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時期2591   

《國語》越語 卷一 越語·勾踐滅吳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越王勾踐兵敗退守於會稽山上,於是向三軍傳令說:“凡是我父老兄弟及同姓的宗族中,有能幫助我謀劃打退吳國軍隊的,我願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國政。”大夫文種進前回答說:“我聽說做生意的人,夏天就儲備皮貨,冬天就儲備麻布,旱季就儲備舟船,雨季就儲備車輛,等待缺貨時賣大價錢。平時即使沒有四方的襲擾,但謀臣和武將一類的人才,不可不事先選拔培養。譬如蓑衣和笠帽,雨季到來後一定會派上用場。現在君王退守到會稽山上以後,才想到尋找謀臣,不也太晚了嗎?”勾踐說:“如果能聽到您的高論,有什麼晚的。”拉著他的手便和他商量起來。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係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於是派文種去吳國求和,說:“我們國君勾踐沒有人可派遣,派下臣我來,不敢當麵與吳王談,私下裏跟他的辦事人員說:我們國君的軍隊已不值得屈辱吳王親自來討伐了。我們願意把金玉、美女奉獻給吳王作為賠罪;請讓勾踐的女兒給吳王做女奴,大夫的女兒給吳國的大夫做女奴,士的女兒給吳國的士人做女奴。越國的財寶重器全都獻上,我們國君率領越國的軍隊,隨從吳王的軍隊,聽憑吳王調遣。如果你們認為越國的罪不可寬恕,那我們將燒掉本國的宗廟,與妻子百姓死生同命,把金玉沉入江中。我們有披甲的士兵五千人準備拚死抵抗,那麼人數就肯定會翻一倍(算上作戰的對方而言),因此一共有一萬個帶甲的士兵為了您而戰鬥,這不就會傷了吳王所愛的部下嗎?你們與其殺了這些越國人,還不如得到這個國家的臣服,哪個更有利呢?”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夫差準備聽從文種的話跟越國講和,伍子胥勸告說:“不行。吳國和越國,是天生的敵國。三條大江環繞著吳越兩國,百姓無處遷移,有吳就不能有越,有越就不能有吳,這是不可改變的事情。我聽說,陸地上的人習慣住在陸地,水邊的人習慣住在水邊。那些高地上的諸侯國,我們即使進攻並戰勝了它,也不能居住在它們的土地上,不能乘坐它們的車輛。而越國,我們進攻並戰勝它,就能居住它的土地,乘坐它的舟船。這是有利的事情,不可失掉良機,君王一定要滅了它。失掉這個利益,以後雖然後悔,也必定來不及了。”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越國人把打扮好的八個美女進獻給太宰嚭,說:“您如果寬赦越國的罪,還有比這些更美的女子進獻給您。”於是太宰嚭勸諫吳王說:“我聽說古代討伐別的國家,隻要它降服就可以了。如今越國已經服從,還要求什麼呢?”夫差跟越國講和後,就撤離了越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對國人說:“我不知道我們的國力不足,卻與大國結仇,因此連累百姓的屍骨暴露在原野上,這是我的罪過,請允許我改正。”於是就埋葬那些戰死的人,照顧那些受傷的人,教養活著的人,慰問有喪事的人,祝賀有喜事的人,對離去的人給予幫助,對遷來的人給予安排,廢棄百姓所厭惡的規章製度,補充百姓認為不夠的事情。然後卑躬屈膝地事奉夫差,派遣三百個士人去吳國當奴仆,他還親自走在夫差的馬車前為他開路。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禦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篾,廣運百裏。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當時勾踐統治的土地,南麵到句無,北麵到禦兒,東麵到鄞,西麵到姑蔑,方圓百裏。勾踐召集了父老兄弟然後發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四方的民眾都願意歸附他,好比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沒有這個能耐,但要帶領你們各個家庭多生兒育女,使人口繁殖增加起來。”於是下令壯年男子不準娶老婦,老年男子不準娶壯妻。姑娘十七歲還不嫁人,她的父母就要論罪;小夥二十歲不娶妻,他的父母也要論罪。有要生孩子的報告上去,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了男孩,賞兩壺酒,一條狗;生了女孩,賞兩壺酒,一頭小豬。生三胞胎的,公家供給乳母;生雙胞胎的,公家供給食物。嫡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個月的徭役,而且勾踐一定親自哭著參加埋葬,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命令凡是鰥夫、寡婦、有病和貧弱的家庭,由公家供給其子女生活費用。對那些有才幹的人,提供他們整潔的住房,給他們穿好的,吃好的,讓他們切磋磨練以崇尚正義。對各地來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廟堂裏以禮接待。勾踐還坐著裝載糧食和肥肉的船出行,遇到流浪的年輕人,沒有不給吃,不給喝的,一定記下他們的姓名。不是他親自種出的糧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親自織成的布就不穿。整整十年在國內不收賦稅,百姓家裏備有三年的存糧。