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 作者: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年代:北宋2087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
吳兢是汴州浚儀縣人。從小很有抱負,同時精通經學和史學,他的正直很少人比得上。他隻和魏元忠、朱敬則交朋友,這兩人當了宰相,推薦吳兢的才華能寫國史,詔命在史館任職,寫國史。後升任右拾遺內供奉。

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歎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逾年,遂通覽群史。與兄知柔俱以善文詞知名。擢進士第,調獲嘉主簿。
神龍年間,調任右補闕。節閔太子之亂,奸臣誣陷安國相王參與了陰謀,朝廷大驚。吳兢上奏說:“文明年以來,帝業一脈相承。皇上複位,加恩於親人,皇上和相王是兄弟,骨肉情深。現奸臣日夜謀劃,定要把他殺死。相王仁慈孝順,遭受苦難悲傷,和皇上相依為命,認為自己和皇上情同手足。如相信奸臣,把他殺死,會有損皇上的仁德,使天下人失望。殺死骨肉,一意孤行,讓人寒心。曆來殺死骨肉,任用不同姓的人,沒有不滅亡的。秦朝任用趙高,漢朝任用王莽,晉朝自殺骨肉,隋朝猜疑兒子和弟弟,都天下大亂,前車已傾覆,怎能還走它的老路?何況樹根朽爛樹葉就會幹枯,河源枯竭河水就會斷流。兒子兄弟就是國家的樹根和河源,怎能殺死他們呢?現皇家子孫,死得差不多了。皇上登基四年來,一個兒子起兵被殺,一個兒子因罪貶到遠方,隻有相王早晚陪伴。‘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歌謠‘,蒼蠅間黑白,讒巧令親疏’的詩篇,不能不引人深思。希望皇上能保全兄弟情誼,安慰被讒言誣陷的弟弟,這是國家的萬幸!”

武後證聖初,詔九品以上陳得失。子玄上書,譏“每歲一赦,或一歲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虛授,臣不虛受。妄受不為忠,妄施不為惠。今群臣無功,遭遇輒遷,至都下有‘車載鬥量,杷椎碗脫’之諺。”又謂:“刺史非三載以上不可徙,宜課功殿,明賞罰。”後嘉其直,不能用也。時吏橫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誅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無良而甘於禍,作《思慎賦》以刺時。蘇味道、李嶠見而歎曰:“陸機《豪士》之流乎,周身之道盡矣!”子玄與徐堅、元行衝、吳兢等善,嚐曰:“海內知我者數子耳。”
他多次升官後任起居郎,和劉子玄、徐堅等人同職。唐玄宗剛即位,收回了權力,對事務敢於決斷,百官畏懼佩服。

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京,領史事。遷秘書少監。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思、宗楚客、蕭至忠皆領監脩,子玄病長官多,意尚不一,而至忠數責論次無功,又仕偃蹇,乃奏記求罷去。因為至忠言“五不可”,曰:“古之國史,皆出一家,未聞藉功於眾。唯漢東觀集群儒,纂述無主,條章不建。今史司取士滋多,人自為荀、袁,家自為政、駿。每記一事,載一言,閣筆相視,含毫不斷,頭白可期,汗青無日:一不可。漢郡國計書上太史,副上丞相,後漢公卿所撰,先集公府,乃上蘭台,故史官載事為廣。今史臣唯自詢采,二史不注起居,百家弗通行狀:二不可。史局深籍禁門,所以杜顏麵,防請謁也。今作者如林,儻示褒貶,曾未絕口,而朝野鹹知。孫盛取嫉權門,王劭見讎貴族,常人之情,不能無畏:三不可。古者史氏各有指歸,故司馬遷退處士,進奸雄;班固抑忠臣,飾主闕。今史官注記,類稟監脩,或須直辭,或當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四不可。今監者不肯指授,脩者又不遵奉,務相推避,以延歲月: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禮。”至忠得書,悵惜不許。楚客等惡其言詆切,謂諸史官曰:“是子作書,欲致吾何地?”
吳兢怕皇帝果斷但不細致,就上奏說:“自古以來臣子不勸諫國家就危險,但勸諫自己又危險。我領皇上給的俸祿,不敢躲避自己的危險。現看見上奏的人,說得可取,隻賞綢緞罷了,沒有受接見、被提拔;說得不合心意,就在朝廷上受杖刑,貶職回鄉、或者死在流放處。

