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雷公向黃帝問道:(《靈樞?五閱五使》篇說:)麵部五種氣色(青、赤、黃、白、黑)的變化,僅僅反應在明堂部位,是這樣嗎?弟子我不知道其意。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黃帝回答說:“明堂”就是鼻子,“闕”就是兩眉之間的部位,“庭”就是前額部,“蕃”就是兩頰的外側,“蔽”是耳前方的部位。以上所談到的明堂、闕、庭、蕃、蔽這些部位的正常現象應該是端正、寬大、豐滿,遠離十步以後還能看得清楚。如果觀察到某個人有以上的麵相特征,他的壽命一定會達到一百歲。

雷公曰:五言(別本作官)之辨,奈何?
雷公問:怎樣辨別麵部五官的表象呢?

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麵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髒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黃帝回答說:鼻骨高而隆起,鼻梁平且直,五髒的征候依次反應在鼻部中央,六腑的征候則反應在挾持鼻部兩側的部位,眉間、顏額在上,反應頭麵情況,兩眼之間在下,反應心髒這個王宮的情況。當五髒在胸腔中安定和順時,鼻部中央色澤正常,病色不顯,鼻部看上去潤澤清亮,如此,五官所顯的病色怎麼會辨別不出呢?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
雷公問:如果要辨別病色,可否讓我聽聽具體方法嗎?

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黃帝說:五髒的各自的病色,各自會顯現在相應的部位。若鼻部中央兩側反應五髒六腑的部位出現骨陷現象,那麼此人一定是生病了。如果各部位的氣色顯現於其相生的部位,表明病情雖重,但不至於死亡。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雷公問:五色所主的是什麼病症呢?

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黃帝說:青、黑色主痛,黃、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這就是五色所主。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
雷公問:病情的加重和病邪的將衰,如何診斷呢?

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黃帝說:外腑內髒的疾病的加重和將衰都在脈象上顯現。切按病人的寸口脈,脈現滑、小、緊且沉的,其病日益加重,病在五髒;人迎脈,脈象出現大、緊且浮的,其病日益加重,病在六腑。寸口脈,脈象浮滑的,病情日趨減輕;人迎脈,脈象沉而滑的,病情日漸減輕。寸口脈,脈象滑且沉的,疾病日益嚴重,病在五髒;人迎脈,脈象滑盛且浮的,疾病日益嚴重,病在六腑。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脈象浮沉大小一樣,與人迎和寸口脈象四季有別相悖,其病難於治愈。病在五髒,脈象沉而大的,病易治愈;脈象沉而細小的,真陰衰而病呈逆象就難以治愈。病在六腑,脈象浮而大的,其病容易治愈。人迎脈象盛而堅的,表明外傷於寒邪;寸口脈象盛而堅的,表明內傷於飲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間甚,奈何?
雷公問:如何根據麵部的色澤變化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呢?

黃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誌有所惡,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
黃帝說:氣色粗糙而鮮明的,病輕;氣色暗沉而晦暗的,病重。氣色從下向上蔓延,病情就逐漸加重;氣色從上向下,像雲霧消散一樣逐漸消退的,疾病將要痊愈。五色在麵部的表現,均與髒腑所主相應部位有關,有的反應在鼻兩側,即外部,是六腑的病色;有的反應在鼻中央,即內部,是五髒的病色。如果五色的變化是從外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內部,則疾病的發生,是從六腑開始,而逐漸影響到五髒。五色的變化從內部開始,逐漸發展到外部,疾病則是從五髒開始,逐漸影響到六腑。疾病由五髒影響到六腑,應當首先治療五髒,然後治療六腑,違背這個原則疾病就會加重。疾病是由六腑而影響到五髒,就應當首先治療六腑,然後治療五髒,違背這個原則,疾病也會加重。如果脈象滑大或是代而長,為邪氣從外侵襲人體。如果病人目有所妄見,心有所妄想,這是陽氣過盛而致的病,治療時應根據前麵所述的原則靈活變通,疾病才能痊愈。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
雷公問:弟子我聽說,風邪是百病的根源;氣血逆亂的痹證、厥證是由寒邪、濕邪引起的,應當怎樣從麵色進行鑒別呢?

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衝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黃帝回答說:一般通過觀察兩眉間的色澤來鑒別,色澤浮露潤澤是風邪引起的變化,色澤沉滯晦濁則主痹證。如果色澤沉滯晦濁出現在地閣(下巴),則主厥證。這是一般規律,都是根據色澤的不同變化來診斷疾病的。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雷公問:人未患疾病卻突然死亡,是什麼原因呢?

黃帝曰:大氣入於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黃帝回答說:這是由於劇烈的邪氣乘人體正氣虛弱之時侵入髒腑,所以沒有明顯的疾病征象就突然死亡。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雷公又問:疾病稍微好轉卻又突然死亡,怎樣才能解釋這種情況呢?

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黃帝回答說:兩顴出現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疾病稍微好轉,仍然會突然死亡。天庭(額頭)出現拇指大小的黑色,雖然沒有明顯疾病征象,也會突然死亡。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雷公拜了兩拜說:講得好啊!病死的時間有規律嗎?

