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時期2591   

《國語》鄭語 卷一 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拏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鄔、弊、補、舟、依、鞣、曆、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鄭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眾和周土以東百姓的心,他問史伯說:“周王室多災多難,我擔心落在我身上,到哪裏才可以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說:“周王室將要衰敗,戎、狄肯定會昌盛起來,不能靠近它們。在周都洛邑,南麵有楚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九國;北麵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九國;西麵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八國;東麵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八國;這些國家若不是周王的同姓支族、母弟甥舅之類的親戚,就是蠻、夷、戎、狄之類的少數民族。不是親屬就是凶頑之民,不能到那裏去。該去的應是在濟水、洛水、黃河、潁水之間那一帶吧!這一地帶都是封為子、男爵位的國家,其中虢國和鄶國最大,虢叔憑仗著地勢,鄶仲依恃著險要,他們都有驕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思想,又加上很貪婪。您如果因為周王室遭難的緣故,想把妻子、財物寄放到那裏,他們不敢不答應。周王室混亂而衰敗,這些人驕侈貪婪,必然會背叛您,您如果率領洛邑的民眾,奉天子之命去討伐他們的罪惡,沒有不成功的。如果攻克了兩國,那麼鄔、弊、補、舟、依、鞣、曆、華八邑,就都是您的國土了,如果前麵有華邑,後麵有黃河,右麵有洛水,左麵有濟水,主祭芣山和騩山,飲溱、淆兩河的水,遵循舊法來守衛這片土地,那就可以稍稍穩固了。”

公曰:“南方不可乎?”對曰:“夫荊子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叔熊逃難於濮而蠻,季是立,薳氏將起之,禍又不克。是天啟之心也,又甚聰明和協,蓋其先王。臣聞之,天之所啟,十世不替。夫其子孫必光啟土,不可偪也。且重,黎之後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桓公說:“那南方不可以嗎?”史伯回答說:“楚王熊嚴生了伯霜、仲雪、叔熊、季四個兒子。叔熊逃難到了濮地隨從了蠻俗,季被立為國君,氏打算重新立叔熊為君,又遭禍難沒有成功。這是上天開導季的心啊,他又聰明,能團結和好臣民的心,功德超過了他的先王。我聽說,上天所開導的,十代也不能廢。他的子孫必然大大開拓疆土,不可以靠近。而且他們是重、黎的後代,黎是高辛氏的火官,因為他純潔博大,有如日月的光明、大地的美德,光輝普照四海,所以命名為‘祝融’,他的功勞算是大了。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嚐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佐製物於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周未有。已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薑、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於也。薑,伯夷之後也,嬴,伯翳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後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周衰其將至矣。”
“凡是幫助天地完成大功的人,他的子孫後代沒有不顯耀的,虞、夏、商、周都是這樣。虞幕能傾聽和風,育成萬物很好地生長。夏禹能治理水土,使萬物生長各得其所。商契能協和五教,教養安撫百姓。周棄能播種百穀、蔬菜,供給百姓衣食。他們的後代都成為王公侯伯。祝融也能顯揚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潤嘉美的五穀材木,他的後代八姓在周朝沒有做諸侯之長的。在前代輔助治理國事的,昆吾是夏朝的諸侯之長,大彭、豕韋是商朝的諸侯之長。在周朝還沒有。己姓的昆吾、蘇、顧、溫、董,董姓的鬷夷、豢龍,在夏代就滅亡了。彭姓的彭祖、豕韋、諸稽,在商代就滅亡了。禿姓的舟人,在周代就滅亡了。妘姓的鄔、鄶、路、偪陽,曹姓的鄒、莒,都屬采服、衛服的邊遠地區,有的在王室附近,有的在夷、狄境內,統計不清楚。而他們又沒有美名顯揚,肯定不能興起了。斟姓沒有後嗣。祝融的後代能夠興起的,恐怕是在羋姓吧?羋姓的夔越不足以受命。處在蠻地的羋姓已經蠻化了,隻有楚國確實有明德,如果周朝衰亡,楚國必然會興盛起來。薑姓、嬴姓和楚國的羋姓,他們實與姬姓交相更替幹犯。薑姓是伯夷的後代,嬴姓是伯益的後代。伯夷能禮敬神靈來輔佐堯,伯益能使百物各得其宜來輔佐舜。他們的後代都沒有丟棄祭祀,卻任然沒有興盛的,周朝即將衰亡了。”

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遝貪而忍,不可因也。唯謝、郟之間,其塚君侈驕,其民怠遝其君,而未必周德;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且可長用也。”
