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演義 作者:甄偉年代:明代1132   

《西漢演義》正文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

項羽聽諫伏章邯

卻說章邯要斬使命,眾將曰:“不可!若斬使命,實為矯抗,不若且將趙常拘留在此,卻備細奏聞,看二世喜怒何如。”邯遂按劍不斬,卻拘留趙常在營。未及具奏,有陳稀等眾將勸邯曰:“趙高已拘公等老小,蠱惑之言,已入君心,縱有大功,誰則知之?夷族之禍,恐終難免。不若斬使,以決其忐。”邯尚猶豫不能決。

後數日,陳餘差人自趙來下書,邯拆書,曰:

白起為秦將,兩並鄢郢,北抗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裏,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世矣,所亡失已十萬數,而諸侯並起,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以脫其禍。君居外,多年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下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除佞以清君側,外不能約諸侯而製強鄰,孤立而欲長存,豈不危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南麵稱孤,孰與身伏斧铖,質妻子為戮乎?陳餘百拜謹書。

邯看罷書,與眾將說:“餘之言,亦自有理。但不知投何處去為上?”陳稀曰:“別國新立,誌多狐疑,未可歸附,惟楚將軍,功烈震當時,氣節蓋天下,又兼兵強將猛,威勢大振,雖大國諸侯,亦肘膝而見,吾知他日滅秦者,必楚也。公當諦楚,不失封王之貴。”邯曰:“吾昔殺項梁,與楚有世仇,楚將軍豈能容我?”稀曰:“我與將軍見楚,陳說便利,料楚定從其議。”邯曰:“子往說之,吾專候來命。”

陳稀遂匹馬到楚營。傳報有秦使見元帥,羽曰:“著進來!”稀入營,見羽行禮畢,羽曰:“困久不行納命,欲使汝為說客耶?”稀曰:“兩軍相持,勢力俱困,費用不貲,百姓疲敝,非惟不利於秦,抑且不利於楚。”羽曰:“爾欲何為?”稀曰:“章將軍勞苦三年,身經百戰,持兵日久,功難報秦,奈何趙高日相陵替④,今者抗命拘使,情願歸附將軍,共成王業。今其士卒,如赤子之望父母也。不識尊意以為如何?”羽大怒,拍案大呼曰:“邯殺吾季父,千載之恨,百世之仇,正欲砍首以為溺器,方可泄吾之恨,豈容其歸附於吾左右耶?”陳稀冷笑不止。羽益怒曰:“汝冷笑,欲試吾寶劍耶?”稀曰:“吾笑將軍所為者小,所失者大也。且大丈夫為國忘家,用賢略仇。彼邯之行兵,乃各為其主耳,此人臣之忠,而智者所必取也。將軍何拘滯於心,而示人以不廣耶?”範增曰:“且令陳稀暫在帳外管待,某有一言以告將軍。”羽呼稀曰:“汝權且暫出帳外酒飯,容吾思之。”稀遂出帳,羽令人管待不題。增乃進言曰:“公威勢甚大,而持兵日久,不得入關者,以其有章邯為之藩籬也。今邯為二世趙高疑忌,欲遣使賜死,逼迫甚急,以致邯進無所往,退無所歸,兩難之際,不得已而仰附於將軍。誠使將軍不念舊仇,撫之以恩,結之以義,連屬其心,而俯納之,彼必感恩圖報,雖蹈湯赴火,而卒為將軍用也。且秦之所恃者,邯也;苟邯去,則藩籬撒,而國無所倚重矣。蓋國無主將,是謂無國。將軍乘其虛,而鼓兵以進,破秦如建瓴之易耳。今苟舍此,拒而不納,使邯據兵以投他國,結連為援,以圖大事,是秦未亡,而又增一秦矣。古人雲‘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將軍宜舍私仇,速賜剛斷,忘小仇而成大謀,天下之豪傑也。”羽聞增言,遂悟曰:“軍師之言,誠確論也。”即召陳稀上帳曰:“吾熟思子之言,始恨章邯有殺季父仇,本不容降,但以國家用人,不懷舊恨;季父之仇,一人之私也,國家用人,天下之公也,豈可區區以報仇為念,而忘用人之大公乎?如邯果有實心向我,姑免舊忿,準彼來降。就傳吾言,可速斬秦使,統領本部人馬,赴漳南來見。如能建立功勳,他日滅秦之後,富貴當與共之。”

陳稀領命拜辭,回複章邯。邯曰:“據子之言,即當斬使投降,但恐範增多謀,或誘我歸楚,因而致害,反中其計矣。子可再往,以探虛實。”陳稀仍又赴楚寨見羽曰:“章邯即欲來降,但恐將軍猶念舊仇,反自投陷阱矣。”羽曰:“大丈夫一言,重如泰山。欲殺章邯,豈無別計?苟誘而殺之,使人有欲來降者,皆以章邯為藉口矣,不亦自塞賢路耶?”羽遂折箭為誓,付與稀。稀遂以折箭來見章邯,備說項將軍如此義氣。邯大喜,就升帳取出趙常來,當即斬首示眾。紛會諸將,同領十萬兵,一聲炮響,呐喊搖旗,徑赴漳南來。三十裏安營,章邯領眾多秦將,赴楚寨來,拱手轅門外,聽候參見。

