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黃帝問道: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裏,是脾胃所屬的經脈,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岐伯回答說:足太陰脾經屬陰經,足陽明胃經屬陽經,兩經循行的部位不同;它們虛實的更替不同,順逆的更替也不同;疾病或從體內發生,或從體外侵入,因為發病原因各有差異,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黃帝道:我想知道它們不同的具體情況。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髒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岐伯說:人身的陽氣,猶如天氣,負責護衛人體外部;人身的陰氣(精氣),猶如地氣,負責滋養人體內部。所以,陽氣性質剛實固守於外,陰氣性質柔虛守於內。凡是,賊風虛邪傷人,外表陽氣先受侵害;飲食起居失調,內在陰氣先受損傷。陽氣受到邪氣侵害會傳入六腑;陰氣受病會多累及五髒。邪入六腑,可見發熱不得安臥,氣上逆而喘促;邪入五髒,則見脘腹脹滿,閉塞不通,在下為大便泄瀉,病久而產生痢疾。所以,喉嚨司呼吸而通天氣,咽部吞飲食而連地氣。因此陽經易受風邪,陰經易感濕邪。所以陰經之氣,從足沿內側上行至頭,再向下沿臂膊內側到達指端;陽經之氣,從手沿外側上行至頭,再沿外側向下行到足。所以說:“陽經的病邪,先上行至頭頂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至指端,再向上行。”故風邪為病,人體上部首先感受邪氣;濕邪成疾,人體下部首先感受邪氣。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黃帝道:脾病會引起四肢痿弱功能失常,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說: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穀精氣的濡養,但胃中精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經脈,必須依賴脾氣的傳輸,才能營養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為胃輸送水穀精氣,四肢失去營養,則精氣日漸衰減,經脈不能暢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養,因此四肢便痿弱喪失正常的功能了。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黃帝道:脾髒不能主管一個季節,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髒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分別在四季長養四髒,時間在四季之末的最後十八天,故脾不單獨主管一個季節。由於脾髒經常為胃土傳輸水穀精氣,就像天地養育萬物一樣無時或缺的。所以它能從上到下,從頭到足,輸送水穀之精氣於全身各部位,而不專門主管一個季節。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黃帝道:脾與胃僅以一層膜相連,而脾能為胃傳輸津液,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屬三陰經脈,它的經脈貫通到胃,連屬於脾,環繞咽喉,故脾能把胃中之水穀精氣輸送到手足的三條陰經;足陽明胃經,為脾經之表,是供給五髒六腑營養之處,故胃也能將太陰之氣輸送到手足的三條陽經。五髒六腑各通過脾經以接受胃中的精氣,所以說脾能為胃運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精氣便日趨衰減,脈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卻營養,因而也就喪失正常的功能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