桓公說:“謝國西麵的九州,怎麼樣?”史伯回答說:“那裏的百姓都貪婪且殘忍,不能接近他們。隻有謝國和郟地之間的國家,那裏的國君奢侈驕橫,百姓怠慢他們的君王,還沒有忠信的品德;如果換掉國君而用忠信來教導他們,那是容易獲取的,而且可以長久住下去。”

公曰:“周其弊乎?”對曰:“殆於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姟極。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周訓而能用之,和樂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於是乎先王聘後於異姓,求財於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王將棄是類也而與同,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
桓公說:“周朝將會衰敗嗎?”史伯回答說:“差不多一定要衰敗了。《尚書·泰誓》上說:‘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會遵從。’現在周幽王拋棄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歡挑撥是非、奸邪陰險的人,討厭賢明政治的人,親近愚頑鄙陋的人。排斥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正確主張,采納與自己一直的錯誤建議。其實和諧才能生成萬物,同一就無法發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調平衡叫做和諧,所以能豐富發展而使萬物歸於統一;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相加,用盡之後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萬物。因此調配五種滋味以適合人的口味,強健四肢來保衛身體,調和六種音律使它動聽悅耳,端正七竅來為心服務,協調身體的八個部分使人完整,設置九髒以樹立純正的德行,合成十種等級來訓導百官。於是產生了千種品位,具備了上萬方法,計算成億的事物,經營萬億的財物,取得萬兆的收入,采取無數的行動。所以君王擁有九州遼闊的土地,取得收入來供養萬民,用忠信來教化和使用他們,使他們協和安樂如一家人。這樣的話,就是和諧的頂點了。於是先王從異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後,向四方各地求取財貨,選擇敢於直諫的人來做官吏,處理眾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諧而不是同一。隻是一種聲音就沒有聽頭,隻是一種顏色就沒有文采,隻是一種味道就不成其為美味,隻是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比較。周幽王卻要拋棄這種和諧的法則,而專門喜歡同一。上天奪取了他的聰明,要想不衰敗,可能嗎?

“夫虢石父讒諂巧從之人也,而立以為卿士,與同也;棄聘後而立內妾,好窮固也;侏儒戚施,實禦在側,近頑童也;周法不昭,而婦言是行,用讒慝也;不建立卿士,而妖試幸措,行暗昧也。是物也,不可以久。且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鬻是器者,王使執而戮之。府之小妾生女而非王子也,懼而棄之。此人也,收以奔褒。天之命此久矣,其又何可為乎?《訓語》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而言曰:‘餘,褒之二君也。’夏後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幣焉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藏之,傳郊之。’及殷、周,莫之發也。及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也。王使婦人不幃而譟之,化為玄黿,以入於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當宣王時而生。不夫而育,故懼而棄之。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婦哀其夜號也,而取之以逸,逃於褒。褒人褒姁有獄,而以為入於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於為後而生伯服。天之生此久矣,其為毒也大矣,將使候淫德而加之焉。毒之酋臘者,其殺也滋速。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將以縱欲,不亦難乎?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繒與西戎方將德申,申、呂方強,其隩愛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師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從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虢石父是個挑撥離間、巴結奉承、巧於媚從的人,幽王卻立他為卿士,這是專門喜歡同一;拋棄了聘娶的王後而立內妾褒姒,是喜歡鄙陋無識的人;把侏儒、駝背置於身邊取樂,這是親近愚頑昏暗的人;使周朝的法製不明,卻聽信女人的話行事,這是任用挑撥是非、奸邪的人;不任用卿士,卻寵信任用佞幸的人,是行為暗昧。這些做法,都是不長久的。