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職官二十二

秩品五(大唐)

大唐官品:(開元二十五年製定。)

流內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爵)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武散)嗣王、郡王(爵)國公(爵)

正二品特進(文散)輔國大將軍(武散)開國郡公(爵)上柱國(勳)

從二品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文散)鎮軍大將軍(武散)開國縣公(爵)柱國(勳)

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羽林軍、左右千牛衛等大將軍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冠軍大將軍(武散)懷化大將軍上護軍(勳)

從三品禦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親王傅銀青光祿大夫(文散)開國侯(爵)雲麾將軍(武散)歸德將軍護軍(勳)

正四品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衛、左右司禦、左右清道、左右內率、左右監門率府率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衝都尉正議大夫(文散)開國伯(爵)忠武將軍(武散)上輕車都尉(勳)

以前上階

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太子左右諭德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通議大夫(文散)壯武將軍(武散)

從四品秘書少監八寺少卿殿中少監太子家令太子親勳翊衛中郎將太子左右衛、司禦、清道、內率、監門副率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太中大夫(文散)宣威將軍(武散)輕車都尉(勳)

以前上階

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衝都尉中大夫(文散)明威將軍(武散)

正五品諫議大夫禦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讚善大夫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勳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諮議參軍親王府典軍中散大夫(文散)開國子(爵)定遠將軍(武散)上騎都尉(勳)

以前上階

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藥奉禦太子親勳翊衛郎將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衝都尉朝議大夫(文散)寧遠將軍(武散)

從五品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奉禦獻陵、昭陵、乾陵、恭陵、定陵、橋陵等令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朝請大夫(文散)開國男(爵凡九等)遊騎將軍(武散)騎都尉(勳)

以前上階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太子典內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親王友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朝散大夫(文散)遊擊將軍(武散)

正六品太學博士太子詹事丞太子司議郎太子舍人中州長史親勳翊衛校尉太子典膳藥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鎮軍兵滿二萬人以上司馬朝議郎(文散)昭武校尉(武散)驍騎尉(勳)親王府掾屬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以前上階

千牛備身備身左右太子文學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承議郎(文散)昭武副尉(武散)

從六品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八寺丞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禦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勳翊衛旅帥親王文學親王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諸州上縣令諸率府左右司階鎮軍兵不滿二萬人司馬奉議郎(文散)振威校尉(武散)飛騎尉(勳)

以前上階

侍禦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太公廟令太子內直、典設、宮門郎司農寺諸園苑監王府校尉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通直郎(文散)振威副尉(武散)

正七品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尚食、尚藥直長太子左右衛、司禦、清道率府長史軍器監丞太子千牛諸州中縣令親勳翊衛隊正京兆河南太原府司錄參軍大都督大都護府錄事參軍親勳翊衛副隊正中鎮將親王府諸曹參軍親衛朝請郎(文散)致果校尉(武散)雲騎尉(勳)

以前上階

尚衣、尚舍、尚乘、尚輦直長太子通事舍人內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護府諸曹參軍中都督、上都護府錄事參軍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宣德郎(文散)致果副尉(武散)

從七品殿中侍禦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九寺主簿太子詹事主簿左右監門直長太子左右內率、監門率府長史太子侍醫太子三寺丞都水監丞諸州中下縣令親王府東西閤祭酒京縣丞下都督府、上州錄事參軍中都督、上都護府諸曹參軍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勳衛太子親衛朝散郎(文散)翊麾校尉(武散)武騎尉(勳凡二十轉)

以前上階

太史局丞禦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上署令(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官、左藏、乘黃、典廄、典客、上林、太倉、平準、常平、左尚、右尚、典牧。)諸州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太子左右監門直長宮苑總監丞下都督府諸曹參軍太子內坊丞親王國令公主家令上州諸司參軍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率府左右中候鎮軍兵滿二萬人以上諸曹判司諸折衝府校尉宣義郎(文散)翊麾副尉(武散)

正八品監察禦史協律郎諸衛羽林錄事參軍中署令(鉤盾、右藏、織染、掌冶。)中州錄事參軍翊衛太子勳衛大醫署醫博士太子典膳藥藏丞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親王府執仗執乘親事鎮軍兵不滿二萬以上諸曹判司給事郎(文散)宣節校尉(武散)

以前上階

奚官、內仆、內府局令下署令(太卜廩犧珍羞良醞掌醢守宮武器車府司儀崇玄導官左校中校右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備身諸衛羽林諸曹參軍中州諸司參軍親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護府參軍尚藥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子內直宮門局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徵事郎(文散)宣節副尉(武散)

從八品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下州錄事參軍諸州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太子左右衛、司禦、清道、內率府錄事參軍中都督、上都護府參軍太子翊衛親王府行參軍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博士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衝府旅帥承奉郎(文散)禦侮校尉(武散)

