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禮六十九開元禮纂類四吉禮一

皇帝冬至祀圓丘(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及攝事並附)

齋戒(祀官齋戒如別儀)

前祀七日,皇帝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其二日於太極殿,一日於行宮。前致齋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於太極殿西序及室內,俱東向;尚舍直長張帷於前楹下。致齋之日,質明,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晝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請中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如常儀。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蔥褶陪位如式。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諸侍臣並結珮,(凡齋者則結珮。)俱詣閤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辦。"上水三刻,皇帝服袞冕,(上辛服通天冠、絳紗袍也。)結珮,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即禦座,東向坐,侍臣夾侍如常。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就齋室。"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各還本司,直衛者如常,通事舍人分引陪位者以次出。

凡應祀之官,散齋四日,致齋三日。(散齋皆於正寢。致齋二日於本司,一日於祀所。其無本司者,皆於祀所焉。)近侍之官應從升者及從祀群官、諸方客使,各於本司、館,清齋一宿。(無本司,各於家正寢。)諸祀官致齋之日,給酒食及明衣布,各習禮於齋所。(攝事,無皇帝齋儀。上辛、雩祀同。)光祿卿監取明水火。(太官令取水於陰鑒,取火於陽燧。火以供爨,水以實樽焉。)前祀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堯皇帝廟,如常告之儀。(告以配。雩祀,告神作主。孟夏,太宗文武皇帝廟。)前祀一日,諸衛令其屬未後一刻各以其器服守壝,(每門二人,每隅一人。)與太樂工人俱清齋一宿焉。

陳設

前祀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攝事,守宮設祀官、公卿以下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焉。)尚舍奉禦鋪禦座。衛尉設文武侍臣次(上辛、雩祀,守宮設文武侍臣次焉。)於大次之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相向。(上辛、雩祀,於大次之後,俱南向。)設諸祀官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從祀文官九品以上於祀官之東,東方、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東,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東,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於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公、酅公之西,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西,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西,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東上。(其褒聖侯若在朝位,於文官三品之下。攝事無大次、褒聖等儀。上辛、雩祀同。)設陳饌幔於內壝東門西門之外道北,南向;北門之外道東,西向。(壇上及東方、南方午陛之東,饌陳於東門外;西方及南方午陛之西,饌陳於西門外;北方之饌陳於北門外。上辛、雩祀但有壝東方之外饌焉。)

前祀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壇南內壝之外。東方西方磬虡起北,鍾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鍾虡次之。設十二鎛鍾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樹雷鼓於北懸之內,道之左右。植建鼓於四隅。置柷敔於懸內。(柷在左,敔在右。)設歌鍾歌磬於壇上近南,北向,磬虡在西,鍾虡在東。其匏竹者立於壇下,重行,北向,相對為首。(凡懸皆展而編之。)諸工人各位於懸後,東方、西方以北為上,南方、北方以西為上。右校掃除壇之內外。郊社令積柴於燎壇,(其壇於神壇之景地,內壝之外。)方一丈,高丈二尺,開上南出戶,方六尺。

