畢,讚禮者引終獻,盥洗、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訖,讚禮者引終獻降複位。

祝進神座前,徹豆,還樽所。讚唱者曰:"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獻官以下皆再拜。

讚禮者進初獻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讚唱者引初獻就望瘞位,西向立。於獻官將拜,嶽令進神座前,跪取幣,齋郎以俎載牲體、黍稷飯詣瘞埳,以饌物置於埳。(祭海瀆,獻官拜訖,瀆令及齋郎以幣血沈於瀆,瀆令退就位。)東西廂各二人窴土。半埳,讚者進初獻之左,白:"禮畢。"遂引初獻以下出。祝與執樽罍篚冪者俱複執事位。立定,讚唱者曰:"再拜。"再拜訖,遂出。祝版燔於齋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