以前上階

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太子左右春坊錄事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太子左右衛、司禦、清道率府諸曹參軍太子備身下州諸司參軍太子諸署令掖庭、宮闈局丞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上署丞下都督府、上州參軍中都督、下都督府、上州博士諸州中縣丞親王府典簽京縣尉親王國大農公主家丞親王府隊正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鎮倉曹、兵曹參軍挈壼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承務郎(文散)禦侮副尉(武散)

正九品校書郎太祝太子左右內率、監門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內坊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親勳翊衛府羽林兵曹參軍嶽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諸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主簿武庫署監事儒林郎(文散)仁勇校尉(武散)

以前上階

正字太子校書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醫尚藥局醫佐尚輦局掌輦尚乘局奉乘、司庫、司廩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太子左右內率、監門率府諸曹參軍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錄事太子親勳翊衛府兵曹參軍諸州下縣丞諸州上縣主簿中州參軍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中府兵曹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衝隊正登仕郎(文散)仁勇副尉(武散)

從九品尚書、禦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曆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諸州中下縣主簿中牧監主簿諸州上縣中縣尉下府兵曹文林郎(文散)陪戎校尉(武散)

以前上階

內侍省主事國子監、親王府錄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太醫署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親王國丞太子典倉署園丞太子廄牧署典乘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子諸署丞諸監作諸監事計官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親王府隊副大理寺獄丞下州參軍中州下州醫博士諸州中下縣尉京縣錄事下牧監主簿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公主邑司錄事諸津丞下鎮兵曹參軍諸折衝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將仕郎(文散凡十九階)陪戎副尉(武散凡二十九階)

視流內

視正五品:薩寶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祆,呼煙反。祆者,西域國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祝詛。貞觀二年,置波斯寺。至天寶四年七月,敕:"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將欲示人,必脩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州郡有者,亦宜準此。"開元二十年七月敕:"未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以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罪者。")

流外

勳品(勳品自齊梁以來有之。)

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禦史台令史太子內坊、三寺、諸率府錄事諸楷書手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隄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二品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禦史台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太子左春坊掌儀典客署典客親勳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太子內坊廄尉禦史台殿中令史

三品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禦史台書令史九寺、少府、將作、軍器監府、都水、宮苑總監府、京及東都市、平準、諸陵署錄事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太子親勳翊衛府錄事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太子左右春坊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內侍省內典引尚藥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讚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諸王府國司錄事

四品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令史太子內坊令史九寺、少府、將作、國子、軍器監史太子三寺、諸率府、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府、諸都護府、都水、宮苑總監史諸衛羽林軍史太子左春坊諸局書令史太子典膳局主食太子右春坊諸局書令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藥門下、中書省傳製太子率更寺掌漏太子內坊閤郎親王率府太醫署按摩祝禁工禦史台監察史

五品太子內書令史太子三寺、諸率府史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諸都護府史太子諸署府、宮門局內閽人內掌扇太子內坊道客舍人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勳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親王府史太子左右春坊傳令史親王國司府

六品親勳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子親勳翊衛率府史太醫署藥園師諸亭長太子諸署史、園史太子內坊內閽人親王國司史公主邑司史

七品太子親勳翊衛府史門下省主節諸掌固大史監曆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親王府典軍下史諸倉計史

八品守宮署掌設

九品國子學、太公廟幹諸輦者

視流外

勳品:薩寶府祓祝

四品:薩寶府率

五品:薩寶府史

右內外文武官員凡萬八千八百五。(文官萬四千七百七十四,武官四千三十一,內官二千六百二十,外官州縣、折衝府、鎮、戍、關、廟、嶽、瀆等萬六千一百八十五。)內職掌:齋郎、府史、亭長、掌固、主膳、幕士、習馭、駕士、門仆、陵戶、樂工、供膳、獸醫、學生、執禦、門事、學生、後士、魚師、監門校尉、直屯、備身、主仗、典食、監門直長、親事、帳內等。外職掌:州縣倉督、錄事、佐史、府史。典獄:門事、執刀、白直、市令、市丞、助教、津吏、裏正及嶽廟齋郎並折衝府旅帥、隊正、隊副等。總三十四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內三萬五千一百七十七,外三十一萬四千六百八十六。)都計文武官及諸色胥史等,總三十六萬八千六百六十八人。製為九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亦分上下階,大抵多因隋製。(三品以上紫衣,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衣,銀魚袋,皆執象笏。七品以上綠衣,九品以上青衣,皆木笏。光宅元年,青衣為碧。武太後時,改五品以上銅魚袋。中宗反正,從舊。初武太後天冊萬歲中製,文武官加階應入五品者,並須入仕曆十六考以上,無私犯,進階之時見居六品官及七品官以上清官者。其應入二品者,取入仕三十二考以上,並無私犯,進階之時見居四品官者。自外從計偕者,應入仕,並不在進階限。如有奇才異行別效殊功者,不拘此例。)