前祀一日,奉禮設禦位於壇之東南,西向;設望燎位於柴壇之北,南向。設祀官、公卿位於內壝東門之外(上辛、雩祀則東門內,攝事亦然。)道南,分獻之官於公卿之南,(上辛、雩祀無分獻位,以下皆然。)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設禦史位於壇下,一位於東南,西向;一位於西南,東向。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又設奉禮、讚者位於燎壇東北,西向。皆北上。設協律郎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懸之間,當壇北向。設從祀文官九品以上位於執事之南,東方、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位於中壝(上辛、雩祀內壝。)西門之內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位於介公、酅公之南,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南,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東向北上。(其褒聖侯,於文官三品之下。諸州使人各分方位於朝集使之後。攝事無褒聖已上至從祀位。)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等門外位於東西壝門之外,如設次之式。設牲榜於東壝之外,當門西向。蒼牲一居前,又蒼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黃牲一、白牲一、玄牲一,(雩祀五方色牲各二。)又赤牲一、白牲一(上辛、雩祀無日月牲。)在南,皆少退,以北為上。又設廩犧令位於牲西南,史陪其後,俱北向。設諸太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俱西向。設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又設禦史位於太常卿之西,俱南向。設酒樽之位,上帝太樽二,犧樽二,山罍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樽二,壺樽二,山罍四,在壇下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設配帝著樽二,犧樽二,象樽二,山罍二,在壇上於上帝酒樽之東,北向西上。五帝日月各太樽二,在第一等。(上辛則五帝各太樽二、著樽二、犧樽二、罍一,在第一等,神座之左而右向,無日月以下諸座,攝事亦然也。)內官每陛閒各象樽二,在第二等。中官每陛閒各壺樽二,在第三等。外官每道閒各概樽二,在壇下。眾星每道閒各散樽二,於內壝之外。凡樽各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樽皆加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雩祀無日月以下樽,其五帝太樽犧樽各二,罍一,在第一等;五人帝犧樽各二,在第二等;五官象樽各二,在壇下。)設禦洗於午陛東南,亞獻、終獻同洗於卯陛之南,俱北向。(攝儀但設洗午陛東南,北麵。雩祀設亞獻之洗於禦東南,五官洗於樽西。)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設分獻罍洗篚冪各於其方陛道之左,俱內向。執樽罍篚冪者,各於樽罍篚冪之後。設玉幣之篚於壇上下樽坫之所。

祀前一日晡後,(上辛、雩祀皆祀日未明五刻焉。)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帥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設高祖神堯皇帝神座(雩祀則設太宗文武聖皇帝神座焉。)於東方,西向,席以莞。設五方帝、日、月神座於壇第一等,青帝於東陛之北,赤帝於南陛之東,黃帝於南陛之西,白帝於西陛之南,黑帝於北陛之西,(雩祀又設五人帝座於第二等,如五方之陛位。又設五官座於壇下東南,西向北上。無日月以下諸星位。)大明於東陛之南,(上辛並無大明以下位矣。)夜明於西陛之北,席皆以稿秸。又設五星、十二辰、河漢及內官五十五座於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各依方麵,凡座皆內向。其內官有北辰座於東陛之北,曜魄寶於北陛之西,北鬥於南陛之東,天一、太一皆在北鬥之東,五帝內座於曜魄寶之東,並差在行位前。又設二十八宿及中官百五十九座於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攝提、太微、太子、明堂、軒轅、三台、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等十七座,並差在行位前。又設外官百五座於內壝之內,又設眾星三百六十座於內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間,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所司陳異寶及嘉瑞等於樂懸之北東西廂。(昊天上帝及配帝、五帝、日月之座設訖,卻收,至祀日未明五刻,郊社令、太史令各服其服,升壇重設之。其內官中官外官眾星等諸座,一設定不收也。)

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十刻,去壇二百步所,(享明堂則於明堂所,廟享則於廟所,皆二百步所焉。)諸衛之屬禁斷行人。(廟享則太令整拂神幄焉。)晡後二刻,郊社令丞帥府史三人、諸儀二人(享廟則太廟令帥府史也。)及齋郎,以樽、坫、罍、洗、篚、冪入設於位。(廟享則籩豆簋鈃皆設位,加以巾蓋。諸器物皆濯而陳之。升壇者各由其陛,升廟堂者升自東陛焉。)晡後三刻,謁者、讚引各引祀官、公卿以下俱就東壝門外位,(廟享則無壝外公卿位焉。)諸太祝與廩犧令以牲就榜位。謁者引司空,(諸儀並引太常卿也。)讚引引禦史,入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出還本位。初,司空將升,又謁者引太常卿,讚引引禦史,入詣壇東陛,升,視滌濯,(於視濯溉,執樽者皆舉冪告絜。廟享升東階。)訖,引降就省牲位,南向立。廩犧令少前,曰:"請省牲。"退複位。太常卿省牲。廩犧令又前,舉手曰:"腯。"還本位。諸太祝各循牲一匝,西向舉手曰:"充。"俱還本位。諸太祝與廩犧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濯溉。謁者、讚引各引祀官、禦史(廟享但引禦史。)省視饌具。俱還齋所。(享廟則進饌者入徹籩豆簋簠鈃以出而已。)

