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禮九十五開元禮纂類三十凶禮二

訃奏

皇帝為外祖父母舉哀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尚舍奉禦先於別殿設素下床席,為舉哀成服位,南向。尚衣奉禦先製小功五月之服。守宮先於舉哀殿外門之外,隨便設百官文武次如常。

其日舉哀前三刻,諸衛屯門列仗如常,諸應陪慰者並赴集次所,典儀於舉哀殿門外布百官位亦如常。又於殿前設諸王三品以上哭位,文東武西,重行北麵,相對為首,諸親位於文武官五品之下。(皇宗親在東,異姓親在西。)又於階下當禦位北向設太尉奉慰位。文武百官到,入次改服素服。侍中版奏:"請中嚴。"亦在三刻之前,尚衣奉禦以篋奉縗服升,立於殿東閒北麵。典謁引諸王百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俱就門外位。文武侍衛之官詣閤奉迎。

舉哀前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素服,禦輿出,升別殿,降輿,即哭位南向坐,侍衛如常。至時,侍中跪奏:"請為故某官(若某郡君。)舉哀。"俯伏,興。皇帝哭,十五舉聲。侍中跪奏:"請哭止成服。"俯伏,興。皇帝止。尚衣奉禦以篋奉縗服進,跪授,興,仍讚變服焉。(於變服,則權設步障,已而去之。)成服已,侍中又跪奏:"請哭。"俯伏,興。皇帝哭。通事舍人引諸王、文武百官三品以上入就殿庭位,舍人讚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舍人讚哭,群官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舍人讚止,群官在位者皆止。舍人引諸王為首者一人進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還本位。又舍人次引百官文武行首一人進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還本位。舍人讚拜,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引三品以上退出。其四品以下位於門外者,典謁讚拜、讚哭、讚止、引退如殿庭之儀。侍中跪奏:"請哭止,還。"俯伏,興。皇帝止,禦輿降還,侍衛從至閤如初。所司宣仗散。

其日晡哭,則晡前二刻奏嚴,一刻奏辦。皇帝服縗服,出即位次哭如初。(百官不集。)自後朝晡凡三日而止。

為皇後父母舉哀(與為外祖父母禮同。其異者,製緦麻三月之服,朝晡再哭而止。)

為諸王妃主舉哀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尚舍奉禦先於肅章門外道東設大次,南向,周以行帷,鋪禦座,設素床褥席。守宮隨便於永安門外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便次。

其日舉哀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前二刻,諸衛列仗如常。典儀於大次前量遠近設一品以下應陪集者哭位,文東武西,重行北麵,相對為首。百官皆集次,改服素服就位。又於大次前設奉慰位。前一刻,文武侍衛之官詣閤奉迎如常。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素服禦輿複道以出,從幃宮後門入,之大次,(其無複道者,百官於外門外為位立。)降即哭位,南向坐,侍衛如常。至時,侍中跪奏:"請為故臣某官(若主若妃。)舉哀。"俯伏,興。皇帝哭。通事舍人讚群官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若百官為門外位者,候入大次,通事舍人引三品以上入次前位,四品以下仍門外位。)舍人讚哭,群官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舍人讚止,群官在位者皆止。舍人引文武官行首皆一人,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引退還本位。舍人讚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訖,(有門外位者,典謁讚拜、讚哭、讚止。)侍中跪奏:"請哭止。"俯伏,興。又奏請還宮,退本位立。皇帝哭止,禦輿降還,其侍衛從至閤如常。所司宣仗散。

其日晡哭,則晡前二刻奏嚴,一刻奏辦。皇帝仍初服出即位次哭如初。(侍衛如初,百官不集。)自後本服周者,凡三朝哭而止。本服大功者,其日晡哭而止。本服小功以下,一舉哀而止。(若皇太子陪舉哀,則素服,左庶子啟引從帷宮南門入,至大次前,啟再拜訖,引升東閒之南,北麵哭。於百官哭止,皇太子哭止,進禦座前,跪,俯伏,興,再拜。於百官退,引降拜還如初。其宮官等應陪拜慰者,則隨班於上台,自下皆然。)

為內命婦宗戚舉哀

(與為諸王妃主禮同。其三夫人以上,其日仍晡哭而止。其九嬪以下,一舉哀而止,亦隨恩賜之深淺。)

為貴臣舉哀

(與為諸王禮同,其異者一舉哀而止。貴臣謂職事二品以上,散官一品。其餘官則隨恩賜之深淺。)

為蕃國主舉哀

(與為貴臣禮同,其異者,城外張帷幔為次,向其國而哭之,至舉聲而止。)

