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複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也做太乙、北辰,即北極星,在北半球觀察,北極星在天穹上幾乎不動)位於天極的正中,成為測定方位的中心坐標,而北鬥星則圍繞它旋轉,是標定方向位置的指針,一年之內由東向西依次移行。在冬至這一天,鬥柄指向正北方的葉蟄宮,並在這個區域運行四十六天,曆經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立春節,就開始移居東北方的天留宮,在這區間運行四十六天,曆經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春分節,開始移居正東方的倉門宮,在這個區間運行四十六天,曆經春分、清明、穀雨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立夏,移居東南方的陰洛官,在這個區間運行四十五天,曆經立夏、小滿、芒種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夏至節,開始移居正南方的上天宮,在此區間運行四十六天,曆經夏至、小暑、大暑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立秋節,開始移居西南方的玄委宮,在此區間運行四十六天,曆經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秋分節,開始移居正西方的倉果宮,在此區間運行四十六天,曆經秋分、寒露、霜降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時交立冬節,開始移居西北方的新洛宮,在此區間運行四十五天,曆經立冬、小雪、大雪三個節氣;期滿後的下一天,北鬥重新遊回葉蟄宮,就又到了冬至日。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複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複始。
太一日複一日地遊曆九宮的規律,是以冬至這一天為始點,在這天,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十一月的方位,在地支中位於子位,臨於九宮正北方的葉蟄宮,《洛書》數為一,在八卦中屬於坎位,這時陰氣已極,天陽萌生,以此作為起點,來推算其逐日所在之處,其規律是從開始必屬於一數的坎位出發,在各個方位依次遊行了九天,最後仍回複到屬於一數的坎位。於是像這樣循環不休,終而複始地輪轉著。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
太一從一宮轉向下一宮的第一天,也就是每逢交節的日子,必有風雨出現,如果當天和風細雨,是吉祥的象征。因為這樣風調雨順的年景,必然穀物豐收,禽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很少有疾病的發生。假若風雨出現在交節之前,就預示這一年多風多雨,發生洪澇災害。反之,如果風雨出現在交節之後,就預示著少雨而幹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別本作疾)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別本作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太一臨葉蟄宮,時交冬至節的這一天,氣候有驟然變化,預示君主有災患,因為太一是天元之主宰,居於宸極,南麵而治,冬至這一天又是一歲之首,位在正北,所以與君主相應;在交春分節的這一天,氣候有驟然變化,預示國相有災患,因為相位在左,職司教化布政,而春分東臨卯正,春氣陽和,所以與國相相應;太一在中宮土旺主令的時間,也就是寄居於四隅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自交節的那些天,氣候有驟然變化,預示國中大小官吏有災變,因為他們分治國中,各司其守,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治四隅與普通官吏相應;在交秋分節的這一天,氣候有驟然變化,預示將軍有災患,因為將位在右,職司殺伐,而秋分西臨酉正,秋氣肅殺,所以與將軍相應;在交夏至節的這一天,氣候有驟然變化,預示百姓們有禍患,因為夏至南臨午正,陽氣升發,庶物蕃盛,與操百業而生的億萬百姓相應。所謂氣候有驟然變化,是指太一臨上述五宮的日子,出現折斷樹木,飛沙走石的狂風。這種氣候,根據出現在不同的節氣,其傷害性會反映在不同的階層(,因此也是預測不同身份的人受病的依據)。同時還應當察看風向的來路,作為預測氣候正常與否的依據。凡是風來自當令的方位,比如說時值冬至,位臨子方,氣候以陰寒為特點,應當以北風凜冽為順;時交春分,位臨卯方,天氣溫和,應當以東風拂煦為順;時交夏至,位臨午方,天氣炎熱,應當以南風烘熔為順;時交秋分,位臨酉方,天氣清涼,應當以西風蕭肅為順。這樣的正位之風,又叫做實風,主生長,養育萬物。反之,如果風從當令相對的方位而來,出現與季節相抵觸的氣候,叫虛風,它能夠傷人致病,主摧殘,危害萬物。平時應密切注視這種異常氣候,謹慎地加以預防。所以聖人說:“避開虛邪之風的來路,要像避開飛來的矢石那樣,虛風邪氣就不能傷害人體了。”聖人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別本作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兩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
太一位居於天極中央,成為定向的中心坐標,根據北鬥星旋轉的指向,以中宮巡臨八宮,從而定八風的方位,來推測氣候的正常與異常。從南方來的風,名叫大弱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心,外在於血脈,因屬於南方火熱之邪,所以其氣主熱證。從西南方來的風,名叫謀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脾,外則在於肌肉,脾為後天之本,所以其氣主虛性病證。從西方來的風,名叫剛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肺,外則留於皮膚之間,由於西方屬金,風性剛烈,所以其氣主燥性病證。從西北方來的風,名叫折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小腸,外在於手太陽經脈,如果脈氣竭絕,說明疾病惡化而深陷擴散;如果其脈氣閉塞,氣機聚結不通,往往會形成猝然死亡。從北方來的風,名叫大剛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腎,外在於骨骼和肩背的肌腱部;因為北風陰寒至盛,遏傷腎陽,所以其氣主寒性病證。從東北方來的風,名叫凶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體關節。從東方來的風,名叫嬰兒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肝,外在於筋的連結之處,因為東方為水鄉濕地,東風多雨,所以其氣主濕性病證。從東南方來的風,名叫弱風,它傷害到人體,內可侵入於胃,外在於肌肉,因為東南濕盛,其氣重濁,所以其氣主身體困重不揚之病證。上麵所說的八種風,凡是從當令節氣相對的方向而來的,都屬於虛風賊邪,因為是違背時令的不正之氣,所以它能使人發生疾病。如是再遇上歲氣不足、月缺無光、氣候失和這三虛率相逼迫,就會得暴病,猝然死亡。如果三虛之中隻犯一虛,也能發生疲勞困倦,寒熱相兼的病證。如果冒雨或涉水,或久居潮濕之地,感受濕邪,傷於肌肉,便會發生痿病。所以聖人躲避風邪,就像躲避矢石一樣。不然的話,如果恰逢三虛相遇又偏中於邪風,就會導致突然昏厥仆倒、或半身不遂一類的病症。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