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 作者: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年代:北宋2089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六十三

二李馬路
李嗣業的字叫嗣業,京兆府高陵縣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開元年間,跟隨安西都護來曜征伐十姓蘇祿,他首先登上城堡又抓獲了俘虜,積累功勞被封為昭武校尉。後來被召募到安西,軍隊中開始使用長刀、李嗣業特別善於使用,每次戰鬥必定擔任先鋒,所向無敵。馬靈鮞任節度,每次出兵都帶他一起去。

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馬靈察為節度,出戰必與俱。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時吐蕃兵十萬屯娑勒城,據山瀕水,聯木作郛,以扼王師。仙芝潛軍夜濟信圖河,令曰:“及午破賊,不者皆死。”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麵以擊賊,又樹大旗先走險,諸將從之。虜不虞軍至,因大潰,投崖穀死者十八。鼓而驅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衛將軍。從平石國及突騎施,以跳蕩先鋒加特進。虜號為“神通大將”。
高仙芝征伐勃律國,任命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當時吐蕃十萬軍隊駐紮在娑勒城,靠山臨河,用木材修成城寨,來抵禦唐軍。高仙芝夜裏偷渡信圖河,下命令說:“到中午打敗敵人,不然都處死。”李嗣業率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頭砸死敵軍,又扛著大旗帶頭衝向險路,眾將都跟著他。敵軍沒料到唐軍突然來了,因此大敗,跳到山崖下摔死的有十分之八。他們乘勝進軍到了勃律國,抓住了他們的國王,討平了他們的國家。李嗣業被封為右威衛將軍。後又跟著高仙芝討平了石國和突騎施,任跳蕩先鋒加封特進官。敵軍稱他叫“神通大將”。

初,仙芝特以計襲取石,其子出奔,因構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連兵攻四鎮。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殘卒數千。事急,嗣業謀曰:“將軍深履賊境,後援既絕,而大食乘勝,諸胡銳於鬥,我與將軍俱前死,尚誰報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嶺以為後計。”仙芝曰:“吾方收合餘盡,明日複戰。”嗣業曰:“事去矣,不可坐須菹醢。”即馳守白石,路既隘,步騎魚貫而前。會拔汗那還兵,輜餉塞道不可騁,嗣業懼追及,手梃鏖擊,人馬斃仆者數十百,虜駭走,仙芝乃得還。表嗣業功,進右金吾大將軍,留為疏勒鎮使。城一隅阤,屢築輒壞,嗣業祝之,有白龍見,因其處蕝祠以祭,城遂不壞,漢耿恭故井久涸,禱已,泉複出。初討勃律也,通道蔥領,有大石塞隘,以足蹶之,抵穹壑,識者以為至誠所感雲。
先前,王仙芝靠用計偷襲攻占了石國,石國國王的兒子逃跑了,就挑撥各族都恨高仙芝,並告訴了大食國,他們聯合軍隊來進攻四鎮。高仙芝率兩萬軍隊深入進攻,被大食軍打敗,殘兵隻幾千人。

天寶十二載,加驃騎大將軍。入朝,賜酒玄宗前,醉起舞,帝寵之,賜彩百、金皿五十物、錢十萬,曰:“為解酲具。”
情況緊急,李嗣業對高仙芝謀劃說:“您率兵深入敵境,後無援兵,大食軍乘勝進攻,他們其他各族軍隊也將勇猛敢鬥,我和您都前去戰死了,誰來報效國家呢?

安祿山反,肅宗追之,詔至,即引道,與諸將割臂盟曰:“所過郡縣,秋毫不可犯。”至鳳翔,上謁,帝喜曰:“今日卿至,賢於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乃詔與郭子儀、仆固懷恩掎角。常為先鋒,以巨咅笞鬥,賊值,類崩潰。進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廣平王收長安,嗣業統前軍,陣於香積祠北。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於是亂不能陣。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複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進收東都,嗣業戰多。乃與張鎬、魯炅、來瑱、嗣吳王祗、李奐略定諸州。兼衛尉卿,封虢國公,實封戶二百。兼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
不如退守白石嶺考慮退兵。”高仙芝說:“我正召集被打散的軍隊,明天再和他們交戰。”李嗣業說:“大勢已去,不能坐等殺頭。”於是立即趕去扼守白石嶺,路狹窄,步、騎兵一個跟著一個前進,遇上拔汗那先退兵,輜重車堵住了道路不能過,李嗣業怕被追上,手拿大棒打他們,士兵和馬匹被打倒的有幾十上百,拔汗那的異族軍嚇跑了,高仙芝才得以生還。高仙芝奏報了李嗣業的功勞,提升他為右金吾大將軍,留任疏勒鎮使。城牆有個角落崩塌了,多次修好後又塌了,李嗣業在那裏禱告,有條白龍出現了,因此在那裏建祠祭祀,城牆就不塌了。漢代耿恭的舊井長期幹涸,他祈禱以後,泉水又有了。開始討伐勃律國時,在蔥嶺上開路,有塊大石頭堵住了道路,他用腳一蹬,石頭就滾到深穀裏去了,記載這事的人認為是他的誠心使上天感動了。