祀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遂烹牲。(廟享毛血每座共實一豆。祝史洗肝於鬱鬯。又取膟膋,每座各實一豆。俱置饌所。膟膋,腸閒脂也。)

鑾駕出宮(上辛雩祀並同)

前出宮三日,本司宣攝內外,各供其職。尚舍設行宮於壇東,南向,隨地之宜。守宮設從祀官五品以上次於承天門外東西朝堂,如常儀。

前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殿庭,如常儀。(駕出,懸而不作。)

其日晝漏上水五刻,鑾駕發引。發引前七刻,搥一鼓,為一嚴。(三嚴時節,前一日侍中奏裁也。)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未明五刻,搥二鼓,為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奉禮郎設從祀群官五品以上位,文官於東朝堂之前,西向,武官於西朝堂之前,東向,俱重行北上。從祀群官五品以上依時刻俱集朝堂次,各服其服。(其六品以下及介公、酅公、褒聖侯、朝集使、諸方客使等,並駕出之日便赴祀所。)所司陳大駕鹵簿於朝堂。發前二刻,搥三鼓,為三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通事舍人引從祀群官各就朝堂前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侍中、中書令以下,俱詣西階奉迎。(侍中負寶如式。)乘黃令進玉輅於太極殿西階之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黃門侍郎一人在侍臣之前,讚者二人在黃門之前。侍中版奏:"外辦。"太仆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帝服袞冕,(上辛服通天冠絳紗袍也。)乘輿以出,降自西階,稱警蹕如常。千牛將軍執轡,皇帝升輅,太仆卿立授綏,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如常。黃門侍郎進,當鑾駕前跪,奏稱:"黃門侍郎臣某言,請鑾駕進發。"俯伏,興,退複位。(凡黃門侍郎奏請,皆進鑾駕前,跪,奏稱"具官臣某言",訖,俯伏,興。)鑾駕動,又稱警蹕,黃門侍郎與讚者夾引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駕出承天門,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權停,飭侍臣上馬。"侍中前承製,退稱:"製曰可。"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上馬。"讚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在黃麾內。符寶郎奉六寶與殿中監後部從,在黃鉞內。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於輅前,讚者在供奉官人內。侍臣上馬畢,黃門侍郎奏稱:"請敕車右升。"侍中前承製,退稱:"製曰可。"黃門侍郎退複位。千牛將軍升訖,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複位。鑾駕動,稱警蹕,鼓傳音如常。不鳴鼓吹,不得諠譁。其從祀之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

駕將至,諸祀官俱朝服結珮,謁者引立於次前,重行,北向西上。駕至行宮南門外,回輅南向。將軍降,立於輅右。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乘輿入行宮,繖扇華蓋侍衛警蹕如常儀,宿衛如式。謁者、讚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文武群官,集行宮朝堂,文左武右,舍人承旨敕群官等各還次。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及從祀之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樽、罍、玉、幣。(凡六樽之次,太樽為上,實以汎齊;著樽次之,實以醴齊;犧樽次之,實以盎齊;象樽次之,實以醍齊;壺樽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帝著樽為上,實以汎齊;犧樽次之,實以醴齊;象樽次之,實以盎齊;山罍為下,實以清酒。五帝日月俱以太樽實以汎齊,其內官之象樽實以醍齊,中官之壺樽實以沈齊,外官之概樽實以清酒,眾星之散樽實以昔酒。齊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實於上樽。玉,上帝以蒼璧,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璋,白帝以騶虞,黑帝以玄璜,黃帝以黃琮,日月以珪璧。昊天上帝及配帝之幣以蒼,天帝、日月、內官以下,各從方色。各長丈八尺。上辛,則五方帝各太樽為上,實以汎齊;著樽次之,實以醴齊;犧樽次之,實以盎齊。其用玉,昊天上帝以四珪有邸,餘同。無日月以下樽。雩祀同圓丘,又有五人帝之幣,亦放其方也。)太祝以玉幣置於篚。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簠簋等,各設於饌幔內。

