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演義 作者:甄偉年代:明代1132   

《西漢演義》正文 第八十五回 漢王改韓信封楚

漢王改韓信封楚

漢王問張良:“魯國乃小國也,如何隱伏後患?”良曰:“魯國乃禮義之邦,昔懷王封項王為魯公,魯乃項王原封根本之地,大王苦置而不論,魯乃倡率義兵,為項王報仇,鼓兵過江,糾合東吳豪傑,借以為勢,下荊楚,占湖襄,大王豈能一時得乎?況項王起兵會稽之時,甚得東吳之心,魯若一舉兵,必為響應,安得不為後患?”漢王即悟曰:“若非先生之言,幾忽略此事!”遂起兵徑趨山東,果見魯城緊閉、遍豎旌旗。漢兵到城下,四麵圍困,攻打數日,不見動靜。尚聞城內有弦歌之聲。漢王急躁,欲多設火炮火箭,極力攻打,張良諫曰:“不可!魯乃周公之後,禮義之邦,孔子生於尼山,為萬世帝王之師,天下瞻仰。今大王兵臨城下,尚聞弦歌之聲,為主守節,豈可以勢力強之耶?大王但以項王之頭,號令城下,示以大義,彼自順附。”漢王從其言,急取項王頭,號令城下。隻見城上父老,盡皆哀泣。漢王令人諭之曰:“項王放弑義帝,大肆暴虐,漢王倡天下諸侯兵,為義帝發喪,衣皆縞素,為天下除此殘逆。今楚已滅矣,魯何為不降?是逆天不知大義,有愧聖人之教。”父老聞曉諭之言,遂同諸儒開城迎漢王大兵進城。漢王安撫百姓畢,即將項王屍首以魯公號葬於穀城東十五裏,亦命有司立廟享祭。楚地悉平。

韓信引大小諸侯文武將士,與王賀喜。次日,即傳旨,令眾諸侯,各調本部人馬還國去訖,其餘大小文武將士,盡赴洛陽,論功行賞。漢王因思韓信所居齊地六十餘城,國大權重,恐為後患,惟楚於偏一隅,為荊蠻之地,一時起數萬甲兵,亦難湊辦,較之齊地弱強,相去甚遠,遂乃召韓信撫之曰:“吾自得將軍以來,累建大功,此心終不能忘,但恐將軍功高權重,為小人所忌嫉,則不能安其位矣,似非我所以待將軍始終之意。將軍可封還將印,就鎮楚地,以安人心,保全君臣之義,為萬世子孫之業,不亦美乎!”韓信聞漢王之言,莫知所措,遂將元帥印,交還漢王,其大小將士各退回本營,總聽漢王分處。信複奏王曰:“齊國蒙大王封錫日久,今一旦改封,恐非所宜。”漢王歎曰:“將軍誤矣!昔楚漢交兵,人心未定,齊地乃反複之國。姑令將軍鎮守。今天下大定,四海一新,無地不可,況將軍淮陰人,封將軍為楚王,即以父母之邦,為將軍食采之地,最為相宜,將軍勿得視為輕重也。”

韓信複將齊王印交還與漢王,仍領楚王印,赴楚之國。差人尋訪漂母,並辱己惡少年。旬日,漂母、惡少年至,拜伏於殿下,莫敢仰視。信令左右賜漂母以千金。母拜謝而去。召惡少年,授以中尉。少年曰:“向者愚陋粗鄙,不知大貴,誤犯麾下。今蒙不即加誅,已領洪度,何敢遽受封賞?”信曰:“吾豈小丈夫之所為哉!懷私忿以為報複,徇德怨以為喜怒耶?汝其領受,勿致多辭!”少年遂謝恩而出。信因謂左右曰:“此壯士也!方辱吾時,吾若殺之,何乃有今日?吾遂忍而至此,是少年助我以建功也。吾之所以封少年,豈徒然哉!”左右曰:“大王賜漂母金,封惡少年官,非人所能及也。”

大漢六年正月,趙王張耳、楚王韓信等,率文武將相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自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封為王侯;今大王不即尊號,何以示信於天下?臣等雖以死守,心願大王加尊號也。”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幸相與有益國家者為也。”於是卜正月甲午,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文武群臣朝賀呼噪畢,遂設宴功臣,以詔天下。詔曰:

朕惟周宗不祀,秦僭大統,六國兼並,四海紛擾,二世益衰,天命乃絕。朕本沛民,賴上天眷佑,祖宗靈庇,資爾文武之力,克秦滅楚,平定天下。群臣議欲尊朕為皇帝,為生民主,乃於楚漢六年正月甲午日,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定天下,號曰大漢,改楚漢六年,為大漢六年。是日,恭詣太廟,追尊四代考妣為太上皇帝。立社稷於洛陽,封呂氏為皇後。長子劉盈為東宮皇太子。凡秦楚苛刻之刑,悉為赦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夏五月,帝置酒洛陽南宮,宴賞群臣。酒行數巡,帝曰:“列侯諸將,毋得隱諱,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帝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繼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得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言訖,群臣拜伏曰:“誠如陛下所言!”遂複各飲數巡,君臣宣暢一堂,甚相歡悅。