始,子玄修《武後實錄》,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自以為見用於時而誌不遂,乃著《史通》內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徐堅讀之,歎曰:“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又嚐自比楊雄者四:“雄好雕蟲小伎,老而為悔;吾幼喜詩賦而壯不為,期以述者自名。雄準《易》作經,當時笑之;吾作《史通》,俗以為愚。雄著書見尤於人,作《解嘲》;吾亦作《釋蒙》。雄少為範逡、劉歆所器,及聞作經,以為必覆醬瓿;吾始以文章得譽,晚談史傳,由是減價。”其自感慨如此。
因此臣子不敢勸諫。古代君主設有誹謗木,想知道自己的過失。現在的上奏就是古代的誹謗木。如果他說得對,當然對國家有利;即使他說得不對,也對國家無害。皇上為什麼要立即予以處罰流放,來堵住直言勸諫呢?輿論相傳,都認為奇怪,漢高祖赦免了周昌說他是夏桀、商紂王的指責,晉武帝接受了劉毅說他是漢代恒、靈帝的批評,何況皇上的胸懷寬廣,難道不能容納這些狂放和耿直的話嗎?皇上處於至尊無上的地位,掌握了臣下生死的權力,這威嚴夠可怕了。

子玄內負有所未盡,乃委國史於吳兢,別撰《劉氏家史》及《譜考》。上推漢為陸終苗裔,非堯後;彭城叢亭裏諸劉,出楚孝王囂曾孫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據明審,議者高其博。嚐曰:“吾若得封,必以居巢紹司徒舊邑。”後果封居巢縣子。鄉人以其兄弟六人俱有名,號其鄉曰高陽,裏曰居巢。
敞開胸懷,聽取勸諫,臣子還害怕不敢全說,為什麼還治他們的罪呢?皇上如有過失,臣民一定能知道。所以鄭國想毀掉鄉校,子產不答應。皇上剛即位,還有褚無量、張廷王圭、韓思複、辛替否、柳澤、袁楚客等人多次上奏爭論朝政利弊。自從近來呈上奏章的人,常常被治罪,勸諫的人立刻減少了。這與喜鵲窩被弄翻鳳凰就不來了,道理是一樣的。我確實害怕全國正直的人都不敢直言,迎合邪惡,隻求活命,不再能保全節操不顧性命,使皇上不能行正道了。

累遷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皇太子將釋奠國學,有司具儀:從臣著衣冠,乘馬。子玄議:“古大夫以上皆乘車,以馬為騑服。魏、晉後以牛駕車。江左尚書郎輒輕乘馬,則禦史劾治。顏延年罷官,乘馬出入閭裏,世稱放誕。此則乘馬宜從褻服之明驗。今陵廟巡謁、王公冊命、士庶親迎,則盛服冠履,乘輅車。他事無車,故貴賤通乘馬。比法駕所幸,侍臣皆馬上朝服。且冠履惟可配車,故博帶褒衣、革履高冠,是車中服。韈而鐙,跣而鞍,非唯不師於古,亦自取驚流俗。馬逸人顛,受嗤行路。”太子從之,因著為定令。
“皇帝的美德,沒有比接受勸諫更重要的,所以前人說:‘木材經過墨線測量加工後就是直材,皇帝聽從勸諫就是聖王。’又說‘:朝廷裏有勸諫,就好比頭發有梳子,山林中有猛虎,就沒人敢采野菜。’忠直勸諫的益處就像這裏所說的。