未明二刻,奉禮帥讚者先入就位。讚引引禦史、博士、諸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樽罍篚冪者,入自東壝門,當壇南重行,北麵西上。(凡引導者,每曲一逡巡也。)立定,奉禮曰:"再拜。"讚者承傳,(凡奉禮有詞,讚者皆承傳。)禦史以下皆再拜。訖,執樽罍篚冪者各就位。讚引引禦史、諸太祝詣壇東陛,禦史一人、太祝二人升,行掃除於上,及第一等;禦史一人、太祝七人升,行掃除於下。(上辛、雩祀,讚引引禦史、諸太祝掃除於上,令史、祝史掃除於下。)訖,各引就位。

未明一刻,謁者、讚引各引祀官及從祀群官、客使等俱就門外位。(攝儀無從祀群官、客使,上辛、雩祀同。)太樂令帥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陳於懸內,武舞立於懸南道西。(其升壇者皆脫履於下,降納如常焉。)謁者引司空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司空再拜,訖,謁者引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訖,引複位。謁者、讚者各引祀官及從祀群官、客使等,次入就位。

初,未明三刻,諸衛列大駕仗衛,陳設如式。侍中版奏:"請中嚴。"乘黃令進玉輅於行宮南門外,回輅南向。(若行宮去壇稍遠,嚴警如式焉。)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乘輿以出,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侍中負寶,陪從如式。)皇帝升輅如初。黃門侍郎奏:"請鑾駕進發。"還侍位。鑾駕動,稱警蹕如常,千牛將軍夾輅而趨。(若行宮去壇稍遠,奏升輅如式。)駕至大次門外,回輅南向。(若將軍升輅,即降立於輅右焉。)侍中進,當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乘輿之大次,繖扇華蓋侍衛如常儀。

郊社令以祝版進,禦署訖,近臣奉出,郊社令受,各奠於坫。皇帝停大次半刻頃,通事舍人各引從祀文武群官、介公、酅公、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門外,當門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質明,皇帝改服大裘而冕,(上辛、雩祀蓋服袞冕。)出次,華蓋侍衛如常儀。(侍中負寶,陪從如式。)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凡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焉。)至中壝門外。(上辛、雩祀內壝。)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禦又以鎮珪授殿中監,殿中監受,進。皇帝搢大珪,執鎮珪,華蓋仗衛停於門外,禮部尚書與近侍者陪從如常儀。(大珪如搢不便,請先定近侍承奉焉。)皇帝至版位,西向立。(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複位。皇帝再拜。(攝事無"未明三刻"下,至此再拜儀。上辛、雩祀同。)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攝則謁者進太尉之左白,上辛、雩祀同焉。)"有司謹具,請行事。"退複位。協律郎跪,俯伏,舉麾,(凡取物者皆跪,俯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俯伏而後興。他放此。)鼓柷,奏元(國諱改焉)和之樂。乃以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作文舞之舞樂,樂舞六成。(圜鍾三奏,黃鍾、太蔟、姑洗各一奏也。)偃麾,戛敔,樂止。(凡樂,皆協律郎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焉。)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複位。皇帝再拜。(攝事無太常卿至皇帝拜。上辛、雩祀同也。)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正座配座太祝跪取玉幣於篚,各立於樽所;諸太祝俱取玉及幣,亦各立於樽所。太常卿引皇帝,太和之樂作,(皇帝每行,皆作太和之樂。攝則謁者引太尉,以下皆謁者引太尉。太和樂,上辛、雩祀同。)皇帝詣壇,升自南陛,侍中、中書令以下及左右侍衛量人從升。(以下皆如之。)皇帝升壇,北向立,(攝則太尉升南陛,北向立。)樂止。正座太祝加玉於幣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幣東向進,皇帝搢鎮珪,受玉幣。(凡受物,皆搢鎮珪,跪奠訖,執珪,俯伏,興。太尉則搢笏。)登歌,作肅和之樂,以大呂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於昊天上帝神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向再拜訖,太常卿引皇帝立於西方,東向。配座太祝以幣授侍中,侍中奉幣北向進,(攝則太祝授太尉,太尉奉玉幣進奠。)皇帝受幣。太常卿引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雩祀則太宗座。)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再拜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南陛,還版位,西向立,樂止。(攝則太尉行,還立無樂也。)

