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黃帝問道:春時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岐伯回答說:春脈主應肝髒,屬東方之木。在這個季節裏,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所以叫做弦,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氣來,應指實而有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來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裏。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春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而兩目視物眩轉,而發生巔頂疾病;其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往下則兩側脅胠部位脹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黃帝道:講得對!夏時的脈象如鉤(即洪脈),怎樣才算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岐伯說:夏脈主應心髒,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裏,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魚鉤之形象,所以叫做鉤脈,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氣來盛去亦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充盛有餘,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裏。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夏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痛,熱邪侵淫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作煩,上部出現咳嗽唾沫,下部出現矢氣下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黃帝道:講得對!秋天的脈象如浮(也即毛脈),怎樣才算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岐伯說:秋脈主應肺髒,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裏,萬物收成,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氣來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脈氣來浮軟而微,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裏。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秋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鬱悶而不舒暢;其不及會使人呼吸短氣,咳嗽氣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黃帝道:講得對!冬時的脈象如營(又稱石脈),怎樣才算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岐伯說:冬脈主應腎髒,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裏,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所以叫做營。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帝曰:何如而反?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脈來如彈石一般堅硬,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去虛數,這叫做不及,主病在裏。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背部的經脈疼痛,氣短,懶於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饑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便變長。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對!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岐伯說:脾脈屬土,脾位居中央為獨尊之髒,灌溉滋養其它四髒以同時發揮作用。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烏鴉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黃帝道:先生說脾為孤髒,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它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麼病變?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黃帝驚悟肅然起立,敬個禮道:很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奇恒》等書,闡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就在於一個“神”字,神應按四時的規律運轉不息,向前而不能逆轉,逆行則不能回轉,也就失去了生機,這是極其重要的道理,接近天機,十分微妙,要把這些道理著錄在玉版上麵,藏於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取名為《玉機》。

五髒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五髒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於其所生之髒,傳於其所勝之髒,病氣留舍於生我之髒,死於我所不勝之髒。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於相克之髒,病者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例如,肝受病氣於心髒,而又傳行於脾髒,其病氣留舍於腎髒,傳到肺髒而死。心受病氣於脾髒,其病氣留舍於肝髒,傳到腎髒而死。肺受病氣於腎髒,傳行於肝髒,病氣留舍於脾髒,傳到心髒而死。以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屬五髒,就可以推測死亡的早晚時間。

黃帝曰:五髒相通,移皆有次。五髒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髒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黃帝道:五髒是相通連的,病氣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髒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麼三個月或六個月,或三天,或六天,傳遍五髒就當死了,這是相克的順傳次序。所以說:“能辨別三陽的,可以知道病從何經而來;能辨別三陰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這就是說,知道病氣至其所不克的髒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風為六淫之首,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長。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直豎,皮膚閉而發熱,在這個時候,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至風寒入於經絡,發生麻痹不仁或腫痛等症狀,此時可用湯熨(熱敷)及針刺上加火艾的方法來祛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於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發生脅痛、嘔吐的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於脾,叫做脾風,發生黃疸,腹中熱,煩心,小便黃色等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會傳行於腎,叫做疝瘕,小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又叫做蠱病,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或用藥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腎傳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做抽風,在這個時候,可用灸法,或用藥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後,當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腎傳心,心又複反傳於肺髒,發為寒熱,法當三日即死,這是疾病傳行的一般次序。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假如驟然爆發的病,就不必根據這個相傳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誌之病,病邪不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就會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極傷心,心虛則腎氣相乘;或因大怒,則肝氣乘脾;或因悲傷,則肺氣乘肝;或因驚恐,則腎氣虛,脾氣乘腎;或因大憂,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這是五誌激變,使病邪不依次序傳變的道理。所以病雖有五,及其傳化,就有五五二十五變。所謂傳化,就是相乘的名稱。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髒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髒見,十日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髒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眶陷,真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呼吸時身體振動,為期六個月就要死亡,見了真髒脈,就是預測死期的起點。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內痛牽引肩項,為期一個月就要死亡,見了真髒脈,就是預測死期的起點。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內痛牽引肩項,全身發熱,脫肉破?,見了真髒脈,十日之內就要死亡。大骨軟弱,大肉瘦削,兩肩下垂,骨髓內消,動作衰頹,真髒脈出現,為期一年死亡,見了真髒脈,就是預測死期的起點。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腹中痛,心中氣鬱不舒,肩項身上俱熱,破?脫肉,目眶下陷,真髒脈出現,精脫目不見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見人,是精未全脫,到了它所不克之時,便死亡了。

