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州郡二

序目下(大唐)

大唐武德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其邊鎮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領軍戎。至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貞觀初,並省州縣,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既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東西九千五百十裏,南北萬六千九百十八裏。

高宗平高麗、百濟,得海東數千餘裏,旋為新羅、靺鞨所侵,失之。又開四鎮,即西境拓數千裏,於闐、疏勒、龜茲、焉耆諸國矣。

景雲二年,又分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統諸州,時議以權重不便,尋罷之。

開元二十一年,分為十五道,置采訪使,以檢察非法:京畿、(理西京城內。)都畿、(理東都。)關內、(多以京官遙領。)河南、(理陳留郡。)河東、(理河東郡。)河北、(理魏郡。)隴右、(理西平郡。)山南東、(理襄陽郡。)山南西、(理漢中郡。)劍南、(理蜀郡。)淮南、(理廣陵郡。)江南東、(理吳郡。)江南西、(理章郡。)黔中、(理黔中郡。)嶺南。(理南海郡。)

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節度使十,經略守捉使三。)大凡鎮兵四十九萬人,戎馬八萬餘疋。每歲經費:衣賜則千二十萬疋段,軍倉則百九十萬石,大凡千二百十萬。(開元、天寶每歲邊用不過二百萬。)

鎮西節度使:(理安西,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疋,衣賜六十二萬疋段。)撫寧西域,統龜茲國、焉耆國、(在理所東八百裏。)於闐國、(在理所西南二千裏。)疏勒國。(在理所西二千餘裏。)

北庭節度使:(理北庭都護府,管兵二萬人,馬五千疋,衣賜四十八萬疋段。)防製突騎施、堅昆、斬啜,(西北去突騎施三千餘裏,北去堅昆七千裏,東北去斬啜千七百裏。)管瀚海軍、(北庭都護府城內,管兵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疋。)天山軍、(交河郡城內,管兵五千人,馬五百疋。)伊吾軍。(伊吾郡西北三百裏甘露川,管兵三千人,馬三百疋。)

河西節度使:(理武威郡,管兵七萬三千人,馬萬九千四百疋,衣賜百八十萬疋段。)斷隔羌胡,統赤水軍、(武威郡城內,管兵三萬三千人,馬萬三千疋。)大鬥軍、(武威郡西二百餘裏,開元中置,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疋。)建康軍、(張掖郡西二百裏,證聖初,王孝傑置,管兵五千三百人,馬五百疋,東去理所七百裏。)寧寇軍、(張掖郡東北千餘裏,天寶二年置,管兵千七百人,馬百疋,西去理所千餘裏。)玉門軍、(酒泉郡西二百餘裏,武德中,楊恭乂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六百疋,東去理所千二百裏。)墨離軍、(晉昌郡西北千裏,管兵五千人,馬四百疋,東去理所千四百裏。)豆盧軍、(敦煌郡城內,管兵四千三百人,馬四百疋,去理所七千裏。)新泉軍、(會寧郡西北二百裏,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千人,西去理所四百裏。)張掖郡守捉、(東去理所五百裏,管兵六千三百人,馬千疋。)烏城守捉、(武威郡南二百裏,管兵五百人。)交城守捉、(武威郡西二百裏,管兵千人。)白亭守捉。(武威郡西北五百裏,管兵千七百人。)

朔方節度使:(理靈武郡,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萬四千三百疋,衣賜二百萬疋段。)捍禦北狄,統經略軍、(靈武郡城內,管兵二萬七百人,馬三千疋。)豐安軍、(靈武郡西黃河外百八十餘裏,萬歲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千三百疋。)定遠城、(靈武郡東北二百裏黃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三千疋。)西城、(九原郡北黃河外八十裏,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西南去理所千餘裏。)安北都護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韓公張仁願於黃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馬二千疋,南去理所千三百餘裏。)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裏,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千七百疋,西南去理所千六百餘裏。)振武軍。(單於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馬千六百疋,西去理所千七百餘裏。)

