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 作者: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年代:北宋2089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
裴炎,字子隆,是絳州聞喜人。為人寬厚,不苟言笑,氣節不同常人。年輕時補為弘文館門生,每遇休假日,其他學生多半都出外遊玩,獨裴炎依然苦讀不問其他。有司見他勤奮,將要薦舉他任職,而他卻以自己學識尚不深博而辭謝不就。在弘文館勤學十年,特別精通《左氏春秋》。後來參加明經考試得中,被委任為濮州司倉參軍,曆任禦史、起居舍人,及黃門侍郎。調露二年(680),官同中書門下三品。進授官侍中。高宗去東都,留皇太子哲守京師,派裴炎輔護。第二年,皇帝病了,命太子監國,詔令裴炎與劉齊賢、郭正一同於東宮平章政事。及至皇帝病危,受遺詔輔佐太子。太子即位,是為中宗。裴炎改任中書令。舊製,宰相議事均在門下省,稱為政事堂,長孫無忌身份為司空、房玄齡身份為仆射、魏征身份為太子太師,三人都知門下省之事,到裴炎,以中書令身份執掌政事,所以將政事堂遷到中書省。

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人。寬厚,寡言笑,有奇節。補弘文生,休澣,它生或出遊,炎讀書不廢。有司欲薦狀,以業未就,辭不舉,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秋》。舉明經及第。補濮州司倉參軍,曆禦史、起居舍人,浸遷黃門侍郎。調露二年,同中書門下三品。進拜侍中。高宗幸東都,留皇太子京師,以炎調護。帝不豫,太子監國,詔炎與劉齊賢、郭正一於東宮平章政事,及大漸,受遺輔太子,是為中宗。改中書令。舊,宰相議事門下省,號政事堂,長孫無忌以司空、房玄齡以仆射、魏徵以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至炎,以中書令執政事筆,故徙政事堂於中書省。
中宗想讓韋後的父親韋玄貞任侍中,還想給奶媽的兒子授五品官,裴炎堅持不可以。皇帝生氣了,說:“我願意把整個國家讓給玄貞都由我的便,何惜一個侍中官?”裴炎害怕皇帝做出出格的事,於是與武後商量準備廢掉皇帝。武後命裴炎、洎及劉..之率領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等帶兵入宮,宣諭太後的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說:“我有什麼罪?”太後回答說“:你要把天下送給韋玄貞,怎能說沒罪?”中宗被廢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旦為皇帝。因裴炎有定策之功,封永清縣男爵。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及授乳媼子五品官,炎固執不從,帝怒曰:“我意讓國與玄貞,豈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懼,因與武後謀廢帝。後命炎洎劉禕之率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勒兵入宮,宣太後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後曰:“以天下與玄貞,安得無罪?”乃廢帝為盧陵王,更立豫王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縣男。
武後臨朝執政,漸有任意的行為。

後已持政,稍自肆,於是武承嗣請立七廟,追王其先,炎諫曰:“太後天下母,以盛德臨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事乎!”後曰:“呂氏之王,權屬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跡異,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後不悅而罷。承嗣又諷太後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以絕宗室望,劉禕之、韋仁約畏默不敢言,炎獨固爭,後愈銜怒。未幾,賜爵河東縣侯。
那時,武承嗣請求立武氏七廟,且追封其祖先為王。裴炎進諫說“:太後是天下之母,以聖德臨朝,應該向天下顯示最大的公心,不可以追贈自己的先祖為王,表現私心。難道太後忘記了呂氏的敗亡嗎(呂氏,劉邦妻)?”太後說:“呂氏稱王,權力交給了活人。現在我隻是追封先祖。

豫王雖為帝,未嚐省天下事。炎謀乘太後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後不出而止。徐敬業兵興,後議討之,炎曰:“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今若複子明辟,賊不討而解。”禦史崔詧曰:“炎受顧托,身總大權,聞亂不討,乃請太後歸政,此必有異圖。”後乃捕炎送詔獄,遣禦史大夫騫味道、禦史魚承曄參鞫之。鳳閣侍郎胡元範曰:“炎社稷臣,有功於國,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納言劉齊賢、左衛率蔣儼繼辨之,後曰:“炎反有端,顧卿未知耳。”元範、齊賢曰:“若炎反,臣輩亦反矣。”後曰:“朕知炎反,卿輩不反。”遂斬於都亭驛。
活人死人情況不同,怎能相提並論呢?”

炎被劾,或勉其遜辭,炎曰:“宰相下獄,理不可全。”卒不折節,籍其家,無儋石之贏。初,炎見裴行儉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斬降虜阿史那伏念等五十餘人,議者恨其媢克,且使國家失信四夷,以為陰禍有知雲。睿宗立,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諡曰忠。
裴炎說“:蔓草難以根除,剛有萌芽,不可使其長大。”武後很不高興而暫時擱置。

元範者,申州義陽人。介廉有才,以炎故,流死巂州。
武承嗣又暗示太後誅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用以斷絕李家宗室的後望。劉..之、韋仁約因害怕受害而不敢說話,裴炎挺身而出,堅持不可這樣做的理由。武後對他越加懷恨,不久,賜河東縣侯爵。

