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二 靈樞·本輸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髒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黃帝向岐伯問道:凡是運用針刺的法則,必須先精通十二經絡的起點和終點,絡脈別出的地方,五輸穴留止的部位,六腑與經絡的相合關係,四季氣候對經氣出入的影響,五髒之氣流行灌注的穴位,以及經絡的寬窄程度、淺深情況,上至頭麵、下至足脛的對應關係。我想聽聽你對這些問題的講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岐伯說:請讓我按次序講解一下吧。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肺經的脈氣出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指端的內側,稱之為井木;脈氣由此流向魚際穴,魚際在手掌如魚腹的赤白肉際處之後,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太淵穴,太淵位於魚際穴後一寸陷者之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通過經渠穴,經渠在寸口之陷中,動而不止,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尺澤穴,尺澤即肘中的動脈,稱之為合,這就是手太陰肺經所屬的五輸穴。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經)也。
心經的脈氣出於中衝穴,中衝位於手中指之端,稱之為井木;脈氣由此流入勞宮穴,勞宮在掌中央中指本節的內間,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後兩骨之間陷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通過間使穴,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之間陷中,如果此脈有病就會有反應,無病脈氣就很平靜,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澤穴,曲澤在肘內側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手少陰心經(但所列的五輸穴後世歸為手厥陰心包經,反映了早期經絡學說為十一脈的情況)所屬的五輸穴。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經)也。
肝經的脈氣出於大敦穴,大敦位於足大趾的外側和毛際中間,稱之為井木;脈氣由此流於行間穴,行間在足大趾、次指間動脈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太衝穴,太衝在行間穴上二寸陷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通過中封穴,中封在內踝之前一寸陷中,該穴針刺時,逆則脈氣會阻塞;和則脈氣通暢,伸足即可得穴,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泉穴,曲泉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厥陰肝經所屬的五輸穴。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俞;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經)也。
脾經的脈氣出於隱白穴,隱白位於足大趾端的內側,稱之為井木;脈氣由此流到大都穴,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在足內側腕骨之下,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通過商丘穴,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陰陵泉,陰陵泉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太陰脾經所屬的五輸穴。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穀,然穀,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行於複溜,複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穀,陰穀,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腎經的脈氣出於湧泉穴,湧泉位於足心,稱之為井木;脈氣由此流於然穀,然穀在足內踝前大骨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在足內踝後,跟骨之上陷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行於複留穴,複留在足內踝上二寸,有動脈跳動不止,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陰穀穴,陰穀在膝內側輔骨之後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動脈應手,屈膝即可在膕橫紋內側端二筋之間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少陰腎經所屬的五輸穴。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穀,通穀,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經)也。
膀胱的脈氣出於至陰穴,至陰在足小趾的外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通穀穴,通穀在足小趾外側本節之前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束骨穴,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於通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昆侖穴,昆侖在足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的陷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委中穴,委中在膝膕後橫紋中央,可屈而得穴,稱之為合,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經)也。
膽經的脈氣出於竅陰穴,竅陰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俠溪穴,俠溪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稱之為滎,脈氣由此貫注於臨泣穴,臨泣在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處,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丘墟穴,丘墟在足外踝前麵陷中,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陽輔穴,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絕骨之端,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陽陵泉穴,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輔骨的陷中處,伸足即可得穴,這是足少陽膽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穀,陷穀者,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溪,解溪,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裏也,為合;複下三裏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經)也。
胃經的脈氣出於厲兌穴,厲兌在足第二趾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內庭穴,內庭在足第二趾的外間本節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陷穀穴,陷穀在中趾內間內庭上二寸陷凹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衝陽穴,衝陽在腳麵上五寸骨間動脈應手處,搖足取穴,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解溪穴,解溪在衝陽上一寸半腳麵關節上陷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下陵穴,下陵即膝下三寸脛骨外緣的三裏穴,稱之為合;從三裏下行三寸,是巨虛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虛下廉。大腸屬於上廉,小腸屬於下廉,都是與足陽明胃經相關的,同屬於胃經。以上是足陽明胃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三焦的脈氣運行,上與手少陽經相合,出於關衝穴;關衝在小指側無名指之端,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液門穴,液門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在小指與無名指本節後兩骨間陷中,稱之為輸;脈氣過於陽池穴,陽池在手腕上橫紋陷中,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支溝穴,支溝在腕上三寸兩骨之間陷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稱之為合。三焦經的脈氣,另通於足部的下腧穴(即下合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之前,足少陽膽經之後,上行出於膕中外側,叫做委陽穴。委陽是足太陽膀胱經別行之絡。以上腧穴是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發。三焦經的脈氣,與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兩經相互聯係,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它的脈氣,由踝上五寸入貫於腿肚,出於委陽穴,並入足太陽膀胱經的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三焦經的實症,會出現小便不通暢的閉癃病;三焦經的虛症,會發生小便失禁的遺溺病。治療之時,遺溺病當用補法,閉癃病當用瀉法。