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複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誌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誌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越國的父老兄弟向勾踐請求說:“過去夫差在諸侯麵前使您蒙受恥辱,如今越國已恢複國力,我們請求報複吳國!”勾踐辭謝說:“過去的戰爭失利,不是你們的罪過,而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裏值得你們跟我共同承擔恥辱,請你們姑且不要言戰。”父兄們又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百姓愛我們的國君,就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為父母報仇,臣下想為國君報仇,哪有敢不盡全力的!請再和吳國打一仗。”勾踐於是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召集國人發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擔憂他的軍隊不夠,而擔憂他本人的誌向操行不夠高尚。現在夫差擁有穿著水牛皮鎧甲的軍隊十萬三千人,不擔憂自己的誌向操行不夠高尚,卻還擔憂他的軍隊不夠。現在我將幫助上天滅掉它。我不想要匹夫之勇的士兵,而希望大家統一步調,共同行動。前進時就想到獎賞,後退時就想到刑罰,這樣才能有賞賜。前進時不聽號令,後退時還不知羞恥,這樣就會有懲罰。”軍隊出發了,國人都彼此勉勵。父親勉勵兒子,哥哥勉勵弟弟,妻子勉勵丈夫,大家說:“誰有我們這樣好的國君啊,還能不為他拚死作戰嗎?”所以在囿這個地方打敗了吳軍,又在沒這個地方打敗了吳軍,最後在吳國國都的郊外第三次打敗了吳軍。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賜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餘何麵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夫差請求講和,說:“我的軍隊已經不值得屈辱您親自討伐了,請允許我把金玉美女進獻給您作為賠罪。”勾踐回答說:“過去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而吳國沒有接受天命;現在上天又把吳國交給越國,越國難道可以不聽天命,卻聽你的命令嗎?請讓我把你送到甬句東去,我和你共同做越國的國君吧。”夫差回答說:“從情禮說,以前我曾有恩於越國,您如果不忘周王室的情麵,而給吳國一點屋簷下的地方立腳,也是我的願望。您如果說:‘我將摧殘你的社稷,毀壞你的宗廟。’我就隻有請求一死,我還有什麼臉給天下人看笑話啊!您就帶領軍隊進占吳國吧。”於是越國就滅了吳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國語

《國語》周語
卷一 周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卷二 周語·密康公母論小醜備物終必亡 卷三 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卷四 周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卷五 周語·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卷六 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卷七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立戲 卷八 周語·穆仲論魯侯孝 卷九 周語·仲山父諫宣王料民 卷十 周語·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卷十一 周語·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 卷十二 周語·內史過論神 卷十三 周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 卷十四 周語·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卷十五 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 卷十六 周語·襄王拒晉文公請隧 卷十七 周語·陽人不服晉侯 卷十八 周語·襄王拒殺衛成公 卷十九 周語·王孫滿觀秦師 卷二十 周語·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 卷二十一 周語·單襄公論陳必亡 卷二十二 周語·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卷二十三 周語·王孫說請勿賜叔孫僑如 卷二十四 周語·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 卷二十五 周語·單襄公論晉將有亂 卷二十六 周語·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卷二十七 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穀水 卷二十八 周語·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谘 卷二十九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卷三十 周語·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鍾 卷三十一 周語·景王問鍾律於伶州鳩 卷三十二 周語·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 卷三十三 周語·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國語》魯語
