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作者:杜佑年代:唐代668   

《通典》正文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禮八十五開元禮纂類二十嘉禮四

臨軒冊命皇後

卜日,告圓丘,告方丘、太廟,以上並有司行事,如常告儀。

臨軒命使

將行冊禮,所司奏請太尉為使,司徒為副。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於太極殿,殿庭陳設樂懸、內外官次、侍衛警蹕並如納後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右五鍾皆應。協律郎跪,俯伏,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禦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禦座如常,樂止。通事舍人引冊使副入就位,太尉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典儀唱曰:"再拜。"讚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製,降詣使者東北,西麵稱:"有製。"冊使再拜。侍中宣製曰:"冊某氏為皇後,命公等持節展禮。"宣製訖,又俱再拜。侍中還侍位。黃門侍郎持節西麵授太尉,太尉受付主節,立於使後。黃門侍郎退。中書侍郎引冊案及琮璽綬案立於冊使東北,西麵。中書侍郎取冊,(持案者退自使後,立於太尉之左。)西麵授太尉,太尉受冊置於案,持案者退立於使者後。中書侍郎又取琮璽綬以授太尉,太尉受,置於案,皆如受冊之儀。中書侍郎退。典儀曰:"再拜。"讚者承傳,群臣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冊使出,持節者前導,持案者次之。太尉初行樂作,出門樂止。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侍衛警蹕如來儀,入自東房,樂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皇後受冊

前一日,守宮於肅章門外道西近南,隨便設太尉、司徒等次,東向北上。又於命婦朝堂設外命婦次如常。尚寢率其屬於皇後正殿設禦幄座,南向。又設皇後受冊位於殿庭階閒,北向。又設命婦等脫舄席於西階前近西,東向。司樂展宮懸之樂於殿庭,設麾於殿上西階之西,東向,並如常儀。內仆進重翟以下於肅章門外道東,西向,以北為上。

其日,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及陳布於皇後殿正南門之外如常儀。典儀設冊使位於肅章門外之西,東向北上。設內侍位於使副之南,舉冊案及琮璽綬者又在南,差退,俱東向。又設內給事位於北廂,南向。又設內謁者監位於其東南,西向。內謁者設外命婦位於命婦朝堂,分左右廂,大長公主以下在東,太夫人以下在西,並每等異位,重行相向,以北為上。司讚設內命婦及內官非供奉者位於受冊正殿之庭東廂,西向,重行北上。又設內命婦等朝位於殿庭禦道東,重行,北麵西上。又設外命婦朝位於殿庭禦道左右,近南:大長公主以下在道東,每等異位,重行北麵,以西為上;太夫人以下在道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麵,以東為上。又設司讚位於東階東南,典讚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內侍版奏皇後:"請中嚴。"外命婦依時刻俱赴集朝堂次,各服其服。內謁者監先置二案於肅章門外,近限。太尉、司徒既受命,出至朝堂,俱乘輅,備鹵簿,鼓吹、持節如式。其冊琮璽綬各以油絡網犢車載而行,內侍之屬與所司守掌之。至永安門外,降輅,謁者引入,持節者前導,持案者次之,掌次者俱引入次。內典引引外命婦就朝堂位。司樂帥女工人入就位,典樂升就舉麾位。司讚帥典讚先就殿庭位。內典引各引外命婦兩行俱以次進,至肅章門,內司賓接引進入,立於皇後正殿閤外如朝堂之位。謁者引太尉以下就肅章門外位,持節者立於太尉之北,少退,東麵。內謁者監引內給事就南麵位,內謁者監退複位。內命婦等應陪列者各服其服,司賓引就陪列位。

尚儀版奏:"外辦。"皇後首飾褘衣,司言引尚宮,尚宮引皇後,出自正殿西房,侍衛警蹕如常儀。(首飾褘衣,所司先進。)典樂舉麾,奏正和之樂,(凡樂皆典樂舉麾,工鼓柷而後作,偃麾戛敔而後止。)皇後至兩楹閒,南向立定,樂止。