初皇帝將奠配帝之幣,謁者七人各分引獻官奉玉幣俱進,跪奠於第一等神座,(上辛,則謁者五人,各分引獻官,奉玉幣奠五方帝座。攝事同。雩祀,五人帝、五官相次而畢。)餘星座之幣,謁者、讚引各引獻官進奠於首座,餘皆祝史齋郎助奠。訖,引還複位。(攝則太尉奠配座,諸太祝及諸獻官各奉玉幣進於神座,訖,還樽所。上辛無星以下座也。)

初,眾官拜訖,祝史各奉毛血之豆,立於門外。登歌止,祝史奉毛血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於壇上,俱進奠於神座前,諸太祝與祝史退立於樽所。

進熟

皇帝既升,(攝則太尉升,上辛、雩祀同。)奠玉幣,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內壝門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初,皇帝既至位,樂止,太官令引饌入。(攝事則於太祝奠毛血,其太官引饌入。上辛、雩祀同。)俎初入門,奏雍和之樂,以黃鍾之均。(自後接神之樂,皆奏黃鍾。)饌各至其陛,樂止。祝史俱進,跪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上帝之饌升自午陛,配帝之饌升自卯陛,青帝之饌升自寅陛,赤帝之饌升自巳陛,黃帝之饌升自未陛,白帝之饌升自酉陛,黑帝之饌升自子陛,大明之饌升自辰陛,夜明之饌升自戌陛,其內官中官諸饌,各隨便而升。上辛無大明以下饌,攝事同。雩祀五人帝饌,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引於壇上,各設於神座前。(籩豆蓋冪,先徹乃升。簠簋既奠,卻其蓋於下也。)設訖,謁者引司徒、太官令帥進饌者,俱降自東陛以出,司徒複位,諸太祝各還樽所。又進設外官、眾星之饌,相次而畢。(上辛無外官以下饌,雩祀又進設五官饌,並無眾星饌也。)

初,壇上設饌訖,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攝則謁者引太尉詣罍洗,上辛、雩祀同也。)樂作;皇帝至罍洗,樂止。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又侍中跪取盤,興,承水;皇帝盥手。黃門侍郎跪取巾於篚,興,進,皇帝帨手訖,黃門侍郎受巾,跪奠於篚。黃門侍郎又取匏爵於篚,興,進,皇帝受爵。侍中酌罍水,又侍中奉盤,皇帝洗爵,黃門侍郎又授巾皆如初。皇帝拭爵訖,侍中奠盤匜,黃門侍郎受巾奠於篚,皆如常。

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詣壇,升自南陛,訖,樂止。(攝則太尉洗拭匏爵,無樂作以下儀。)謁者引司徒,升自東陛,立於樽所,齋郎奉俎從之後。

太常卿引皇帝詣上帝樽所,執樽者舉冪,侍中讚酌汎齊訖,壽和之樂作。(皇帝每酌獻及飲福,皆作壽和之樂。攝則謁者引太尉,升自南陛,詣上帝樽所,執事者舉冪,太尉酌汎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北向立,樂止。(攝儀皆謁者引太尉。)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攝則雲"天子某,謹遣太尉封某臣名,敢昭告於昊天上帝"。上辛、雩祀亦同。)昊天上帝:大明南至,長晷初昇,萬物權輿,六氣資始,式遵彝典,慎脩禮物,(上辛雲:"惟神化育群生,財成庶品,雲雨作施,普博無私,爰因啟蟄,式遵農事。"雩祀雲:"爰茲孟夏,龍見紀辰,方資長育,式遵常禮,敬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恭致燔祀,表其寅肅。")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禋燎,祗薦潔誠,高祖神堯皇帝配神作主。"(凡攝事祝版,應禦署訖,皇帝北向再拜,侍臣奉版,郊社令受,遂奉出。)皇帝再拜。(攝則太尉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皇帝拜訖,樂止。

