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黃帝問伯高道:邪氣侵犯人體,有時使人不能閉目睡覺,臥不安枕,這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別本作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髒六腑。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別本作滿),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伯高說:飲食五穀進入胃中消化後,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路:宗氣積聚在胸中,出於喉嚨,貫通心肺,使呼吸得以進行;營氣分泌津液,灌注於脈中化為血液,在外營養四肢,在內灌注髒腑,循脈流行在一晝夜之間運行五十周,與一晝夜分為百刻的時刻數相應;衛氣是一種比較滑利剽悍的水穀之氣,首先運行在四肢的末端,分肉、皮膚之間,而沒有休止,白天行於陽分之屬,夜間行於陰分之屬。衛氣的入於陰分,常以足少陰腎經為起點,循行於五髒六腑。如有厥逆之氣留於五髒六腑時,則衛氣僅能捍衛體表,行於陽分而不能入於陰分。僅止行於陽分,就造成陽氣偏盛,陽氣偏盛則陽蹺脈氣充塞滿脹,衛氣不得通過而不能進入陰分,導致陰虛,所以人就不能閉目入睡了。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黃帝說:講得好!不眠症怎樣治療呢?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伯高說:補其陰氣的不足,瀉其陽氣的有餘,調和其虛實的偏差,以使衛氣行於陰分的道路通暢而去除其邪氣,再飲以半夏湯一劑,待陰陽之氣已通,則睡意立時而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黃帝說:講得對。這就是所謂決而泄之,排除壅塞,從而使經絡通暢,陰陽得以和調的療法了。我想知道半夏湯的製作方法。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裏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複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伯高說:半夏秫米湯一方,是用流經千裏以上的江河之水八升,攪和、揚動一萬遍,待水澄清後,取足五升煎煮,煎煮時柴薪須用蘆葦,等水滾沸,放入秫米(即黃黏米)一升及製半夏五合,以緩火煎煮,等水蒸發減少隻剩一升半時,濾去藥滓,便可飲用,每次飲藥汁一小杯,每天飲用三次,根據情況,飲用的劑量也可以逐漸增加,以見效為度。如果病係初起,藥一飲下,立刻就會思睡,服藥後應立即臥床,汗一出來,病就好了;病發已久的,連服三劑,便可痊愈。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黃帝問伯高說:人的四肢百節,怎樣和天地相應呢?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島,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穀,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伯高回答說:天圓地方,人則頭圓足方。天有日月,人則有雙眼。地有九州,人則有九竅。天有風雨,人則有喜怒。天有雷電,人則有聲音。天有四季,人則有四肢。天有五音,人則有五髒。天有六律,人則有六腑。天有冬夏,人則有冷熱。天有十天幹,人則有十指。天有十二個時辰,人則有兩足十趾、陰莖、睾丸以對應,女子無陰莖、睾丸,但可受孕而懷有胎兒,以補其不足之數。天有陰陽,人則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則有三百六十五個主要穴位。地有高山,人則有兩肩和雙膝。地有深穀,人則有腋窩和膕窩。地有十二條大河,人則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地下有泉水暗流,人則有衛氣。地有叢草,人則有毫毛。天有晝夜,人則有起臥。天有列星,人則有牙齒。地有小山包,人則有小骨節。地有聳起的山石,人則有高突的骨骼。地有林木,人則有筋膜。地有人群聚集的都市,人則有聚結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月,人體四肢則有十二節。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人則有終身不育的。以上這些情況都是人體與天地相應的情況。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於身者,餘願盡聞少(別本作其)敘。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餘願盡聞其方。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知道持針的技法,進針的道理,比如,縱針而不持,或舍針而不用的緣故,以及展平皮膚而使腠理張開的刺法,這些是怎樣的呢?再有,經脈屈折運行,出此入彼,脈氣到什麼地方出,到什麼地方止,到什麼地方快,到什麼地方慢,到什麼地方入呢?以及六腑輸注於全身的情況,我希望知道這些情況。另外,經脈分道別行以及它與陰分、陽分或離或合的情況,它們或離陽而入於陰,或別陰而入於陽,這都是從什麼通道運行的呢?我想詳細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岐伯說:針刺的道理已盡在你所提的問題中了。

