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演義 作者:甄偉年代:明代1132   

《西漢演義》正文 第四十九回 張良說魏豹歸漢

張良說魏豹歸漢

張良一麵修書表,遣人齎彭城,一麵帶領應該使用之人,密密投平陽、洛陽二處不題。

卻說霸王一日設朝,鹹陽累次差人求救,繼後又聞鹹陽已破,現今漢王建都關中,各郡縣望風歸附,地方五千餘裏,皆屬漢王,不日東來,深為未便。霸王大怒曰:“量此胯夫,有何見識,取我三秦,襲我鹹陽,使劉邦得以大肆猖獗也?就點三軍,刻日起行西征,若不滅劉邦,誅韓信,誓不旋師也!”範增曰:“臣昔日曾屢薦韓信,此人若留用,須留任以大將之職,若不用,當殺之,以除後患,陛下不聽臣言,使彼歸漢,今卻動陛下聖怒也。”霸王曰:“章邯老憒,原無才能,司馬欣、董翳皆鼠輩,鹹陽亦無大將把守,以致中韓信奸計。雖失此數處,皆不足為憂,若我大兵一臨,管教劉邦、韓信為齏粉矣!”言未畢,朝門外有人來報:“韓國張良遣人齎齊國書並張良表文上見。”王曰:“召進來!”其人將張良密表並書呈上,王先拆表曰:

韓國司徒臣張良頓首上言西楚霸王皇帝陛下:臣良蒙陛下不殺之恩,遣歸本國,得以營葬故主,優遊歲月,入山采芝,臨溪觀水;訪蓬萊之仙洞,求真丹於才外,仕途趑趄,無複前進,然雖遠處林泉,而此心未嚐一日忘陛下盛德也,近聞漢王欲召臣從事,臣力辭以疾,且無心於登涉久矣,豈獨一召不往,縱百召亦無往從之理。又有齊梁二國。亦來召臣,臣亦堅誌力辭,齊梁已知臣無心於名矣,不複來召。其後有檄書傳至韓國,語言狂妄,意有圖天下之心。臣蒙陛下聖恩,既知鄰國作亂,安敢隱忍而不明言耶?臣料漢王見識,欲得關中,如約即止,無複有東來之意,若齊梁二國,傳檄各國,誌在不小,深為陛下大患,請即發兵屬意齊梁,製服其心,使無複悠肆,則大事定矣。如或漢有他誌,乃轉兵而西,一鼓可擒也。臣鄙見如此,惟陛下察焉。臣良不勝戰栗恐懼之至。

霸王看罷表文,複又拆開齊梁檄書曰:

齊王田榮、梁王陳餘書拜諸王麾下:當聞天位以有德而居,至德以大公而盡,無德不足以居天位也,非公不足盡至德也。項籍,劉邦受懷王之約,先入關者王之,天下所共聞也。及劉邦兵不血刃而取關中,必如懷王之約,則劉邦當為秦王矣。籍乃背約,而左遷諸侯,大肆不道,陰弑義帝,既為無德,又非大公,桀紂之流,亡秦之續,非獨有國者當本行天討,以誅此僭亂,凡庶民百姓當告諸天地,人人可得而誅也。今專人敬齎檄文,早賜發兵,會告諸侯,共誅項籍,明正其罪,以讓有德,天下萬民之幸也。檄書到日,早為施行。不宣。

霸王看罷檄文,以手拍書案大罵曰:“齊梁二國匹夫,敢如此無禮!我先滅齊梁,後伐韓信。”即發付差人回張良去訖,範增曰:“陛下息怒,此是張良恐楚兵西征,故將此書以激聖怒,使陛下無意西行,漢王得以從容行事也,雖然是計,但齊兵勢大力強,不可不先伐,以除剝床之患,將計就計,當從張良之議,而漢之為患,實是心腹之疾,尤不可緩,當傳旨二魏,嚴加防守,以阻漢兵。待陛下伐齊梁之後,即旋師西行,伐漢勿誤也。”霸王曰:“然!”即發兵伐齊梁,遂不西征,果中張良之計矣。

