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黃帝問道:用針的技術,必然有一定的方法準則,究竟有什麼方法,什麼準則呢?

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岐伯回答說:要效法於天地自然的變化,並結合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

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道:請立即詳盡解釋一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岐伯說:凡針刺之法,必須首先觀察日月星辰的盈虧消長,以及四時八正的氣候變化,熟練掌握之後方可進行針刺。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澀的通假字)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所以,氣候溫和,日色晴朗時,則人的血液運行流暢,而衛氣充盈浮於肌表,血容易瀉,氣容易行;天氣寒冷,日色陰霾時,則人的血液運行凝澀,而衛氣沉潛於裏。月亮初生的時候,血氣開始流利,衛氣開始運行;月正圓的時候,則人體血氣充實,肌肉堅實;月黑無光的時候,肌肉減弱,經絡空虛,衛氣衰減,形體獨居。所以要順著天時而調治血氣。因此天氣寒冷,不要針刺;天氣溫和,不要遲疑;月亮初生的時候,不可用瀉法;月亮圓滿的時候,不可用補法;月黑無光的時候,不要針刺。這就是所說的順著天時而調治的法則。根據天體運行的秩序,月亮盈虧盛虛的變化,日晷測量的日影長短,確定四時八正之氣以待治療的時機。

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藏(全元起本作“減”)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所以說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月亮初生時而瀉,就會使內髒虛弱;月正圓時而補,使血氣充溢於表,以致絡脈中血液留滯,這叫做“重實”;月黑無光的時候用針刺,就會擾亂經氣,叫做“亂經”。(這樣的治法必然引起)陰陽相錯,正氣與邪氣不分,使邪氣反而深入,致衛外的陽氣虛竭,內守的陰精紊亂,淫邪就要發生了。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黃帝道:星辰、八正怎樣預測呢?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製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髒,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岐伯說:觀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數。觀察八節常氣的交替,可以用它預測八方的邪氣到來的時間。觀察四時,可以分別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規律,並按照時序來調養身體。對於八節的虛邪賊風,要避免受其侵犯。假如,身體虛弱,再遭受自然界虛邪賊風的侵襲,兩虛相互感應,邪氣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傷害五髒。醫生懂得氣候變化的規律,就能及時挽救病人,而不至於使病人受到嚴重傷害。所以說:“天時的宜忌,不可不知道。”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餘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
黃帝道:講得好!關於取法於星辰的道理,我已經知道了,希望你講講怎樣效法於前人?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嚐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髴。
岐伯說:要取法和運用前人的醫術,先要懂得《針經》。要想把古人的經驗驗證於現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溫,月之盈虧,四時氣候的浮沉,而用以調治於病人,就可以看到這種方法是確實有效的。所謂觀察疾病於未發之時,就是說榮衛氣血的變化雖不顯露於外,而醫生卻能懂得。從日之寒溫,月之盈虧,四時氣候之浮沉等,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然後進行調治,醫生對於疾病常有先見之明,雖然疾病並未顯露於外,但是卻能觀察疾病於未發之時。能夠運用這種方法,通達各種事理,他的經驗就可以流傳於後世。這是學識經驗豐富的醫生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當病情不顯露在表麵的時候,一般人都不容易發現。看不到形跡,嚐不出味道,所以疾病於未發之時,就像幽靈一般飄渺難以診治。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虛邪,就是四時八節的虛邪賊風;正邪,就是人在勞累時汗出,腠理開時而遭受虛風,正邪傷人輕微,沒有明顯的感覺,也無明顯病狀表現。技術高明的醫生治療於疾病初起之時,必先判斷三部九候之氣,以調和於未敗壞之時而進行早期治療,所以稱為“上工”。“下工”臨診,是要等疾病已經形成,甚或至於惡化階段,才進行治療。治療要等到病成階段,是因為不懂得三部九候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發展惡化了。要明了治療的關鍵,必須從三部九候的病症脈象進行治療,這就像看守門戶一樣的重要,雖然外表尚未見到病情,而醫者已經知道疾病的形跡了。

帝曰:餘聞補瀉,未得其意。
黃帝道;我聽說:針刺有補瀉二法,不懂得它的意義。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納的通假字)針,乃複候其方吸而轉針,乃複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複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岐伯說:瀉法必須掌握一個“方”字。所謂“方”,就是正氣方盛,月亮方滿,天氣方溫和,身心方穩定的時候,並且要在病人吸氣的時候進針,再等到他吸氣的時候轉針,還要等他呼氣的時候慢慢的拔出針來,所以說瀉必用“方”,才能發揮瀉的作用,使邪氣瀉去而正氣運行。補法必須掌握一個“圓”字。所謂“圓”,就是行氣,行氣,就是導移其氣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腧穴,還要在病人吸氣時拔針。所謂“圓”與“方”,並不是指針的形狀。一個技術高超有修養的醫生,必須明了病人形體的肥瘦,營衛血氣的盛衰。因為血氣是人之神的物質基礎,不可不謹慎的保養。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黃帝道:多麼奧妙的論述啊!把人身變化和陰陽四時虛實聯係起來,這是非常微妙的結合,要不是先生,誰能夠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屢次說道形如神,究竟什麼叫形呢?什麼叫神呢?請你詳盡的講一講。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岐伯說:請讓我先講形。所謂形,就是反映於外的體征,眼睛所能觀察到的情況,此時再問明發病的原因,通過仔細診察脈象的變化,則病情就清楚的擺在麵前。如果不通過接觸病人的形體,就不能準確把握病人病情的,就叫做形。

帝曰:何謂神?
黃帝道:什麼叫神呢?

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誌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岐伯說:請讓我再講神。所謂神,是非常微妙難測的感知,是耳朵聽不到的,是通過明亮的眼睛和心靈的合一才能感知到的,心領神會的獨自感悟,這不是言語所能表達清楚的,隻能依靠個人的獨自領會,猶如在黑暗之中觀察一個東西,大家都還沒有看到,隻有達人能夠獨自率先發現,好像風吹雲散一樣通明,所以叫做神。(診病時,)若以三部九候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針的理論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