範增卻令楚兵提列旌旗,嚴整隊伍,兩邊站立許多將官,俱是鮮明衣甲,十分威儀。羽居中坐定,先發擂三冬,開了轅門,分付著新降章邯等人入見。邯進見行禮畢,流涕告羽曰:“邯因趙高讒言二世,不發救兵,反下詔賜死,拘禁老小,逼迫不過,無處容身,仰歸將軍,如嬰兒之望父母。但因昔日定陶行兵之際,奮不顧私,有傷尊公,罪當萬死。今蒙有寬,恩同天地,敢不竭力報效,以圖建立微功,上報將軍不殺之恩,下雪佞臣讒戮之恨。幸惟收錄,以任驅使。”羽因安撫之曰:“爾等既歸命於我,我今必當重用,正宜忠心報國,勿興異念。滅秦之後,富貴共之。”邯等眾將,叩頭謝恩,就著本部人馬,伺候征進。

有函穀關守關將校等,知章邯降楚,飛馬報入鹹陽,說章邯殺使命,帶領十萬軍降楚,見今項羽統兵會合諸侯,攻函穀關,十萬緊急。趙高見殺了他侄兒,隻得奏知二世,說章邯素有反心,今果然叛秦降楚。二世大怒,遂將各家老小,夷於鹹陽市。

卻有人傳報與章邯等,說將三家老小,盡夷於鹹陽市。邯等聞知,各放聲大哭。就來稟告項羽,乘秦無人守關,可統兵殺過漳河,徑趨新安、澠池,秦可破矣。羽請增計議,增曰:“兵久在外,勞費甚多,懷王移都彭城,未立定業,且秦國兵強民富,未可輕敵。不若且回見懷王,先立定根本,休養兵馬,多積糧草,然後命將兩路征進,使秦首尾不能相顧,方為上策。苦今徒攻其外,而彭城夫守,勞苦無功,反損威名,非用兵之善者也。”羽遂依增言,傳令大軍起行,徑回彭城來。不知見懷王怎的伐秦?且看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漢演義

《西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 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 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 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 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 第六回 呂政立暗絕秦嗣 第七回 始皇命徐福求仙 第八回 張良使力士擊車 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胡亥 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 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 第十二回 範增獻策立楚後 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 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 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 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借張良 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 第二十回 劉沛公還軍灞上 第二十一回 範增觀象識興衰 第二十二回 項伯夜走救張良 第二十三回 賀亡秦鴻門設宴 第二十四回 項羽殺嬰屠鹹陽 第二十五回 項羽違約僭王號 第二十六回 霸王封天下諸侯 第二十七回 陳平定計救漢王 第二十八回 張子房燒絕棧道 第二十九回 張良複為韓報仇 第三十回 霸王拒諫烹韓生 第三十一回 說韓信張良賣劍 第三十二回 霸王江中弑義帝 第三十三回 韓信背楚走鹹陽 第三十四回 韓信問路殺樵夫 第三十五回 韓信褒中見滕公 第三十六回 蕭相國深奇韓信 第三十七回 韓信為治粟都尉 第三十八回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三十九回 會角書築壇拜將 第四十回 蕭何議罪釋樊噲 第四十一回 韓信執法斬殷蓋 第四十二回 遣樊噲明修棧道 第四十三回 韓信暗計智章平 第四十四回 諭父老漢王布德 第四十五回 辛奇斬虎遇韓信 第四十六回 韓信火攻破章邯 第四十七回 淹廢丘三秦悉定 第四十八回 韓信用計取鹹陽 第四十九回 張良說魏豹歸漢 第五十回 調陸賈智賺申陽 第五十一回 王陵迎太公入漢 第五十二回 樊噲擒伏司馬卬 第五十三回 懼楚罪陳平歸漢 第五十四回 董三老遮道說漢 第五十五回 楚霸王彭城大戰 第五十六回 漢王收兵入滎陽 第五十七回 張良智韓信伐楚 第五十八回 用車戰韓信勝楚 第五十九回 許負說魏豹反漢 第六十回 知漢興陵母伏劍 第六十一回 韓信斬夏悅張仝 第六十三回 行反間範增遭貶 第六十四回 出滎陽紀信誑楚 第六十五回 漢周苛樅公死節 第六十六回 漢王馳趙壁奪印 第六十七回 楚霸王複取外黃 第六十八回 酈食其說齊降漢 第六十九回 烹酈生韓信背約 第七十回 韓信囊沙斬龍且 第七十一回 蒯徹說韓信背漢 第七十二回 霸王伏弩射漢王 第七十三回 廣武山楚漢會兵 第七十四回 置太公挾漢退兵 第七十五回 指鴻溝割地講和 第七十六回 會固陵楚漢交兵 第七十七回 張良會諸侯伐楚 第七十九回 周蘭諫霸王出師 第八十回 九裏山十麵埋伏 第八十一回 楚霸王會垓大戰 第八十三回 霸王帳下別虞姬 第八十四回 楚霸王自刎烏江 第八十五回 漢王改韓信封楚 第八十六回 齊田橫義士死節 第八十七回 婁敬議遷都鹹陽 第八十八回 漢高帝偽遊雲夢 第八十九回 漢高帝兵困白登 第九十回 張良從赤鬆子遊 第九十一回 陳豨監趙代謀叛 第九十二回 漢高帝邯鄲駐馬 第九十三回 呂後未央斬韓信 第九十四回 陸賈智調蒯文通 第九十五回 栗布洛陽哭彭越 第九十六回 淮南王英布反漢 第九十七回 四皓羽翼定太子 第九十八回 漢帝封趙王如意 第九十九回 長樂宮高帝拒醫 第一百回 呂太後謀誅功臣 第一百零一回 漢惠帝坐享太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