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年代:先秦至漢2017   

《黃帝內經》靈樞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黃帝說:我聽說前輩老師有很多心得秘密,沒有記載在書籍裏,我想了解它們而將它們保存下來,作為準則加以推廣實行,上可以統治百姓,下可以修養自身,使百姓沒有疾病,統治者和百姓相互和睦友愛,美德流傳後代,使得子孫繼承優良傳統而無憂,這樣的狀態流傳百世,沒有終止之時。所有這些我可以了解嗎?

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誌也。
岐伯說:你問的是很深遠的問題啊!統治百姓和修養自身,統治那裏和統治這裏,處理小事和處理大事,治理國家和治理家庭,從來沒有逆其情而能治理好的,隻有順其情才能治理得好。順其情,不隻是陰陽、經脈、營衛之氣的順逆,人民百姓也都希望能順從他們的意願。

黃帝曰:順之奈何?
黃帝問:怎樣才能做到順其情呢?

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岐伯說:到一國應先問清人家的禮俗,到別人家去應先問清人家的忌諱,登廟堂應先問清見君主的禮節,給人看病應先問清病人的適與不適。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
黃帝說:怎樣通過了解病人的適與不適來診察疾病呢?

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岐伯說:因內熱而致多食易饑的消渴病,病人喜歡寒,得寒就會感到舒適。屬於寒邪內侵一類的病,病人喜歡熱,得到熱就會感到舒適。胃中有熱邪積滯,則飲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饑餓和胃中空虛難忍的感覺,同時感到臍以上腹部的皮膚發熱。腸中有熱邪積滯,則排泄黃色如稀粥樣的糞便,臍以下小腹部有發熱的感覺。胃中有寒邪積滯,則出現腹脹。腸中有寒邪積滯,則出現腸鳴腹瀉及糞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腸中有熱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為腹脹而兼見泄瀉。胃中有熱邪而腸中有寒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為容易饑餓,兼見小腹脹痛。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誌,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黃帝說:胃中有熱而欲得寒飲,腸中有寒而欲得熱飲,二者相互矛盾,遇到這種情況怎樣做才能順應病情調節飲食呢?特別是王公大人和一向肉食的君主,驕恣縱欲,看不起任何人,就無法使他們禁忌一些食物,讓他們禁忌不利食物就會拂逆其意願,順從他們的欲望則加重其病情,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處置呢?治療應該先治哪一方麵呢?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岐伯說:願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如果把這樣做的危害告訴他們,把改變這種做法的好處告訴他們,用適合的方法引導他們,把引起他們痛苦的原因開解掉,如此這般即使有不懂道理的人,又怎麼會不聽從勸告呢?

黃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說:那怎樣進行治療呢?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岐伯說:春夏之際,陽氣充沛體表,應先治其在外的標病,後治其在內的本病;秋冬之際,精氣斂藏於內,應先治其在內的本病,而後治其在外的標病。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黃帝說:對於那種生活習性與病情相矛盾的情況,應當如何處置才合適呢?

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岐伯說:在這種情況下,要讓病人調整飲食起居,順應天氣變化。天冷時,應當加厚衣服而不要著涼;天熱時,當減少衣服而不要熱得出汗。在飲食方麵,熱天不吃滾燙的食物,冷天不吃寒涼的食物。飲食衣服要寒溫適中,這樣正氣才能內守,才能不使邪氣侵入體內。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肉,候五髒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
黃帝說:在《本髒》篇中講到,根據人的形體、四肢、關節及隆起的肌肉,可以測知五髒六腑的大小。但是如果顯貴的王公大人、在位的統治者想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誰又敢扣摸他們的身體進行檢查,然後再答複他們呢?

岐伯曰:身形肢節者,髒腑之蓋也,非麵部之閱也。
岐伯說:形體、四肢、關節是覆蓋在五髒六腑的外圍組織,和內髒有一定的關係,不能僅通過觀察麵部的方法來進行推斷。

黃帝曰:五髒之氣,閱於麵者,餘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
黃帝說:通過診察麵部色澤來推測五髒精氣的方法,我已經知道了,那怎樣根據形體肢節的情況推測內髒的情況呢?