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嚐議《孝經》鄭氏學非康成注,舉十二條左證其謬,當以古文為正;《易》無子夏傳,《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質辯。博士司馬貞等阿意,共黜其言,請二家兼行,惟子夏《易傳》請罷。詔可。會子貺為太樂令,抵罪,子玄請於執政,玄宗怒,貶安州別駕。卒,年六十一。
自古以來好的君主,隻擔心不能聽說自己的過失,所以堯設有諫鼓,禹聽直言下拜。不好的君主,自認為英明,拒絕勸諫殘害忠臣,夏桀殺死關龍逢因而被商湯王滅亡,商紂王殺死了王子比幹因而被周朝消滅,這都是證明。用古代治國的好辦法治國沒有治理不好的。用古代亡國之君的辦法治國沒有不滅亡的。人要害病了,一定會先不想吃魚和肉;國家將要滅亡,必定先不認為忠言直諫好。啊,古人都很重視這呀!隋煬帝驕傲自大,認為堯、舜趕不上自己,忌諱勸諫,就說:‘有勸諫我的,當場不殺,以後也一定要殺死他。’重臣蘇威想勸諫,不敢開口,在五月初五獻上了《古文尚書》,隋煬帝說是譏諷自己,立刻將他免職。蕭蠫勸不要征遼,被貶出京城任河池郡太守。董純勸不要去江都,被關到獄中殺死了。

子玄領國史且三十年,官雖徙,職常如舊。禮部尚書鄭惟忠嚐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時以為篤論。子玄善持論,辯據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朝有論著輒豫。歿後,帝詔河南就家寫《史通》,讀之稱善。追贈工部尚書,諡曰文。
從此正直的臣子,都離開了朝廷,朝外雖然出了事,朝中大臣都不敢說,隋煬帝就不知道。後自己被人殺死,子孫都滅絕了,被天下人嘲笑。太宗皇帝喜歡勸諫,當時有魏征、王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馮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都因直言,被任命為重臣。他曾對宰相說‘:認識自己是難事,就像作家巧匠,認為自己不錯,如讓更高明的人來評論,那麼短處都看出來了。國家事務繁多,一個人了解判斷,雖然很盡心盡力,也不能都做好。現魏征隨時勸諫,多數說中了我的過失,就像鏡子照臉,好壞都看出來了。’在那時候,有對朝政有益處的上奏,他都貼到臥室的牆上,坐著躺著都看,即使是錯誤和不合心意的,也不認為忤逆。

六子:貺、餗、彙、秩、迅、迥。
因此朝外的事情都能知道,刑罰幾乎不用了,禮義盛行全國。皇上為什麼不遵從這辦法,在聖明祖先之後再建盛世呢?

貺,字惠卿。好學,多通解。子玄卒,有詔訪其後,擢起居郎。曆右拾遺內供奉。獻《續說苑》十篇,以廣漢劉向所遺,而刊落怪妄。貺嚐以《竹書紀年》序諸侯列會皆舉諡,後人追修,非當時正史。如齊人殲於遂,鄭棄其師,皆孔子新意,《師春》一篇錄卜筮事,與左氏合,知按《春秋》經傳而為也,因著《外傳》雲。子滋、浹。
憑一個人的智慧,總管全國的政務,情況難以全部了解,考慮不能非常周全,皇上的用意不能被臣子全理解,下麵的情況可能沒反映上來。隻有虛心納諫,多看多聽,讓不外露的人不隱瞞、遠處的人不覺得說話困難,這就是人們說的‘打開四邊的門、睜開四邊的眼睛’。對那些敢於直說,用正道勸諫,不怕被處死的臣下,應特別給予恩寵榮耀,破格提拔,那麼即使以前有過失,今後也能彌補了。”

滋,字公茂。通經術,喜持論。以廕曆漣水令。楊綰薦材堪諫官,累授左補闕。久之,去,養親東都。河南尹李廙奏補功曹,母喪解。服除,以司勳員外郎判南曹,勤職奉法,進至給事中。興元元年,以吏部侍郎知南選。時大盜後,旱蝗相仍,吏不能詣京師,故命滋至洪州調補,以振職聞。貞元二年,擢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相無所設施,廉抑畏慎而已。明年罷。又明年,複為吏部侍郎,遷尚書。會禦史中丞韋貞伯劾奏:“吏選不實,澄覆疏舛,吏因得為奸。”詔與侍郎杜黃裳奪階。卒,贈陝州大都督,諡曰貞。
不久他因給母親守喪離職。守喪期滿,自稱寫史書有了頭緒,家窮不能供應紙和筆,請求給一點俸祿來完成剩餘的工作。皇帝下詔封為諫議大夫,又寫國史。唐睿宗去世了,皇帝實錄留在洛陽,有詔命吳兢乘驛車取回放進靈柩中去。

