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黃帝對岐伯道:我聽你講解九針的學問已經很多了,是難以計數的。這些內容經過我詳細的推究和闡發,已經把它概括為一個係統的綱要。現在我誦讀一下,你聽聽其中的理論有無錯誤,有錯誤就指出來,並請把正確的道理告訴我,以使九針學能夠長久地傳於後世而不留遺害。如果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合適的人就不必和他說。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岐伯恭敬地一拜後說:讓我來恭聽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別本作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黃帝說:針刺治病的原理在於,必須知道病症邪氣所在的部位,辨別分清身體的左右上下,明白陰陽表裏關係,血氣的多少,脈氣在全身運行的逆順方向,血氣出入離合的位置,才能根據病情作出適當的治療。應懂得如何排解結聚,了解補虛泄實的手法,以及各經經氣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確氣海、血海、髓海和水穀之海這四海的路線的作用,審知其虛實所在。如果寒熱症經久不愈以致身體羸弱,那是因為寒熱之邪流注於不同部位的腧穴,治療時應小心謹慎地調和其脈氣,弄清楚經氣流行的通道及其散在左右的支絡,全部了解它們的並合聚會之處。如出現寒與熱爭的病象,要能參合各種因素加以調治,如果虛的部位與實的部位相鄰近,要懂得用導引的方法使之暢通;如左右不相協調,須用把而行之的手法(應指繆刺法)調治。明白病的屬逆屬順,才能知道病的可以刺治或不可刺治。陰陽已經和調而無所偏倚,便知疾病已接近痊愈之時。審明疾病的本部和標部,觀察其寒熱症狀,了解了病邪所在部位,而後施治,即使針刺萬遍,也不會出什麼差錯。九針各有所宜,如能區別不同情況各盡其用,針刺的技藝也就全部掌握了。