與子儀等圍相州,師耄,諸將無功,獨嗣業被堅數奮,為諸軍冠。中流矢,臥帳中,方愈,忽聞金鼓聲,知與賊戰,大呼,創潰,血流數升卒。諡曰忠勇,贈武威郡王,給靈輿護還在所。葬日,使中人臨吊,中朝臣祖泣,塋給掃除十戶。嗣業忠毅憂國,不計居產,有宛馬十疋,前後賞賜,皆上於官以助軍雲。
天寶二十年(753),加封驃騎大將軍。進京朝拜時,唐玄宗當麵賜酒給他喝,他因酒醉起身拜舞,皇帝為表示對他的寵信,賞給他一百匹綢緞、五十件金器、錢十萬貫,說道“:這是給你解酒的。”

子佐國,襲爵,曆丹王府長史。卒,推嗣業功,贈宋州刺史。
安祿山反叛了,唐肅宗調他回來,詔書一到他就率軍上路,並和眾將割破手臂起誓說:“路過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動。”到達鳳翔後,拜見了皇帝,皇帝高興地說“:現在你來了,勝過幾萬軍隊,討賊能否成功,全靠你們。”於是下詔命他和郭子儀、仆固懷恩配合。他常常擔任先鋒,用大棒揮擊,叛軍碰到了,都被打敗了。又升任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

馬璘,岐州扶風人。少孤,流蕩無業所。年二十,讀漢馬援傳,至“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慨然曰:“使吾祖勳業墜於地乎?”開元末,挾策從安西節度府,以奇勞,累遷金吾衛將軍。
廣平王收複長安的時候,李嗣業率前軍,在香積祠北邊列陣。叛軍將領李歸仁率精銳騎兵來挑戰,唐軍用箭射退他們後就派騎兵追趕他們,他們還沒跑到敵軍營地,敵軍大舉出擊,掩殺追擊的唐軍騎兵,逃回的騎兵衝亂了唐軍,因此軍陣亂了。李嗣業對郭子儀說“:現在不拚死求生,全軍就完了。”立刻脫掉衣服手持長刀,大喊著衝到陣前,殺死了幾十名叛軍,唐軍軍陣才又整頓好了。他率兩千步兵持長刀、長柄斧並排前進,所向無敵,李歸仁將軍隊埋伏在軍營左邊,窺測形勢,廣平王命回紇精兵進攻叛軍的伏兵,李嗣業也從敵軍背後夾攻,從中午戰到太陽偏西,殺頭六萬顆,死在山澗山穀中的將近一半,叛軍東逃,於是收複了長安。後又進兵收複洛陽,李嗣業作戰最多。接著又和張鎬、魯炅、來調、嗣吳王李祗、李奐平定了各州。他被任命兼任衛尉卿,封為虢國公、食實封兩百戶。

至德初,王室多難,統精甲三千,自二庭赴鳳翔。肅宗奇之,委以東討。初戰衛南,以百騎破賊五千眾。從李光弼攻洛陽,史朝義眾十萬陣北邙山,旗鎧照日,諸■疑,未敢擊。璘率部士五百,薄賊屯,出入三反,眾披靡,乘之,賊遂潰。光弼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雄捷如馬將軍者!”遷試太常卿。
以後又兼任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

明年,吐蕃寇邊,詔璘移軍援河西。懷恩之叛,璘引還,間關轉鬥至鳳翔,虜圍已合,節度使孫誌直嬰城守。璘令士持滿外向,突入縣門,不解甲出戰,背城陣。虜潰,率輕騎追之,斬數千級,漂血丹渠。帝引見尉勞,擢兼禦史大夫。
後來和郭子儀等圍攻相州,軍隊疲倦了,眾將都沒能建功,隻有李嗣業穿鎧甲多次奮勇殺敵,在眾軍中數第一。後被流箭射中,躺在營帳裏,傷快好了,突然聽見了發令的鍾鼓,他知道是在和叛軍作戰,就大喊殺敵,傷口又破開了,流了幾升血後去世了。皇帝賜給他諡號叫忠勇,贈官武威郡王,派靈車護送回任所。下葬的那天,又派宦官去吊唁,朝中大臣哭著為他致哀,他的墓地安排十戶人家常年清掃。據說李嗣業忠心為國,不置家財,隻有大宛馬十匹,先後賞給他的東西,他都交給官府來補充軍費。

永泰初,拜四鎮行營節度、南道和蕃使。俄檢校工部尚書,北庭行營、邠寧節度使。元日,有卒犯盜,或曰宜赦,璘曰:“赦之,則人將伺其日為盜。”遂戮之。天大旱,裏巷為土龍聚巫以禱,璘曰:“旱由政不修。”即命撤之。明日雨,是歲大穰。未幾,徙涇原,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四鎮、北庭如舊,複以鄭、潁二州隸之。
他的兒子李佐國,繼承了他的爵位,任官到丹王府長史。他兒子去世後,為嘉獎李嗣業的功績,贈官為宋州刺史。

大曆八年,吐蕃內寇,渾瑊戰宜祿,不利。璘設伏潘原,與瑊合擊破之,俘級數萬。進檢校尚書右仆射。明年,入朝,求宰相,以檢校左仆射知省事,進撫風郡王。十一年,卒於軍,年五十六。贈司徒,諡曰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新唐書》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