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三 靈樞·小針解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所謂“易陳”,就是一般理論說來很容易的。“難入”,是說一般人很難明確理解其中的精微奧妙的。“粗守形”,是說一般的普通醫生隻知機械地拘守刺法。“上守神”,是說高明的醫生能根據病人氣血的虛實情況,靈活地運用補法或瀉法。“神客”,是說正氣與邪氣交爭,共留於血脈中。“神”指正氣,“客”指邪氣。“在門”,是說邪氣能隨正氣出入的門戶侵襲人體。“未睹其疾”,是說沒有先弄清病邪在哪一經絡。“惡知其原”,是說不能明確發病的原因和應取的腧穴。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刺之微在數遲”,是說針刺的微妙,在於掌握進針出針的手法快慢。“粗守關”,是說一般的醫生隻知在四肢關節處作治療,而不知氣血盛衰和正邪的進退勝負情況。“上守機”,是說高明的醫生能夠洞察並把握氣機的變化情況,隨機運用補瀉。“機之動不離其空”,是說氣機的活動,都會在骨空(腧穴)中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據診查出來的氣機變化采用疾徐的補瀉手法。“空中之機,清淨以微”,是指針下已經產生“得氣”的感覺,此時要仔細地感受氣的往來運行情況,要守住這個“氣”,才能不致失掉應補應瀉的時機。“其來不可逢”,是指邪氣正盛的時候,切不可迎其勢采用補的手法。“其往不可追”,是說邪氣已去正氣仍虛時,切不可用瀉法,以免使得真氣泄脫。“不可掛以發”,是說得氣的感覺很容易消失,必須密切地把握此瞬間,就像弓弩手不可毫無準備地將弓弩掛在牆上而去等待發射,這樣必然會措施良機一樣。“扣之不發”,是說不懂得氣機的補瀉意義,往往誤用手法,導致血氣竭絕,而不能祛除邪氣,就像弓弩手將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應發射的時候而沒有扣動扳機發射出去一樣。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別本作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知其往來”,是說懂得氣在運行中有逆有順有盛有衰。“要與之期”,是說掌握氣至的時機,用針不失其時。“粗之暗者”,是說庸醫昏昧無知,不懂得氣行的微妙作用。“妙哉工獨有之”,是說高明的醫生卻能完全掌握氣機和用針的機製。“往者為逆”,是說經氣已去時,脈中的氣就變得虛弱,虛弱就叫做逆。“來者為順”,是說經氣漸來時,形氣相稱而脈見平和,平和就叫做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是說能知血氣的逆順虛實,就能毫無疑問地選取腧穴進行針刺了。“迎而奪之”,是說乘其氣之方來以瀉其邪,這就是瀉法。“隨而濟之”,是說隨其氣之剛去以補其虛,這就是補法。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別本作尚)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所謂“虛則實之”,是說氣口脈(即寸口脈,下同)出現虛弱的脈象時,就當用補的針法,以充實正氣。“滿則泄之”,是說氣口脈出現滿盛的脈象時,應當用瀉的針法,以瀉除邪氣。“宛陳則除之”,是說血脈中如有蓄積淤血,就應當刺破皮膚以排除它。“邪勝則虛之”,是說經脈中邪氣盛時,應采取瀉法,以使邪氣外泄。“徐而疾則實”,是說慢進針而快出針的手法屬於補法。“疾而徐則虛”,是說快進針而慢出針的手法屬於瀉法。“言實與虛,若有若無”,是說用補法會使正氣來複,用瀉法會使邪氣消失。“察後與先,若亡若存”,是說應診明氣的虛實,決定補瀉手法的先後,並觀察氣的行與不行,以確定針的去留。“為虛與實,若得若失”,是說用補法會使患者感覺充實而似有所得,用瀉法會使患者感到輕爽而似有所失。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是說邪氣侵入經脈,虛邪賊風多傷人的頭部,所以說“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是說水穀皆入於胃,化生的精微之氣上注於肺,濁氣蓄留於胃腸之中,如果寒溫不適宜,飲食無節製,胃腸就會生病,所以說“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是說清冷潮濕之氣傷人,必從足部發起,所以說“清氣在下”。“針陷脈則邪氣出”,是指風熱邪氣傷人上部,應取頭部的腧穴治療。“針中脈則濁氣出”,是說胃腸濁氣發病,應取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裏治療。“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是說邪氣在淺層而輕微的病,不應刺得過深,如果太深,就會使邪氣隨針深入,加重病情,所以說為“反沉”。“皮肉筋脈,各有所處”,是說皮肉筋脈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就是說經絡各有主治的地方。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複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裏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取五脈者死”,是說病在內髒而元氣不足的,如用針大瀉五髒的腧穴,就會導致死亡。“取三陽之脈”,是說如誤用針瀉盡六腑腧穴之氣,會使病人形神虛怯,不易複元。“奪陰者死”,是說針刺尺澤後的五裏穴而瀉至五次,髒陰之氣瀉盡就會死亡。“奪陽者狂”,是說瀉奪了三陽的正氣,會使病人精神變化而成狂症。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是說高明的醫生懂得觀看患者顏麵和眼睛色澤的變化,也能細察尺膚和寸口部位所表現出的大小、緩急、滑澀等脈象,就可知道發病的部位和原因。“知其邪正”,是說能知道患者所感受到的是虛邪還是正邪(實邪)。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是指進針和出針的兩種不同動作。“氣至而去之”,是說不論用補法或瀉法,達到氣機調和,就應該停針。“調氣在於終始一”,是說醫生在用針時,必須專心致誌。“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說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是脈絡中的氣血滲灌各部的通會之處。

所謂五髒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髒之氣,已絕於內”,是說脈口出現浮虛脈象,按之則無。像這樣的陰虛症,如果反取體表的病處和陽經的合穴,並留針以招致陽氣,陽氣至,勢必使陰更虛以致氣竭於內,這叫重竭,重竭必死。由於無氣以動,患者死時是安靜的。

所謂五髒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謂“五髒之氣,已絕於外”,是說脈口出現沉微脈象,輕取如無。這種症狀是陽虛症,如果針治時反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針以引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內陷,導致四肢厥逆,厥逆就會死亡。由於陽氣竭絕,陰氣過盛,患者死時就表現為躁擾不安。

所以察其目者,五髒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所以要觀察眼睛顏色變化的緣故,是因為五髒的精氣都上注於目,精神旺盛於內,眼光必然清明,聲音必然宏亮。這裏所謂聲音洪亮的意思,是說他所發出的聲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