岐伯曰:五髒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岐伯說:在五髒六腑中,以肺的位置最高,而為五髒六腑的華蓋,則可通過肩部的寬厚、咽部的凹陷情況,來測知肺的虛實。

黃帝曰:善。
黃帝說:對。

岐伯曰:五髒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骨有餘,以候??骬。
岐伯說:心為五髒六腑的主宰,缺盆為血脈運行的主要通路,觀察缺盆兩旁肩端鎖骨的距離遠近,再配合觀察胸部劍突骨端的高低,就可以測知胸腔的大小情況(而推知心髒是否搏動有力)。

黃帝曰:善。
黃帝說:對。

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岐伯說:肝為將軍之官,開竅於目,欲知肝髒的堅固情況,則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的大小明亮來進行判斷。

黃帝曰:善。
黃帝說:對。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岐伯說:脾主捍衛身體健康,用它接受飲食,運送食物精華到身體各部分,觀察嘴唇和舌頭的色澤的正常與否,來了解脾的健康與否。

黃帝曰:善。
黃帝說:對。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岐伯說:腎主形體骨骼,腎氣通耳而影響聽力,因此根據耳朵聽力的強弱,就可以判斷腎髒的虛實。

黃帝曰:善。願聞六腑之候。
黃帝說:對。我還想聽你再講一下測候六腑的方法。

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髒安且良矣。
岐伯說:六腑中,胃為水穀之海,是容納水飲食物的器官,如果臉頰肌肉豐滿、頸部粗壯、胸部寬闊,胃容納水穀的量就多。鼻道深長,可以推測大腸的功能正常。口唇厚,人中溝長,可推測小腸的功能正常。眼睛下方的眼袋大,則膽氣不下降。鼻孔向上顯露,則膀胱不能夠正常的存儲尿液而致小便漏泄。鼻梁中央高起的,則三焦固密功能正常。這些就是用來測候六腑情況的方法。總之,麵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和諧,則內髒功能正常安定而且健康。