河東節度使:(理太原府,管兵五萬五千人,馬萬四千疋,衣賜百二十六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掎角朔方,統天兵軍、(太原府城內,聖曆二年置,管兵二萬人,馬五千五百疋。)雲中郡守捉、(東南去單於府二百七十裏,調露中裴行儉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馬千二百疋,東南去理所八百裏。)大同軍、(雁門郡北三百裏,調露中突厥南侵,裴行儉開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疋,南去理所八百餘裏。)橫野軍、(安邊郡東北百四十裏,開元中河東公張嘉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馬千八百疋,西南去理所九百裏。)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裏,管兵三千人。)雁門郡、(去理所五百裏,管兵四千人。)樓煩郡、(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裏,管兵三千人。)岢嵐軍。(樓煩郡北百裏,長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裏。岢,姑我反。)

範陽節度使:(理範陽郡,管兵九萬一千人,馬六千五百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製臨奚、契丹,統經略軍、(範陽郡城內,管兵三萬人,馬五千四百疋。)威武軍、(密雲郡城內,萬歲通天二年置,管兵萬人,馬三百疋,西南去理所二百裏。)清夷軍、(媯川郡城內,垂拱中刺史鄭崇述置,管兵萬人,馬三百疋,南去理所二百十裏。)靜塞軍、(漁陽郡城內,管兵萬一千人,馬五百疋,南去理所二百裏。)恒陽軍、(常山郡城東,開元中置,管兵六千五百人。)北平軍、(博陵郡西,開元中置,管兵六千人。)高陽軍、(上穀郡城內,管兵六千人。)唐興軍、(文安郡城內,管兵六千人。)橫海軍。(景城郡城西南,管兵六千人。)

平盧節度使:(理柳城郡,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疋,衣糧數失。)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軍、(柳城郡城內,開元初置,管兵萬六千人,馬四千二百疋。)盧龍軍、(北平郡城內,管兵萬人,馬五百疋,東去理所七百裏。)渝關守捉、(柳城郡西四百八十裏,管兵三千人,馬百疋,去理所二百二十裏。)安東都護府。(西去柳城郡二百七十裏,管兵八千五百人,馬七百疋。)

隴右節度使:(理西平郡,管兵七萬五千人,馬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以備西戎,統臨洮軍、(開元中移就節度衙,管兵萬五千人,馬八千四百疋。)河源軍、(西平郡西百二十裏,儀鳳二年李乙夫置,管兵萬四千人,馬六百五十疋。)白水軍、(西平郡西北二百三十裏,開元五年郭知運置,管兵四千人,馬五百疋。)安人軍、(西平郡星宿川西,開元七年置,管兵萬人,馬三百五十疋。)振武軍、(西平郡西三百裏,開元中信安郡王禕置,兵千人。)威戎軍、(西平郡西北三百十裏,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千人,馬五十疋。)綏和守捉、(西平郡西二百三十裏,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千人。)合川郡界守捉、(西平郡南百八十裏,貞觀中侯君集置,管兵千人。)莫門軍、(臨洮郡城內,儀鳳二年置,管兵五千五百人,馬二百疋。)寧塞軍、(寧塞郡城內,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五百人,馬五十疋。)積石軍、(寧塞西百八十裏,儀鳳二年置,管兵七千人,馬一百疋。)鎮西軍、(安鄉郡城內,臣亡父先臣希望開元二十六年置,管兵萬三千人,馬三百疋。)平夷守捉。(安鄉郡城西南四十裏,開元二年郭知運置,管兵三千人。)

劍南節度使:(理蜀郡,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七十萬石。)西抗吐蕃,南撫蠻犭巢,統團結營、(蜀郡城內,管兵萬四千人,馬千八百疋。)臨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裏,管兵五百人。)通化郡、(維川郡東二百七十裏,管兵三百人。)維川郡、(通化郡西二百七十裏,管兵五百人。)天寶軍、(平戎城東八十裏,在維川郡東,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置,兵千人。)蓬山郡、(維川郡北,管兵五百人。)交川郡、(臨翼郡北百裏,管兵二千八百人。)平戎城、(恭化郡南八十裏,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開置,管兵一千人,去蜀郡八百裏。)盧山郡、(臨邛郡西二百裏,管兵四百人。)江源郡、(貞觀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洪源郡、(開元三年陸象先置,管兵千人。)昆明軍、(越巂郡南,開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二百疋。)寧遠軍、(越巂郡西,昆明縣南,開元中置,管兵三百人。)雲南郡、(管兵二千三百人。)澄川守捉、(雲南郡東六百裏,管兵二千人。)南江軍、(瀘川郡西二百五十裏,管兵二千人。)歸誠郡。(靜川郡東南,管兵四百人。)