臨喪

皇帝臨諸王妃主喪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尚舍直長先設行宮大次於主人第大門外之西,南向。守宮於主人大門外,隨便設諸從駕文武之官便次。其所臨者五屬之親,於乘輿未到之前,並先集列於主人之第。其執事先於其寢北設幛幔,為主人五屬婦女拜哭次。

其日,未出宮前四刻,侍中版奏:"請中嚴。"

出宮前三刻,搥一鼓為一嚴,(三嚴時節,前一日侍中奏裁。)所司整設小駕鹵簿於所出宮門外如常儀。

出宮前二刻,又搥二鼓為再嚴,奉禮於所出宮門外設陪從之官位如常。尚舍奉禦先於主人第大門外便殿之內,設皇帝便座,南向。又於主人堂上中閒設素下床席,為哭位,亦南向。典儀又於主人庭中設陪從官位,文東武西,重行北麵,相對為首。又於禦座前階下設奉慰位。主人執事於堂下設五屬之親位於東階之東,重行,西麵北上。又設五屬婦女位於堂北幔下:主女位於東廂,西麵南上;妻妾位於西廂,東麵南上;眾婦人位於北廂,重行南麵。諸親在東,相對為首。(以服精粗為序,而尊者差前。其五屬外內並陪臨於此所。)諸陪從之官,各服常服赴集其位。有司整列皇帝四望車以下及仗衛之屬應列鹵簿者於內外如常儀。

出宮前一刻,又搥三鼓為三嚴,侍衛之官詣閤奉迎如常。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常服,禦輿以出,繖扇華蓋侍衛警蹕如常儀。皇帝降輿升車,黃門侍郎進,當車前跪,奏稱:"黃門侍郎臣某言,請乘輿發。"退複位。(凡黃門侍郎奏請,皆進跪奏稱具官臣某言,訖,俛伏,興。)駕動,警蹕如常,黃門侍郎與讚者夾輅以出。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郎進,跪奏稱:"請駕權停,飭侍臣上馬。"俯伏,興。侍中前承詔,退稱:"製曰可。"黃門侍郎退,唱:"侍臣上馬。"讚者承傳,文武侍臣上馬畢,黃門侍郎奏稱:"請乘輿發。"退複位。鑾駕動,稱警蹕,鼓吹不作。文武群官應陪從者乘馬以從。

駕至行宮門外,侍中進,跪奏:"請降車。"俯伏,興,退複位。皇帝降車,禦輿就大次。其輿輦以下鈒戟仗衛之屬,陳列於大次之前左右。皇帝變服素服,其陪從之官各舍於便次變服素服,其侍臣及武官不變服。主人相者引主人內外五屬之親,各服縗服就堂下外內位次哭。典儀一人立於堂下東階東南,讚者二人立於其南少退,俱西麵。

皇帝變服訖,禦輿出,侍衛如常。主人免絰去杖,司儀令引出大門外,望見乘輿,止哭,再拜迎。仍引主人先入門右西麵立,不哭。(其未殯即通拜迎拜送於大門內。)相者讚眾主人以下皆止哭。皇帝至堂,侍中跪奏:"請降輿,升。"俯伏,興。(於所臨喪者非尊秩,則禦輿升堂。)皇帝降輿,升自東階,即哭位。巫祝各一人先升,巫執桃立於東南,祝執茢立於西南,相向。千牛四人執戈隨升,二人先,二人後。侍臣夾升,列於戶內外及階下左右。其仗衛鹵簿止列於門外內如常。司儀令引主人入中庭,北麵。典儀稱拜,主人內外皆再拜。飭引主人升。司儀令引主人升立於戶內之東,西麵。

侍中跪奏:"請哭。"俯伏,興。皇帝哭。典儀稱哭,讚者承傳,唱"可哭"。(凡典儀有詞,讚者皆承傳。)主人以下在位者皆哭。典謁引諸從官應陪臨者入即班位。立定,典儀稱拜,從官在位者皆再拜;典儀稱哭,從官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典儀稱止,從官在位者皆止。典謁引諸王為首者一人進,舍人接引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典謁接引還本位。又典謁次引諸從官文武行首一人進,舍人接引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典謁接引還本位。典儀稱拜,在位者皆再拜訖,典謁引從官在位者出。又典謁次引諸王等以次出。侍中跪奏:"請哭止。"俯伏,興。皇帝止。典儀稱哭止,主人以下皆止。司儀令引主人降立於庭中之東,北麵,典儀稱拜,主人以下皆再拜。