初內給事既就南麵位,太尉進內給事前,北麵跪稱:"太尉封臣某、司徒封臣某,奉製授皇後備物典冊。"訖,俯伏,興,退複位。內謁者監引內給事詣肅章門,傳告司言。司言入詣皇後前跪奏訖,興,還侍位。

初司言入,奉冊琮璽綬者以次進,當司徒前,司徒取冊琮璽綬以次進授太尉,舉案者以次退,司徒授訖,退複位。內侍進太尉前,西麵以次受冊琮璽綬,東麵授內謁者監,(量以內謁者等助舉之。)退複位。內謁者監持冊琮璽綬等進立於肅章門外,跪置冊琮璽綬於案,俛伏,興。

初司言奏訖,尚儀讚皇後降,司言引尚宮,尚宮引皇後,降就庭中北麵位,皇後初行樂作,立定樂止。初皇後將降,又尚宮詣門跪取冊,尚服詣門跪取琮璽綬,興,進,俱入立於皇後之右,少前,西向。司言司寶各一人,進立於皇後之左,少前,東向。尚宮稱:"有製。"尚儀讚皇後再拜,尚宮宣冊訖,尚儀又讚皇後再拜。尚宮奉冊進授皇後,皇後受以授司言。尚服又奉琮璽綬以次授皇後,皇後受以授司寶訖,尚儀讚皇後升座。皇後禦輿,繖扇侍衛如常,皇後升,初行樂作,即禦座南向坐,司寶奉琮璽置於禦座,樂止。

司賓引內命婦等陪列者以次進,就北麵位,為首者初行,典樂舉麾,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內命婦皆再拜。司賓引為首者一人詣西階,初行樂作,至階樂止。為首者脫舄,升,進當禦座前,北麵跪奏:"某妃妾姓等言,伏唯殿下坤象配天,德昭厚載,凡厥兆庶,不勝慶躍。"訖起,司賓引為首者自西階降,納舄樂作,複位樂止。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內命婦等皆再拜。司言前承令,降自西階,詣內命婦西北,東麵稱:"令旨。"內命婦等皆再拜。宣令訖,在位者又再拜。司讚曰:"再拜。"典讚承傳,在位者皆再拜。司賓以次引從隨便門出,各還其寢,為首者初行樂作,至門樂止。

司賓又引外命婦以次入,為首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司讚曰:"再拜。"掌讚承傳,外命婦等皆再拜訖,司賓引為首者一人,進升奉賀、複位拜、樂作止及宣令拜辭等皆如內命婦之儀。訖,引出,為首者初行,樂作,出門樂止。

司言又奏群官賀訖,尚儀前跪奏稱:"尚儀妾姓言,禮畢。"還侍位。皇後降座,樂作,禦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常儀,樂止。女工人退。

冊命使者乘輅詣朝堂,至降車所,降輅,入,至太極殿庭大橫街南,禦道東,北麵西上立。中書令立於太尉東北,西麵。太尉等再拜,複命曰:"奉製授皇後備物典冊,禮畢。"又再拜。中書令奏聞。太尉等退。鹵簿幡節等各還本司。

皇後受群臣賀

皇後表謝

朝皇太後

皇帝會群臣

群臣上禮

皇後會外命婦

皇後廟見

右並如納後儀。

臨軒冊命皇太子

卜日,告圓丘,告方丘、太廟,並有司行事如常儀。

臨軒冊命

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座於太極殿北壁下,南向。守宮設皇太子次於東朝堂之北,西向。設群官次於東西朝堂。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又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於建鼓之外。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禦陳輿輦,並如常儀。典儀設皇太子版位於橫街之南,道東,北向。設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於懸東,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俱西麵北上;武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於懸西,六品以下橫街之南,俱東麵。諸親於五品以上之南,(皇宗親於東,異姓親於西。)蕃客分方於六品以下之南,皆以北為上,並如常儀。(若有朝集使,分方於文武官當品之下,諸州使人分方於朝集使九品之後。)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禮設門外位,皆如元日之儀。

