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先生這裏聽到了針刺治療的道理,許多內容都已理解了。先生講的道理與實際情況相符得如箭之中的,但根據卻是不固定的,先生的學問是繼承誰的呢?還是經過仔細觀察事物而後心中思考琢磨出來的呢?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岐伯說:聖人創立的理論,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與人事相符,一定要有明確的法規,來確立度量標準、模式規矩,然後才能傳於後世。所以,工匠不能丟掉尺寸而隨意定長短,不能放棄繩墨而求平直,不能不用圓規而畫圓,也不能拋開矩尺而畫方形。知道運用這些法則,就可以順應自然,用簡單易懂的方法,掌握順逆的常規。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
黃帝說:我想知道順應自然是怎樣的。

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別本作掘)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岐伯說:從深處決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氣力就能把水放盡。循著地下的孔洞挖地道,就可以開通地下通路。同樣對於人體來說,氣有滑澀的不同,血有清濁的區別,經脈運行有逆順的變化,所以應當掌握其特點,因勢利導地治療。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有皮膚黑白、形體胖瘦、年齡長幼的不同,那在針刺的深淺和次數方麵有一定的標準嗎?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岐伯說:身體強壯的壯年人,氣血充盛,皮膚堅固,感受外邪時,應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針時間要長,這個方法也適宜於肥壯的人。如果是寬肩、腋下厚實、粗項、肉薄皮厚且膚色發黑、嘴唇厚大的人,他們的血液發黑而稠濁,氣行滯澀緩慢,性格爭強好勝,針刺時應當刺得更深而留針時間更長,並增加針刺的次數。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
黃帝說:針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岐伯說:瘦人的皮膚薄,血色淺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說話聲音小,這種人血液清稀而氣行滑利,氣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針刺的方法應是淺刺而出針快。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
黃帝說:針刺不胖不瘦的平常人其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岐伯說:這要辨別他膚色的黑白,並據此分別進行調治。對於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氣調和,針刺時的方法不要違背一般常規的刺法。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
黃帝說:針刺身體強壯、骨骼堅硬的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岐伯說:身體強壯的人、骨骼堅硬,肌肉結實,關節運轉自如有力。這樣的人,如果是穩重不好動的,多屬氣行滯澀而血液稠濁,針刺的方法應當深刺而留針時間長,並增加針刺的次數;如果是輕勁好動的,氣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針刺的方法應當淺刺而迅速出針。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
黃帝說:針刺嬰兒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別本作拔)針,日再可也。
岐伯說:嬰兒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氣弱,針刺的方法,應當選用毫針淺刺而且快速進針,一天可以針刺兩次。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
黃帝說:前麵所比喻的“臨深決水”情況,在針刺上應當怎麼處置呢?

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
岐伯說:血液清稀而氣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瀉法,就會使其真氣耗竭。

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
黃帝說:前麵所比喻的“循掘決衝”情況,又應當怎麼處置呢?

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
岐伯說:血液稠濁而氣行遲澀的人,采用疾瀉法,經脈可通。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
黃帝說:經脈循行的逆順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臓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岐伯說:手三陰經都是從胸部經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陽經都是從手指向上經肩部走向頭部;足三陽經都是從頭部經軀幹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陰經都是從足部經下肢走向腹部。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黃帝說:足三陰經都是上行到腹的,為什麼惟獨足少陰經向下行呢?

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五髒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岐伯說:不像您說的那樣,那不是足少陰經而是衝脈。衝脈是五髒六腑經脈所彙聚的地方,五髒六腑都稟受衝脈氣血的濡養。衝脈上行的部分,在咽部上麵的後鼻道附近出於體表,然後滲入陽經,向其灌注精氣。衝脈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在氣街(氣衝穴)出於體表,沿著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膝膕窩中,伏行於脛骨之內,再向下行到內踝後的跟骨上緣而分為兩支:向下行的分支,與足少陰經相並行,同時將精氣灌注於三陰經;其前行的分支,從內踝後的深部出於跟骨結節上緣,向下沿著足背進入足大趾間,將精氣滲注到絡脈中而溫養肌肉。所以,當衝脈下行支脈瘀結不通時,足背上的衝陽脈搏動就會消失,衝陽脈搏動消失就會導致衛氣不行而成厥逆,出現厥逆就會感到下肢寒冷。

黃帝曰:何以明之?
黃帝說:怎樣查明經脈氣血的順逆呢?

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
岐伯說:在給病人檢查的時候,首先要用言語問清症狀,然後切按脈搏查驗脈動情況。如果脈動正常就不是經氣厥逆,這樣就可以明確經脈氣血循行逆順的情況了。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黃帝說:這些問題真難解答啊!聖人所歸納的這些道理真是重要。這些道理,比日月的光輝還明亮,比毫厘之物還細微,若不是先生,誰能闡明清楚這些道理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