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黃帝說: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經脈的情況。

岐伯曰:血絡是也。
岐伯說:(奇邪侵入經脈之前,先留滯在絡脈,引起絡脈的瘀血,)這就是血絡。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拔(別本作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麵色蒼蒼者,何也?拔(別本作發)針而麵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黃帝說:有時針刺血絡放血會使病人昏倒其原因是什麼?有時針刺放血其出血呈噴射狀是為什麼?有時針刺放出的血量少,且色黑質濁是為什麼?有時血質清稀且其中一半像水液一樣是為什麼?有的拔針後局部腫起是為什麼?有的無論出血量或多或少都出現麵色蒼白是為什麼?有的拔針後麵色不變但感覺心胸煩悶是為什麼?有的雖然出血很多但病人沒有任何不適是為什麼?以上八種情況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岐伯說:經脈中氣偏盛而血偏虛的,針刺絡脈放血則脫氣,氣脫失會出現昏倒。經脈中氣血俱盛而陰氣較多的,血也流行滑疾,針刺絡脈放血時血液就會噴射而出。陽氣蓄積於絡脈之內,停留已久而不能外瀉,可導致血色黑暗而稠濁,所以血也就不會遠射。剛剛飲過水而水滲入到血絡中,尚未與血液完全混合,所以針刺放出的血中有水液夾雜。那些不是由於剛飲過水的,由於體內原本有水液,因為水液停留日久,則蓄積形成水腫病。陰氣積聚在陽分,已經滲入到絡脈,所以在刺絡脈時血還沒有流出而氣先流出,所以使局部腫起。陰氣和陽氣剛剛相遇而尚未彼此協調,就針刺絡脈放血使陰氣、陽氣同時外瀉,就會陰氣、陽氣都虛,且表裏失去聯係,所以使麵色無華而呈現蒼白色。針刺絡脈出血過多,雖麵色不變而心胸煩悶,是因為針刺絡脈而使經脈空虛,空虛之經脈連接五髒之陰,陰脫,因此心中煩悶。陰陽的邪氣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症,邪氣在內充溢於經脈,在外滲注於絡脈,像這種情況,陰陽都是邪氣有餘,針刺放血時出血雖多一些,也不會感覺虛脫。

黃帝曰:相之奈何?
黃帝說:怎樣來觀察血絡呢?

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M1],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岐伯說:血脈中邪氣亢盛的,血絡大而堅硬、充盈於皮下而色紅,上下沒有固定部位,小的像針,大的像筷子一樣粗細,遇到這種情況,施用瀉法針刺絡脈放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施治時,切不可違背治療的常規。如果不按常規要求,非但沒有療效,還會出現上述那些已見的不良症狀。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
黃帝說:進針以後,往往有肌肉緊緊地裹住針身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內著於針,故堅焉。
岐伯說:這是由於體內熱氣作用於針體,使針體隨之而熱,針體熱則導致肌肉與針粘附在一起,所以出現針在肌肉中堅固而不能轉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