其日,皇太子日未出前二刻,宮官應從者俱服其服,諸衛各勒所部陳設如常。左庶子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詣閤奉迎。仆進金輅於閤外,南向;左內率一人執刀立輅前,北向。讚善一人在侍臣之前,讚者二人又在讚善之前。左庶子版奏:"外辦。"仆奮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太子具服,遠遊冠,(若未冠則雙童髻。)絳紗袍,升輿以出,左右侍衛如常,左內率前執轡。皇太子升輅,仆立授綏。左庶子以下夾侍如式。讚善進當輅前,跪奏稱:"讚善臣某言,請發引。"俯伏,興,退複位。(凡讚善奏請,皆進當輅前,跪稱具官臣某言訖,俯伏,興。)輅動,讚善與讚者夾引以出,左右內率夾輅而趨。至侍臣上馬所,讚善奏稱:"請輅權停,令侍臣上馬。"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讚善退稱:"侍臣上馬。"讚者承傳,文武侍臣皆上馬。左庶子以下夾侍於輅前,讚者在供奉官人內。侍臣上馬畢,讚善奏稱:"請令車右升。"左庶子前承令,退稱:"令曰諾。"讚善退複位。左內率升訖,讚善奏稱:"請發引。"退複位。皇太子輅動,三師乘車訓導,三少乘車訓從,鳴鐃而行,文武宮臣皆乘車以從。至下車所,鐃吹止。至次前,回輅西向,內率降立於輅右。左庶子進當輅前,跪奏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輅,舍人引皇太子就便座,侍衛如常儀。

其日,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殿庭如常儀。群官、諸親、客使等依時刻俱集朝堂次,各服其服。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各就朝堂前位。典儀帥讚者先入就位,舍人各引群官、客使以次入就位。皇太子出次,舍人引皇太子,三師三少導從如式,入立於殿外之東,西麵。(諸衛率、左右舍人及近侍者量人從入。)黃門侍郎以冊及寶綬各置於案,皆令史二人絳公服對舉案,立於門內道北,西麵;冊案於北,中書侍郎立於案後。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之服,禦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右五鍾皆應,協律郎跪,俯伏,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鼓吹振作,皇帝出自西房,即禦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禦座如常,協律郎偃麾,戛敔,樂止。

舍人引皇太子入就位,(三師三少以下從入者立於皇太子東南,西麵北上。)皇太子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典儀曰:"再拜。"讚者承傳,皇太子再拜。典儀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中書令降立於皇太子東北,西麵。中書侍郎一人引冊案,又中書侍郎一人引璽綬案,進立於中書令之南,少退,俱西麵。中書侍郎取冊授中書令,退複位。中書令稱:"有製。"皇太子再拜。讀冊訖,皇太子再拜,進受冊,退授左庶子。中書侍郎取璽綬,進授中書令,皇太子又進受璽綬,退授左庶子。中書令以下還侍位,持案者以案退。典儀曰:"再拜。"皇太子再拜。典儀又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引皇太子出,初行樂作,出門樂止。

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鼓吹振作,皇帝降座,禦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閤,樂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朝皇後

前一日,所司設皇太子次於永安門外之西,東向,周以行帷,鋪座如式。又設三師三少等便座於西南,東向北上。

其日,諸衛各勒所部屯門列仗及陳布於皇後正殿南門之外。皇太子將至,尚儀版奏:"請中嚴。"皇太子受冊訖,舍人引皇太子,三師三少導從及餘侍衛皆如常儀,詣皇後所禦之殿閤外道東,西麵立。六尚以下各服其服,俱詣皇後內閤奉迎。尚儀版奏:"外辦。"皇後首飾褘衣,禦輿以出,即禦座南向坐,侍衛如式。內謁者監引皇太子至肅章門,(其侍衛之官並立於門外。)司賓承引皇太子入立於庭,北麵立定。皇太子再拜訖,司賓引皇太子至閤,內謁者監承引以出,舍人引之次,侍衛如式。三師三少以下各之次。