浹亦有學稱。生子敦儒,家東都。母病狂易,非笞掠人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體常流血,母乃能下食,敦儒怡然不為痛隱。留守韋夏卿表其行,詔標闕於閭。元和中,權德輿複薦之,乃授左龍武軍兵曹參軍,分司東都。在母喪,毀瘠幾死。時謂劉孝子。後為起居郎,達禮好古,有祖風雲。
他又因父親去世離職,宰相張說任命趙冬曦取代他。守喪期滿,任太子左庶子。

餗,字鼎卿。天寶初,曆集賢院學士,兼知史官。終右補闕。父子三人更涖史官,著《史例》,頗有法。
開元十三年(725),皇帝東行去泰山封禪,路上多次打獵取樂。吳兢進諫說:“將登泰山感謝天地的保佑,不應追獵野獸,怕出危險。”皇帝聽從了。第二年六月,起了大風,有詔要百官論吉凶所在,吳兢上奏說“:從春天以來,久旱不下雨,到六月十二日,大風拔起樹木,毀壞住戶房屋。傳中說:‘不用敬德,有旱災。君臣隔絕,庶子超越本分,陰侵入到陽裏,那麼就有旱災發生。’又說‘:國政不當仁德不顯,大風就毀屋拔樹。’風是陰類,是大臣的象征。恐怕皇上親信有奸臣專權,有算計皇上的陰謀。我聽說很多君主的過失,都由於權力交給了臣下,因此人們說‘:帝王把權力給別人,就像倒拿太阿劍,把劍柄給了別人。’上天降下災害,是想使皇上醒悟,希望深入考察天氣的變化,杜絕引起這變化的問題的發展。

彙,左散騎常侍,終荊南節度使。子讚,以廕仕為鄠丞。杜鴻漸自劍南還,過鄠,廚驛豐給。楊炎薦彙名儒子,擢浙西觀察判官。炎入相,進歙州刺史,政幹強濟。野媼將為虎噬,幼女呼號搏虎,俱免。觀察使韓滉表讚治有異行,加金紫,徙常州。滉輔政,分所統為三道,以讚為宣州刺史、都團練觀察使,治宣十年。讚本無學,弟以剛猛立威,官吏重足一跡。宣既富饒,即厚斂,廣貢奉以結恩。又不能訓子,皆驕傲不度,素業衰矣。卒,贈吏部尚書,諡曰敬。
皇上在武則天皇後、中宗皇帝動亂之後執政,倉庫不充實,不必要的官還很多,住戶人口流失,政令不一致,賄賂風行,鑽營者更多了。這些弊政沒改變,是皇上執政的缺陷,我為此非常擔憂。希望貶謫奸臣,不出去遊玩,將多餘的宮女放出皇宮,削減不急用的馬匹,選賢舉能,慎用刑罰,不用讒佞者,而用正直臣,即使有天旱刮風的變化,也不會成為聖明仁德的憂慮。”

迥以剛直稱,第進士,曆殿中侍禦史,佐江淮轉運使。時新更安史亂,迥饋運財賦,力於職。大曆初,為吉州刺史,治行尤異。累遷給事中。
當初,吳兢在長安、景龍年間任史官,當時武三思、張易之等人主管修史,史官多阿諛權貴討好佞臣,編造吹捧,記事多不真實。吳兢不滿意,私下撰寫《唐書》、《唐春秋》,沒寫完。到這時,求官職領俸祿買紙筆,想能把書寫成。有詔命吳兢等到史館裏去寫。升任長垣縣男爵。一段時間以後,因被判記事不恰當,貶任荊州司馬,他將史書草稿帶著赴任。

秩,字祚卿。開元末,曆左監門衛錄事參軍事,稍遷憲部員外郎。坐小累,下除隴西司馬。安祿山反,哥舒翰守潼關,楊國忠欲奪其兵,秩上言:“翰兵天下成敗所係,不可忽。”房琯見其書,以比劉更生。至德初,遷給事中。久之,出為閬州刺史。貶撫州長史,卒。所著《政典》、《止戈記》、《至德新議》等凡數十篇。
蕭嵩主管編史書後,上奏派使者到吳兢那裏去拿書槁,得到了六十多篇。