嶺南五府經略使:(理南海郡,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稅當道自給。)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南海郡城內,管兵五千四百人。)清海軍、(恩平郡城內,管兵二千人。)桂管經略使、(始安郡,管兵千人。)容管經略使、(普寧郡,管兵千一百人。)鎮南經略使、(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經略使。(朗寧郡,管兵千七百人。)

又有經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長樂郡經略使、(管兵千五百人。)東萊郡守捉、(管兵千人。)東牟郡守捉。(管兵千人。)

天寶初,又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羈縻州郡不在其中。(折衝府五百九十三,鎮二百四,戍三百九十三,關二十七,驛千三百八十八,寺五千一百八十五,觀一千八百五。)其地東至安東都護府,西至安西都護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於都護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之東境有樂浪郡,西境有敦煌郡。今東極安東府,則漢遼東郡也,其漢之玄菟、樂浪二郡,並在遼東郡之東,今悉為東夷之地矣。今西極安西府,其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漢代戎胡所據,皆未得而詳。)

九州之區域,在昔顓頊及於陶唐,分而為九,其製最大。(顓頊置九州,堯時洪水分絕,使禹理水,還為九州。舜分為十二州,夏殷周並為九州,則不同禹貢。按周之本製起於顓頊,辨其疆界、始於禹貢,今分別地理,故以為首。)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西河則龍門之河,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九原、榆林、安北、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臨洮、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敦煌等郡地。)荊河州西南至荊山,北距河。(荊山在今襄陽郡南,其北境至於河,今河南府、陝郡之南境、弘農、臨汝、滎陽、陳留、睢陽、濟陰、譙郡、潁川、淮陽、汝陰、汝南、淮安、南陽、襄陽、武當、漢東等郡地。)冀州唐虞之都,以餘州所至,則是其境。(西境雍州,南境荊河州,東境兗州,皆以河為界。河自今文城、絳郡西龍門南流至華陰,東過今汲郡黎陽縣東大岯山,又東入於海。今河內,汲郡、鄴郡、廣平,钜鹿、信都、趙郡、常山、博陵、河閒、文安、饒陽、上穀、範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雲、北平、柳城、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高平、上黨、樂平、陽城、大寧、文城、西河、太原、昌化、樓煩、雁門、定襄、安邊、馬邑、雲中、單於等郡地。)兗州舊為濟河之間,(孔安國雲:"東南據濟,西北距河。"禹貢雲:"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顏師古雲:"導沇流而為濟,截河又為滎澤,陶丘在濟陰定陶西南。菏即菏澤。過菏澤又與汶水會,北折而東入海也。"按:沇水出今河南府王屋縣山,東流濟源縣而名濟水。滎澤在今滎陽郡滎澤縣也。定陶,今濟陰郡也。菏澤在今魯郡縣。汶水,今魯郡萊蕪縣。然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複截河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諸家所說地理者,皆雲今清河郡禹貢冀州之域。又按:禹貢雲:"導河自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而入海。")河自周定王五年徙流禹之所道,漸以堙塞。至秦始皇二十二年攻魏,決河灌其郡,決處遂大,不可複補。魏都則今陳留郡。漢武元封三年春,河又徙,從頓丘東南流入渤海。頓丘即今縣也。渤海郡即今景城郡地。其下決於瓠子,東南通於淮泗。瓠子在今濮陽縣西界。時丞相田蚡食邑鄃在河北,河決而南,即鄃無水災,邑收入多。(鄃即今平原郡平原縣也。有以知自周及秦至漢,其河已在今魏郡、平原之境。又王莽時,司空掾王橫雲:"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自周時所徙,宜令卻徙更開空,使緣西山足乘高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災。"西山則太行恒山也。又按:洚水在今清河郡,經城縣界,大陸澤在今钜鹿、趙郡、饒陽郡界,則王橫之言與禹符矣。其今清河郡在洚水東,則兗州舊城內,已具注清河郡篇也。今靈昌、濮陽、濟陽、清河、魏郡、博平、東平、平原、樂安、景城等郡地,史記、漢書皆雲,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以引河北過洚水、大陸,入渤海。孟康注雲:"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一則漯川也。"貝丘今清河郡西。漯川在汲郡東一裏。又臣瓚注引禹貢曰:"夾右碣石入於河,壺口、雷首入於海,則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時,河移東郡,更注渤海。禹時不注渤海。"按:此則子長、孟堅之誤矣。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釜,五曰胡蘇,六曰簡,七曰潔,八曰鉤盤,九曰鬲津。其徒駭、鬲津、鉤盤、胡蘇四河並在今景城郡界。馬頰、覆釜二河並在今平原郡界。其太史、簡、潔三河,未詳處所。)青州東北據海,西距岱。(岱,泰山也,在今魯郡界。自泰山之東至於海。今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高密、安東等郡即其地。)徐州東據海,北至岱,南及淮。(自泰山之南,淮之北,海之西也。今彭城、臨淮、魯郡、東海、琅琊等郡地是。)梁州東據華山之陽,西距黑水。(華山之南,今華陰之西南。黑水出張掖郡,南流入海。即巴蜀之地皆是也。今上洛、漢中、洋川、安康、房陵、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鹹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嶽、盛山、雲安、犍為、陽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河池、武都、同穀、順政、懷道、同昌、陰平、江油、交川、合川、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通化、越巂、雲南、洪源等郡地。)揚州北據淮,東南距海。(北自淮之南,東南距於海,閩中以來地。今廣陵、淮陰、鍾離、壽春、永陽、曆陽、廬江、同安、蘄春、弋陽、宣城、丹陽、晉陵、吳郡、吳興、餘杭、新定、新安、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信安、鄱陽、潯陽之東境、章郡、臨川、廬陵、宜春、南康、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汀、潮陽等郡地。自晉以後,曆代史皆雲,五嶺之南至於海,並是禹貢揚州之地。按:禹貢物產貢賦,職方山藪川浸,皆不及五嶺之外。又按:荊州南境至衡山之陽,若五嶺之南在九州封域,則以鄰接宜屬荊州,豈有舍荊而屬揚,斯不然矣,此則近史之誤也。則嶺南之地非九州之境。)荊州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荊山在今襄陽郡界,南至今衡陽郡桂嶺之北,皆是也。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義陽、潯陽之西境、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涪川、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播川、義泉、夜郎、龍標、溱溪等郡地。)其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荊州南境,五嶺之南,所置郡縣,並非九州封域之內也。