太常卿引皇帝詣配帝酒樽所,執樽者舉冪,侍中取爵於坫,進,皇帝受爵,侍中讚酌汎齊訖,樂作,太常卿引皇帝,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前,(雩祀太宗。)東向跪,奠爵,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少退,東向立,樂止。(上辛又謁者五人,各引五方上帝太祝,皆取爵於坫,酌汎齊,各進奠於神座訖,還樽所。雩祀同。)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某,(攝則雲"皇帝臣某謹遣太尉封臣某"。)敢昭告於高祖神堯皇帝:履長伊始,肅事郊禋,用致燔祀於昊天上帝。伏惟慶流長發,德冠思文,對越昭升,永言配命,(上辛雲:"時惟孟春,敬祈嘉穀,用致禋祀昊天上帝。伏惟高祖,睿哲徇齊,欽明昭格,祭祀之禮,肅奉舊章。"雩祀雲:"時惟正陽,式遵恒典,伏惟道協乾元,德施品物,永言配命,對越昭升。")謹以製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侑神作主,尚饗。"訖,興。皇帝再拜。初讀祝文訖,樂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皇帝再拜訖,樂止。

太常卿引皇帝,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立,樂作。太祝各以爵酌上樽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侍中受爵西向進,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興。太祝各帥齋郎進俎。太祝減神前胙肉(皆取前腳第二骨也。)加於俎,以胙肉共置一俎上,太祝持俎以授司徒,司徒奉俎西向進,(攝則言授。)皇帝受以授左右,(攝則太尉以授齋郎。)謁者引司徒降複位。皇帝跪,取爵,遂飲,卒爵。侍中進受爵以授太祝,太祝受爵,複於坫。皇帝俯伏,興,再拜,樂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南階,還版位,西向立,樂止。文舞退,鼓柷,作舒和之樂,退訖,戛敔,樂止。武舞入,鼓柷,作舒和之樂,立定,戛敔,樂止。(自此以上,凡攝皆太尉為初獻,其儀依皇帝行事,讚佐皆謁者、太祝、齋郎。)

皇帝將複位,謁者引太尉(攝則太常卿為亞獻,自下並改太尉為太常卿。)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訖,謁者引太尉自階升壇,詣昊天上帝著樽所,執樽者舉冪,太尉酌醴齊。訖,武舞作,謁者引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北向再拜。訖,謁者引太尉詣配帝犧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冪,太尉酌醴齊。訖,謁者引太尉進高祖神堯皇帝神座前,(雩祀太宗。)東向跪,奠爵,興,謁者引太尉少退,東向再拜。(上辛五方祝各取爵酌醴齊,供奠訖,還樽所。雩祀同。)訖,謁者引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立。諸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太尉之右,西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虛爵,複於坫。太尉興,再拜,訖,謁者引太尉卻複位。

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攝則同以光祿卿為終獻。)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升,酌盎齊,獻正座、配座。(雩祀並獻五方帝也。)終獻如亞獻之儀。(上辛五帝祀亦各配獻之。)訖,謁者引光祿卿降複位。