迅,字捷卿。曆京兆功曹參軍事。常寢疾,房琯聞,憂不寐,曰:“捷卿有不諱,天理欺矣!”陳郡殷寅名知人,見迅歎曰:“今黃叔度也!”劉晏每聞其論,曰:“皇王之道盡矣!”上元中,避地安康,卒。迅續《詩》、《書》、《春秋》、《禮》、《樂》五說。書成,語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終不以示人雲。
多次升官後任洪州刺史,因受牽連貶為舒州刺史。天寶初年,進京任恒王傅。雖然年老體衰背駝得厲害,心裏還想再任史官。李林甫嫌他衰老,不任用他。後去世了,享年八十歲。

吳兢,汴州浚儀人。少厲誌,貫知經史,方直寡諧比,惟與魏元忠、硃敬則遊。二人者當路,薦兢才堪論撰,詔直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
吳兢記事簡要詳備,被稱為良史。

神龍中,改右補闕。節閔太子難,奸臣誣構安國相王與謀,朝廷大恐。兢上言:“文明後,皇運不殊如帶。陛下龍興,恩被骨肉,相王與陛下同氣,親莫加焉。今賊臣日夜陰謀,必欲寘之極法。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毀,以陛下為命,而自托於手足。若信邪佞,委之於法,傷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芟刈股肱,獨任胸臆,可為寒心。自昔翦伐宗支,委任異姓,未有不亡者。秦任趙高,漢任王莽,晉家自相魚肉,隋室猜忌子弟,海內麋沸,驗之覆車,安可重跡?且根朽者葉枯,源涸者遊竭。子弟,國之根源,可使枯竭哉!皇家枝幹,夷芟略盡。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誅,一子以罪謫去,惟相王朝夕左右。‘鬥粟’之刺,《蒼蠅》之詩,不可不察。伏願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極之心,天下幸甚!”累遷起居郎,與劉子玄、徐堅等並職。
晚年略有簡略和錯誤,當時人認為過簡。

玄宗初立,收還權綱,銳於決事,群臣畏伏。兢慮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曰:
他最初和劉子玄編撰《武後實錄》,記張昌宗引誘張說為魏元忠事作偽證,寫道“張說已同意了,靠宋瞡等人攔著苦勸,才改變主意進忠言,不這樣,皇族就危險了”。後來張說任宰相,看了這話,心裏不高興,知道是吳兢寫的,就乘便假裝對他說“:劉子玄記魏齊公的事,一點不顧我的麵子,怎麼辦呢?”吳兢說:“劉子玄已去世了,不能在土裏受冤枉。那是我寫的,草稿還在。”聽說的人都讚歎他的耿直。張說多次憑感情請求他改寫,他推辭說:“照顧您的私情那叫什麼實錄呢?”終於沒改。當時人稱他為當代的董狐。

自古人臣不諫則國危,諫則身危。臣愚,食陛下祿,不敢避身危之禍。比見上封事者,言有可采,但賜束帛而已,未嚐蒙召見,被拔擢。其忤旨,則朝堂決杖,傳送本州,或死於流貶。由是臣下不敢進諫。古者設誹謗木,欲聞己過;今封事,謗木比也。使所言是,有益於國;使所言非,無累於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傳,相視怪愕。夫漢高帝赦周昌桀、紂之對,晉武帝受劉毅桓、靈之譏,況陛下豁達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夫人主居尊極之位,顓生殺之權,其為威嚴峻矣。開情抱,納諫諍,下猶懼不敢盡,奈何以為罪?且上有所失,下必知之。故鄭人欲毀鄉校,而子產不聽也。陛下初即位,猶有褚無量、張廷珪、韓思複、辛替否、柳澤、袁楚客等數上疏爭時政得失。自頃上封事,往往得罪,諫者頓少。是鵲巢覆而鳳不至,理之然也。臣誠恐天下骨鯁士以讜言為戒,橈直就曲,鬥方為刓,偷合苟容,不複能盡節忘身,納君於道矣。
韋述是韋弘機的曾孫。他家藏書兩千卷,韋述在幼年時,差不多都背熟了。