議曰:堯使鯀理水,功不成,複使禹理之,又舉舜曆試,禹因理水,遂別九州。故尚書雲:"東漸於海,西被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孔安國注雲:"堯賜玄圭以明之。"又舜自登庸二十年,始居攝位,"肇十有二州",注雲:"肇,始也。禹理水之後,舜始置十二州,分冀州為並州、幽州,分青州為營州。"其後八年,堯崩。舜谘四嶽曰:"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舉禹為司空。舜曰:"汝平水土,惟時懋哉。"注雲:"四嶽同辭曰禹理洪水,有成功,言可用。故舜然其所舉,稱其前功以命之。懋,勉也。惟居是百揆,勉行之。"則禹之績本在堯代,舜未居攝以前也。而史記雲:"堯崩後,舜以禹為司空,命平水土,以開九州。"又按:自鯀理水,績用不成,後至堯崩,凡二十八載,洪水為害,下民昏墊,豈有年逾二紀,方使伯禹理之。漢書亦雲:"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禹理水,更製九州。"則九州在十二州之後,乃與舜典乖互不同。馬季長雲:"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則十二州在九州之後也,與孔注符矣。若稽其證據,乃子長、孟堅之誤矣。

凡國之分野,上配天象,始於周季,定其十三,其地可辨。漢史曰:"秦地,東井、輿鬼之分野。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今京兆、馮翊、上洛、華陰之西境、弘農之南境、扶風、新平、安定、彭原、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敦煌、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鹹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嶽、盛山、雲安、犍為、陽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武都、河地、同穀、順政、和政、陰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洪源、越巂、雲南、涪川、播川、義泉、夜郎、溱溪等郡地)魏地,觜觿、參之分野。(觿音許隨反。)得漢之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氵隱〉,於勤反,水名。)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野。(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弘農之北境,河東、平陽、文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陝郡之北境,河內之西境,河南府之北境,滎陽之東境,淮陽之北境,汝南之北境,陳留及靈昌之西境,皆是。)韓地,角、亢、氐之分野。得漢之南陽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城,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野。(今郟鄏之河南地,河南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臨汝,潁川之西境,淮安,漢東,義陽之西境,南陽,武當等是。)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得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野。(按周之封域,其西得今河南洛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北至於河。當戰國之時,其境最狹,東西南北才百餘裏。)趙地,昴、畢之分野。得漢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陽、鄚、州鄉;廣平、钜鹿、清河、河閒,渤海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皆趙分野。(今鄴郡、清河、信都、廣平、钜鹿、趙郡、常山、博陵、河閒、文安、饒陽、博平之北境、京城之北境、高平、上黨、樂平、陽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雲中、單於、雁門之西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燕地,尾、箕之分野。得漢之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穀、代郡、雁門,涿郡之易、容城、範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野。樂浪、玄菟亦宜屬焉。