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時期2591   

《國語》吳語 卷七 吳語·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

吳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係馬舌,出火灶,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枹。十旌一將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陣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為帶甲三萬,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陳,去晉軍一裏。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鍾鼓、丁寧、於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嘩釦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吳王夫差於是在黃昏時發布命令,讓士卒飽餐並喂足戰馬。半夜時分下令全軍穿好鎧甲,縛住馬舌,把行軍灶裏的火移出來照明,一百名士卒排成一行,共排成一百行。每行排頭的都是官師,抱著金屬做的大鈴,捧著士兵名冊,旁邊樹著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領,豎著旌旗,提著戰鼓,挾著兵書,拿著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將軍率領,豎著日月旗,支起戰鼓,將軍挾著兵書,拿著鼓槌。一萬人組成一個方陣,都穿著白色的下衣,打著白色的旗幟,披著白色的鎧甲,帶著白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吳王親自拿著鉞,身旁樹著白色軍旗在方陣中間站立。左軍也像中軍這樣列陣,但都穿著紅色的下衣,打著紅色的旗幟,披著紅色的鎧甲,帶著紅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像一片鮮紅的火焰。右軍也像中軍這樣列陣,但都穿著黑色的下衣,打著黑色的旗幟,披著黑色的鎧甲,帶著黑羽毛製作的箭,遠看像一片黑色的烏雲。左中右三軍披戴鎧甲的將士共三萬人,氣勢十足向前進攻,雞叫時就擺定陣勢,距晉軍隻有一裏路。天未大亮,吳王便拿起鼓槌親自擂鼓,敲響了銅鉦、金玦和金鐸,三軍勇敢的、膽怯的一起響應,齊聲呐喊鼓動,聲浪震動天地。

晉師大駭不出,周軍飭壘,乃令董褐請事,曰:“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為期。今大國越錄,而造於弊邑之軍壘,敢請亂故。”
晉軍大驚,不敢出來應戰,加強戒備,修繕營壘,派董褐前去問話,說:“兩國君主商定撤兵和好,以中午為期,現在貴國違反約定,來到敝國的軍營外,請問亂了次序是為何原因?”

吳王親對之曰:“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眾庶,不式諸戎、狄、楚、秦;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進則不敢,退則不可。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為諸侯笑。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
吳王親自回答說:“周天子有命令,眼下王室衰微,沒有諸侯納貢,連告祭天地鬼神的犧牲也缺乏,又沒有姬姓的本家來救援。有人步行或乘車來告訴我這個命令,所以我日夜兼程,趕到晉君這兒。如今晉君不為王室的困難憂慮,雖擁有晉國的兵眾,卻不去征討藐視王室的戎狄、楚、秦等國,還不講長幼的禮節,攻打同姓的兄弟國家。我想保住我先君的爵位,超越先君我不敢,不及先君我也不願。現在盟會的日期已臨近了,我恐怕事情不成功而被諸侯恥笑,我是屈服於晉君,還是戰勝晉君當盟主,都決定於今天。你這個使者就在我旁邊不遠,我將親自在軍營外聽取你們的決定。”

董褐將還,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乃皆進,自剄於客前以酬客。
董褐將要返回,吳王召喚左部的軍吏說:“把少司馬茲和五個王士抓來,坐在我麵前。”六人便一齊向前,在客使董褐麵前自殺以謝客。

董褐既致命,乃告趙鞅曰:“臣觀吳王之色,類有大憂,小則嬖妾、嫡子死,不則國有大難;大則越入吳。將毒,不可與戰。主其許之先,無以待危,然而不可徒許也。”趙鞅許諾。
董褐向晉君複命後,便告訴趙鞅說:“我觀察吳王的氣色,似乎有大的憂患,從小的方麵說也許是他的寵妾或嫡子死了,不然就是國內有叛亂;從大的方麵說也許是越國已攻入吳國。被逼到困境的人將會非常殘暴,不可與這樣的人作戰。你還是答應讓他先歃血作盟主,不要等著冒風險,但不能白白答應他。”趙鞅表示同意。

晉乃令董褐複命曰:“寡君未敢觀兵身見,使褐複命曰:‘曩君之言,周室既卑,諸侯失禮於天子,請貞於陽卜,收文、武之諸侯。孤以下密邇於天子,無所逃罪,訊讓日至,曰:昔吳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諸侯以顧在餘一人。今伯父有蠻、荊之虞,禮世不續,用命孤禮佐周公,以見我一二兄弟之國,以休君憂。今君掩王東海,以淫名聞於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蠻、荊則何有於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幹其不祥,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
晉國於是令董褐去複命說:“敝國國君不敢顯示軍威,也不敢親自露麵,派我來複命說:‘如同剛才貴國國君所言,眼下周室已經衰微,諸侯大夫們對天子失禮,貴國國君準備用龜甲占卜,恢複周文王、周武王時期諸侯們事奉天子的義務。我們晉國接近天子,沒有逃避罪責的理由,不斷聽到天子對我們的責備,說:從前吳國的先君不失禮,一年四季必定率領諸侯朝見我。如今的吳國國君有蠻荊威脅,不能繼續先君的朝聘之禮,所以讓我們晉國效勞輔助周太宰,並邀集同姓的兄弟國家朝聘天子,消除他的憂慮。現在貴國國君的權威複蓋東海,僭越的名聲已經傳到天子耳中,雖有禮儀之防,可是貴國國君卻自己逾越了,更何況蠻荊之人,他們對周室還講什麼禮儀呢?天子命圭時早有命令,稱吳國的國君為吳伯而不稱吳王,所以諸侯才敢不尊事吳。諸侯不可有兩個盟主,周室也不可有兩個王,貴國國君如果不鄙視和冒犯天子,並以吳公自稱的話,我們晉國怎敢不順從他的命令讓他先歃血呢!’”