初,太尉將升獻,(攝則太常卿將升獻。)謁者七人分引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獻官,詣罍洗,盥手,洗拭匏爵訖,各由其陛升,(雩祀太尉將升獻,讚引引五帝獻官酌醴齊,奠太昊氏,餘座齋郎助奠。五帝將畢,五官獻官酌醍齊,奠句芒氏,餘座祝史助奠。)詣第一等,俱酌汎齊訖,各進跪奠於神座前,興,各引降,還本位。初,第一等獻官將升,謁者五人次引獻官各詣罍洗,盥訖,引各由其陛升壇,詣第二等內官酒樽所,俱酌醍齊,各進跪奠爵於內官座首,興,餘座皆祝史、齋郎助奠,相次而畢,謁者各引獻官還本位。初,第二等獻官將升,謁者四人次引獻官俱詣罍洗盥手,各由其陛升壇,詣第三等中官酒樽所,俱酌清酒沈齊(攝儀盎齊。)以獻。讚引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外官酒樽所,俱酌清酒(攝儀醍齊。)以獻。讚引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訖,詣眾星酒樽所,酌昔酒(攝儀沈齊。)以獻。其祝史、齋郎酌酒助奠,皆如內官之儀。訖,謁者、讚引各引獻官還本位。(上辛、雩祀無日月以下獻儀也。)

諸獻俱畢,武舞止。上下諸祝各進,跪徹豆,興,還樽所。(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也。)奉禮曰:"賜胙。"讚者唱:"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者不拜。)元和之樂作,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複位。皇帝再拜。樂作一成,止。(攝事則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燎位。"(攝則謁者進太尉之左,曰"請就望燎位"也。)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就望燎位,南向立,樂止。(攝則謁者引太尉也。)於群官將拜,上下諸祝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玉幣、祝版,日月以上齋郎以俎載牲體、黍稷飯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南行,經柴壇西,過壇東行,自南陛登柴壇,以玉幣、祝版、饌物置於柴上。戶內諸祝史又以內官以下之禮幣皆從燎。(上辛無日月以下牲幣,雩祀有五帝幣。)奉禮曰:"可燎。"東西麵各六人,以炬燎火。半柴,太常卿前,奏:"禮畢。"(攝則謁者前曰"禮畢",則太尉出。)

太常卿引皇帝還大次,樂作,皇帝出中壝門,(上辛、雩祀並內壝。)殿中監前受鎮珪,以授尚衣奉禦,殿中監又前受大珪,華蓋侍衛如常儀,皇帝入次,樂止。謁者、讚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祀群官、諸方客使以次出。讚引引禦史、太祝以下俱複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禦史以下皆再拜,讚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鑾駕還宮(上辛雩祀同)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版奏:"請解嚴。"(將士不得輒離部伍。)皇帝停大次一刻頃,槌一鼓,為一嚴,轉仗衛於還塗,如來儀。三刻頃,槌二鼓,為再嚴,將士布隊仗。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諸祀官服朝服。(乘馬者服蔥褶。)五刻頃,槌三鼓,為三嚴,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客使等序立於大次之前,近南。文武侍臣詣大次奉迎。乘黃令進金輅於大次門外,南向。千牛將軍立於輅右。

侍中版奏:"外辨。"太仆卿升,執轡。皇帝乘輿出次,繖扇侍衛警蹕如常儀。皇帝升輅,太仆卿立授綏。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複位。鑾駕動,稱警蹕如常儀。黃門侍郎、讚者夾引,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至侍臣上馬所,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權停,敕侍臣上馬。"侍中前承製,退稱:"製曰可。"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上馬。"讚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畢,黃門侍郎奏稱:"請敕車右升。"侍中前承製,退稱:"製曰可。"黃門侍郎退複位。千牛將軍升訖,黃門侍郎奏稱:"請鑾駕進發。"退複位。鼓傳音,鑾駕動,鼓吹振作而還。文武群臣導從如來儀。諸方客使便還館。

駕至承天門外侍臣下馬所,鑾駕權停,文武侍臣皆下馬,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訖,鑾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駕入嘉德門,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鍾,左右鍾皆應,鼓柷,奏采茨之樂,至太極門,戛敔,樂止。入太極門,鼓柷,奏太和之樂,駕至橫街北,當東上閣,回輅南向。侍中進鑾駕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帝降輅,乘輿以入,繖扇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閣,戛敔,樂止。

初,文武群官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承旨敕群官並還。皇帝既入,侍中版奏:"請解嚴。"扣鉦,將士各還其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