明於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裏。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要明了十二經脈各自具有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以及使用徐疾針法的道理所在。還應明了經脈往來的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條理。人體的陰陽兩個方麵,是與五行相合的。五髒六腑,配屬於陰陽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四時八節的風,都有陰陽之分。人的顏麵各部,也與陰陽五行相應,各得其位,而會合於鼻部,五髒六腑如有疾病,則分別反映於顏麵的各個色部。五髒六腑的病變,可通過觀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結合麵部左右上下所顯現的顏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溫屬性以及疾病發生於哪一條經脈。審察尺膚部位的皮膚寒、溫、滑、澀,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為心肺所居處,膈以下為肝脾腎所居處,所以審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氣的所在。行針前先要掌握經脈的通路,然後取穴,取穴貴在精當而稀少,進針漸漸由淺至深,而後留針,使正氣能徐徐導入。大熱如出現在身體上部,當用推而下之的針刺手法;病邪由下向上發展的,則應引導病邪發散而排除它。還應注意疾病的以前發作情況,先按以前情況取穴,以治其本。如大寒之象出現於體表,應當留針使針下發熱以補之;如寒邪已深入內裏,應當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適宜用針,應改用灸法加以治療。上部之氣不足,當用推補的針法引致其氣,使上氣充盛;下部之氣不足,應當用留針隨氣的方法,以充實其下;陰陽都虛的,當則宜用灸法治療。當寒氣厥而上逆,陽氣大虛,或骨側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過兩膝,就應當灸足陽明胃經的三裏穴。陰絡所過之處受了寒邪,留滯不去,如果深入於內髒的,則當用針推散寒邪之氣使它行出;如果經脈陷下的,當用艾火灸治;如果絡脈凝結而堅緊的,也應用艾火灸治。如患者對病苦麻木不仁,沒有疼痛不適之感,應取陽蹻脈交會穴申脈、陰蹻脈交會穴照海二穴位治療,男子取陽蹺脈,女子取陰蹺脈,如果取穴反了,這是高明醫工所禁忌的。知道了上述道理,針灸的理論就學完備了。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醫部全錄》注:當作避)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靈(別本作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髴。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學習用針治療疾病,一定要有所取法,有所準依,上要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下要掌握八個主要節氣的正常氣候情況,以避開四時的不正之氣,同時把這些預防疾病的常識告訴百姓們,讓他們了解邪氣對人體的影響,及時加以預防,以免受邪氣侵襲而發病。假若受到與時令不符的風雨邪氣的侵襲,或是在氣運不足的年份未加以防範,而醫生又不了解這些自然變化,不能及時治療,病人就會遭受禍殃,所以說:“隻有了解了天時的宜忌,才能談論針治的意義”。要繼承古人的成就,並在今時的醫療實踐中加以檢驗,隻有仔細觀察微妙難見的變化,才可以通達變化的無窮的疾病。平庸的醫生是不會注意這些方麵的,而高明的醫生卻很珍視它。如果診察不到細微的形跡變化,那麼疾病就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把握了。邪氣傷害了人體,便會出現惡寒戰栗,形體振動的症狀;正邪傷害人體,先隻是在氣色上稍微有一些變化,身體上並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此時邪氣似有似無,若存若亡,症狀也不明顯,病人的確切病情也不易知道。所以高明的醫生能根據脈氣的變化,在疾病的初期就進行治療;醫術低下的醫生,則往往要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知道如何進行治療,這樣就容易造成病人的形體衰敗。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搖的通假字)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所以醫生在運用針刺治療疾病時,首先應該知道脈氣運行的情況,以及邪氣的所在,然後守候其出入的門戶,審時度勢,掌握調理氣機的方法,宜補宜瀉,進針快慢,以及選擇應取的穴位等。如用瀉法,手法必須圓活流利,逼近病所則撚轉針,這樣,經氣就通暢,快速進針、緩慢出針,以引邪氣外出,針尖的方向迎著經氣的運行方向,出針時搖動針體使針孔擴大,以使邪氣隨針迅速外散。運用補法時,手法必須端正沉穩,精神安靜從容而和緩,首先按撫皮膚,使肌肉放鬆而舒緩,然後看準穴位,左手按摩腧穴周圍以引動經氣,右手推循著皮膚,徐徐進針,輕輕地撚轉,必須使針身保持端正,同時醫生要平心靜氣,安神定誌,堅持不懈地以候氣至,氣至後稍微留針,待經氣流通就馬上出針,揉按皮膚,掩閉針孔,這樣使真氣留存於內而不外泄。用針的奧妙和關鍵,在於千萬不要忘了“神”(指:用神、得神、調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
雷公問黃帝道:《針論》說:“遇到合適的人才能教他,不合適的人就不能教。”。那麼,你怎樣來判斷誰是適當的人選呢?

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黃帝說:根據每個人的特點,讓他承擔一定的技術職能,在實際工作中觀察他的技能,就能了解是否可以傳授給他。

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
雷公說:我想知道怎樣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才能而分別使用呢?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複生如故也。
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分辨各種色澤;聽覺敏銳的人,可以讓他辨別聲音;言語辯捷,善於講話的人,可以讓他傳達言論;語言徐緩,行動安靜,心細手巧的人,可以讓他使用針灸,調理氣血的順逆,觀察陰陽的盛衰,以及兼理各種治療工作;手勢輕緩,舉止柔和,性情平和的人,可以讓他做按摩導引,用運行氣血的方法來治病;生性嫉妒,口舌惡毒而且語言輕薄的人,可以讓他掌握唾癰腫、咒邪病的祝由療法;若是爪甲粗惡,手勢狠毒,做事常常損壞器具的人,可以讓他揉按積聚,抑製痹痛。這樣依據每個人的才能,發揮他們的特長,各種治療方法才能得以施行,他們才能聲名遠揚。否則,傳人不當,就不會成功,老師的聲名也會被埋沒。所以說:“遇到合適的人才能教他,不合適的人就不能教。”就是這個道理。試人的手是否狠毒,可叫他按烏龜,把烏龜放在器具下麵,將他的手按在器具上麵,手毒的人按五十天,烏龜就會死;而手柔順的人,即使過了五十天烏龜也還是活著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