吳王許諾,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吳王既會,越聞愈章,恐齊、宋之為己害也,乃命王孫雒先與勇獲帥徒師,以為過賓於宋,以焚其北郛焉而過之。
吳王同意了,便退兵然後進入幕帳舉行盟會。吳王先歃血,晉侯排在他後麵。吳王參加盟會以後,越國的聲威更大了,吳王恐怕齊、宋兩國給他造成危害,便派王孫雒先和勇獲率領步兵,以回國路過為名來到宋國,焚燒了宋國國都北麵的外城作為恫嚇然後才過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國語

《國語》周語
卷一 周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卷二 周語·密康公母論小醜備物終必亡 卷三 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卷四 周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卷五 周語·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卷六 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卷七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立戲 卷八 周語·穆仲論魯侯孝 卷九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料民 卷十 周語·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卷十一 周語·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 卷十二 周語·內史過論神 卷十三 周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 卷十四 周語·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卷十五 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 卷十六 周語·襄王拒晉文公請隧 卷十七 周語·陽人不服晉侯 卷十八 周語·襄王拒殺衛成公 卷十九 周語·王孫滿觀秦師 卷二十 周語·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 卷二十一 周語·單襄公論陳必亡 卷二十二 周語·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卷二十三 周語·王孫說請勿賜叔孫僑如 卷二十四 周語·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 卷二十五 周語·單襄公論晉將有亂 卷二十六 周語·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卷二十七 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穀水 卷二十八 周語·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谘 卷二十九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卷三十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鍾 卷三十一 周語·景王問鍾律於伶州鳩 卷三十二 周語·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 卷三十三 周語·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國語》魯語
卷一 魯語·曹劌問戰 卷二 魯語·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卷三 魯語·匠師慶諫莊公丹楹刻桷 卷四 魯語·夏父展諫宗婦覿哀薑用幣 卷五 魯語·臧文仲如齊告糴 卷六 魯語·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 卷七 魯語·臧文仲說僖公請免衛成公 卷八 魯語·臧文仲請賞重館人 卷九 魯語·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卷十 魯語·文公欲弛孟文子與郈敬子之宅 卷十一 魯語·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卷十二 魯語·裏革更書逐莒太子仆 卷十三 魯語·裏革斷宣公罟而棄之 卷十四 魯語·子叔聲伯辭邑 卷十五 魯語·裏革論君之過 卷十六 魯語·季文子論妾馬 卷十七 魯語·叔孫穆子聘於晉 卷十八 魯語·叔孫穆子諫季武子為三軍 卷十九 魯語·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 卷二十 魯語·襄公如楚 卷二十一 魯語·季冶致祿 卷二十二 魯語·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 卷二十三 魯語·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卷二十四 魯語·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 卷二十五 魯語·季桓子穿井獲羊 卷二十六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問 卷二十七 魯語·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 卷二十八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內朝與外朝 卷二十九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卷三十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別於男女之禮 卷三十一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卷三十二 魯語·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卷三十三 魯語·孔丘謂公父文伯之母知禮 卷三十四 魯語·孔丘論大骨 卷三十五 魯語·孔丘論楛矢 卷三十六 魯語·閔馬父笑子服景伯 卷三十七 魯語·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
《國語》晉語