而且周宣王時有一首童謠說:‘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要滅亡周朝。’那時宣王聽了後,有一對夫婦在賣這種器物,就派人將他們抓來殺掉。王府裏有小妾生了個女孩而不是周王的孩子,她因為害怕而拋棄了了女嬰。那對夫婦撿到了女嬰,逃亡到了褒國。上天使這件事出現已經很久了,又怎麼能夠改變它呢?《周書·訓語》上說:‘夏朝衰亡的時候,褒國的神變成兩條龍,聚居於王庭,說道:“我們是褒國的二位君王。”夏王占卜問是殺掉,還是放走或是留下它們,都不吉利。占卜請把龍的唾液貯藏起來,結果吉利。於是就陳列玉帛,用簡策書寫告訴龍,龍跑了而唾液還在,就把它用櫃子貯藏起來,在郊外祭祀它。’到了商代、周代,都沒有打開過。到周厲王末年,打開來看,唾液流到了庭前,清除不掉。周王叫婦人不穿下衣歡叫呼喊,唾液變成了一隻黑黿,進入了王府。王府裏有一個童妾還未換牙,遇上了它,等她十五歲的時候就懷了孕,在宣王時生下了嬰兒。沒有丈夫卻生了孩子,所以害怕而拋棄了嬰兒。賣弓和箭袋的一對夫婦正在路上受到迫殺,夫婦可憐那女嬰夜裏啼哭,就撿了她躲藏起來,逃亡到了褒國。褒國國君褒的犯了罪,就把褒姒獻給了周王,周王便赦免了褒姁,而十分寵愛褒姒,立她為王後生了伯服。上天降生這個禍害已經很久了,它的毒害夠大了,將要趁周王失德而留下這個女人。毒性厲害的醇酒,它害人也越快。申國、繒國和西戎正強盛,周王室正擾亂不安,幽王還要放縱私欲,要不衰敗不是很難嗎?幽王想要殺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肯定要求申國交出太子,申國不交,幽王一定會去討伐申國。如果討伐申國,繒國與西戎就會聯合起來攻打周幽王,周王朝就保不往了。繒國與西戎正要報答申國,申國、呂國正強盛,它們深愛太子也是可以預料的。幽王的軍隊如果攻打申國,它們去救授申國也是必然的。幽王心中憤怒了,虢公順從了,周朝的存亡,不出三年了。您如果想逃避這場災難,要趕快考慮好逃亡的地方,到災難來了才想辦法,恐怕就來不及了!”

公曰:“若周衰,諸姬其孰興?”對曰:“臣聞之,武實昭文之功,文之祚盡,武其嗣乎!武王之子,應、韓不在,其在晉乎!距險而鄰於小,若加之以德,可以大啟。”公曰:“薑、嬴其孰興?”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薑、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桓公說:“如果周朝衰敗的話,各個姬姓的諸侯中哪個會興盛?”史伯回答說:“我聽說,周武王確實發揚了周文王的功德,文王的福祚完了,應該是武王繼承吧!武王的兒子,應侯和韓侯已經不在了,恐怕是晉國吧!晉國距守的地勢險要,和它接鄰都是小國,如果加上修行德政,可以大大開拓疆土。”桓公說:“薑姓和嬴姓諸侯中哪個會興盛?”史伯回答說:“國土廣大而且有德的國家差不多都能興盛,秦仲和齊侯,是薑姓、嬴姓中的俊傑,又是大國,恐怕他們該興盛吧?”桓公聽了很高興,於是就向東寄放妻兒和財貨,虢國、鄶國接受了,十邑都有桓公寄放東西的地方。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國語

《國語》周語
卷一 周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卷二 周語·密康公母論小醜備物終必亡 卷三 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卷四 周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卷五 周語·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卷六 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卷七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立戲 卷八 周語·穆仲論魯侯孝 卷九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料民 卷十 周語·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卷十一 周語·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 卷十二 周語·內史過論神 卷十三 周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 卷十四 周語·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卷十五 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 卷十六 周語·襄王拒晉文公請隧 卷十七 周語·陽人不服晉侯 卷十八 周語·襄王拒殺衛成公 卷十九 周語·王孫滿觀秦師 卷二十 周語·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 卷二十一 周語·單襄公論陳必亡 卷二十二 周語·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卷二十三 周語·王孫說請勿賜叔孫僑如 卷二十四 周語·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 卷二十五 周語·單襄公論晉將有亂 卷二十六 周語·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卷二十七 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穀水 卷二十八 周語·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谘 卷二十九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卷三十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鍾 卷三十一 周語·景王問鍾律於伶州鳩 卷三十二 周語·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 卷三十三 周語·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國語》魯語