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說:我願意盡快地知道這些道理。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岐伯說: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出於拇指的尖端;由此向內屈折而行,沿著白肉際,到拇指本節之後的太淵穴遲留而形成動脈搏動的現象;再向外屈折而行,上於本節以下;又屈而向內,在魚際穴與諸陰絡會合,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數條經脈合並流注,其氣滑利,伏行在手魚骨之下;又屈而向外,出於寸口而上行,至肘的內側,進入大筋之下;屈而向內,上行於臂臑內側,進入腋下;再屈折向內,趨走於肺髒。這就是手太陰肺經順行走向而逆數的屈折運行情況。

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行)二(別本作三)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心主(指心包絡)手厥陰經的脈氣,出於中指尖端;屈而向內,循著中指內側上行,留於掌中,伏行在中指本節與食指本節兩骨之間;又屈而向外,出前臂掌側兩筋之間及腕關節骨肉之際,其氣行滑利;去腕上行三寸,又屈而向外,出行於兩筋之間,上至肘的內側,入於小筋的下方,遲留在兩骨會合處,而後上行入於胸中,在內連絡著心髒的經脈。

黃帝曰:手太陰之脈獨無俞,何也?
黃帝說:為什麼唯獨手少陰心經沒有腧穴呢?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
岐伯說:手少陰是心髒的經脈,心髒是五髒六腑的大主宰,是精神的藏居之處,它的器質堅固,外邪不能侵入。如果外邪侵入,心髒就會受到傷害,心髒為外邪所傷,則精神離去,精神離去則人死亡。所以,各種外邪留止於心髒的,實則都是留止於心包絡,心包絡是心髒所主宰的經脈,既然有手厥陰心包絡經代替手少陰心經受邪,所以手少陰經脈獨無腧穴。

黃帝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
黃帝說:手少陰心經沒有腧穴,難道它不受病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別本作太)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衝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岐伯說:手少陰經行於淺表的部分有病,而心髒本部無病,所以,當手少陰經的外經有病時,取該經在掌後銳骨之端(的神門穴)針治。其餘各條經脈的出入屈折及脈氣運行的快慢,都像手太陰肺經、心包絡經那樣。所以,屬於某經的腧穴,都應根據該經脈氣的虛實疾徐而選用它,也就是所謂因其充盛而瀉之,因其衰弱而補之,如此,則邪氣可以除去,真氣得以堅固,這就叫做“因天之序”。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
黃帝說:持針有縱舍之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髒,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岐伯說:一定先要清楚了解十二經脈的起處和出處,皮膚的或寒或熱,以及脈氣的或盛或衰,或滑或澀。脈滑利而充盛的,病將日漸嚴重;脈虛而細的,其病經久不愈;脈大而澀的,是痛痹症;脈陰陽如一,不可分辨的,病難醫治;胸腹四肢還有熱象,說明病還存在;如胸腹四肢熱已消退,說明病也已痊愈了。診視患者的尺膚,借以察知其肌肉的堅實與脆軟,脈象的大小滑澀,以及病的屬寒屬熱,屬燥屬濕。通過審視眼睛的青赤黃白黑五色,借以測知五髒的內在變化,並由此斷定患者的生死。再是診視患者的血脈,觀察其膚色的青赤黃白黑五色,借以了解疾病的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餘未得其意也。
黃帝說:對於持針縱舍之法,我還沒弄懂它的意思。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岐伯說:持針施治的法則是,身姿要端正,心神要安靜專一,先要診知病症的虛實,而後考慮進針的快慢。進針時,用左手握持著相關部位的骨骼,右手循按穴位,注意針不要被肌肉所纏裹。施以瀉法時,進針務求端正;施以補法時,一定要封閉皮膚上的針眼,並采用轉針手法,以導引其氣,使邪氣不能蔓延擴散,而真氣得以安定。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
黃帝問:以手抻展皮膚使腠理張開,以便於進針,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本作在)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岐伯說:順著分肉的紋理,審察、辨明正當穴位的表皮,輕輕刺入並慢慢使針端正不偏,隻要醫者精神專一而不外馳,邪氣就可以除去。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
黃帝問:人身有八虛,可分別診察哪些疾病呢?

岐伯答曰:以候五髒。
岐伯回答說:可診察五髒病變。

黃帝曰:候之奈何?
黃帝說:怎樣診察呢?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岐伯說:如果肺與心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肘窩;肝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腋窩;脾有邪則氣居留在兩大腿窩;腎有邪,則邪氣居留在兩膕窩。以上的八虛位置,都是關節屈伸的樞紐,也是真氣和血絡通行的要處。邪氣和惡血,不能令其盤踞或停留。如果有停留,就會損傷筋脈骨節,使關節屈伸不利,以致發生拘攣的症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