卷一 晉語·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 卷二 晉語·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 卷三 晉語·史蘇論驪姬必亂晉 卷四 晉語·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卷五 晉語·獻公伐翟柤 卷六 晉語·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卷七 晉語·獻公作二軍以伐霍 卷八 晉語·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卷九 晉語·申生伐東山 卷十 晉語·驪姬譖殺太子申生 卷十一 晉語·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卷十二 晉語·虢將亡舟之僑以其族適晉 卷十三 晉語·宮之奇知虞將亡 卷十四 晉語·獻公問卜偃攻虢何月 卷十五 晉語·宰周公論齊侯好示 卷十六 晉語·宰周公論晉侯將死 卷十七 晉語·裏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卷十八 晉語·冀芮答秦穆公問 卷十九 晉語·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 卷二十 晉語·惠公改葬共世子 卷二十一 晉語·惠公悔殺裏克 卷二十二 晉語·惠公殺丕鄭 卷二十三 晉語·秦薦晉饑晉不予秦糴 卷二十四 晉語·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卷二十五 晉語·呂甥逆惠公於秦 卷二十六 晉語·惠公斬慶鄭 卷二十七 晉語·重耳自狄適齊 卷二十八 晉語·齊薑勸重耳勿懷安 卷二十九 晉語·齊薑與子犯謀遣重耳 卷三十 晉語·衛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一 晉語·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卷三十二 晉語·宋襄公贈重耳以馬二十乘 卷三十三 晉語·鄭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四 晉語·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 卷三十五 晉語·重耳婚媾懷嬴 卷三十六 晉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卷三十七 晉語·重耳親筮得晉國 卷三十八 晉語·秦伯納重耳於晉 卷三十九 晉語·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卷四十 晉語·文公遽見豎頭須 卷四十一 晉語·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卷四十二 晉語·文公出陽人 卷四十三 晉語·文公伐原 卷四十四 晉語·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 卷四十五 晉語·鄭叔詹據鼎耳而疾號 卷四十六 晉語·箕鄭對文公問 卷四十七 晉語·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 卷四十八 晉語·文公學讀書於臼季 卷四十九 晉語·郭偃論治國之難易 卷五十 晉語·胥臣論教誨之力 卷五十一 晉語·文公稱霸 卷五十二 晉語·臼季舉冀缺 卷五十三 晉語·寧嬴氏論貌與言 卷五十四 晉語·趙宣子論比與黨 卷五十五 晉語·趙宣子請師伐宋 卷五十六 晉語·靈公使麑殺趙宣子 卷五十七 晉語·範武子退朝告老 卷五十八 晉語·範武子杖文子 卷五十九 晉語·郤獻子分謗 卷六十 晉語·張侯禦郤獻子 卷六十一 晉語·帥勝而範文子後入 卷六十二 晉語·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 卷六十三 晉語·苗賁皇謂郤獻子不知禮 卷六十四 晉語·車者論梁山崩 卷六十五 晉語·伯宗妻謂民不戴其上難必及 卷六十六 晉語·趙文子冠 卷六十七 晉語·範文子不欲伐鄭 卷六十八 晉語·晉敗楚師於鄢陵 卷六十九 晉語·郤至勇而知禮 卷七十 晉語·範文子論內睦而後圖外 卷七十一 晉語·範文子論外患與內憂 卷七十二 晉語·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卷七十三 晉語·範文子論德為福之基 卷七十四 晉語·範文子論私難必作 卷七十五 晉語·欒書發郤至之罪 卷七十六 晉語·長魚矯脅欒中行 卷七十七 晉語·韓獻子不從欒中行召 卷七十八 晉語·欒武子立悼公 卷七十九 晉語·悼公即位 卷八十 晉語·悼公始合諸侯 卷八十一 晉語·祁奚薦子午以自代 卷八十二 晉語·魏絳諫悼公伐諸戎 卷八十三 晉語·悼公使韓穆子掌公族大夫 卷八十四 晉語·悼公使魏絳佐新軍 卷八十五 晉語·悼公賜魏絳女樂歌鍾 卷八十六 晉語·司馬侯薦叔向 卷八十七 晉語·陽平教平公滅欒氏 卷八十八 晉語·辛俞從欒氏出奔 卷八十九 晉語·叔向母謂羊舌氏必滅 卷九十 晉語·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 卷九十一 晉語·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 卷九十二 晉語·訾祏死範宣子勉範獻子 卷九十三 晉語·師曠論樂 卷九十四 晉語·叔向諫殺豎襄 卷九十五 晉語·叔向論比而不別 卷九十六 晉語·叔向與子朱不心競而力爭 卷九十七 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 卷九十八 晉語·叔向論務德無爭先 卷九十九 晉語·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卷一百 晉語·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 卷一百零一 晉語·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卷一百零二 晉語·秦後子謂趙孟將死 卷一百零三 晉語·醫和視平公疾 卷一百零四 晉語·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祿 卷一百零五 晉語·鄭子產來聘 卷一百零六 晉語·叔向論憂德不憂貧 卷一百零七 晉語·叔向論三奸同罪 卷一百零八 晉語·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 卷一百零九 晉語·範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 卷一百一十 晉語·董叔欲為係援 卷一百一十一 晉語·趙簡子欲有鬥臣 卷一百一十二 晉語·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 卷一百一十三 晉語·董安於辭趙簡子賞 卷一百一十四 晉語·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 卷一百一十五 晉語·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 卷一百一十六 晉語·鐵之戰趙簡子等三人誇功 卷一百一十七 晉語·衛莊公禱 卷一百一十八 晉語·史黯諫趙簡子田於螻 卷一百一十九 晉語·少室周知賢而讓 卷一百二十 晉語·史黯論良臣 卷一百二十一 晉語·趙簡子問賢於壯馳茲 卷一百二十二 晉語·竇犨謂君子哀無人 卷一百二十三 晉語·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卷一百二十四 晉語·智果論智瑤必滅宗 卷一百二十五 晉語·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 卷一百二十六 晉語·智伯國諫智襄子 卷一百二十七 晉語·晉陽之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