卻說張良離鹹陽到平陽,入得城來,看平陽景致,山川秀麗,風土淳厚,古為晉陽,今屬西魏,人物繁盛,地理險阻。到魏王大門外,令左右報入內,說韓國張良來見。左右人內報與西魏王,魏豹曰:“張良為何來見?”傍有大夫周叔曰:“張良乃說客也,雖蘇秦、張儀皆所不及。此來必是為漢王作說客耳!大王當斟酌之。”豹曰:“如彼下說詞,吾有寶劍,正欲誅此狂士。”叔曰:“張良名在六國,天下所知也,雖霸王亦不加誅,大王但當以禮相處,不可輕聽其言可也。”魏豹吩咐左右,請張良入內相見。張良入內,與魏豹行禮畢,魏豹曰:“聞公在漢王麾下,今來有何見教?”良曰:“臣因漢王過韓國借臣伐秦,前已辭歸韓國。昨聞東征入鹹陽,差人累次召臣,臣已無心功名久矣,但念漢王乃長者,昔當受知遇之恩,今特往一見,即回歸本國。適過西魏,聞大王乃有德之君,威名重於六國。於路無一人不稱頌其德,臣平日仰慕大王,尚欲請見,今既親到魏國,豈能不求一見以慰渴仰之懷耶?”豹聞良語甚喜,延之客席。飲酒間,豹問良曰:“方今六國縱橫,楚漢交兵,以先生識見,何國當興,何國當亡?必有廢興存亡之數,先生深曉世務,平日定有預見。”良曰:”若論天下之勢,漢業當興,楚終滅亡。觀漢王昔神母夜號,已有征瑞,即今席卷三秦,智取鹹陽,四方郡縣響應,不兩月得地方五千餘裏,天下歸心,諸侯仰德,良雖韓國人,聞漢王到鹹陽,不遠千裏而來,以求一見。昨各路諸侯,俱上表歸附,如齊燕大國,亦皆納貢,良夜觀天象,知漢王將來為天下主也,據楚今日雖強大,諸候不得已歸之,若一旦挫動銳氣,六國必相離叛,楚豈能久耶,燕齊二王深知天命,善達時務,所以屬意於漢,以圖富貴久遠,真為有見,齊燕號稱大國,尚且如此,況其餘諸侯乎,良見人心如此順應,所以知漢業當興,不待推論而可知也。”豹聞張良之言,急起身執一杯酒奉良曰:“據先生之言,漢王決得天下。我亦嚐思今日雖封為王,但孤立於此,恐難久遠。適聞先生之言,感動我平日憂慮之懷,今亦欲屬心於漢,不識先生肯薦引之乎?”良曰:“某深慕大王之賢,入其國,即來請見,倘王有心歸漢,漢王極大度能客人,良如引進,漢王必患難相保,與大王共享富貴也,大王亦免平日憂慮之懷矣。”周叔在屏後聽張良說魏豹,又見魏豹已被張良說倒,急從屏風後轉身出來,近豹前曰:“大王不可聽張良之言,恐霸王得知,必興兵與王為敵,大王將何以應之乎?此遠有所慕,而近有所遣也:”良大笑不止,叔曰:“公何笑?”良曰:“我笑大夫不知強弱,不曉時務,不能真知霸王為人,所以大笑也!”叔曰:“何為強弱?”良曰:“秦將章邯受封為雍王,鎮守西秦,帶甲二十餘萬,較之西魏孰為強弱?韓信一出,水淹廢丘,章邯自殺,勢如破竹,不必如霸王九戰之勞也。以大夫之見,可謂不知強弱矣!”叔曰:“何謂不曉時勢?”良曰:“天下有一定之時,有一定之勢。方今時尚未定,勢亦未定,霸王恃己強暴,未曉天命,雖圖天下,而未得其時也;不都關中,而都彭城,雖霸諸侯,而失人心,未得其勢也。漢王隆準龍顏,行動時有瑞雲現於其上,芒碭斬蛇,神母夜號,天命有歸,百代真命,入關之初,兵不血刃,知人任使,人心歸附,得天下之時,審天下之勢,惟漢為能也,大夫不欲大王歸漢,所以不曉時勢也。”叔曰:“如何不能知霸王為人?”良曰:“霸王記人小過,忘人大恩,如燕齊無過,封王未久,一旦舉兵伐之,使二國再無寧日,觀此知二魏亦難自保,不早為之計,大王孤立於此,倘霸王破齊燕而轉兵於魏,大王能禦之乎,大夫不知霸王為人,於此可見矣!”周叔被張良說得無言可答,魏豹叱之曰:“張先生之言,深合道理。急寫降表,預備進貢,同子房入關中降漢,倘霸王聞知來伐,吾即與漢合兵一處,同力破楚,此不易之長策也。”良曰:“如大王之言,誠萬世之計,他日富貴永遠,幸無忘今日之鄙見。”魏王吩咐降表並進貢,俱收拾停當。次日,周叔同張良赴鹹陽來。一日到鹹陽,見漢王,張良備道魏王屬意於漢,命大夫周叔齎表進貢,同臣來見王,王大喜。周叔呈上表文,表曰:

西魏王豹稽首頓首上言:派流支遠,而終歸巨海;群燕飛鳴,而必棲梁棟,魏處西隅,未沾王化,仰聞漢德,漸至日升。製服三秦,而章邯授首;仁昭百粵,而齊楚畏威;天下歸心,諸侯順附。豹等願從王命,任為驅使,土地人民,皆屬統理,惟王鑒納。臣豹不勝佩服感戴之至。

王覽表甚喜。周叔又將進貢名馬白壁,設於王前,王命收訖,仍管待周叔甚厚。叔見漢王君臣相待如賓客,飲食帷帳,皆如漢王,心中益喜,自思漢王真長者,張良之言不誣也。次日叔辭漢王返國,王以手書回答,付周叔,仍賞賜甚優。周叔回見魏王,備道漢王盛德,豹大喜,周叔將漢王手書呈上,豹拆書捧讀,書曰:

漢王手書拜付西魏王足下:邦聞王之名久矣,乃周畢公之裔,世為賢王,德被魏上,誤為楚屬,人知其非,幸蒙不棄,與漢結好,協力讚襄,以成王業,凡有謀猷,相賴輔翼,疆宇宏開,鹹歸一統。懋著元功,魏基布展,帶礪山河,共享富貴。如有艱險,誓相救援。王其鑒之。

豹讀完手書,命左右收於書笥。自此魏豹背楚已歸漢矣。

卻說張良說了魏豹歸漢,複辭魏王往說申陽,帶領樊噲、灌嬰並人馬三千。臨行時,附耳吩咐:“汝等照依如此如此,不可有誤!”二將領命,先往洛陽去訖。

且說申陽自得陸賈回洛陽,終日與賈議論國事。一日,正相議間,忽有人報曰:“有漢張良在門外,“張良此來必為漢王作說客,說大王歸漢,若是大王果有心向漢,當從其說;若專意西楚,即將張良捉下,赴項王處獻功。範增深惡張良,而必喜大王實心向楚,早晚在項王前稱讚大王,此所謂害一人而成大謀也。”申陽曰:“我既受楚封,豈有降漢之理?”賈曰:“大王若專意在楚,臣且回避,王可與張良相見,不待良開口,便著武士捉住,星夜差人押解彭城。”申陽曰:“此計甚妙!”便著門吏喚張良進見。張良尋思:“申陽商議許多時方召我入相見,定是陸賈定計害我。豈知我已有成算矣!”遂徐步入見申陽,隻見申陽仗劍坐於殿上,大呼曰:“張良此來,必欲為漢作說客耳!昨楚王有詔旨各國,凡遇張良,即時擒捉,解赴彭城。今不意卻來我國,正合詔意!”便呼武士將張良捉了,左右不容張良開口,就綁縛於殿上。張良任他擒拿,更無一言回答,暗自冷笑,申陽就令部將郭縻帶領一百軍卒,押張良前赴彭城來見霸王。不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漢演義