侍中跪奏:"請還宮。"俯伏,興。皇帝降,禦輿出,侍衛警蹕如初。司儀令引主人先出,俟於大門外拜送。皇帝至大次,降輿即禦座變服。司儀令引主人哭還廬次。皇帝停大次,未發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所司先奏三嚴每嚴搥鼓如初,整列仗衛鹵簿於還途如來儀。奉禮於行宮南門外道左,向道重行設陪從之官位,文左武右。陪從之官於便次變服常服,赴集位所,典謁引即班位。三嚴已,侍中版奏:"外辦。"皇帝禦輿出,侍衛警蹕並如初。皇帝降輿升車,黃門侍郎奏請及群官陪從、鼓吹不作並如來儀。乘輿至殿前,(若閤外。)回車。侍中跪奏:"請降入。"俯伏,興。皇帝降車禦輿入,侍臣從至閤如初。侍中版奏:"解嚴。"將士各還其所,百官皆退。

臨外祖父母喪

(皇後父母、宗戚、貴臣並與臨諸王妃主禮同。)

其臨諸王妃主喪及凡內喪,則並幸其前寢次也。(其尊應就喪殯寢者,則臨殯寢可。)凡臨諸王妃主尊親者及師保傅與三老五更、二王後喪,則敬同外祖。其所臨幸者若第鄰宮闕,率爾往還,則容不備鹵簿與嚴鼓,皆稟當時別儀注。其內外文武陪從官,準駕備略。(備謂官從具,略謂減省之。)車駕若經太廟,則侍中跪奏式,過乃複常。

除服

除外祖父母喪服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守宮先於別殿外門外,隨便設百官文武便次如初。於除服前之夕,尚舍奉禦於別殿設素下床席焉。

至日,平曉而除服。(外祖父母則五月先下旬之吉也。其從朝製公除,則外祖父母五日也。)於除服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如常。典儀於別殿前設諸王百官三品以上位如初。又設奉慰位如初。設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別殿門外如初。百官文武應陪臨者,並赴集大門便次,各服素服,典謁引就別殿門外位。尚衣奉禦以篋奉素服吉屨升殿,位於殿東閒,北麵立。腰輿進於寢庭,侍衛之官詣閤奉迎如常式。

除服前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仍服縗服,禦輿出,左右直衛鈒戟警蹕並如初。皇帝升別殿,降輿,即哭位,侍衛如初。侍中跪奏:"請哭。"俯伏,興。皇帝哭,十五舉聲,侍中跪奏:"請哭止,從禮製除服。"俯伏,興。皇帝止,尚衣奉禦以篋奉衣履進,跪授,興,仍讚變除。(於變除則權設步障,已而去之。)變除已,侍中又跪奏:"請哭。"俯伏,興,還本位。皇帝哭。通事舍人引諸王百官三品以上入,各就班位。立定,舍人讚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舍人讚哭,群官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舍人讚止,群官在位者皆止。舍人引諸王為首者一人進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還本位。又舍人次引百官文武行首一人進詣奉慰位,跪奉慰,俯伏,興,舍人引退還本位。舍人讚拜,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引三品以上出。其四品以下位於門外者,典謁讚拜、讚哭、讚止、引退如三品以上之儀。

侍中跪奏:"請哭止,還。"俯伏,興。皇帝止,禦輿降還,其夾禦之官從至閤如初。所司奏宣解嚴如常儀。

除皇後父母喪服

(與除外祖父母禮同。其異者,後父母則三月先下旬之吉除也。公除則三日而除之。)

飭使吊

吊諸王妃主喪

本司散下其禮,所司隨職供辦。守宮先於主人第大門外之右設使者次,南向。

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之次。內外縗服,司儀引主人以下俱立哭於東階下,婦人立哭於殯所如常儀。使者素服出次,司儀引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麵。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史二人對舉吊書案,立於使者之南,差退,俱東麵。(城外者不持節。)司儀入告,主人去杖免絰。司儀引主人出門,止哭,迎於大門外,見賓先入,立於門右,北麵。

司儀引使者入,持節者先導,持案者次之。內外止哭。使者入門而左,立於階閒,南麵;節在使者之東少南,西向;持案者立於使者西南,東麵。司儀引主人進當使者前,北麵。持節者脫節衣。史以案進詣使者前,使者取吊書,持案者退複位。使者稱:"有製,吊。"主人哭拜,稽顙,內外皆哭。司儀引主人進受吊書,退立於東階下,西麵哭。持節者加節衣。司儀引使者,持節者先導,持案者次之,出,複門外位。主人以吊書授左右,司儀引主人,出內門止哭,拜送於大門外。使者還。主人杖哭而入,取吊書於階下,升,奠於柩東。

使人若須私吊,則通名,引入,吊如常禮訖,引出。

若朝使致賻,賓至,主人迎受如吊書儀,唯賻物掌事者受以東。(東藏之也。)其賻物簿受如受吊書儀。

飭使吊外祖父母喪

(後父母、宗戚、貴臣、蕃國主並與吊諸王妃主喪同。)

