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篇)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將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女,養育他們,並征收他們的錢糧賦稅。我憐憫他們時常不能生產自給,還接連不斷地生病。對於疾病的治療,我想使他們避免遭受藥物、砭石的傷害,而僅用微小的針,刺人肌膚,就可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在經脈中順從運行、出入離合循行無阻,從而治愈疾病。同時,為了把這種療法流傳後世,就必須明確地製定出使用法則,而使它永遠不會被湮沒,曆久而不失傳;並且這個法則還應該易用不易忘,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其有綱紀,清楚地分出章節,辨明表裏關係,確定氣血終而複始的循行規律。而所用的針具也都要交待出具體的形狀。為此,我想綜合以上的問題,首先編著一部針經。現在,我想聽聽你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別本作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岐伯回答說:讓我盡我所能依次陳述,使它條理清楚,就像萬物起於一而終於九的規律一樣清楚明白。現在讓我首先來談一談關於用針治病的一般道理。運用小針治病的要領,說起來比較容易,可是要達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的醫生拘守形體,隻知道在病位上針刺;高明的醫生卻能根據病人神情氣色的變化針治疾病,人的“神”是及其神妙的,雖然沒有形體但卻是無所不在,它會客居在人體的所有地方,在人體的所有門戶(指穴位)出入自由,如果診查不出這種神不守關而發生的疾病,又怎麼能知道發病的原因呢?針刺的微妙,在於怎樣運用快慢的手法。一般的醫生僅能拘守四肢關節的穴位治病,高明的醫生卻能把握經脈穴位氣機的變化,氣機的變化離不開孔穴,孔穴中所反映出的氣血虛實盛衰的變化,是至清至靜而極其微妙的,當邪氣盛時不可迎而補之,邪氣衰時不可追而瀉之。這就如同好的弓弩手,懂得扣動扳機的時機;差的弓弩手,該擊發時卻扣而不發。用針的人必須知道氣機的往來運行變化,並相應地嚴格由氣機運行來把握針刺的時間,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一般的醫生對此昏昧不知,隻有高明的醫生才能知其妙處。正氣之去叫做逆,正氣之來叫做順,明白了逆順之理,就可以大膽直刺,不用再問了。如果正氣已虛,反而用瀉法,隻能是更虛;如果邪氣正盛,反而用補法,隻能是更實。所以,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都應當在用心體察氣機變化後,再靈活運用才能調和虛實。掌握了這個關鍵,小針治病的要領,就盡在其中了。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大凡用針時,正氣虛則用補法,邪氣滿則用瀉法,有長久淤血的用泄血法,邪氣勝的用攻下法。《大要》說:“慢進針而快出針,急按針孔的為補法;快進針而慢出針,不按針孔的為瀉法。這種補和瀉的作用,似有感覺又無感覺。要細察氣的後來與先至,決定去針或留針。不管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要使病人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虛實補瀉的要領,就在於九種針具有不同的妙用。補或瀉,都可用針刺手法實現。所謂瀉法,就是要很快地將針刺入,得氣之後,搖大針孔,轉而出針,可使邪氣隨針而出。出針後不要馬上按閉針孔,反之則邪氣就會蘊積於內,血氣就不得疏散,起不到瀉的作用。所謂補法,就是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要輕微,仿佛若無其事,行針導氣就像蚊子用尖銳的嘴叮在皮膚上一樣,似有似無;在留針與出針時,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膚後,悄然飛去,而感覺上好像它仍舊停留在那裏那樣的輕妙。得氣之後,急速出針,要像離弦之箭一樣快速。右手拔針,左手緊閉針孔,經氣因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就會充實了。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應當盡快采取刺絡放血法將它除掉。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極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持針的準則,以握針具堅實有力最為可貴,對準穴位,垂直而刺,針要不偏左右,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血脈,進針時避開它,這樣就不會發生危險了。剛進針時,一定要注視病人眉目之間的神態,針者要把握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的道理,於兩衛間取陰陽之氣,全神貫注、毫不疏忽地觀察進針效果,由此預知病情的良惡。病人的血脈,是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脈管突出清晰,觸摸時則會感到很堅實。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镵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別本作尖)如釐(別本作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九種針具的名稱,根據其不同的形狀而命名。第一種叫做镵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做員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做鍉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做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做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做員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做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做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做大針,長四寸。镵針,針頭大而針尖銳利,適於淺刺以瀉皮膚之熱。員針,針尖如卵,適於磨擦分肉之間,既不會損傷肌肉,又能夠疏泄分肉的邪氣。鍉針,針尖像黍粟之粒圓而微尖,適於按壓經脈,以導引正氣,從而排除邪氣。鋒針,三麵有刃,用來治療積久難治的疾病。鈹針,針尖銳如劍鋒,用來刺癰排膿。員利針,針尖如同長毛,圓而銳利,針身略粗,用以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尖形如蚊子的尖嘴,徐緩地刺入皮肉,留針養神,以治療痹痛。長針,針尖銳利,針體較長,可以治療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針,像折竹一樣銳利粗大,針尖稍圓,可用來瀉去關節鬱積的積水。九針的情況,大體如此。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別本作重)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氣在人體經脈之內,陽邪之氣常在上部,糟粕之氣常在中部,寒濕之氣常留下部。這就使針刺的部位不同了。如果針刺頭部骨陷孔穴,就會使陽邪得以泄出;針刺中土之脈(指足陽明胃經),就會使濁氣得以外出。病在淺表而針刺太深,會引邪入裏,加重病情。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自己的部位,病症各有自己所適應的孔穴,情況不同,就要相應用針。不能實症用補法,虛症用瀉法,那樣損不足而益有餘,這被稱為病上加病,隻能加重病情。在病重的時候,如果誤瀉了五髒陰經的經氣,就會造成死亡;而如果誤瀉了六腑陽經的經氣,就使病人形體衰敗,難以恢複。誤瀉陰經,使髒氣耗竭,就會導致死亡;誤瀉陽經,損耗陽氣,就會使人發狂,這些都是誤用補瀉的害處。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進針之後,如果沒有得氣的感覺,就說明氣還沒有至,應當繼續施行手法,而不須拘泥於手法的次數,以達到“氣至”為度。如進針之後,有了得氣的感覺,就可以出針,不須再行針刺和留針了。九針各有它的適應證,因而針的形狀也各不相同,要根據病情選用,才能適合需要。針刺的要領,就在於達到氣至,有了氣至的感覺就表明有了療效,療效確切的,就好像風吹雲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樣。針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這裏了。