韓信乘帝喜,因奏曰:“臣昔日背楚入褒中,路經棧道,有樵夫指路,臣恐楚兵追及,遂殺之,臣得以立功報陛下也。後至孤雲、雨腳山,有義士辛奇,隨臣伐楚,屢有大功,值廣武大戰陣亡,至今未有封賞。敢奏陛下,乞將樵夫立祠,命有司享祭;贈辛奇官,以及子孫。此陛下澤及枯骨,湯武之大德也。”帝曰:“非卿今日奏知,朕豈知樵夫指路之義,辛奇陣亡之功。幾失此二忠良也!”次日,帝傳命,急為樵夫建祠致祭,當日贈辛奇為建忠侯,子孫世蔭。張良奏帝:請立韓王後孫姬為韓王,都翟陽,立韓宗廟。王陵奏帝:為母立祠,漢王曰:“陵母大賢,知朕終有天下。”即立祠,月給香燭,命有司致祭。至今陵母祠遺跡尚在。徒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俱如故。大封同姓劉賈等為王。又封蕭何等二十餘人俱為侯。其餘有爭功不決,往往坐沙上偶語,帝登高見之,甚疑之,乃問張良,良曰:“陛下用諸將,以取天下,今所封者皆親愛,所誅者皆仇怨,因恐懼不自安,欲相聚謀反耳。”帝曰:“為之奈何?”良曰:“陛下平日所甚憎惡,為群臣所共知者為誰?”帝曰:“雍齒乃我所甚惡者。”良曰:“即封雍齒為侯,則眾心定矣。”帝從其言,即封齒為什方侯。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其無患矣!”於是群臣悉定。

張良又奏曰:“群臣誌向已定,惟田橫逃於海島。恐為後患,陛下當除之。”帝曰:“以先生之言,當用何策以處橫?”良向帝言不過數句,使田橫自然歸附。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西漢演義

《西漢演義》正文
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 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 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 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 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 第六回 呂政立暗絕秦嗣 第七回 始皇命徐福求仙 第八回 張良使力士擊車 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胡亥 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 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 第十二回 範增獻策立楚後 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 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 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 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借張良 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 第二十回 劉沛公還軍灞上 第二十一回 範增觀象識興衰 第二十二回 項伯夜走救張良 第二十三回 賀亡秦鴻門設宴 第二十四回 項羽殺嬰屠鹹陽 第二十五回 項羽違約僭王號 第二十六回 霸王封天下諸侯 第二十七回 陳平定計救漢王 第二十八回 張子房燒絕棧道 第二十九回 張良複為韓報仇 第三十回 霸王拒諫烹韓生 第三十一回 說韓信張良賣劍 第三十二回 霸王江中弑義帝 第三十三回 韓信背楚走鹹陽 第三十四回 韓信問路殺樵夫 第三十五回 韓信褒中見滕公 第三十六回 蕭相國深奇韓信 第三十七回 韓信為治粟都尉 第三十八回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三十九回 會角書築壇拜將 第四十回 蕭何議罪釋樊噲 第四十一回 韓信執法斬殷蓋 第四十二回 遣樊噲明修棧道 第四十三回 韓信暗計智章平 第四十四回 諭父老漢王布德 第四十五回 辛奇斬虎遇韓信 第四十六回 韓信火攻破章邯 第四十七回 淹廢丘三秦悉定 第四十八回 韓信用計取鹹陽 第四十九回 張良說魏豹歸漢 第五十回 調陸賈智賺申陽 第五十一回 王陵迎太公入漢 第五十二回 樊噲擒伏司馬卬 第五十三回 懼楚罪陳平歸漢 第五十四回 董三老遮道說漢 第五十五回 楚霸王彭城大戰 第五十六回 漢王收兵入滎陽 第五十七回 張良智韓信伐楚 第五十八回 用車戰韓信勝楚 第五十九回 許負說魏豹反漢 第六十回 知漢興陵母伏劍 第六十一回 韓信斬夏悅張仝 第六十三回 行反間範增遭貶 第六十四回 出滎陽紀信誑楚 第六十五回 漢周苛樅公死節 第六十六回 漢王馳趙壁奪印 第六十七回 楚霸王複取外黃 第六十八回 酈食其說齊降漢 第六十九回 烹酈生韓信背約 第七十回 韓信囊沙斬龍且 第七十一回 蒯徹說韓信背漢 第七十二回 霸王伏弩射漢王 第七十三回 廣武山楚漢會兵 第七十四回 置太公挾漢退兵 第七十五回 指鴻溝割地講和 第七十六回 會固陵楚漢交兵 第七十七回 張良會諸侯伐楚 第七十九回 周蘭諫霸王出師 第八十回 九裏山十麵埋伏 第八十一回 楚霸王會垓大戰 第八十三回 霸王帳下別虞姬 第八十四回 楚霸王自刎烏江 第八十五回 漢王改韓信封楚 第八十六回 齊田橫義士死節 第八十七回 婁敬議遷都鹹陽 第八十八回 漢高帝偽遊雲夢 第八十九回 漢高帝兵困白登 第九十回 張良從赤鬆子遊 第九十一回 陳豨監趙代謀叛 第九十二回 漢高帝邯鄲駐馬 第九十三回 呂後未央斬韓信 第九十四回 陸賈智調蒯文通 第九十五回 栗布洛陽哭彭越 第九十六回 淮南王英布反漢 第九十七回 四皓羽翼定太子 第九十八回 漢帝封趙王如意 第九十九回 長樂宮高帝拒醫 第一百回 呂太後謀誅功臣 第一百零一回 漢惠帝坐享太平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