 
舉報收藏 0打賞 0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卷一 素問·上古天真論 卷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卷三 素問·生氣通天論 卷四 素問·金匱真言論 卷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卷六 素問·陰陽離合論 卷七 素問·陰陽別論 卷八 素問·靈蘭秘典論 卷九 素問·六節藏象論 卷十 素問·五藏生成 卷十一 素問·五藏別論 卷十二 素問·異法方宜論 卷十三 素問·移精變氣論 卷十四 素問·湯液醪醴論 卷十五 素問·玉版論要 卷十六 素問·診要經終論 卷十七 素問·脈要精微論 卷十八 素問·平人氣象論 卷十九 素問·玉機真藏論 卷二十 素問·三部九候論 卷二十一 素問·經脈別論 卷二十二 素問·藏氣法時論 卷二十三 素問·宣明五氣 卷二十四 素問·血氣形誌 卷二十五 素問·寶命全形論 卷二十六 素問·八正神明論 卷二十七 素問·離合真邪論 卷二十八 素問·通評虛實論 卷二十九 素問·太陰陽明論 卷三十 素問·陽明脈解 卷三十一 素問·熱論 卷三十二 素問·刺熱 卷三十三 素問·評熱病論 卷三十四 素問·逆調論 卷三十五 素問·瘧論 卷三十六 素問·刺瘧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卷三十八 素問·咳論 卷三十九 素問·舉痛論 卷四十 素問·腹中論 卷四十一 素問·刺腰痛 卷四十二 素問·風論 卷四十三 素問·痹論 卷四十四 素問·痿論 卷四十五 素問·厥論 卷四十六 素問·病能論 卷四十七 素問·奇病論 卷四十八 素問·大奇論 卷四十九 素問·脈解 卷五十 素問·刺要論 卷五十一 素問·刺齊論 卷五十二 素問·刺禁論 卷五十三 素問·刺誌論 卷五十四 素問·針解 卷五十五 素問·長刺節論 卷五十六 素問·皮部論 卷五十七 素問·經絡論 卷五十八 素問·氣穴論 卷五十九 素問·氣府論 卷六十 素問·骨空論 卷六十一 素問·水熱穴論 卷六十二 素問·調經論 卷六十三 素問·繆刺論 卷六十四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卷六十五 素問·標本病傳論 卷六十六 素問·天元紀大論 卷六十七 素問·五運行大論 卷六十八 素問·六微旨大論 卷六十九 素問·氣交變大論 卷七十 素問·五常政大論 卷七十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卷七十二 素問·刺法論 卷七十三 素問·本病論 卷七十四 素問·至真要大論 卷七十五 素問·著至教論 卷七十六 素問·示從容論 卷七十七 素問·疏五過論 卷七十八 素問·徵四失論 卷七十九 素問·陰陽類論 卷八十 素問·方盛衰論 卷八十一 素問·解精微論
《黃帝內經》靈樞
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卷二 靈樞·本輸 卷三 靈樞·小針解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卷五 靈樞·根結 卷六 靈樞·壽夭剛柔 卷七 靈樞·官針 卷八 靈樞·本神 卷九 靈樞·終始 卷十 靈樞·經脈 卷十一 靈樞·經別 卷十二 靈樞·經水 卷十三 靈樞·經筋 卷十四 靈樞·骨度 卷十五 靈樞·五十營 卷十六 靈樞·營氣 卷十七 靈樞·脈度 卷十八 靈樞·營衛生會 卷十九 靈樞·四時氣 卷二十 靈樞·五邪 卷二十一 靈樞·寒熱病 卷二十二 靈樞·癲狂 卷二十三 靈樞·熱病 卷二十四 靈樞·厥病 卷二十五 靈樞·病本 卷二十六 靈樞·雜病 卷二十七 靈樞·周痹 卷二十八 靈樞·口問 卷二十九 靈樞·師傳 卷三十 靈樞·決氣 卷三十一 靈樞·腸胃 卷三十二 靈樞·平人絕穀 卷三十三 靈樞·海論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卷三十五 靈樞·脹論 卷三十六 靈樞·五癃津液別 卷三十七 靈樞·五閱五使 卷三十八 靈樞·逆順肥瘦 卷三十九 靈樞·血絡論 卷四十 靈樞·陰陽清濁 卷四十一 靈樞·陰陽係日月 卷四十二 靈樞·病傳 卷四十三 靈樞·淫邪發夢 卷四十四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卷四十五 靈樞·外揣 卷四十六 靈樞·五變 卷四十七 靈樞·本藏 卷四十八 靈樞·禁服 卷四十九 靈樞·五色 卷五十 靈樞·論勇 卷五十一 靈樞·背俞 卷五十二 靈樞·衛氣 卷五十三 靈樞·論痛 卷五十四 靈樞·天年 卷五十五 靈樞·逆順 卷五十六 靈樞·五味 卷五十七 靈樞·水脹 卷五十八 靈樞·賊風 卷五十九 靈樞·衛氣失常 卷六十 靈樞·玉版 卷六十一 靈樞·五禁 卷六十二 靈樞·動輸 卷六十三 靈樞·五味論 卷六十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卷六十五 靈樞·五音五味 卷六十六 靈樞·百病始生 卷六十七 靈樞·行針 卷六十八 靈樞·上隔 卷六十九 靈樞·憂患無言 卷七十 靈樞·寒熱 卷七十一 靈樞·邪客 卷七十二 靈樞·通天 卷七十三 靈樞·官能 卷七十四 靈樞·論疾診尺 卷七十五 靈樞·刺節真邪 卷七十六 靈樞·衛氣行 卷七十七 靈樞·九宮八風 卷七十八 靈樞·九針論 卷七十九 靈樞·歲露論 卷八十 靈樞·大惑論 卷八十一 靈樞·癰疽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