卷一 魯語·曹劌問戰 卷二 魯語·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卷三 魯語·匠師慶諫莊公丹楹刻桷 卷四 魯語·夏父展諫宗婦覿哀薑用幣 卷五 魯語·臧文仲如齊告糴 卷六 魯語·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 卷七 魯語·臧文仲說僖公請免衛成公 卷八 魯語·臧文仲請賞重館人 卷九 魯語·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卷十 魯語·文公欲弛孟文子與郈敬子之宅 卷十一 魯語·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卷十二 魯語·裏革更書逐莒太子仆 卷十三 魯語·裏革斷宣公罟而棄之 卷十四 魯語·子叔聲伯辭邑 卷十五 魯語·裏革論君之過 卷十六 魯語·季文子論妾馬 卷十七 魯語·叔孫穆子聘於晉 卷十八 魯語·叔孫穆子諫季武子為三軍 卷十九 魯語·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 卷二十 魯語·襄公如楚 卷二十一 魯語·季冶致祿 卷二十二 魯語·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 卷二十三 魯語·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卷二十四 魯語·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 卷二十五 魯語·季桓子穿井獲羊 卷二十六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問 卷二十七 魯語·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 卷二十八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內朝與外朝 卷二十九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卷三十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別於男女之禮 卷三十一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卷三十二 魯語·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卷三十三 魯語·孔丘謂公父文伯之母知禮 卷三十四 魯語·孔丘論大骨 卷三十五 魯語·孔丘論楛矢 卷三十六 魯語·閔馬父笑子服景伯 卷三十七 魯語·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
《國語》晉語
卷一 晉語·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 卷二 晉語·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 卷三 晉語·史蘇論驪姬必亂晉 卷四 晉語·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卷五 晉語·獻公伐翟柤 卷六 晉語·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卷七 晉語·獻公作二軍以伐霍 卷八 晉語·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卷九 晉語·申生伐東山 卷十 晉語·驪姬譖殺太子申生 卷十一 晉語·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卷十二 晉語·虢將亡舟之僑以其族適晉 卷十三 晉語·宮之奇知虞將亡 卷十四 晉語·獻公問卜偃攻虢何月 卷十五 晉語·宰周公論齊侯好示 卷十六 晉語·宰周公論晉侯將死 卷十七 晉語·裏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卷十八 晉語·冀芮答秦穆公問 卷十九 晉語·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 卷二十 晉語·惠公改葬共世子 卷二十一 晉語·惠公悔殺裏克 卷二十二 晉語·惠公殺丕鄭 卷二十三 晉語·秦薦晉饑晉不予秦糴 卷二十四 晉語·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卷二十五 晉語·呂甥逆惠公於秦 卷二十六 晉語·惠公斬慶鄭 卷二十七 晉語·重耳自狄適齊 卷二十八 晉語·齊薑勸重耳勿懷安 卷二十九 晉語·齊薑與子犯謀遣重耳 卷三十 晉語·衛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一 晉語·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卷三十二 晉語·宋襄公贈重耳以馬二十乘 卷三十三 晉語·鄭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四 