卷一 魯語·曹劌問戰 卷二 魯語·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卷三 魯語·匠師慶諫莊公丹楹刻桷 卷四 魯語·夏父展諫宗婦覿哀薑用幣 卷五 魯語·臧文仲如齊告糴 卷六 魯語·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 卷七 魯語·臧文仲說僖公請免衛成公 卷八 魯語·臧文仲請賞重館人 卷九 魯語·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卷十 魯語·文公欲弛孟文子與郈敬子之宅 卷十一 魯語·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卷十二 魯語·裏革更書逐莒太子仆 卷十三 魯語·裏革斷宣公罟而棄之 卷十四 魯語·子叔聲伯辭邑 卷十五 魯語·裏革論君之過 卷十六 魯語·季文子論妾馬 卷十七 魯語·叔孫穆子聘於晉 卷十八 魯語·叔孫穆子諫季武子為三軍 卷十九 魯語·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 卷二十 魯語·襄公如楚 卷二十一 魯語·季冶致祿 卷二十二 魯語·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 卷二十三 魯語·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卷二十四 魯語·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 卷二十五 魯語·季桓子穿井獲羊 卷二十六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問 卷二十七 魯語·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 卷二十八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內朝與外朝 卷二十九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卷三十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別於男女之禮 卷三十一 魯語·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卷三十二 魯語·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卷三十三 魯語·孔丘謂公父文伯之母知禮 卷三十四 魯語·孔丘論大骨 卷三十五 魯語·孔丘論楛矢 卷三十六 魯語·閔馬父笑子服景伯 卷三十七 魯語·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
《國語》晉語
卷一 晉語·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 卷二 晉語·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 卷三 晉語·史蘇論驪姬必亂晉 卷四 晉語·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卷五 晉語·獻公伐翟柤 卷六 晉語·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卷七 晉語·獻公作二軍以伐霍 卷八 晉語·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卷九 晉語·申生伐東山 卷十 晉語·驪姬譖殺太子申生 卷十一 晉語·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卷十二 晉語·虢將亡舟之僑以其族適晉 卷十三 晉語·宮之奇知虞將亡 卷十四 晉語·獻公問卜偃攻虢何月 卷十五 晉語·宰周公論齊侯好示 卷十六 晉語·宰周公論晉侯將死 卷十七 晉語·裏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卷十八 晉語·冀芮答秦穆公問 卷十九 晉語·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 卷二十 晉語·惠公改葬共世子 卷二十一 晉語·惠公悔殺裏克 卷二十二 晉語·惠公殺丕鄭 卷二十三 晉語·秦薦晉饑晉不予秦糴 卷二十四 晉語·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卷二十五 晉語·呂甥逆惠公於秦 卷二十六 晉語·惠公斬慶鄭 卷二十七 晉語·重耳自狄適齊 卷二十八 晉語·齊薑勸重耳勿懷安 卷二十九 晉語·齊薑與子犯謀遣重耳 卷三十 晉語·衛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一 晉語·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骿肋 卷三十二 晉語·宋襄公贈重耳以馬二十乘 卷三十三 