謁太廟

前一日,右校掃除廟之內外,守宮設皇太子次於廟西南,東向。又設三師以下及文武官次於皇太子次之後,少近西,俱東向。奉禮設皇太子版位於廟庭道東,北向。

其日,皇太子入受冊,所司轉鹵簿仗衛於永安門西以俟。皇太子朝皇後訖,出,舍人引之次,侍衛如常。仆進金輅於次前。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出次乘輅,奏請發引及侍臣陪從、鐃吹聲作皆如初儀。至安上門街當廟西,鐃吹止。至次前,回輅東向,內率降立於輅右。左庶子進當輅前,跪稱:"左庶子臣某言,請降輅。"俯伏,興,還侍位。皇太子降輅,乘輿入次,侍衛如常儀。

皇太子入次一刻頃,率更令立於次門之外。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出次,侍衛如常。率更令引皇太子入自南門,三師三少導從如式,庶子二人,一人讚左,一人讚右,舍人二人從,近仗量人從入。皇太子至位,立定,率更令奏:"請殿下再拜。"皇太子再拜。少頃,率更令奏:"殿下辭。"皇太子再拜辭。率更令前奏:"禮畢。"率更令引皇太子出自南門,入次,侍衛如常。

皇太子既入便次,有司轉仗衛於還塗如來儀。仆進金輅於次前如常。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乘輿出次,升輅,侍衛如常,侍臣上馬陪從皆如來儀。輅動,過廟,鳴鐃而行。至重明門,宮官文武俱下馬,皇太子乘輅入,三師三少還。皇太子至東閤前,回輅南向。左庶子跪奏:"請降輅。"俯伏,興。皇太子降輅,乘輿以入,侍臣從至閤。左庶子版奏請將士各還本所。

會群臣(皆如元會之儀。其日上壽辭曰:"具官某等稽首言,皇太子岐嶷夙著,令月吉日,光踐承華,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

群臣上禮

前一日,守宮量設次於東西朝堂如常。

其日,應上禮之官依時刻各集於次,皆服其服。奉禮先設上禮之官位於東朝堂之前,近南:文東武西,重行北麵,相對為首。設中書舍人位於文官為首者之北,南向。設奉禮位於文官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謁者引上禮之官就位立定。令史二人對舉表案,禮部郎中引中書舍人,前取表授舍人訖,引案退。奉禮唱:"再拜。"讚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中書舍人奉表入進。謁者引在位者退。

皇後受群臣賀(皆如元日奉賀之儀。其賀辭同會禮謹奉賀,以內給事宣令答雲知。)

皇後會命婦(皆如元會之儀。其上壽辭雲"具位妾姓等言",餘同上。)

皇太子會群臣(皆如元會之儀。其賀辭雲:"伏惟殿下,固天攸縱,德業日新,式光宸宮,普天同慶。某等情百常品,不勝忻悅。"左庶子宣令答雲:"某以不敏,夙恭禮訓,祗奉朝命,慚懼惟深。")

皇太子會宮臣(皆如元會之儀。其上壽同上。)

宮臣上禮

前一日,守宮量設次於東宮朝堂如常。

其日,應上禮之官依時刻各集於次,皆服朝服。奉禮先設上禮之官位於朝堂前,文東武西,重行北向,相對為首。設太子舍人位於文官為首者之北,南向。設奉禮位於文官東北,讚者一人在南,差退,俱西向。通事舍人各引上禮之官皆就位立定。令史二人對舉表案,詹事前,承引就太子舍人,取表授舍人訖,引案退。奉禮唱:"再拜。"讚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舍人以表入。謁者引在位者皆退。

內冊皇太子

卜日、告圓丘、方丘、太廟,並有司行事如常儀。

臨軒命使

(其儀與臨軒冊後命使同。惟司徒為副,及宣製雲"冊某為皇太子"為異。)

