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
黃帝問岐伯道:水脹、膚脹、鼓脹、腸覃與石水等病症,如何進行鑒別呢?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岐伯回答說:水脹發病之初,病人的眼瞼微腫,好像剛睡醒時的樣子,人迎脈搏動迅疾,經常咳嗽,大腿內側感覺寒冷,腳和小腿浮腫,最後發展到腹部脹大,水脹病就形成了。用手按壓病人腹部,放開手時,被按壓的凹陷隨手而起,就好像按在盛水的袋子上一樣,這就是水脹病的特征。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黃帝問:膚脹病怎樣診斷呢?

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岐伯答道:膚脹病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之間引起的,病人表現腹部脹大,用手叩擊腹部,響如鼓聲,中空而不堅實,腹部脹大,全身浮腫,皮膚厚,用手按壓腹部,放開手時凹陷不能隨手而起,腹部皮膚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膚脹病的特征。

鼓脹何如?
黃帝問:鼓脹病的表現是什麼樣呢?

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岐伯答道:鼓脹病的腹部脹大和全身腫脹的表現與膚脹病相同。隻是膨脹病的膚色青黃,腹部的青筋暴露,這就是鼓脹病的特征。

腸覃何如?
黃帝問:腸覃的表現怎樣呢?

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係,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岐伯答道:寒邪侵襲腸體外麵,與衛氣相互搏結在一起,正氣不能榮旺,因而有所係結,積聚成癖而附著於內,於是惡氣乘機而起,息肉隨之而生。腸覃病初期,腹部的腫塊像雞蛋那樣大,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也逐漸增大,完全形成時,腹部隆起好像懷孕一樣,病程長的,可以曆經數年。用手按壓,腫塊很堅硬,推之能夠移動。月經仍舊按時來潮。這就是腸覃的特征。

石瘕何如?
黃帝問:石瘕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別本作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岐伯答道:石瘕病灶在子宮中,由於寒邪侵犯子宮口,使子宮口閉塞,氣血不能流通,本應按時排泄的惡血不能排泄,以致凝結成塊而滯留在子宮中,隨時間而逐漸增大,腹部隆起也像懷孕一樣,但是月經不能按時來潮。患這種病的都是女性,可以用通導攻下以祛除瘀血的方法治療。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
黃帝問:膚脹和鼓脹病,可以運用針刺的方法治療嗎?

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岐伯答道:治療這兩種疾病,應首先用針刺瀉除脹大的血絡,然後再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調理相應的經脈。但是,無論采取什麼方法治療,都必須首先用針刺祛除血絡中的瘀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