(今上穀、範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雲、北平、柳城、安東、馬邑、安邊,雁門之東境,接樓煩之北是也。樂浪、玄菟,今為東夷所據。)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得漢之東郡,魏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之分野。(今靈昌、汲郡、魏郡,濮陽之西北境,濟陽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河內之東境,皆是。)宋地,房、心之分野。得漢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野。(今睢陽、譙郡、濟陰、彭城、東平,魯郡之西境,濮陽之東南境,臨淮之西境,皆是。)齊地,虛、危之分野。得漢之淄川、東萊、琅琊、高密、膠東、泰山、城陽、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濟南、平原,皆齊分野。(今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高密,琅琊之北境,魯郡之北境,濟陽之東南,樂安、平原,景城之南境,博平之東境,皆是。)魯地,奎、婁之分野。得漢之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野。(今魯郡之東南境,東海,琅琊之南境,臨淮之東境,皆是。)楚地,翼、軫之分野。得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漢中、汝南郡,盡楚分野。(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之南境,漢中、洋川、安康、房陵、巴東、夷陵、襄陽、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蘄春、弋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始安之北境,始興、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皆是。)吳地,鬥之分野。得漢之會稽、九江、丹陽、章郡、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野。(今廣陵、淮陰、臨淮、永陽、曆陽、廬江、同安、宣城、丹陽、晉陵、吳郡、吳興、餘杭、新定、新安、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信安、鄱陽、潯陽、章郡、宜春、廬陵、南康、臨川、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汀,皆是。)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得漢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野。"(今潮陽、南海、義寧、海豐、恩平、南陵、招義、臨賀、高要、潯江、感義、臨江、扶南、晉康、臨封、開陽、高涼,始安之南境,平樂、蒙山、正平、開江、連城、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南潘、懷澤、寧仁、定川、新興、普寧、陵水、南昌、寧越、寧浦、橫山、修德、龍池、安南、九真、武峨、龍水、忻城、福祿、文陽、安樂、日南、承化、銅陵、永定、玉山、合浦、海康、蒼梧、懷德、臨潭、樂古、溫水、湯泉等郡是。)其餘土境,非諸國分野之內也。

議曰:按左傳周敬王、魯哀公之時,吳為越所滅。其後六十九年至威烈王,始命韓、魏、趙為諸侯。後十七年安王之時,三國共滅晉而分其地。後五十六年顯王之時,而越為楚所滅。又按:所列諸國分野,具於班固漢書及皇甫謐帝王代紀。下分區域,上配星躔,固合同時,不應前後。當吳之未亡,天下列國尚有數十。其時韓魏趙三卿又未為諸侯,晉國猶在,豈分其土地?自吳滅至分晉,凡八十六年,時既不同,若為分配?又按諸國地分,略考所在封疆,辨詳隸屬,甚為乖互,不審二子依據。漢書又雲"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野。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後二十餘代,至句踐,滅吳稱伯。後六代而亡。後十代,至閩君搖,漢複立為越王",都東甌,則今永嘉郡也。"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稱王",五嶺之南,皆佗所有也。又按越之本封,在於會稽,至句踐強盛,有江淮之地,天子致胙,號稱霸王,正當戰國之時,凡得百四十二歲。後至秦漢,方有閩搖。雖虛引其曆代興亡,而地分星躔,皆不相涉。及趙佗奄有,時代全乖。未知取舍,何所準的,凡為著述,誠要審詳。若也但編舊文,不加考覈,遞相因襲,是誤後學。衹恐本將諸國上配天文,既多舛謬,或無憑據。然已載前史,曆代所傳,今且依其本書,別其境土,蓋備一家之學,示無闕也。其諸郡曆代所屬,則各具正於本篇。有覽之者,當以見察。