《西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 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 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 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 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 第六回 呂政立暗絕秦嗣 第七回 始皇命徐福求仙 第八回 張良使力士擊車 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胡亥 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 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 第十二回 範增獻策立楚後 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 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 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 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借張良 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 第二十回 劉沛公還軍灞上 第二十一回 範增觀象識興衰 第二十二回 項伯夜走救張良 第二十三回 賀亡秦鴻門設宴 第二十四回 項羽殺嬰屠鹹陽 第二十五回 項羽違約僭王號 第二十六回 霸王封天下諸侯 第二十七回 陳平定計救漢王 第二十八回 張子房燒絕棧道 第二十九回 張良複為韓報仇 第三十回 霸王拒諫烹韓生 第三十一回 說韓信張良賣劍 第三十二回 霸王江中弑義帝 第三十三回 韓信背楚走鹹陽 第三十四回 韓信問路殺樵夫 第三十五回 韓信褒中見滕公 第三十六回 蕭相國深奇韓信 第三十七回 韓信為治粟都尉 第三十八回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三十九回 會角書築壇拜將 第四十回 蕭何議罪釋樊噲 第四十一回 韓信執法斬殷蓋 第四十二回 遣樊噲明修棧道 第四十三回 韓信暗計智章平 第四十四回 諭父老漢王布德 第四十五回 辛奇斬虎遇韓信 第四十六回 韓信火攻破章邯 第四十七回 淹廢丘三秦悉定 第四十八回 韓信用計取鹹陽 第四十九回 張良說魏豹歸漢 第五十回 調陸賈智賺申陽 第五十一回 王陵迎太公入漢 第五十二回 樊噲擒伏司馬卬 第五十三回 懼楚罪陳平歸漢 第五十四回 董三老遮道說漢 第五十五回 楚霸王彭城大戰 第五十六回 漢王收兵入滎陽 第五十七回 張良智韓信伐楚 第五十八回 用車戰韓信勝楚 第五十九回 許負說魏豹反漢 第六十回 知漢興陵母伏劍 第六十一回 韓信斬夏悅張仝 第六十三回 行反間範增遭貶 第六十四回 出滎陽紀信誑楚 第六十五回 漢周苛樅公死節 第六十六回 漢王馳趙壁奪印 第六十七回 楚霸王複取外黃 第六十八回 酈食其說齊降漢 第六十九回 烹酈生韓信背約 第七十回 韓信囊沙斬龍且 第七十一回 蒯徹說韓信背漢 第七十二回 霸王伏弩射漢王 第七十三回 廣武山楚漢會兵 第七十四回 置太公挾漢退兵 第七十五回 指鴻溝割地講和 第七十六回 會固陵楚漢交兵 第七十七回 張良會諸侯伐楚 第七十九回 周蘭諫霸王出師 第八十回 九裏山十麵埋伏 第八十一回 楚霸王會垓大戰 第八十三回 霸王帳下別虞姬 第八十四回 楚霸王自刎烏江 第八十五回 漢王改韓信封楚 第八十六回 齊田橫義士死節 第八十七回 婁敬議遷都鹹陽 第八十八回 漢高帝偽遊雲夢 第八十九回 漢高帝兵困白登 第九十回 張良從赤鬆子遊 第九十一回 陳豨監趙代謀叛 第九十二回 漢高帝邯鄲駐馬 第九十三回 呂後未央斬韓信 第九十四回 陸賈智調蒯文通 第九十五回 栗布洛陽哭彭越 第九十六回 淮南王英布反漢 第九十七回 四皓羽翼定太子 第九十八回 漢帝封趙王如意 第九十九回 長樂宮高帝拒醫 第一百回 呂太後謀誅功臣 第一百零一回 漢惠帝坐享太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