賵賻

其賵賻之禮與吊使俱行,則有司先備物數。(多少準令。)

其日,使者至主人大門外便次,物輿陳於使者幕南,東西為列;馬陳於使者東南,北首西上。於使者以下入即庭中位,物輿陳於使者位南,亦東西為列;馬從入,陳於庭,北首西上。於使者出,主人有司受而以東。其特行也,亦準吊禮。

會喪

製遣百僚會王公以下喪

守宮先於主人第大門外,隨便量設百官文武應會吊者便次。

其日,司儀令先於主人第前寢庭,北麵重行設百官位,以西為上。百官應會吊者,並赴集主人第門外便次,各服素服,司儀以次引入就班位。立定,司儀讚可哭,諸官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司儀讚可止,諸官在位者皆止。司儀引諸官行首一人升,詣主人前席位展慰(非應致敬者則立慰。)訖,引降出。又司儀引諸在位者以次出。(不致敬者出,應致敬者再拜引退。)

策贈

飭使策贈諸王

守宮於主人大門外之西,設使者及使副次,南向。

其日,使人及副公服從朝堂受冊,載於犢車。使人及副各備鹵簿,(鼓樂備而不作。)至主人大門外,降車,掌次者引之次。內外縗服。司儀引主人以下就東階下位,婦人升就堂上位,皆立哭。使者出次,謁者絳公服引立於門西,東麵。使副立於使者之南,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史二人對舉冊案,立於使副西南,俱東麵。(城外者無鹵簿,不持節。)司儀入告,主人去杖免絰。司儀引主人出門,止哭,迎使者於大門外,見賓先入,立於門右,北麵。

謁者引使者入,持節者先導,使副及持冊案者次之。內外止哭。使者升,立於柩東,北廂,南麵。持節者在使者之東少南,西向。使副立於持節南,持冊案者立於使副東南,俱西麵。司儀引主人升,立於階上,當使者北麵。持節者脫節衣。史以冊案進使副前,使副取冊,案退複位;使副以冊進,使者受,稱:"有製。"主人降於階閒,北麵哭拜稽顙,內外皆哭。司儀引主人升,複北麵位。內外止哭。使者讀冊訖,主人降於階閒,北麵哭拜稽顙,內外皆哭。司儀引主人升,詣使者前受冊,退,跪奠於柩東,興,降立於東階下,西麵。初使人授冊訖,持節者加節衣。謁者引使者,持節者先導,使副及持案者次之,出,複門外位。司儀引主人出內門,止哭,拜送於大門外。使者還,主人絰杖哭而入。(其使者應私吊則通名,引入吊如常禮,引出。)

飭使策贈外祖父母

(後父母、貴臣、蕃國主並與冊贈諸王禮同。若主人六品以下,則拜及受製皆於堂下。)

凡冊贈使者之尊卑,並準吉授。若冊贈妃主,則內侍之屬為使,其先行事者亦如之,同準吉授。凡冊贈應諡者,則文兼諡又致祭焉,而致祭不必有贈諡。(凡贈官,通以蠟印而畫綬。)凡冊贈之禮,必因其啟葬之節而加焉。其或既葬者,則主人仍於靈寢受之,其禮如初。其或既除服乃追而冊贈者,主人受之於廟,禮亦如之。其異者,主人不哭,其服則公服若單衣介幘。其於靈寢若廟並先設祭以告神。其未立廟者,則受之於正寢。

會葬

遣百僚會王公以下葬(並與百僚會喪禮同。)

致奠

飭使致奠諸王妃主喪

守宮於主人大門外量設便次。使者至,掌次者引之次。內外縗服。司儀引主人以下俱就東階下位,婦人就堂上位,皆立哭。使者公服出次,謁者絳公服引立於門西,東麵。執事者陳牢饌於使者東南,當門北向,西上。司儀入告,主人去杖,司儀引主人出內門,止哭,迎於大門外,見賓先入,立於門右,北麵。

謁者引使者入,內外止哭。使者升自東階,立於柩東少北,南麵。執事者以牢饌入,升設於柩東,西向南上。司儀引主人升自西階,立於階上,當使者北麵。執事者北麵酌酒,西麵奠於席,退複位。使者曰:"某封若某位將歸幽宅,製使某奠。"主人降詣階閒,北麵哭拜稽顙,內外俱哭。謁者引使者及從者降出,複門外位。初主人拜稽顙訖,司儀引主人退哭於東階下;使者出,司儀引主人出內門,止哭,拜送於大門外。使者還,主人杖哭而入。

飭使致奠外祖父母喪

(後父母、貴臣、蕃國主喪奠,並與諸王、妃主禮同。)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