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黃帝回答說:黃帝說:觀察麵部氣色的變化來判斷病人死亡的時間。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雷公說:好啊!我想馬上知道其中的道理。

黃帝曰:庭者,首麵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麵王以上者,小腸也。麵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黃帝道:天庭(額頭),對應頭麵的狀況。眉心的上部,對應咽喉的狀況。兩眉之間,對應肺的狀況。兩眼之間,對應心的狀況。兩眼之間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對應肝的狀況。肝所主部位的左麵,對應膽的狀況。鼻尖,對應脾的狀況。鼻翼,對應胃的狀況。麵頰的中央部位,對應大腸的狀況。挾大腸所主部位的外側,對應腎的狀況。在身體上腎與臍正相對,所以腎所主部位的下方,對應臍的狀況。鼻尖上方,對應小腸的狀況。鼻尖下方的人中溝,對應膀胱和子宮的狀況。兩顴,對應肩部的狀況。兩顴的外側,對應臂的狀況。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對應手的狀況。內眼角的上方,對應胸部和乳房的狀況。麵頰外側耳邊的上方,對應背的狀況。沿著頰車向下,對應大腿的狀況。上下牙床中間的部位,對應膝的狀況。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對應小腿的狀況。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對應足的狀況。口角兩側大紋處,對應大腿內側的狀況。麵頰下方曲骨的部位,對應膝部臏骨的狀況。以上就是五髒、六腑和肢體在麵部的對應部位,五髒六腑和肢體發生病變,在相應的部位便會出現色澤異常。全身在麵部所主的位置確定後,就能夠正確地診斷疾病了,在治療時,陰衰而導致陽盛的,應當補陰以配陽;陽衰而導致陰盛者,則應當助陽以和陰,明確了人體各部與麵部位置的關係和陰陽盛衰狀況,辨證治療就一定會恰當。左右是陰陽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別色澤在麵部左右上下的移動,是辨別陰陽盛衰的重要規律,男子和女子麵部色澤上下移動的診斷意義是不同的,男子左為逆右為順,女子右為逆左為順,這是因為男女陰陽屬性不同。在色診的運用上,除了明確人體各部與麵部相應位置的關係外,還要審察麵部色澤的榮潤與晦暗,才能稱其為高明的醫生。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別本作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麤,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麵色沉滯晦暗的,主在裏、在髒的病變。浮露而鮮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變。黃色和赤色主風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證,白色主寒證。在瘡瘍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澤黃潤,軟如脂膏者,是成膿的表現;局部顏色深紅,是血瘀未成膿的表現。疼痛劇烈的,可以形成肢體拘攣。若寒邪甚,可出現皮膚麻痹不仁。人體發生病變,麵部就會出現相應位置顏色的變化,觀察它的沉浮,就可以判斷病邪的深淺;根據其顏色潤澤與晦暗,就能推測病情的輕重;觀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結,則能了解病程的長短;觀察五色出現在麵部的位置,便能判斷疾病發生的部位;聚精會神地分析色澤的變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況和當前的發展變化。如果不細致入微地觀察色澤的變化,連正常和異常都不能分辨清楚,隻有專心致誌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舊病、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麵色不呈現應有的明潤,卻見沉滯枯槁,病情嚴重;麵色雖然不明潤光澤,但是沒有沉滯枯槁現象的,病情不重;病色離散而不聚集的,病勢好轉;如果病色離散僅有氣滯不通所引起的疼痛,就表明不是積聚的病。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男子色在於麵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麵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別本作摶)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腎髒的邪氣侵犯心髒,是因為心先患虛證,腎髒的邪氣才乘虛侵入心髒,此時腎所主的黑色會出現在麵部心所主兩眼間的部位上。一般發生疾病後,如果病色不出現在本髒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類推。男子病色出現在鼻尖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牽引睾丸也會發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現在人中溝上,主陰莖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上部則表現為陰莖根部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下部的則陰莖頭部疼痛。這些都屬於狐疝、陰囊腫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現在鼻尖上,主膀胱和子宮的病變。病色散漫不收者,為氣滯引起的疼痛。病色積聚不散,為血液凝結而形成積聚。積聚麵部的表現,有的是方,有的是圓,有的在左邊,有的在右邊,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隨之下移到唇部,則表明患有白淫病。若兼見唇色潤澤如脂膏樣者,為暴飲暴食、飲食不潔之物所引起的疾病。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麵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麵王為不日(別本作月)。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病色出現在左側,就表明左側有病;病色出現在右側,說明是右側有病。麵部色澤異常,或聚或散而不端正的,隻要根據病色所在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變所在。所謂麵部的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黃色,在正常情況下,深淺適中而充滿分別表現在各自的部位上;異常情況下,色澤會發生變化,異常的色澤,比如心主的赤色出現在鼻尖,像榆莢一樣大小,說明疾病在近期內就會發生。病色的形狀,上部呈尖銳狀的,表明頭麵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上發展的趨勢;下部呈尖銳狀的,則身體下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下發展的趨勢;左側或右側呈尖銳狀,與上部和下部的診斷意義一致。把麵部五色同五髒相互聯係,青色屬肝,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黃色屬脾,黑色屬腎,五髒又同外在組織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脈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腎同骨相合。(依據這種相應關係,就可診斷疾病。)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