夫帝王之德,莫盛於納諫。故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又曰:“朝有諷諫,猶發之有梳。猛虎在山林,藜藿為之不采。”忠諫之有益如此。自古上聖之君,恐不聞己過,故堯設諫鼓,禹拜昌言。不肖之主,自謂聖智,拒諫害忠,桀殺關龍逢而滅於湯,紂殺王子比幹而滅於周,此其驗也。夫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道罔不亡。人將疾,必先不甘魚肉之味;國將亡,必先不甘忠諫之說。嗚呼,惟陛下深監於茲哉!隋煬帝驕矜自負,以為堯、舜莫己若,而諱亡憎諫。乃曰:“有諫我者,當時不殺,後必殺之。”大臣蘇威欲開一言,不敢發,因五月五日獻《古文尚書》,帝以為訕己,即除名。蕭瑀諫無伐遼,出為河池郡守。董純諫無幸江都,就獄賜死。自是蹇諤之士,去而不顧,外雖有變,朝臣鉗口,帝不知也。身死人手,子孫剿絕,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鹹以切諫,引居要職。嚐謂宰相曰:“自知者為難。如文人巧工,自謂己長,若使達者、大匠詆訶商略,則蕪辭拙跡見矣。天下萬機,一人聽斷,雖甚憂勞,不能盡善。今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鑒照形,美惡畢見。”當是時,有上書益於政者,皆黏寢殿之壁,坐望臥觀,雖狂瞽逆意,終不以為忤。故外事必聞,刑戮幾措,禮義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與聖祖繼美乎?夫以一人之意,綜萬方之政,明有所不燭,智有所不周,上心未諭於下,下情未達於上。伏惟以虛受人,博覽兼聽,使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其能直言正諫不避死亡之誅者,特加寵榮,待以不次,則失之東隅,冀得之桑榆矣。
他父親是韋景駿,景龍年間,任肥鄉縣縣令,韋述跟著他赴任。元行衝是韋景駿姑母的兒子,是當時的學者領袖,常常裝幾車書跟著自己。韋述到他家裏去看書,廢寢忘食,元行衝對他感到驚奇,試著和他談古代的事,他熟悉而且確知,了如指掌。又要他寫文章,他接過紙就一氣嗬成。元行衝說“:這是我親戚家的寶貝。”韋述去考進士,當時他年齡還小,身材外貌都不起眼,考功員外郎宋之問說:“小家夥有什麼才能?”韋述說:“我生性喜歡讀書,寫了《唐春秋》三十卷,遺憾的是沒寫完,其他方麵隨您考察。”宋之問說“:我們本來就是選拔優異人才的,果然選到了一位好史官。”他於是考中了。

尋以母喪去官。服除,自陳修史有緒,家貧不能具紙筆,願得少祿以終餘功。有詔拜諫議大夫,複修史。睿宗崩,實錄留東都,詔兢馳驛取進梓宮。以父喪解,宰相張說用趙冬曦代之。終喪,為太子左庶子。
開元初年,他擔任櫟陽縣縣尉,秘書監馬懷素任命他和一些學者到秘書省續寫《七誌》,五年後寫成了。韋述喜歡研究姓氏源流,看到柳衝寫的《姓族係錄》,每次都抽空抄一些帶回去,到家後又謄正,因此詳細了解了各種姓氏的源流,於是又撰寫了《開元譜》二十卷。後累官任右補闕。張說主持集賢院,推薦他任直學士,後升任起居舍人。他跟隨皇帝去泰山封禪,寫成了《東封記》呈上,皇帝下詔褒獎他。此前,有詔命修訂《六典》,徐堅構思了一年多,歎氣說:“我修訂過七部書,但過了一年還不知《六典》修訂怎麼動筆?”到蕭嵩推薦韋述修訂,韋述摹仿周朝六官分轄屬官,事情歸於職掌,體例才確定了。當初,令狐德..、吳兢等人寫武德年以來的曆史,都沒寫成,韋述在他們兩人寫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後來的史實,劃分本紀、列傳,又寫了一篇凡例。