凡郡之土宇,秦氏分製,罷侯置守,列為四十,其境可知。內史、(雍州之域,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及梁州之域上雒郡皆是。)北地、(雍州之域,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隴西、(雍州之域,今天水、隴西、會寧、安鄉、和政及梁州之域河池郡地皆是。)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九原、(雍州之域,今九原、安北皆是。)三川、(荊河州之域,今河南府、陝郡之河南地、弘農、臨汝、滎陽、陳留及冀州之域河內、汲郡皆是。)碭郡、(荊河州之域,今睢陽、譙郡、濟陰及兗州之域東平郡地是。)潁川、(荊河州之域,今潁川、淮陽、汝南等郡地是。)南陽、(荊河州之域,今南陽、淮安、漢東、武當及荊州之域義陽郡地。)邯鄲、(冀州之域,今廣平、鄴郡,信都之西南境,钜鹿之南境。)上穀、(冀州之域,今上穀、範陽、文安、河閒、媯川、順義、歸化、歸德,博陵之東境,饒陽之北境,及兗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钜鹿、(冀州之域,今常山,趙郡之東北境,博陵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饒陽之南境,兼兗州之域今清河、景城之南境是。)漁陽、(冀州之域,今漁陽、密雲郡地皆是。)右北平、(冀州之域,今北平郡之西境。)遼西、(冀州之域,今柳城及北平之東境皆是。)遼東、(青州之域,今安東府是。)河東、(冀州之域,今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大寧、文城等郡是。)上黨、(冀州之域,今上黨、高平、樂平、陽城等郡是。)太原、(冀州之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雁門之南境、樓煩等郡是。)代郡、(冀州之域,今安邊、馬邑之北境是。)雁門、(冀州之域,今雁門郡之北境,馬邑之南境是。)雲中、(冀州之域,今雲中、單於府及雍州之域榆林郡是。)東郡、(兗州之域,今靈昌、濮陽、濟陽、魏郡、博平及冀州之域汲郡之東南境。)齊郡、(兗州之域,今平原、樂安,及青州之域北海、濟南、淄川、東萊、東牟郡是。)薛郡、(徐州之域,今魯郡、東海郡是。)琅琊、(青州之域,今高密及徐州之域琅琊郡地,皆是。)泗水、(徐州之域,今彭城、臨淮郡地。)漢中、(梁州之域,今漢中、洋川、安康、房陵郡地皆是。)巴郡、(梁州之域,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鹹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盛山、雲安及安嶽郡之東境皆是。)蜀郡、(梁州之域,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寧、益昌、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郡地是。)九江、(揚州之域,今廣陵、淮陰、鍾離、壽春、永陽、曆陽、廬江、同安、蘄春、弋陽、鄱陽、章郡、臨川、廬陵、南康、宜春、潯陽是。)章郡、(揚州之域,今宣城、新安、新定,及丹陽郡西境,兼吳興郡之西境,皆是。)會稽、(揚州之域,今晉陵、吳郡、餘杭、會稽、餘姚、東陽、信安、縉雲、臨海、永嘉,及丹陽郡之東境,兼吳興郡之東境,皆是。)閩中、(揚州之域,今建安、長樂、清源、漳浦、臨江郡地皆是。)南郡、(荊州之域,今江陵、清江、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及荊河之域襄陽郡地皆是。)長沙、(荊州之域,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郡地皆是。)黔中、(荊州之域,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郡地是。)南海、(南越之地,今南海、始興、義寧、海豐、恩平、南陵、臨賀、高要、感義、晉康、臨封、開陽、高涼、連城、新興、銅陵、懷德,及揚州之域今潮陽郡皆是。)桂林、(南越之地,今始安、平樂、蒙山、開江、蒼梧、潯江、鬱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懷澤、寧仁、合浦、橫山、修德、龍池、永定郡地皆是。)象郡。(南越之地,今招義、南潘、普寧、陵水、南昌、定川、寧越、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樂、海康、溫水、湯泉郡皆是。)其餘郡府,自漢已後曆代開拓四夷之地。(今隴右道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敦煌、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武都、臨洮、懷道、合川,山南西道順政,劍南道犍為、陽安、安嶽之西境、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同昌、陰平、江油、交川、通化、臨翼、江源、歸誠、靜川、蓬山、恭化、維川、雲山、越巂、雲南、洪源,黔中道涪川、播川、夜郎、義泉、溱溪,嶺南道臨潭、扶南、正平、樂古、珠崖、昌化、延德、瓊山、萬安郡地,皆是。)爰自漢代,至於有隋,或郡國參置,或年代短促,州部無恒,增省而眾,離合不一,疆理難詳。