急虛身中卒至,五髒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
如果正氣暴虛,外邪陡然中人,倉卒獲病,五髒氣機閉塞,周身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如從高處墮落或落水淹溺一樣,則就無法預測死期了。其脈息絕而不至,或跳動異常快速一呼脈來五、六至,雖然形肉不脫,真髒脈不見,仍然要死亡的。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肝髒之真髒脈至,中外勁急,如按在刀口上一樣的鋒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樣端直而長,麵部顯青白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乃死。心髒的真髒脈至,堅硬而搏手,如循薏苡子那樣短而圓實,麵部顯赤黑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乃死。肺髒的真髒脈至,大而空虛,好像毛羽撫摸人的皮膚一般地輕虛,麵部顯白赤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腎髒的真髒脈至,搏手若轉索欲斷,或如以指彈石一樣堅實,麵部顯黑黃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髒的真髒脈至,軟弱無力,快慢不勻,麵部顯黃青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見到五髒真髒脈,皆為不治的死候。

黃帝曰:見真髒曰死,何也?
黃帝道:見到真髒脈象,就要死亡,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髒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
岐伯道:五髒的營養,都有賴於胃腑的水穀精微,因此胃是五髒的根本。故五髒的脈氣,不能自行到達於手太陰寸口,必須依賴胃氣的敷布,才能達於手太陰。所以五髒之氣能夠在其所主之時,出現於手太陰寸口,就是有胃氣。如果邪氣勝,必定使精氣衰。所以病氣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髒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而為某一髒真髒脈的脈象單獨出現,真髒獨見,是邪氣勝而髒氣傷,所以說是要死亡的。

帝曰:善。
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黃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診察形體盛衰,氣之強弱,色之潤枯,脈之虛實,病之新久,然後及時治療,不能錯過時機。病人形氣相稱,是可治之症;麵色光潤鮮明,病亦易愈;脈搏與四時相適應,亦為可治;脈來弱而流利,是有胃氣的現象,病亦易治,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形氣不相稱,此謂難治;麵色枯槁,沒有光澤,病亦難愈;脈實而堅,病必加重;脈與四時相逆,為不可治。必須審察這四種難治之證,清楚地告訴病家。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所謂脈與四時相逆,是春見到肺脈,夏見到腎脈,秋見到心脈,冬見到脾脈,其脈皆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這就叫做逆四時。如五髒脈氣不能隨著時令表現於外,在春夏的時令,反見沉澀的脈象,秋冬的時令,反見浮大的脈象,這也叫做逆四時。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熱病脈宜洪大而反靜;泄瀉脈應小而反大;脫血脈應虛而反實;病在中而脈不實堅;病在外而脈反堅實,這些都是症脈相反,皆為難治。

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黃帝道:我聽說根據虛實的病情可以預決死生,希望告訴我其中道理!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岐伯說:五實死,五虛亦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黃帝道:請問什麼叫做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岐伯說:脈象洪盛是心受邪盛,皮膚灼熱是肺受邪盛,腹滿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昏悶而不明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脈象細弱是心氣不足,皮膚寒冷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黃帝道:五實、五虛,有時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岐伯說: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胃氣恢複,大便泄瀉停止,則虛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來身熱無汗的,而現在得汗;原來二便不通的,而現在大小便通利了,則實者也可以痊愈。這就是五虛、五實能夠痊愈的轉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