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五 靈樞·根結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罹的通假字)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髒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
岐伯說:天地自然陰陽消長的變化,使得自然界氣候時令的變化表現為寒熱相互交替推移,就陰陽的屬性而言,春夏秋冬各個季節所含的是陰多還是陽多有一定的規律,陰的象數為偶數,陽的象數為奇數,由此構成了陰陽盛衰的各種現象。假如發病在春夏,因春夏屬陽,夜短晝長,是陰氣少而陽氣多的季節,對於這種陰陽不能調和的現象,應怎樣用瀉法或怎樣用補法呢?假如病發於秋冬,因秋冬屬陰,晝短夜長,是陽氣少而陰氣多的季節;因為此時陰氣旺盛而陽氣偏衰,所以樹木會因為莖葉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而枯萎凋落,水濕會下滲到根部滋養它的根,根據這種陰陽盛衰相移的情況,又應怎樣用瀉法或怎樣用補法呢?四季反常氣候而生的異常邪氣侵入經絡,所導致的各種疾病真是數不勝數,如果不懂得經脈的起點和終點,異常的邪氣就會侵入五髒六腑使功能失調,以致樞機敗壞,開闔不正常,精氣走泄不藏,最終體內的陰陽之氣受到極大的損耗,正氣也不能再起而抗邪。至於運用九針的玄妙關鍵,就在於了解經脈的起點和終點,所以如果能夠懂得經脈的起點和終點,那麼一句話就可以把九針的奧妙說完;如果不懂得終始的含義,那麼針刺的理論也就要消亡了。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竊其本也。
足太陽膀胱經,起點是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終點是命門穴,命門穴,即目內眥的睛明穴。足陽明胃經,起點是足大趾側次趾端的厲兌穴,終點是顙大穴,顙大穴就是指鉗束於耳之上方、額角部入發際處的的頭維穴。足少陽膽經,起點是足小趾側次趾之端的竅陰穴,終點是窗籠穴,窗籠穴即耳部的聽宮穴。太陽經好像人身外門的開關,陽明經好像人身外門的門扇,少陽經好像人身外門的樞軸。如果太陽經的主關功能失常,就會使肉節潰緩而發生暴病,所以診治暴病,可取足太陽膀胱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瀆”就是皮膚肌肉幹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如果陽明經的主闔功能失常,陽氣就會無所止息而發生痿病,所以診治痿病,可取用足陽明胃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無所止息”,是說正氣運行不暢,邪氣就留在裏邊而發生痿疾。如果少陽經的主樞功能失常,就會發生骨搖病,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診治骨搖病,可取足少陽膽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所謂“骨搖”,就是骨節緩縱不收的意思(即骨質增生)。以上這些病,必須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療。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闔折,即氣絕(別本作弛)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經文此二字為衍文)。
足太陰脾經,起點是足大趾內端的隱白穴,終點是上腹部的太倉穴。足少陰腎經,起點是湧泉穴,終點是廉泉穴。足厥陰肝經,起點是足大趾外端的大敦穴,終點是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下絡於膻中穴。太陰經在於人身,好像內門的插關;厥陰經在於人身,好像內門的門扇;少陰經在於人身,好像內門的轉樞。假如太陰經的主關功能失常,就會使脾失去運化的能力,水穀無所轉輸,而發生膈塞、洞泄的病變。治療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陰脾經,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太陰經的主關功能失常,主要是由於氣不足而導致發病的。厥陰經的主闔功能失常,就會發生氣機弛緩,導致多悲之病。治療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陰肝經的穴位,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少陰經的主樞功能失常,就會發生腎脈結滯而下焦不通。治療這種結滯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看病的情況,瀉有餘而補不足。凡是經脈有結滯的,都應取用上法刺治。