大唐因循舊製,一為郡縣,又分天下為十五部:京畿、(京兆、華陰、扶風、馮翊、新平、上洛、安康郡是。)都畿、(河南、陝郡、滎陽、臨汝、河內等郡地是。)關內、(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朔方、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鹹寧、銀川、九原、會寧、五原、新秦、寧朔、單於、安北等郡地是。)河南、(陳留、睢陽、靈昌、潁川、譙郡、濮陽、濟陽、北海、淮陽、汝南、東平、淄川、濟南、魯郡、彭城、臨淮、汝陰、濟陰、琅琊、高密、東海、東萊、東牟郡是。)河東、(太原、上黨、河東、絳郡、平陽、西河、弘農、高平、大寧、昌化、文城、陽城、定襄、樂平、雁門、樓煩、安邊、雲中、馬邑郡。)河北、(範陽、魏郡、汲郡、鄴郡、廣平、清河、信都、平原、饒陽、河閒、景城、常山、博陵、趙郡、钜鹿、博平、文安、上穀、樂安、北平、密雲、媯川、漁陽、柳城、歸德、順義、歸化、安東郡。)隴右、(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敦煌、酒泉、金城、安鄉、同穀、和政、武都、臨洮、懷道、寧塞、合川、張掖、伊吾郡。)山南東、(江陵、襄陽、南陽、淮安、武當、房陵、漢東、竟陵、富水、巴東、夷陵、雲安、南賓、武陵、澧陽、南浦郡是。)山南西、(漢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順政、河池、益昌、鹹安、盛山、始寧、南平、符陽、潾山等郡地。)劍南、(蜀郡、唐安、濛陽、德陽、通義、梓潼、巴西、普安、閬中、資陽、臨邛、通化、交川、越巂、南溪、遂寧、仁壽、犍為、盧山、瀘川、陽安、安嶽、洪源、陰平、同昌、江油、臨翼、歸誠、江源、靜川、恭化、維川、和義、雲山、蓬山、雲南郡。)淮南、(廣陵、安陸、弋陽、義陽、廬江、蘄春、同安、永陽、鍾離、壽春、齊安、淮陰、漢陽、曆陽郡。)江南東、(丹陽、晉陵、吳郡、餘杭、會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新定、新安、信安、長樂、清源、建安、臨汀、漳浦、潮陽郡是。)江南西、(宣城、章郡、鄱陽、長沙、桂陽、南康、零陵、臨川、廬陵、潯陽、江夏、江華、衡陽、宜春、巴陵、邵陽郡。)黔中、(黔中、盧溪、盧陽、清江、江陵、潭陽、龍標、南川、義泉、靈溪、寧夷、涪川、溱溪、播川、夜郎郡。)嶺南。(南海、始安、安南、武峨、龍水、忻城、福祿、文陽、普寧、郎寧、始興、義寧、臨賀、連山、高要、晉康、平樂、新興、南潘、陵水、高涼、延德、海康、臨江、潯江、蒙山、開江、修德、龍池、臨封、南陵、招義、日南、定川、懷德、安城、寧越、賀水、寧浦、橫山、象郡、開陽、感義、平琴、鬱林、合浦、安樂、溫水、連城、玉山、南昌、寧仁、懷澤、龍城、銅陵、永定、恩平、融水、昌化、湯泉、珠崖、九真、承化、常林、正平、瓊山、臨潭、扶南、海康、蒼梧、萬安、樂古等郡。)

今辨禹貢九州並南越之地,曆代郡國,析於其中。其有本非州之區域,則以鄰接附入雲爾。(雍州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梁州臨翼、歸誠、靜川、恭化、維川、雲山、蓬山。)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