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穀,前穀,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俞;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穀,陽穀,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小腸的脈氣運行,上合於手太陽經,出於少澤穴,少澤在手小指尖端的外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前穀穴,前穀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前陷中,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於後溪穴,後溪在手外側小指本節後陷中,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陷中,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陽穀穴,陽穀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小海穴,小海在肘外側大骨的外緣陷中,離肘尖半寸處,伸臂屈肘向頭取之,稱之為合,這就是手太陽小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的情況。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穀,合穀,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經)也。
大腸的脈氣運行,上合於手陽明經,脈氣出於商陽穴,商陽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食指內側本節前的二間穴,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於食指本節後麵陷中的三間穴,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合穀穴,合穀在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間,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陽溪穴,陽溪在手腕上兩筋中間的陷凹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屈肘橫肱取之,稱之為合,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是謂五髒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以上所說的是五髒六腑的腧穴,五髒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多一個原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六腑的脈氣都出於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上與手之三陽經相合。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脈),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別本作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在左右缺盆之間的正中線(視為第一行),是任脈的天突穴。次於第一行,而近任脈之側的動脈應手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次於第二行,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叫做扶突穴。次於第三行,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次於第四行,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現歸手太陽膀胱經)的天容穴。次於第五行,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次於第六行,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次於第七行,居於項之中央,屬於督脈,叫做風府穴。腋下動脈,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腋下三寸,是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天池穴。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針刺上關穴,要張口而不能合口;針刺下關穴,要合口而不能張口。針刺犢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針刺內關、外關,要伸手而不能彎屈。

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發際。
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位於挾結喉兩旁的動脈應手處,脈氣下行於胸膺。手陽明大腸經的扶突穴,在足陽胃明經動脈人迎穴之外,不到曲頰穴(今名頰車穴),離曲頰一寸之處。手太陽經的天窗穴,則正當曲頰之下,扶突後一寸。足少陽經的天衝穴,在曲頰之後,耳朵之下。手少陽經的天牖穴在耳後,其上有足少陽膽經的完骨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挾項後在大筋外側陷中的發際處。

陰尺動脈在五裏,五俞之禁也。
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上三寸有動脈之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五裏穴,誤刺該穴,會使五輸穴所內行的髒氣衰竭,所以是一個禁用針刺的穴位。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導的同音通假字)之腑(別本作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別本作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別本作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別本作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別本作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臓。三焦者,中瀆之腑(別本作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肺和大腸相配合,大腸是轉送糟粕的器官。心和小腸相配合,小腸是受盛食物的器官。肝和膽相配合,膽是清淨的器官。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納水穀的器官。腎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的器官。足少陰腎經隸屬於腎,它的經脈上與肺連,所以腎經之脈氣行於膀胱和肺兩髒。三焦是中瀆的器官,可疏調水道,下通膀胱,無髒與之匹配,是一個孤獨的腑。以上是六腑與五髒配合的關係。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臓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春天針刺時,應取淺表部位的絡脈,和十二經的滎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間隙,比較嚴重的病要深刺,輕的要淺刺。夏天針刺時,要取十二經的輸穴以及肌肉、皮膚之上的淺表部位。秋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合穴,深刺或淺刺與春天針刺的方法一樣。冬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井穴和髒腑的背俞穴,要深刺並且留針。這是四時氣候的溫熱涼寒的次序,脈氣所聚的處所,病疾發生的部位,針刺最為適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轉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穩定,刺其當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縮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廢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臥,四肢伸開,進行針刺,就可使氣血通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