黃帝曰:願聞五髒六腑所出之處。
黃帝說:我想聽聽五髒六腑經氣所出之處的情況。

岐伯曰:五髒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岐伯說:五髒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人體髒腑有十二經脈,每經各有一絡脈,加上任脈之絡、督脈之絡、脾之大絡,共計十五絡脈。這二十七經絡之氣周行全身,出入於上下手足之間,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經絡之氣流注於五輸穴,晝夜不息。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人體經絡的節點,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會合處,都是經絡之氣聚結的地方。知道這些要妙所在,一句話就可說明白,否則就不能把握頭緒。這裏所說的節點,是經絡之氣遊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的關節。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在實施針刺之時,注意察看病人的氣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氣的耗散與還複;分別病人身體的強弱,聽他聲音的動靜,可以掌握其邪正虛實。而後,右手主推而進針,左手輔助而護針身,當針下得氣時,就可以出針了。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髒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髒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凡是要用針之前,一定要先診脈,觀察脈氣的和與不和,然後才可治療。如果五髒之氣已絕於內,是陰虛,而用針反補在外的陽經,造成陽過盛而陰更虛,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時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者誤治,違反了髒氣陰虛理應補之的原則,而誤瀉了腋下和胸前髒氣所出的腧穴,促使髒氣愈趨虛竭所致。如果五髒之氣已絕於外,是陽虛,而用針反補在內的陰經,造成陰氣過盛而陽氣更加虛竭,這就形成了陰陽之氣不能順接的病變,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時煩躁不堪。這是由於醫生誤取四肢末端穴位,致使陽氣徹底衰竭所導致。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針刺的要害在於:凡針刺用瀉法的,已刺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仍然留針而不出的,就反而會使精氣耗損;刺中了要害,但未經運用適當的針刺手法,就立即出針的,就會使邪氣留滯,進而鬱壅。如果出針太遲,損耗了精氣,病情就會加重,甚至使形體衰敗。如果出針太快,邪氣留滯於氣分,就會使肌膚上發生癰瘍。

五髒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髒。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髒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髒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髒六腑之有疾者也。
五髒有在外的六腑相應,六腑之外有十二原穴相應,十二原穴出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部位,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部位的原穴主治五髒病變。所以五髒有病,就應該取十二原穴。因為這十二個原穴,是五髒稟受三百六十五節經氣的部位。五髒發生病變,就會反應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屬的內髒,隻有明確了各原穴的特性,觀察它的反應,就可知道五髒受病的情況。心、肺位於胸膈以上,屬於陽位。肺是陽位的陰髒,為陽中之少陰,它的原穴是太淵,左右二穴。心是陽位的陽髒,是陽中之太陽,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腎位於胸膈以下,屬於陰位。肝是陰位的陽髒,為陰中之少陽,它的原穴是太衝,左右二穴。脾是陰位的陰髒,為陰中之至陰,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腎是陰位的陰髒,為陰中之太陰,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二穴。在胸腹部髒器附近,還有膏和肓的兩個原穴,膏的原穴是鳩尾;肓的原穴是氣海,都屬任脈,各隻有一穴。這十二原穴,是髒腑經絡之氣運行交通的關鍵所在,能夠治療五髒六腑的各種疾病。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凡患腹脹疾病,應取足三陽經(即胃、膽、膀胱);凡患飧泄疾病,應取足三陰經(即脾、肝、腎)。

稟(為衍字),今夫五髒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五髒發生病變,就好比肌肉上紮了刺、物體被汙染、繩索打了結、河流發生淤塞一樣。但是,刺雖然紮了好多天,還可以拔掉;物體汙染雖久,還可以洗淨;繩結雖然拴了許久,還可以解開;河流淤塞時間雖長,還可以疏通。有人認為久病痼疾不可針治而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用針的醫生,治病就像拔刺、滌汙、解結、浚淤一樣。得病時日雖久,還是可以達到治愈效果的。那些說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針刺治療各種熱病,適宜用淺刺法,手法輕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試探沸騰的湯水一樣,一觸即還。針刺治療寒性和肢體清冷的病證,適宜用深刺留針法,靜待氣至,就好像旅人留戀著家鄉不願出行一樣。在內的陰分為陽邪侵入而有熱象的,應當取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穴進行治療,要正確地去進行治療,不要鬆懈疏忽,直到氣至而邪氣下退方可停針;如果邪氣不退,則應持續治療。如果證候出現在上部,且屬於在內的髒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穴進行治療;如果證候出現在上部,而屬於在外的腑病,則應該取用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進行治療。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