晉語·鄭文公不禮重耳 卷三十四 晉語·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 卷三十五 晉語·重耳婚媾懷嬴 卷三十六 晉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卷三十七 晉語·重耳親筮得晉國 卷三十八 晉語·秦伯納重耳於晉 卷三十九 晉語·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卷四十 晉語·文公遽見豎頭須 卷四十一 晉語·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卷四十二 晉語·文公出陽人 卷四十三 晉語·文公伐原 卷四十四 晉語·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 卷四十五 晉語·鄭叔詹據鼎耳而疾號 卷四十六 晉語·箕鄭對文公問 卷四十七 晉語·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 卷四十八 晉語·文公學讀書於臼季 卷四十九 晉語·郭偃論治國之難易 卷五十 晉語·胥臣論教誨之力 卷五十一 晉語·文公稱霸 卷五十二 晉語·臼季舉冀缺 卷五十三 晉語·寧嬴氏論貌與言 卷五十四 晉語·趙宣子論比與黨 卷五十五 晉語·趙宣子請師伐宋 卷五十六 晉語·靈公使麑殺趙宣子 卷五十七 晉語·範武子退朝告老 卷五十八 晉語·範武子杖文子 卷五十九 晉語·郤獻子分謗 卷六十 晉語·張侯禦郤獻子 卷六十一 晉語·帥勝而範文子後入 卷六十二 晉語·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 卷六十三 晉語·苗賁皇謂郤獻子不知禮 卷六十四 晉語·車者論梁山崩 卷六十五 晉語·伯宗妻謂民不戴其上難必及 卷六十六 晉語·趙文子冠 卷六十七 晉語·範文子不欲伐鄭 卷六十八 晉語·晉敗楚師於鄢陵 卷六十九 晉語·郤至勇而知禮 卷七十 晉語·範文子論內睦而後圖外 卷七十一 晉語·範文子論外患與內憂 卷七十二 晉語·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卷七十三 晉語·範文子論德為福之基 卷七十四 晉語·範文子論私難必作 卷七十五 晉語·欒書發郤至之罪 卷七十六 晉語·長魚矯脅欒中行 卷七十七 晉語·韓獻子不從欒中行召 卷七十八 晉語·欒武子立悼公 卷七十九 晉語·悼公即位 卷八十 晉語·悼公始合諸侯 卷八十一 晉語·祁奚薦子午以自代 卷八十二 晉語·魏絳諫悼公伐諸戎 卷八十三 晉語·悼公使韓穆子掌公族大夫 卷八十四 晉語·悼公使魏絳佐新軍 卷八十五 晉語·悼公賜魏絳女樂歌鍾 卷八十六 晉語·司馬侯薦叔向 卷八十七 晉語·陽平教平公滅欒氏 卷八十八 晉語·辛俞從欒氏出奔 卷八十九 晉語·叔向母謂羊舌氏必滅 卷九十 晉語·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 卷九十一 晉語·範宣子與和大夫爭田 卷九十二 晉語·訾祏死範宣子勉範獻子 卷九十三 晉語·師曠論樂 卷九十四 晉語·叔向諫殺豎襄 卷九十五 晉語·叔向論比而不別 卷九十六 晉語·叔向與子朱不心競而力爭 卷九十七 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 卷九十八 晉語·叔向論務德無爭先 卷九十九 晉語·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卷一百 晉語·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 卷一百零一 晉語·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卷一百零二 晉語·秦後子謂趙孟將死 卷一百零三 晉語·醫和視平公疾 卷一百零四 晉語·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祿 卷一百零五 晉語·鄭子產來聘 卷一百零六 晉語·叔向論憂德不憂貧 卷一百零七 晉語·叔向論三奸同罪 卷一百零八 晉語·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 卷一百零九 晉語·範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 卷一百一十 晉語·董叔欲為係援 卷一百一十一 晉語·趙簡子欲有鬥臣 卷一百一十二 晉語·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 卷一百一十三 晉語·董安於辭趙簡子賞 卷一百一十四 晉語·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 卷一百一十五 晉語·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 卷一百一十六 晉語·鐵之戰趙簡子等三人誇功 卷一百一十七 晉語·衛莊公禱 卷一百一十八 晉語·史黯諫趙簡子田於螻 卷一百一十九 晉語·少室周知賢而讓 卷一百二十 晉語·史黯論良臣 卷一百二十一 晉語·趙簡子問賢於壯馳茲 卷一百二十二 晉語·竇犨謂君子哀無人 卷一百二十三 晉語·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卷一百二十四 晉語·智果論智瑤必滅宗 卷一百二十五 晉語·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 卷一百二十六 晉語·智伯國諫智襄子 卷一百二十七 晉語·晉陽之圍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