皇太子受冊

前一日,守宮設冊使次於重明門外道西,副使次又於其西,俱南向,並鋪床席。又設宮臣文武官次於東宮朝堂如常。所司陳設皇太子羽儀、車輿及樂懸等,並如元日受朝儀。掌筵設皇太子受冊位於內殿之庭階閒,北向。掌儀設宮臣版位於殿庭:文官五品以上於懸東,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皆西麵北上;武官五品以上於懸西,六品以下於橫街南,當文官,皆東麵北上。奉禮設朝堂前位如常。

其日,諸衛率各勒所部屯門列仗如式。宮官於冊使未到之前,量時刻赴集次,改服朝服,各就朝堂前位。太尉、司徒既受命,出至朝堂,乘輅、備鹵簿、鼓吹、持節如式。其冊璽綬各以油絡網犢車載而行。至東宮朝堂,降輅,謁者引就次,持節者前導,持案者從之,掌次者延入次。初冊使將至,通事舍人各引宮臣入就殿庭位。左庶子版奏:"請中嚴。"宮臣入訖,通事舍人引太尉、司徒入立於左閤門外,西麵北上。(持幡節冊璽案者至閤門外,並以給使代。)

左庶子版奏:"外辦。"皇太子著雙童髻,絳紗袍,就受冊位。(所司先奏請左庶子一人引導相禮。)典直承引太尉以下入。太尉立於階閒,南麵;司徒立於太尉西南,東麵,節在太尉東,少南,西麵;冊璽案在司徒西南,東麵。掌書二人立於皇太子之左,少前,東麵。司徒就案取冊,進,東麵授太尉,持節者脫節衣,太尉稱:"有詔。"左庶子讚皇太子再拜,皇太子再拜。太尉宣冊訖,左庶子又讚再拜,皇太子又再拜。左庶子進詣太尉前受冊,退授皇太子,皇太子受以授掌書。司徒又次取璽綬進,東麵授太尉,左庶子進太尉前,受,退授皇太子,皇太子受以授掌書訖,持節者加節衣,左庶子讚引皇太子退。典直各引太尉以下出至閤外,通事舍人承引以出。(其案及幡節等並轉付令史、主節。)又通事舍人各引宮臣以次出。

太尉、司徒乘輅詣朝堂,至降車所,降輅,入至太極殿庭大橫街南,禦道東,北向西上立。中書令立於太尉東北,西麵。太尉等再拜,複命曰:"奉詔冊皇太子,禮畢。"又再拜。中書令奏聞。太尉等退。鹵簿幡節等還本司。

皇太子朝謁

其日冊訖,皇太子著雙童髻,絳紗袍,詣皇帝所禦殿如常內朝之式。至閤,司賓引入,至殿前,北麵再拜。司賓引退,詣皇後所禦殿前,北麵再拜。司賓引出,還宮如常。

謁太廟

皇帝會群臣

群臣上禮

皇後受群臣賀

皇後會外命婦

皇太子會群臣

皇太子會宮臣

宮臣上禮

右以上並如臨軒冊命儀。

臨軒冊命諸王大臣

將冊命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群官次於朝堂,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又設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於懸東,六品以下於大橫街之南,俱西麵;武官一品以下五品以上於懸西,六品以下於大橫街南,俱東麵。皆以北為上,並如常儀。設受冊者位於大街之南,道東,重行,北麵西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禮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西麵,武官於西朝堂,東麵,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

其日,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列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受冊者服朝服,發第備鹵簿,與群官俱集朝堂次,群官各服其服。讚引引群官俱出次,典謁引就朝堂前位。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讚者先入就位。通事舍人引群官入就位。又引受冊者入立於太極門外,道東,西向。中書侍郎以冊置於案,令史二人皆絳公服對舉案立於左延明門內道北,西麵,侍郎立於案後。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禦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右五鍾皆應,協律郎跪,俯伏,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出自西房,即禦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禦座如常儀,樂止。