炎從子伷先。伷先未冠,推廕為太仆丞。炎死,坐流嶺南。上變求麵陳得失,後召見,盛氣待之,曰:“炎謀反,法當誅,尚何道?”伷先對曰:“陛下唐家婦,身荷先帝顧命,今雖臨朝,當責任大臣,須東宮年就德成,複子明辟,奈何遽王諸武、斥宗室?炎為唐忠臣,而戮逮子孫,海內憤怨。臣愚謂陛下宜還太子東宮,罷諸武權。不然,豪桀乘時而動,不可不懼!”後怒,命曳出,杖之朝堂,長流瀼州。
豫王旦雖然被擁上了帝位,但未嚐了解、管理天下之事。裴炎打算乘太後出遊龍門的機會,用兵劫持,要她還政給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後不去龍門了,此計作罷。後來徐敬業興兵“討伐”

歲餘,逃歸,為吏跡捕,流北庭。無複名檢,專居賄,五年至數千萬。娶降胡女為妻,妻有黃金、駿馬、牛羊,以財自雄。養客數百人。自北庭屬京師,多其客,候朝廷事,聞知十常七八。時補闕李秦授為武後謀曰:“讖言‘代武者劉’,劉無強姓,殆流人乎?今大臣流放者數萬族,使之葉亂,社稷憂也。”後謂然,夜拜秦授考功員外郎,分走使者,賜墨詔,慰安流人,實命殺之。伷先前知,以橐駝載金幣、賓客奔突厥。行未遠,都護遣兵追之,與格鬥,為所執。械係獄,以狀聞。會武後度流人已誅,畏天下姍誚,更遣使者安撫十道,以好言自解釋曰:“前使使慰安有罪,而不曉朕意,擅誅殺,殘忍不道,朕甚自咎。今流人存者一切縱還。”繇是伷先得不死。
武後,武後商議討伐徐敬業。裴炎說:“天子已長大成人了,不讓他執政,所以小人們有借口興兵。現在如果太後還政皇帝,賊人不待討伐也就自己回去了。”

中宗複位,求炎後,授先太子詹事丞。遷秦、桂、廣三州都督。坐累且誅,賴宰相張說右之,免官。久乃擢範陽節度使,太原、京兆尹。以京師官冗,奏罷畿縣員外及試官。進工部尚書。年八十六,以東京留守累封翼城縣公,卒官下。
禦史崔鮞說:“裴炎身受顧命重托,總攬大權,聽說亂起而竟然不想討伐,還請太後還政皇帝,這必定是有個人野心。”武後乃下令逮捕裴炎送入詔獄,派禦史大夫騫味道、禦史魚承曄參與審訊。鳳閣侍郎胡元範說:“裴炎是社稷大臣,有功於國,全心全意為皇上服務,這是天下所共知的。我知道他決不會謀反。”納言劉齊賢、左衛率蔣儼繼續接辦此案,太後說“:裴炎謀反,已有苗頭了,隻是你們沒有覺察罷了。”胡元範、劉齊賢說:“假若裴炎所做的事是謀反,那臣等也都是謀反了。”武後說:“我知道裴炎謀反,你等不反。”終於將裴炎在都亭驛斬首。

劉禕之,字希美,常州晉陵人。父子翼,字小心,在隋為著作郎。峭直有行,嚐麵折僚友短,退無餘訾。李伯藥曰;“子翼詈人,人都不憾。”貞觀初,召之,辭以母老,詔許終養。江南道巡察使李襲譽嘉其孝,表所居為孝慈裏。母已喪,召拜吳王府功曹參軍,終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
裴炎被控告,有人勸他說些好聽話求免。裴炎說:“宰相下獄,再無生理。”

禕之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辭稱,號“劉孟高郭”,並直昭文館。俄遷右史、弘文館直學士。上元中,與元萬頃等偕召入禁中,論次新書凡千餘篇。高宗又密與參決時政,以分宰相權,時謂“北門學士”。兄懿之,亦給事中,同兩省。先是,姊為內官,武後遣至外家問疾,禕之因賀蘭敏之私省之,坐流巂州。後為丐還,除中書舍人。
終於不肯屈節。抄沒他的家,發現家中沒一石餘糧。當初,裴炎見裴行儉破突厥有功,想削減其功,斬殺了降虜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多人。評論者恨他妒忌,且使國家對四夷失信。這次裴炎遭禍有人認為這是陰禍的報應。睿宗立,追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諡為忠。

儀鳳中,吐蕃寇邊,帝訪侍臣所以置之、討之之宜,人人異謀,礻之獨勸帝:“夷狄猶禽獸,雖被馮陵,不足校,願戢威,紓百姓之急。”帝內其言。俄拜相王府司馬。檢校中書侍郎,帝謂曰:“卿家忠孝,朕子賴卿以師矩,冀蓬在麻不扶而挺也。”
胡元範,申州義陽人,耿介有才,因裴炎的牽連,被流放雋州,死於該地。

後既立王為帝,以其參奉大議,愈親之,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縣男。方是時,詔令叢繁,禕之思致華敏,裁可占授,少選可待也。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坐累貶衛州司馬,訴於相府,內史騫味道謂曰:“太後旨。”禕之曰:“乃上從有司所奏雲。”後聞,以味道歸非於上,貶青州刺史,加禕之太中大夫,賜物百段。後因曰:“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以手足疾移於腹背,尚為一體乎?礻之引咎於已,忠臣也。”納言王德真推順曰:“戴至德無異才,惟能歸善於君,為時所服。”後曰:“善。”後私語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後能廢昏立明,盍反政以安天下?”大隱表其言,後怒曰:“禕之乃負我!”垂拱中,或告禕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金,與許敬宗妾私通,太後遣肅州刺史王本立鞫治,以敕示禕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台,何謂之敕!”後以為拒製使,賜死於家,年五十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新唐書》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