睿宗景雲二年,監察禦史韓琬上疏曰:"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稱其人,須人不虛位。除此之外,使其耕桑,任其商賈,何為引令入仕,廢其本業。臣愚以為國家開仕進之門廣矣,皆棄農桑工商而身趨之。當今一夫耕而供數百人食,一婦蠶而供數百人衣,遂使公私皆無儲蓄。若不釐革,其弊必甚。"

佑建中中忝居戶部,專掌邦賦。屬河朔用師,經費或闕,百姓頗困,加賦攸難。欲期集事,實在省用,所以輒上議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周建六官,各有徒屬,雖尚文去質,吏眾事繁,然而條流不紊,職非重設。秦氏立製,多因時宜。漢初沿襲,後漸增廣。光武建武六年,廢罷四百餘縣,吏職十置其一。魏太和中,分命使臣,省州郡吏。正始中,又並合郡縣等。晉太元六年,省七百餘員。隋開皇三年,廢五百餘郡。國家貞觀初,省內官六百餘員。詳設官之本,為理眾庶,所以古昔計人置吏。故周官鄉遂稍縣畿,約人定員,吏無虛設。自漢魏晉隋,暨於聖唐,皆因戰爭流離,征繕艱勞,即省吏職,存諸方策。晉荀勖、桓溫,俱有此議,息人救弊,何莫由斯。昔皋繇作士正五刑,今刑部尚書、大理卿,是二皋繇也。垂作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書、將作監,是二垂也。契作司徒敷五教,今司徒、戶部尚書,是二契也。伯夷秩宗典邦禮,今禮部尚書、禮儀使,是二伯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澤,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也。伯冏太仆掌車馬,今太仆卿、駕部郎中,尚輦奉禦、閑廄使者,是四伯冏也。古者天子有六軍,漢家前後左右將軍四人,今則十二衛、神策等八軍,凡有將軍六十人也。曆代增益,以至於是,舊名不廢,新職日加,名繁職重,不可遍舉。所以後周依古周建六官,蓋為於此。今略徵外官。別駕本因漢置,隨刺史巡察,若今觀察使之有副使也。參軍後漢末置,參諸府軍事,若今節度判官也。官名職務,遷易不同,空存虛稱,皆無事實。又司田,頃景龍三年嚐置,無何,以煩冗卻停,並入司戶,殊為折衷。誠宜斟酌繁省,詳考損益,欲求致理,必也正名。神龍中,官紀隳紊,有司務廣集選人,競收名稱。其時無闕注授,於是奏署員外官者二千餘人,自爾遂為常製。當開元、天寶之中,四方無虞,百姓全實,大凡編戶九百餘萬。吏員雖眾,經用雖繁,人力有餘,帑藏豐溢,縱或枉費,不足為憂。今兵革未寧,黎庶凋瘵。數年前,天下簿帳到省百三十餘萬戶。自聖上禦極,分命使臣,按比收斂,土戶與客戶共計得三百餘萬。比天寶才三分之一,就中浮寄仍五分有二。出租賦者減耗若此,食租賦者豈可仍舊。如一州無三數千戶,置五六十官員,十羊九牧,疲吏煩眾。顧茲大弊,實思革之。議者多雲,尚有跋扈未庭,並省官吏之後,恐被罷者仕進無路,別有依讬,且縻爵祿,兼示隄防。此乃常情之說,慮非救弊之論。有才者即令薦用,不才者何患奔亡,而況各有姻戚,顧戀家產。後漢建武六年,減縣省官,公孫述、隗囂未滅;魏太和、正始中,則吳蜀鼎立;晉太元六年,吳國尚在;隋開皇三年,陳氏割據;皆招羅俊乂,誌相吞滅,此時猶不慮有失賢資敵,務以救弊為謀。今田悅之徒,並是庸瑣,繁刑暴賦,唯恤軍戎,衣冠仕人,遇如奴虜,豈比公孫述、諸葛亮之在巴蜀,孫權、陳霸先之有江南?固無範睢業秦、賈季強狄之慮,斷可知矣。今若以人情因習既久,不能改更製度,並省內官,但且權停省外官別駕、司馬及參軍。州縣額內官,約人戶減縣尉。其被罷者,但有德行才器,委州府長史搜擇論薦,固亦不遺器能。如或渝濫,先坐舉主,誰敢罔冒,以陷刑章。其有不被舉論,但全舊名,任參常調,自當修進,更俟甄收,暫罷歲時,何負此輩。如柱國,後魏末置,並是當時宿德,勳成業崇,皆主重兵,寵貴第一。周隋以後,除授至多,暨乎國家,回作勳級,唯得三十頃地耳。又開府儀同三司及光祿大夫,亦是官名,還為人多,回作階級。隨時立製,遇弊變通,不必因循,重難改作。待戎車息駕,百姓稍康,欲增庶官,則複舊製。"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