通事舍人引受冊者以次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讚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中書令降立於受冊者東北,西麵。中書侍郎引冊案進,入於中書令之南,少退,俱西麵。通事舍人引為首者一人少前,北麵。中書侍郎取冊,進授,退複位。中書令稱:"有製。"受冊者再拜。中書令讀冊訖,受冊者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受冊者進受訖,典謁引退,複位。又通事舍人引次受冊者前受冊如上儀。遍冊訖,中書令以下還侍位,持案者以案退。典儀曰:"再拜。"讚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受冊者以次出。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禦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從至閤,樂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

若冊三師、三公、親王,皇帝服袞冕之服,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禦陳輿輦,諸衛設黃麾半仗。受冊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冊畢引出,初行樂作,出門樂止。餘同上儀。冊開府儀同三司、太子三師、驃騎大將軍、左右丞相、京都牧、河南牧,並如臨軒冊命儀。

朝堂冊命諸臣

前一日,守宮設受冊者次於東朝堂。

其日平明,受冊者朝服,升輅,發第,備鹵簿,詣朝堂,至降車所,降輅,謁者絳公服引就次。奉禮設受冊者版位於東朝堂前,近南,北向。又設舍人宣冊位於其北,南向。將冊,舍人引受冊者就版位立。舍人公服先以冊書置於案,令史二人絳公服對舉案。又舍人引中書舍人,持節者前導,持案者次之,出詣宣冊位,持節者立於舍人之東,少南,西向,持案者立於舍人西南,東向。持節者脫節衣,持案者進舍人前,舍人取冊,持案者退複位。舍人稱:"有製。"受冊者再拜。宣冊訖,又再拜。又舍人引受冊者進舍人前,北麵受冊,退複位。持節者加節衣,典謁引舍人,幡節前導而入。謁者引受冊者退,受冊者升輅還第如來儀。

冊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特進、輔國大將軍、光祿大夫、鎮國大將軍、侍中、中書令、諸衛大將軍、六尚書、太子詹事、太常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並同上儀。

冊內命婦二品以上

前一日,守宮設使者及冊案便次於肅章門外及永安門外,皆道右東向。司設設受冊者位於其寢庭近南,當階閒,北向。

其日,典儀設冊使位於肅章門外之西,東向北上,舉冊案者位在南,差退,俱東向。內謁者監先置案於肅章門外,近限。使者公服發朝堂,乘輅,備鹵簿、鼓吹、持節如式,其冊以油絡網犢車載而行。至永安門,降輅,謁者引入,(其冊不置於冊案,則隨使而入。)掌次者俱引入次。受冊者花釵翟衣,司言引就受冊位,侍從如常。謁者引冊使出就位,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持冊案者立於使副西南,俱東麵。持節者脫節衣,持冊案者以案進使副前,使副取冊於案,持案者退複位。使副以冊進授使者,退複位。內給事進使者前,西麵受冊,進立於肅章門外,跪置冊於案,俯伏,興,退。司言詣閤,跪取冊,興,進立於受冊者之北,南麵,稱:"有製。"受冊者再拜。宣冊訖,又再拜。受冊者進受冊以退。初冊入閤,少頃,謁者引使者出就永安門外次,更衣,乘馬各還其第。鹵簿幡節俱還本司。

遣使冊授官爵

前一日,受冊之官設使者次於大門外道西,南向。

其日,使者至,守次者引就次,以製書置於案。使者以下皆服朝服。受冊者著朝服,非朝服者公服,出立於正寢東階東南,西麵。使者出次,讚禮者引使者,持節者前導,立於大門之西,持節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令史二人對舉冊案,立於使者西南,俱東麵。立定,讚禮者引受冊者迎於大門外之南,北麵。又讚禮者引使者,持節者前導,持冊案者次之,入門而左,使者詣階閒南麵立,持節者立於使者之東,少南,西麵,持冊案者立於使者西南,東麵。讚禮者引受冊者入立於使者之南,北麵。立定,持節者脫節衣,持冊案者進使者前,使者取冊,持案者退複位。使者稱:"有製。"受冊者再拜。宣冊訖,受冊者又再拜。讚禮者引受冊者進使者前,北麵受冊,退立於東階東南,西麵。持節者加節衣,讚禮者引使者,持節者前導以出,持案者從之,俱複門外位。讚禮者引受冊者出門東,西麵再拜送。讚禮引使者還於次。又讚禮者引受冊者入。