晉語·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 卷三十五 晉語·重耳婚媾懷嬴 卷三十六 晉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卷三十七 晉語·重耳親筮得晉國 卷三十八 晉語·秦伯納重耳於晉 卷三十九 晉語·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卷四十 晉語·文公遽見豎頭須 卷四十一 晉語·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卷四十二 晉語·文公出陽人 卷四十三 晉語·文公伐原 卷四十四 晉語·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 卷四十五 晉語·鄭叔詹據鼎耳而疾號 卷四十六 晉語·箕鄭對文公問 卷四十七 晉語·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 卷四十八 晉語·文公學讀書於臼季 卷四十九 晉語·郭偃論治國之難易 卷五十 晉語·胥臣論教誨之力 卷五十一 晉語·文公稱霸 卷五十二 晉語·臼季舉冀缺 卷五十三 晉語·寧嬴氏論貌與言 卷五十四 晉語·趙宣子論比與黨 卷五十五 晉語·趙宣子請師伐宋 卷五十六 晉語·靈公使麑殺趙宣子 卷五十七 晉語·範武子退朝告老 卷五十八 晉語·範武子杖文子 卷五十九 晉語·郤獻子分謗 卷六十 晉語·張侯禦郤獻子 卷六十一 晉語·帥勝而範文子後入 卷六十二 晉語·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 卷六十三 晉語·苗賁皇謂郤獻子不知禮 卷六十四 晉語·車者論梁山崩 卷六十五 晉語·伯宗妻謂民不戴其上難必及 卷六十六 晉語·趙文子冠 卷六十七 晉語·範文子不欲伐鄭 卷六十八 晉語·晉敗楚師於鄢陵 卷六十九 晉語·郤至勇而知禮 卷七十 晉語·範文子論內睦而後圖外 卷七十一 晉語·範文子論外患與內憂 卷七十二 晉語·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卷七十三 晉語·範文子論德為福之基 卷七十四 晉語·範文子論私難必作 卷七十五 晉語·欒書發郤至之罪 卷七十六 晉語·長魚矯脅欒中行 卷七十七 晉語·韓獻子不從欒中行召 卷七十八 晉語·欒武子立悼公 卷七十九 晉語·悼公即位 卷八十 晉語·悼公始合諸侯 卷八十一 晉語·祁奚薦子午以自代 卷八十二 晉語·魏絳諫悼公伐諸戎 卷八十三 晉語·悼公使韓穆子掌公族大夫 卷八十四 晉語·悼公使魏絳佐新軍 卷八十五 晉語·悼公賜魏絳女樂歌鍾 卷八十六 晉語·司馬侯薦叔向 卷八十七 晉語·陽平教平公滅欒氏 卷八十八 晉語·辛俞從欒氏出奔 卷八十九 晉語·叔向母謂羊舌氏必滅 卷九十 晉語·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 卷九十一 晉語·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 卷九十二 晉語·訾祏死範宣子勉範獻子 卷九十三 晉語·師曠論樂 卷九十四 晉語·叔向諫殺豎襄 卷九十五 晉語·叔向論比而不別 卷九十六 晉語·叔向與子朱不心競而力爭 卷九十七 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 卷九十八 晉語·叔向論務德無爭先 卷九十九 晉語·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卷一百 晉語·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 卷一百零一 晉語·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卷一百零二 晉語·秦後子謂趙孟將死 卷一百零三 晉語·醫和視平公疾 卷一百零四 晉語·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祿 卷一百零五 晉語·鄭子產來聘 卷一百零六 晉語·叔向論憂德不憂貧 卷一百零七 晉語·叔向論三奸同罪 卷一百零八 晉語·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 卷一百零九 晉語·範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 卷一百一十 晉語·董叔欲為係援 卷一百一十一 晉語·趙簡子欲有鬥臣 卷一百一十二 晉語·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 卷一百一十三 晉語·董安於辭趙簡子賞 卷一百一十四 晉語·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 卷一百一十五 晉語·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 卷一百一十六 晉語·鐵之戰趙簡子等三人誇功 卷一百一十七 晉語·衛莊公禱 卷一百一十八 晉語·史黯諫趙簡子田於螻 卷一百一十九 晉語·少室周知賢而讓 卷一百二十 晉語·史黯論良臣 卷一百二十一 晉語·趙簡子問賢於壯馳茲 卷一百二十二 晉語·竇犨謂君子哀無人 卷一百二十三 晉語·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卷一百二十四 晉語·智果論智瑤必滅宗 卷一百二十五 晉語·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 卷一百二十六 晉語·智伯國諫智襄子 卷一百二十七 晉語·晉陽之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