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侖,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醫部全錄》認為是天衝之誤)、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穀,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支正也。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穀,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曆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足太陽膀胱經,起點是井穴至陰穴,其脈氣流於原穴京骨穴,注於經穴昆侖穴,上入於頸部天柱穴,下入於足部的絡穴飛揚穴。足少陽膽經,起點是井穴足竅陰穴,其脈氣流於原穴丘墟穴,注於經穴陽輔穴,上入於頭部的天衝穴,下入於小腿部的絡穴光明穴。足陽明胃經,起點是井穴厲兌穴,其脈氣流於原穴衝陽穴,注於合穴下陵穴(足三裏穴的別稱),上入於頸部的人迎穴,下入於小腿部的絡穴豐隆穴。手太陽小腸經,起點是井穴少澤穴,其脈氣流於經穴陽穀穴,注於合穴小海穴,上入於頭部的天窗穴,下入於臂部的絡穴支正穴。手少陽三焦經,起點是井穴關衝穴,其脈氣流於原穴陽池穴,注於經穴支溝穴,上入於頭部天牖穴,下入於絡穴外關穴。手陽明大腸經,起點是井穴商陽穴,其脈氣流於原穴合穀穴,注於經穴陽溪穴,上入於頸部扶突穴,下入於腕後上側的絡穴偏曆穴。這就是十二經脈的根、流、注、入的部位,凡是屬於血氣在經絡中滿盛的病證,都可以取這些穴位而瀉之。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髒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髒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髒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髒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髒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髒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人的經脈運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供養五髒精氣,如果太過或不及而不應此數的,就會生病,這叫做狂生。所說的五十營,是五髒都能受到精氣的營養,這可以從切寸口的脈象,計算脈搏的次數,就可以知道人的身體強弱。脈搏跳動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說明五髒精氣旺盛;脈動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說明有一髒無氣;脈動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二髒無氣;脈動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三髒無氣;脈動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說明有四髒無氣;脈動不滿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髒精氣不足。由此,根據脈搏跳動歇止的情況,就可以預測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終始》中已有了詳細的闡述。也就是說,脈搏在五十次跳動之內沒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髒健全、髒氣充盛的正常脈象;倘若出現脈搏跳動有歇止,或脈搏跳動出現忽快忽慢而搏動不規則的現象,那麼,就表示病人的死期臨近了。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餘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黃帝說:一般所說的人有五種不同形體之間的差別,以及正常形體和異常形體之間的差別,是指其骨節有小有大、肌肉有堅有脆、皮膚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濁、氣有滑有澀、脈有長有短、血有多有少、以及經絡的脈象快慢等方麵來說的,這些我都已經知道了,但這都是對平民百姓等體格強壯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顯貴的人,他們都是飲食精美、養尊處優的人,其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的運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勞作的人在體質狀況和生活情況上都迥然不同,那麼,在給他們進行治療時,針刺手法的快慢、進針的深淺、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嗎?

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岐伯回答說: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糧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麼能相同呢?一般針刺的原則是氣行滑利的,出針就要早一些;氣行澀滯的,出針要就遲一些。氣行滑利的,針感出現快,所以應該用小針並淺刺;氣行澀滯的,針感出現慢,所以應該用大針並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針,淺刺的則要盡快出針。根據以上所說的針刺原則來看,針刺平民百姓那一類形體壯實的病人,就要深刺並留針;針刺地位顯貴的人那一類形體柔脆的病人,就適宜用細小的針徐緩輕刺並盡快出針,這都是因為這類人的經氣運行急疾滑利的緣故。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
黃帝問:形體的表現與受病髒腑的功能之表現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區分並加以治療呢?

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髒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複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岐伯答:如果外表形體不顯強健,而受病的髒腑卻功能亢進,外似虛而內為實,就說明是邪氣在體內占著優勢,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使用瀉法來瀉除邪氣。如果外表形體魁偉強壯,而受病的髒腑卻功能低下,外似實而內為虛,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使用補法來補益正氣。倘若外表形體不顯強健,而受病的髒腑也功能低下,這就屬於陰陽表裏血氣都已經虛弱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就不可以再用針刺進行治療,如果誤用了針刺,就會導致虛上加虛,虛上加虛就會導致內外陰陽全都衰竭,血氣也都耗盡,五髒精氣空虛,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氣已衰的就會因此由衰而絕、甚至於死亡;壯年人精氣充足的,也會因此耗損嚴重而難以恢複。倘若外表形體強健壯實,而受病的髒腑也功能亢進,這就屬於陰陽表裏血氣都處於亢盛狀態,應該立即使用瀉法來瀉除邪氣,以達到排除病邪、調整正氣的目的。所以說:“病有餘的用瀉法,病不足的用補法。”就是這個道理。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所以說:“施用針刺治病而不懂得形體病氣順逆的意義以及補瀉的作用,就會導致正氣和邪氣相互搏爭。倘若對邪氣滿盛的病證誤用了補法,就會使陰陽各經的血氣滿溢於外,腸胃之氣壅滯不通、充塞腹內而致腹部脹滿,肝肺二髒的髒氣不得宣通而致氣機壅塞於內,陰陽運行失常而發生錯亂。相應的,倘若對正氣虛衰的病證誤用了瀉法,就會使經脈因得不到營養而空虛,血氣因過分耗損而衰竭枯涸,腸胃運化軟弱而無力,皮膚瘦薄而附骨,毛脫發折,腠理憔悴萎弱,見到這些證候,就可以預測到其死期不遠了。”

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所以說:“運用針刺治療疾病的要領,就是在於懂得要調和陰陽,使之達到平衡狀態。調和了陰與陽的太過與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氣血充沛,形體與神氣內外合一,神氣得以內藏而不散。”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
所以說:“醫術高明的醫生,就能夠平複不正常的氣血運行;醫術一般的醫生,診斷不夠確切,治療不夠恰當,就往往會擾亂經氣;醫術低劣的醫生,不分虛實,濫施補瀉,就隻會耗絕血氣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所以說:“用針不可不慎重啊!在針刺之前,必需首先審察清楚五髒傳變化生而出現的各種病候,五髒的脈象與五髒病候的相應情況,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嫩粗糙,然後才可以取用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