開元十三年,帝東封太山,道中數馳射為樂。兢諫曰:“方登岱告成,不當逐狡獸,使有垂堂之危、朽株之殆。”帝納之。明年六月,大風,詔群臣陳得失。兢上疏曰:“自春以來,亢陽不雨,乃六月戊午,大風拔樹,壞居人廬舍。傳曰:‘敬德不用,厥災旱。上下蔽隔,庶位逾節,陰侵於陽,則旱災應’。又曰:‘政悖德隱,厥風發屋壞木。’風,陰類,大臣之象。恐陛下左右有奸臣擅權,懷謀上之心。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移於下,故曰:‘人主與人權,猶倒持太阿,授之以柄。’夫天降災異,欲人主感悟,願深察天變,杜絕其萌。且陛下承天後、和帝之亂,府庫未充,冗員尚繁,戶口流散,法出多門,賕謁大行,趨競彌廣。此弊未革,實陛下庶政之闕也,臣不勝惓惓。願斥屏群小,不為慢遊,出不禦之女,減不急之馬,明選舉,慎刑罰,杜僥幸,存至公,雖有旱風之變,不足累聖德矣。”
蕭嵩想早點完成,又安排起居舍人賈登、著作佐郎李銳幫助韋述撰寫。寫成後,文筆簡練、記事詳明,蕭穎士認為是譙周、陳壽的水平。後調任國子司業、集賢學士,多次升官後任工部侍郎,封爵為方城縣侯。

始,兢在長安、景龍間任史事,時武三思、張易之等監領,阿貴朋佞,釀澤浮辭,事多不實。兢不得誌,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筆劄,冀得成書。詔兢就集賢院論次。時張說罷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國史不容在外,詔兢等赴館撰錄。進封長垣縣男。久之,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隨。蕭嵩領國史,奏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篇。
韋述任職秘書省,有四十多年,當史官二十年,不追求榮譽錢財,為人是忠厚長者,當時人都崇敬他。他接觸人不論貴賤都平等相待。家中藏書有兩萬卷,都經親手校勘,紙和字都精細嚴謹,禁中秘書省的書都比不上。古代草書、隸書的字帖,秘本圖書,古代器具圖錄沒有不具備的。遭安祿山之亂,被搶丟失都沒有了。韋述帶著唐代曆史躲到南山,但被叛軍抓獲,任命為叛賊官員。叛賊平定後,將他流放到渝州,被刺史薛舒關押侮辱,他絕食餓死了。廣德初年,他的外甥蕭直任李光弼的判官,到朝廷報告事情受到皇帝賞識,乘機申訴韋述:“在叛軍逼近緊急的時候,能保住了國家的史書,叛賊平定後,都交給了史官於休烈,功可抵過,應予寬恕。”皇帝下詔贈官右散騎常侍。

累遷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寶初,入為恒王傅。雖年老衰僂甚,意猶願還史職。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韋家出名的:行孝友愛、善寫文章的有韋承慶、韋嗣立;精通音樂的有韋萬石;精通禮儀的有韋叔夏;有曆史才華和知識廣博的有韋述。韋述撰寫的兩百多卷書在當時流傳。他的弟弟韋荄、韋迪,學問事業也和韋述接近。韋述和韋荄一起任學士,和韋迪一起任禮官,士人都推崇他們。當時趙冬曦幾兄弟也都有名氣,張說曾說:“韋家、趙家的兄弟們是人中的俊傑。”

兢敘事簡核,號良史。晚節稍疏牾。時人病其太簡。初與劉子玄撰定《武後實錄》,敘張昌宗誘張說誣證魏元忠事,頗言“說已然可,賴宋璟等邀勵苦切,故轉禍為忠,不然,皇嗣且殆。”後說為相,讀之,心不善,知兢所為,即從容謬謂曰:“劉生書魏齊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誣地下。兢實書之,其草故在。”聞者歎其直。說屢以情蘄改,辭曰:“徇公之情,何名實錄?”卒不改。世謂今董狐雲。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新唐書》

《新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