朔日受朝(其朔日讀時令則不行此禮。)

前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文官次於朝堂如常儀。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於殿上西階之西,東向,一位於樂懸東南,西向,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道東,設武官三品以上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麵,相對為首。設文官四品、五品位於懸東,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每等異位,重行,西麵北上。設武官四品、五品位於懸西,六品以下於橫街之南,當文官,每等異位,重行,東麵北上。設典儀位於樂懸東北,讚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禮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西麵,武官於西朝堂,東麵,皆每等異位,重行,北上。

其日,依時刻諸衛勒所部列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如常儀。群官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公服。吏部、兵部讚群官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侍中版奏:"請中嚴。"鈒戟近仗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典儀帥讚者入就位。通事舍人引四品以下先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有司承旨索扇,皇帝弁服,絳紗衣,禦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右五鍾皆應,協律郎跪,俯伏,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出自西房,即禦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禦座如常儀,協律郎偃麾,戛敔,樂止。

通事舍人引三品以上以次入就位,公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典儀曰:"再拜。"讚者承傳,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訖,典儀又曰:"再拜。"讚者承傳,群官在位者又再拜。舍人引群官北麵位者以次出,公初行樂作,出門樂止。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俯伏,興,還侍位。有司承旨索扇,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禦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來儀,侍臣從至閤,樂止。舍人引東西麵位者以次出。皇帝若禦翼善冠,則群臣皆服蔥褶,不設樂懸,去警蹕。

朝集使引見(奉辭附)

前一日,尚舍奉禦先奏,於所禦殿設禦座如常儀。

其日,依時刻所由量加隊仗陳列如常式。典儀於殿庭橫街之南北設版位如常儀。其日,朝集使夙興,並集朝堂,各服朝服。京官文武九品以上,並服蔥褶。諸侍奉官及京官文武四品以下就位如式。通事舍人引京官文武三品以上及朝集使俱就所禦殿門外序立以俟。

侍中進奏:"外辦。"皇帝常服即禦座,南向坐,侍衛如常儀。通事舍人分引京官文武三品以上詣橫街南相對北麵位。立定,典儀曰:"再拜。"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訖,通事舍人各引就街北東西班序立。又通事舍人分引朝集使入就北麵位。(東方南方在東,西方北方在西。)立定,典儀曰:"再拜。"朝集使等俱再拜。通事舍人承旨詣朝集使東,北麵立,稱:"有製。"朝集使等皆再拜。舍人宣敕訖,又再拜。(答製先定行首一人跪奏,舍人為奏,聽進止。)若承恩慰問,即舞蹈,訖,又再拜。舍人宣敕訖,侍中奏禮畢,皇帝還宮如來儀。侍臣退,群官等以次退。

其朝集使奉辭,皆準奉參之儀。其京官,但常參官列版位。其朝集使,三品以上引升殿賜食,四品以下於廊下賜食,並臨時奏聽進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通典》

《通典》正文
卷二 食貨二 卷五 食貨五 卷六 食貨六 卷九 食貨九 卷十 食貨十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職官十九 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卷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 職官二十二 卷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卷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卷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卷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卷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卷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卷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卷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卷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卷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卷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卷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卷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卷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卷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卷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卷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卷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卷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卷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卷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卷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卷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卷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卷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卷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卷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卷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卷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卷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卷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卷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卷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卷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卷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卷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卷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卷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卷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卷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卷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附錄一 禦製重刻通典序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